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材料一 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网络的普及改变了社会舆论生态、信息传播格局和公众参与方式。普通民众在信息的接收和发布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成为网络空间的重要一极。在这些网络信息中既有正当的权益诉求和意见表达,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实信息、极端情绪,甚至违法信息。这些不良信息给广大民众、社会和国家等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广大网民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理性控制言行,主动参与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主动参与良好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
              材料二 未来互联网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较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原因有:
               不上网的原因 不懂电脑网略 没时间 不需要、不感兴趣 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 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 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 其他
               所占比例(%) 68.0 13.5 10.9 9.5 5.3 4.810
              (2)针对材料二中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在普及农村互联网中应如何作为。
            • 2.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
              网络日渐成为公民表达诉求、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在一些网络推手的恶意推动下,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误导网络舆论,形成“网络暴力”,危害社会稳定。为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网络生活。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民应当如何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依据。
            • 4.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应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慈善。
            • 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网络反腐”力量日渐成长壮大,成为民间反腐的重要形式。一些贪官经网上曝光后落马,并得到法律严惩。中央纪委监察部门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发挥包括网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网络反腐”在反腐败中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网络平台出现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一个个沸沸扬扬的网络“反腐人肉搜索”不断引发争议--到底是“网络监督”还是“网络暴力”?特别是当前网络平台出现了异化倾向,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借反腐以质疑党和政府的权威为乐,频频发表异见吸引粉丝关注,从根本上违背了党性和人民性。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媒姓党”,明确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对于当前利用互联网倾销反党思想、企图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网络大V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回答公民该如何正确参与网络反腐?
            • 6.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一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网继续推出两会品牌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新华网特别推出“我向总理说改革”大型征集,这是该网两会为总理建言活动的第10年。广大网民纷纷借助这一平台发出“好声音”,对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国家治理,反腐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材料二: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通过微信,微博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同时,一些诸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不法分子也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浩瀚的网络海洋,妄图制造谎言,浑水摸鱼,获取非法利益。面对网络虚假信息,一方面,互联网管理者要加强积极引导和监管;另一方面,公民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公民造谣后要有惩罚机制,让造谣传播者不能有恃无恐。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广大网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在防止网络虚假信息方面应该如何承担公民责任。
            • 7. 【网络政务谱新篇】
              近日,s市创新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s市政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网络平台,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手机APP、网站、微信等形式增加政府提供服务的渠道,市民和企业可通过平台提申请的方式获取服务,打造“足不出户一站式网上办事”窗口。同时,该平台作为该市政府信息的沟通发布平台,提供了新的与公众、媒体及网民深入交流沟通的场所,打造了指尖、鼠标上的政务互动。“s市政务”受到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同,有网友在平台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互联网上政务忙,足不出户把事办;信息公开流程清,决策监督任君行。”
              (1)根据材料,从公民和政府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互联网政务的积极意义。
              (2)某校高一的王同学看到网友在平台上发表的感想,认为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时的“任君行”需要把握底线和原则。请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对王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 8.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2亿人。网络为公众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网民随意暴露他人的隐私,进行人身攻击;有有歪曲夸大事实、言辞偏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阅读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意愿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盛放。近年来国家退出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将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材料二: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此,要推进公众参与,理性维护环境权益。保障公共的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生态破坏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行政调解等方式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次倡导绿色消费,积极促进可持续消费,抵制过度、奢侈消费甚至扭曲的消费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树立生态公民的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争取早日进入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生态文明社会。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劳动者的角度就如何参与创新、创业提出合理建议。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公民应如何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推动绿色发展。
            • 10. 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传统乡土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因此,在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和乡村公共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是城乡一体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一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成。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成效明显。三是面向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但调研中也发现,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均等化、社会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在人才方面,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两少”现象,即基层文化人才偏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比例偏少等。
              材料二: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的目标。为此建议:以法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示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依据。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为人民的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