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应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慈善。
            • 2. 在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一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网继续推出两会品牌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新华网特别推出“我向总理说改革”大型征集,这是该网两会为总理建言活动的第10年。广大网民纷纷借助这一平台发出“好声音”,对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国家治理,反腐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材料二: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通过微信,微博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但同时,一些诸如“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不法分子也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浩瀚的网络海洋,妄图制造谎言,浑水摸鱼,获取非法利益。面对网络虚假信息,一方面,互联网管理者要加强积极引导和监管;另一方面,公民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公民造谣后要有惩罚机制,让造谣传播者不能有恃无恐。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广大网民参与上述活动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在防止网络虚假信息方面应该如何承担公民责任。
            • 3. 近年来公民利用微博反应意见,提出建议,政府部门利用微博发布政务信息。这对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公民在利用微博反应意见,提出建议时必须履行哪些政治义务?
              (2)公民应该如何正确利用微博做一个负责任的“参与型公民”?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同时,政府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如听证会、财务公开、开门立法、社会公示、群众评议、政风行风热线等。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材料二 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其中一条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
            • 5.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材料二  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一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材料二中这一“路线图”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 )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 6. “新常态”拨动国人心弦,叩开百姓幸福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一  福建省为适应经济新常态,采取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落实关于减轻税负等支持企业技改优惠政策,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福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调动其积极性,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1)指出福建省引领创新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依据,并根据材料中的措施分析其经济意义。
              材料二  适应新常态,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环境。
              (2)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公民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应有哪些作为?
              材料三  有观点认为:所谓文化“新常态”主要体现在创新上,文化发展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也要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常”则代表在多元文化中必须坚持中国自己的主流价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朝流和文化成果,“态”代表看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3 )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
              (4)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什么是“城市幸福感”?这是201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上,记者现场采访组委会成员孟建先生的话题。当时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在这些方面,长春做得已足够好。而就在那一次,长春获颁“201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3年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两项大奖。
              时隔一年,“2014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北京再次启动,长春再次获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自2008年以来,长春连续第七次获此殊荣。当日,长春还获颁组委会特别大奖“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奖”。
              1.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长春市委、市政府和长春市民在推进长春市成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过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2.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谈谈长春作为“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如何利用文化软实力推动长春经济硬实力的提高。
            • 8. 材料一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 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以下实施:鼓励旅游企业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鼓励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平等竞争:通过国有经营性旅游单位转企改制形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大营销、大开发战略观念,为安徽经济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生产、劳动与经营”的知识,分析安徽省发展旅游产业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也不断涌现。一个名为《内地人在港陋习》的帖子引发网友的强烈反响。“妈妈让小孩在地铁撒尿”、“蹲在列车内吃盒饭”、“在商场光身试衫”等有关内地游客不文明行为陋习的视频,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形象。 一个国家的强大,除靠经济和民生的改善外,还要靠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帷有全体国人学会做大国之民,拥有坦荡理性的健康心态、博大从容的民族意识,崛起的中国才能为人累和平发展、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当代国人应当如何做大国之民?
              材料三  2013年7月10日上午,省旅游局召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因此,我们要委员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求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3)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依据。
            • 9. 材料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公平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科学的决策,公众参与能够大大提升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近年来,人们通过意见表达参与社会管理已成为常态,大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城市规划、个税调整,小到社区建设、污染治理等,公众均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对如何做好一个具有“参与意愿的公众”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2011年被称为中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元年。5月份江苏省颁布《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切实加强群众工作的意见》.把加强源头治理、维护群众权益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和基层单位,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目前各项举措在江苏全面展开。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述在社会建设中政府应怎样履行职责。
            • 10. 2010年1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为此,高一(1)班同学上网收集到如下的信息:“新拆迁条例”在许多方面有所调整
              新拆迁条例(征求意见稿)旧拆迁条例
              名称变化《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部分内容变化强制搬迁强制拆迁
              为公共利益方可搬迁没有界定公共利益拆迁
              明确规定先补偿,后搬迁没有具体规定补偿程序
              明确禁止暴力征收,禁止断水、断电、断气没有禁止暴力征收
              注:强制执行,是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根据执行文件的规定,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的一种强制性的措施。
              (1)新拆迁条例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2)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务院公布的“新拆迁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
              (3)根据收集的信息,同学们积极讨论,并最终达成共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渠道进行维权。请回答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的区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