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立足传统文化能够保证文化永葆生命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传统文化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 自古以来我国婚姻的缔结,都有男方在婚约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彩礼的习俗。它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六礼”,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向“财物”过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  )
              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积极改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④社会发展磨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3.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观拳击争霸赛或职业篮球赛、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流行歌曲、赏交响音乐会和芭蕾舞……这一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为此必须(  )
              A.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B.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
              C.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D.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国愿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我们愿同各国一道,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说明不同文明应如何交流互鉴。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有人认为,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确实,多年来,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确实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习近平指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不可避免地要参照国际通行的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学习借鉴国外办学的成功经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评价指标体系在很多方面还无法充分反映我国大学的真实水平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如民族教育、国学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
              (1)有人说,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请从认识论有关角度指出此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我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3)请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6.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一  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191此实验才发现青蒿素,青蒿素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神药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国,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药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
                  材料二  拉斯科评奖委员会把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颁给了屠呦呦个人,这点燃了一个争议,奖项应该授予集体还是个人?
                                     观点
              支持者科学研究应该要尊重“第一个发现”和“首创精神”,屠呦呦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在青蒿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反对者屠呦呦不能将功劳独揽,把奖项给他一个人,对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合。
              无论蜚语再多,科学,始终有着客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科学,始终有着客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党和政府心中的牵挂。2015年岁末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同于以往的“大水漫灌”,要改变粗放扶贫,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因人因地施策,对症下药;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激发党员积极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好试点工作,然后再全国推广。
              材料二  贫困地区不仅需要经济扶贫,还需要文化扶贫。某“文化扶贫小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他们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层面与某贫困县结帮扶关系;鼓励该地区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讲仁爱”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文化进农家,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同时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帮助当地农民掌握更多致富技术;通过以老带新、委托培训等方式,培养出乡土文化人才,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该“文化扶贫小组”的做法有何依据?
            • 8. 下列是人们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观点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1)请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评析这两种观点。
              (2)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怎样才能保持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熬糖法、医药,西亚的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2013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决定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 2014年10月14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西安建设国家级航空城开工,更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应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说明我国政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和实施过程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首先要保护“古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就“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设计一个科学的保护方案。
            • 10. 2014年11月,由梅葆玖指导的《梅兰霓裳》在天津海河剧院成功上演受到观众赞赏。该剧在保留梅兰芳大师经典唱段的基础上,运用三维虚拟影像等手段再现。梅葆玖说,在创新的道路上,一切现代手段都是为京剧服务的,京剧的“根”不能变。这表明(  )
              ①吸收外来文化就会失去文化民族特色    
              ②注入时代特色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③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