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莫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称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13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评价莫言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他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

              材料二  中国作协的贺辞指出:“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莫言的成功给我国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启示?(16分)

               

            • 3.

              面对社会热议的英语高考存废之争,甲认为,废除英语高考可以拯救母语,提高国学素养;乙认为,废除英语高考不利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不足之处在于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立起来
              B.乙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外来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C.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随着高考方案的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改革,对外来文化的抵御将进一步增强
            • 4.

              有人说“创意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5.

              2013年12月7日至8日,第八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促进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共同谱写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的主旨演讲,进一步鼓励中国教育走出去,推动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支持办好孔子学院,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我们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

              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全面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不能止步于形式展示,而要着眼于精神演绎  

              ③找到与其他文化的共鸣之处,消除文化差异  

              ④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革新和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而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炼的电影艺术作品。这表明,在我国 (  )

              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
            • 7.

              (12分)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宣传语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以来,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与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承载着中华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如今,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习、办公等方面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汉字书写能力在衰退,提笔忘字、书写白字错字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

              清风:在告别“铅与火”的同时,我们逐渐失去很多与汉字“亲密接触”的机会,很多人变成了“键盘手”,患上了“失写症”,“汉字危机”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天地人:不要危言耸听,信息化逐一解决了汉字的输入、印刷排版、公众文字通讯与网站交流几大问题。信息化不但使汉字的保存有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还让用汉字书写的浩如烟海的典籍不致损坏流失,并令汉字的传播速度和信息大大提高。

              XL:法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书法教育需要进入中小学课堂。

              水语:信息化不是汉字文化传承的“桎梏”,而是一对“翅膀”,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将汉字发扬光大、继承创新,就必须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

              (1)根据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相关知识,分析信息化与汉字传承的辩证关系。(6分)

              材料二  在全民普及电脑习惯了键盘敲字的今天,央视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因其担负着“振兴汉字书写,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而获得赞誉。但他们将一些早已埋葬于历史尘埃的生僻字词用于比赛,靠疯狂背诵也引发争议。

              (2)有人认为:“央视推出此档节目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其中听写众多生僻字,靠死记硬背更是对中学生的摧残。”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你的理由。(6分)

               

            • 8.

              (4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12分)

              材料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10分)

              材料三  《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BBC范儿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平民视角,传递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敬意。这部记录片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都成功地玩儿了把创新。

              (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2分)

              材料四  网友:看着电视上《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再想想生活中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让我这“吃货”情何以堪!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安心啊?

              (4)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才能让百姓“吃得安心”。(8分)

               

            • 9.

              近年来,很多外国电影中出现了中国元素,其中,今年上映的《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等中国元素。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确实会有亲切感。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     )

              ①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增强文化的趋同  ②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发展文化产业

              ③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        ④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0.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窗口,用国际化叙事方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与渊源远长。中央电视台开播后,该片收到国内外观众的青睐,其同名书籍也持续热销。这体现了

              ①电视等大众媒体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②一定的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④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