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适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许多纪念性的作品应运而生,其中不乏采用新的艺术形式讲述长征故事的优秀之作。一些文艺作品很好地融合了西方艺术与民族题材、传统古典艺术与当代表现形式、时尚流行文化和革命历史叙事,并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以国家大剧院历经四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史诗歌剧《长征》为例。制作团队与参演艺术家积极探索传承红色基因、契合当代观众审美品位的创新方式。以现代西方歌剧为表现形式’堪称中西合壁的典范。创作者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舞台环境,弥补场景多且挟景时间不足的障碍,将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与人文风情,用中国艺术特有的写意风格呈现出来。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构建艺术空间,力图还原长征路途的艰难险阻,让当今的观众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红军战士坚忍不拨的精神力量,从而获得克服现实困难的智慧和勇气,这就是传播长征精神的当代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今天我们如何讲好长征故事。
              (2)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相关知识,说明优秀歌剧《长征》的创作经历。
            • 2.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有相应精神力量的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高二某班举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班会,搜集了以下材料。

              胡双钱(图一),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被称为“航空‘手艺人’”,35年中,他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在车间,他从不挑活儿,而且勇于创新,通过完成各种各样的急件、难件。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慢慢积累和提高。
              钟连盛(图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技艺的传承人,他全面学习中外绘画基础、中国历代传统纹样,积累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治艺严谨。技艺全面,在社交理念、工艺技术、艺术表现上都取得了一定突破。
              张广义(图三),被称为北京“最后一位修笔老人”,他多次拒绝重金的诱惑。坚守在繁华的东四商业区六十余年,以自己的手艺修理了超过五十万支钢笔。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以“传承、创新、敬业”为关键词写一份发言提纲。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
              培育乡贤文化,重构乡村本土文化,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善。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过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的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深,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
              材料三:徽商精神是指古代徽州商人在长期的经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且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思想意识、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胡适曾把徽商精神比喻成“徽骆驼精神”,有人把徽商精神总结为“绩溪牛精神”,有学者认为徽商精神就其本质内涵应包括六个方面:天下为怀的开放精神,重仁重义的诚信精神,贾而好儒的人文精神,百折不挠是进取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同舟共济的和谐精神。徽商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是安徽地方文化的瑰宝之一,我们要弘扬徽商精神,集聚建设美好安徽正能量。
              (3)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弘扬徽商精神的时代价值。
              (4)请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为传播徽商精神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物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不仅是地理变迁、水文、地震等讯息的“记录者”,更不仅是文化艺术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肩膀”,更重要的是,文物凝结着民族情感,凝聚着国家共识,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种深沉而磅礴的伟大力量,堪称民族与国家的“根”与“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我们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
              (1)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需要加强文物资源保护,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和道德的力量。
            • 4. 材料一:2015年5月,江苏综艺频道举办的《江苏方言大赛》第二季正式和观众见面。《江苏方言大赛》基本操作方式是参赛者通过听读,将题目中方言的大致含义写下来。大赛只考察对方言含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参赛者们会说不同的方言,或者写下正确的汉字,因为好多方言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传承。有人认为,方言听写大赛除了娱乐性外,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传递的文化意义。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说明江苏方言大赛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2)依据材料二,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5. 微公益:全民公益的造梦行动
                      一份免费午餐,让万千贫困学子不再饿着肚子上课。
                      一场微博打拐,唤醒了公民对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热忱。
                      一次冰桶挑战,让大家意识到公益原来不全是悲情。
                      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比如随手清理路边的垃圾,给老弱病残让座,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这就叫微公益。它的要义不是通常所称的好人好事,而是每个人都用爱心,用善意回报社会。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微公益就是点燃每个人的心灯,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和善,用它们照亮中国。
              (1)阅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某一哲理,分析材料中学者的观点。
              (3)请就微公益活动的开展拟一条宣传标语,15个字以内。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二: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材料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 7. 材料  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
              (1)结合材料说明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体现的唯物史观。
              (2)结合材料分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
              (3)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
            • 8. 材料一:2015年5月,江苏综艺频道举办的《江苏方言大赛》第二季正式和观众见面。《江苏方言大赛》基本操作方式是参赛者通过听读,将题目中方言的大致含义写下来。大赛只考察对方言含义的理解,并不要求参赛者们会说不同的方言,或者写下正确的汉字,因为好多方言只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传承。有人认为,方言听写大赛除了娱乐性外,人们更看重的是它传递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第二季方言大赛用当下的时尚、流行元素对方言进行包装,既能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又能够以多元、新鲜的形式让古老方言呈现新气象。考题除接地气、讲人文之外,还融合各地特色、人文风貌,出题方式上既体现评弹、白局等各地传统曲艺,也有rap、老外游江苏等新风尚元素的融入,各地热心观众通过外拍短片出题,让乡音乡情醇美难忘。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说明江苏方言大赛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2)依据材料二,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国人的价值 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产生深刻影响,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到不自信,有的甚至恶意贬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几年闪耀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一些综艺节目的版权和模式,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的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 京剧、昆剧、话剧、歌剧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派”表演艺术。她率先提出将粤剧改编为动画电影的艺术构想,并在2004年推出了《刁蛮公主憨驸马》,不仅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殊荣,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在全球化环境下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你对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中“坚持政府主导”的认识。
            • 10. 材料一  201 3年1 2月4日,中国珠算项目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但早在2001年,珠算就被教育部清出小学教材,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珠算几乎进入到了“没人用,没人会用“的尴尬境地。申遗成功,说明了世界对中国珠算的认可,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或者以其使用价值如何来决定其命运,而是应该以传承甚至拯救的理念来善待珠算,这也是对历史和世界负责。
              山西为珠算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代山西学者王文素以《算学宝鉴》被尊为珠算理论的一代宗师,改革开放之后,山西省珠算协会先后创办了《中华珠算》、《珠算报》等报刊,拍摄了《珠算的故乡》、《千年珠声奏新篇》和《晋商算学大师王文素》等电视专题片。山西省珠算工作者撰写了《农村实用珠算》和《珠脑结合速算与智力开发》等大量专著与论文。
              珠心算是现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创新发展。2011年lo月,上海珠算心算协会提出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201 3年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举办的首个海外华文教师珠心算培训班上,来自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8个国家的教师到中国学习了珠心算。
              材料二  为更好地传承这一文化遗产,有专家提出珠算应重新进入课堂,而且认为这有助于开发大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这一提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反对者认为:传承珠算文化可以通过民间各种形式,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过时,珠算进课堂会加重学生负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摆脱窘境、传承发展珠算这一文化遗产?
              (2)依据材料二和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争论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