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什么是好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我国电影需要“立得住的文化内核”的原因。
              (2)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
            • 2. 一座殿堂、一块石碑、一个胡同,甚至一棵古树,你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上面的“二维码”标签,它的相关简介就会显示在手机里,你还可以把这些历史故事带回家慢慢欣赏。如今,北京的很多名胜古迹都有自己的一张“二维码身份证”。
              请你结合个人体验和《文化生活》知识,任选下面某个历史遗迹(图)(也可另选其他),设计编写其“二维码身份证”的具体内容并阐释其文化影响力。100字左右。
            • 3. 某网站“问吧”就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是否值得保护问题展开讨论,下面是部分讨论的截图: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对有价值和意义的民间文化为什么要予以保护。
              (2)请结合上述对话,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材料二 工匠精神核心是追求技术进步。《报告》强调,培育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联系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3)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请你拟两条公益广告词以弘扬工匠精神。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播出。节目邀请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轮番担任读词主考官,从32支参赛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提笔忘字”现象越发严重的今天,该节目寓意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正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介绍--“这不是一个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话知识,分析“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观众的原因。
              ( 2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文化活动的理解。
              ( 3 )假如你是下次“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参赛队成员,你将做何准备?并说明你的哲学依据。(至少两条)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2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历经13年“申遗”成功。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海拔2000多千米的山坡地上自然耕种的一种梯田文化,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文相结合,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 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具有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实用价值。红河哈尼梯田,是申报地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应该得到世界的珍惜和保护。
              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前来旅游的中外游客激增,年游客量达百万人次。 栉风沐雨千余载的“大地雕刻”,这一珍藏于群山深处的古老山地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这片秘境仙境,可否经受滚滚人流和巨大利益考验,能躲过动机复杂的破坏性建设和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压力吗?以前菲律宾就有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然而因为没有重视保护而引起梯田垮塌,最后被联合国下发警告通知。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人认为:要积极开发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开发是最好的保护。有人则认为: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要保护梯田文化,保持原生态。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2)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对文化遗产的开发?请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3)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谈菲律宾的教训,对我们在处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有何启示?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2)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释诚品书店经营之道。
            • 8.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在一次会议通地过的关于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材料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建设焕发生机,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组建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三个省管国有大型文化企业,一批国有文化骨干企业集团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力军;2012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20亿元,同比增长17.9%,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一批重点文化场馆设施的新建、改造工程建成,越来越多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莱芜梆子《儿行千里》、电视剧《小小飞虎队》、文艺类图书《美丽的西沙群岛》等7部作品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1万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山东省博物馆新馆等多个重点文化设施已建成并免费开放惠及民众。
              (1)有人认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就是彻底变革与有的行政体制。”结合材料一请运用辩证否定观和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山东文化强省的依据。
            • 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 10.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
              年均增长率11.2%21.3%25.5%9.7%8.9%
              (1)分析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2011年3月,全国“两会”传出消息,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预算支出为374.43亿元,同比增长18.5%,逐步解决文化事业费支出比重过低的问题,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这些财政支出将优先用于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保障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加强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从文化生活角度,论述财政支持上述文化建设项目的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