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4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12分)

              材料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10分)

              材料三  《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BBC范儿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平民视角,传递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敬意。这部记录片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都成功地玩儿了把创新。

              (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2分)

              材料四  网友:看着电视上《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再想想生活中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让我这“吃货”情何以堪!什么时候才能吃得安心啊?

              (4)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如何才能让百姓“吃得安心”。(8分)

               

            • 2.

              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 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3.

              下列说法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蕴含哲理最接近的是

              ①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②打铁还需自身硬

              ③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

              2014年1月22日,霍金在提交给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篇论文中指出,由于找不到黑洞的确切视界,因此经典理论上的黑洞是不存在的,并且现有黑洞理论与量子力学冲突。黑洞这个始终无法观察到的“事实”,从支持到否定,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由此可见

              ①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真理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发展             ④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5.

              石家庄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智慧城市”的创建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创建说明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③科技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6.

              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  

              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 

              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7.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12年,周武王就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公元前三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二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宋代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元代政府设置市舶司向日本出口丝绸,明代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金锦等不计其数。

              南海起航线:早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时,中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缅甸等国,远航到印度去换取这些国家的特产。由于中国丝绸对世界各地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欧洲各国都派使节到中国通好,进行贸易交换,中国丝绸通过缅甸传到欧洲的大秦(罗马)。唐宋两代,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12分)

              (2)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10分)

              (3)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

               

            • 8.

              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 9.

              2014年下半年全国部分省市将出台关于英语高考的政策。高考“去英语化”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之一。有汉语言学者称:这是对中国汉语文化的自信;有自然科学学者认为:国际化语言应当学习;中学生认为应该由自己选择。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人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条件影响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④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要不断向前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

              (26分)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其航线和南海其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分分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使节、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香料、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8分)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6分)

              (3)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