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具有1800年历史的中国珠算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

              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有关机构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珠算的功能,赋予其更多新的时尚元素。

              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变化。(10分)

               

            • 2.

              从2013年1月以来,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应对雾霾天气,人人有责。增强低碳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日积月累就会改善环境质量。因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是“守护”环境的重要法宝。

              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雾霾?(10分)

               

            • 3.

              材料:实行黄金周以来,公民的休息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也有效拉动了假日经济。但黄金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加大了对景区的破坏,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等。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国家对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增设了清明、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假日,这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根据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12分)

               

            • 4.

              30年前,小岗村18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率先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最终18户农民的想法转变成整个国家的希望。进而确认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农村改革又面临着如何适应较高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等问题。但我们相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广大农民会继续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识、检验和发展真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12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

              材料一: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材料二: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依法治国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9分)

              (2)根据《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从“法治”的角度谈一谈怎样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9分)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9分)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的苏绣生产者创新意识不够,表现在各家产品图案基本雷同、款式基本一样,整体质量不高,且呈下坡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苏绣艺术的发展。为传承我国传统苏绣技艺,中国苏绣研究所以思维大于技巧的理念为指导,走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路,在各个时期成功探索和创作了一批批刺绣精品。同时,苏州市通过开办苏绣商城姑苏网上商城,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让世界了解苏绣,让苏绣走向世界。

              (1)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理论依据。(8分)

              (2)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为我国苏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4分)

               

            • 7.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全会都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议,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从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会引领我国改革事业走向崭新的阶段。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的哲学依据。(6分)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变化演进的认识?(6分)

               

            • 8.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神一到神十,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未来我们还将创建太空实验室,建立轨道空间站,一次次的突破和胜利都源于中国航天人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我们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从未止步。

              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成功。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在悬浮水珠实验中,王亚平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并风趣的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请阅读上述材料,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1)从“神一”到“神十”,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这说明认识具有哪些特征?

              (2)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通过实验,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物理知识的理解。请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阐明其合理性。

              (3)在太空失重的条件下,实验的现象会和在地球上明显不同。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哲学依据。

               

            • 9.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材料二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2010年这一数据约为47%,有6亿多人居住在城市。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城市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的必然归宿。但是,我国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居住、交通、污染、治安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凸显。人们意识到,城市化不仅表现在空间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上,还应当体现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的改善上,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缺一不可。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和以前人们对城市的向往不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去郊区生活,许多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2)请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