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春风十里,何时花开

              ①来到户外,十里春风扑面而来,又见草长莺飞,全国各地也陆续进入暖春赏花季。那么,花何时会开?这背后有什么科学秘密吗?

              ②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气象部门往往会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推测花期,发布花期预报,比如北京市气象部门自2015年起对公众发布樱花花期预报。2017年,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根据气象资料预测,玉渊潭公园的杭州早樱(最早开花品种)的开放时间比往年平均开放时间提前近半个月,预计杭州早樱将在3月20日前后进入观赏期,市民们有望看到公园里三分之一以上的樱花绽放。

              ③花开花谢和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影响植物物候期的各个气象要素中,气温起着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准确预报樱花开放期,气象专家对去冬今春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北京城区气温持续偏高2℃左右,特别是2月24日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5℃,降水较历史同期偏少近四成。

              ④光、温、水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三个气象条件,在影响花期的环境条件中,气象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对于植物开花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气温。如春季开花的植物,一般都要满足一定的积温条件。其中,冬末初春平均气温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气温高则花期早,反之则花期晚,尤其是开花前30天至40天的积温高低最为关键。

              ⑤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的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分析了近40年来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温上升,我国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我国木本植物的春季物候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其变化的趋势与我国春季温度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在地理分布上,除华南外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地区等地,早春与晚春物候均有提前趋势。

              ⑦花期预报是以温度作为指标建立物候模型来进行预报。一般春季开花的植物,是以积温作为开花的温度条件进行预报,当累积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植物便会开花。但是不同植物或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品种,计算积温时所需的界限温度和积温阈值均不同。

              ⑧导致花期变化的气象原因综合起来非常复杂,开花前几天的温度变化会对花期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花期的提前预测比较困难,必须实时监测每天的天气状况。据了解,目前的预报水平能够提前10天至15天较为准确地预测花期。

              ⑨而物候观测资料稀缺是制约花期预报的另一个难题。界限温度和积温指标一般都是通过长期物候观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才能得到,由于缺少物候观测资料,对物候模型的建立及模型准确度的实现有一定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气象和园林部门正在携手做好花期预报。如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已与上海气候中心合作,开展上海城区主要园林植物花期预测及物候期气候响应研究,希望建立花期预测的数学模型,提高市民赏花的“气象指数”。

              (选自《光明日报》)

              下列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2.

              材料一:【百家争鸣】

              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更低。

              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尽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权威调查】

              年度

              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人均电子书阅读量

              日均纸质书阅读时间

              日均数字化阅读时间

              2010年

              4.25本

              0.73本

              16.78分钟

              12.07分钟

              2011年

              4.35本

              1.42本

              14.85分钟

              16.64分钟

              (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

              材料三:【媒体信息】

              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 “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 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

              材料四:【它山之石】 

              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国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转国也有11本。 

              有资料并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锐,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顶是( )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的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

              B.很多外国政府对所有的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

              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
            • 3.

              好花朵朵次第开

                 ①严寒刚过,洁白的梨花儿便迫不及待地叫醒春天;荷花性格淡雅,喜欢在炽热中独秀高沽身姿:秋天菊花最有性格,“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在滴水成冰的严冬,猛然回头,惊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②花儿为什么都如此有个性,依次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呢?

                 ③大多数植物都明白:自己的耐寒基因很少,如果在冰天雪地里开放,既有被冻死的危险,又面临无人授粉的尴尬。大雪纷飞,北风呼啸之际,昆虫们早就钻进地底下、树洞里猫冬了,谁肯冒着生命危险给花儿授粉?没人授粉就没法儿结果,就意味着“断子绝孙”。为了让后代绵延不绝,聪明的花儿们就暗示自己:一定要赶在冬天之前开花。这样,到深秋时花儿就会结籽,籽外面包有坚硬的外壳,再刺骨的冬天也拿它没办法。

                 ④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是一种自我保护。

                 ⑤苏联植物学家米哈伊尔·柴拉希扬通过长期实验发现,昼长会影响植物的花期。不同植物需要的日照时间各不相同,水稻、菊花、大波斯菊这些短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夜长才能开花。小麦、油菜花、萝卜等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昼长才能开花。我们熟悉的蒲公英、玉米、黄瓜这些是日中性植物,开花时间是随着播种时间而定的。也就是说,它们无论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这个秘密无疑是爱花人的天大喜讯,因为植物的这个规律能让人类掌握主动权,只要人为地控制某些植物的开花习性,就可以尽情徜徉在姹紫嫣红的花花世界!比如花市中一年四季都能见到的菊花,只要把灯光悬挂在菊花上方垂直照射,控制它的暗期,就能延长菊花的开花期.再就是当植物开花结籽后,狠心地把它的籽掐掉,植物不但不会计较,还会一如既往傻乎乎地继续开花结籽。反正已经狠过了,也不差再来一次,这时再把籽掐掉……如此循环往复,它会一直开一直开,直到花期甚至生命期结束。其实狡猾的人类完全是在利用植物的“使命”感和本能。不管怎么虐待植物种子,它总是笑笑地对你:掐了开,再掐再开,很有佛性。这种虐待对大多数开花结籽的植物都有效,能够把花期延长50%甚至100%。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温度来控制植物的花期。冬季气温低,大多数花卉都变得慵懒起来,几天也不长一片新叶儿,开花更是遥遥无期。如果给它来点温度,情况马上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牡丹,加温后  (1) ~(2)  天就能昂然怒放:垂丝海棠加温  (3)~(4)  天后就可开花。这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由来。有加温就有降温:早春之际,将耐寒的花木放入温度为1℃~3℃的冷室中,每天用弱光照射,让它始终保持继续休眠的状态,从而推迟开花。等到了你想让它开放的时间,就提前把植株取出来,放到避风、避光、凉爽的地方,不久,花蕾就会挂满枝头。

                 ⑥植物为了在各种条件下顺利生长,便学会了适应环境,将自己的花期固定下来。而一种花儿一旦确立了开花季节,便会岁岁年年,在同一季节同一时间开花,代代遗传,永不改变。古代人一度把花儿当钟表,用它们来感知时间。

                 ⑦好花朵朵次第开。正是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促成了它们不同的花期,从而,这个世界变得绚丽芬芳,我们的眼睛变得妩媚多情!

              (1) 阅读全文,概括“好花朵朵次第开”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关于本文说明方法或说明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儿在不同的季节开放,是一种自我保护。
              B.为了在各种条件下顺利生长,花便学会了适应环境,将自己的花期固定下来。
              C.每种植物不同的适应能力促成了它们不同的花期。
              D.因为播种时间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也不一样。
            • 4.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①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②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③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④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套整合宗族的模式来操作的。

              ⑤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⑥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⑦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夹上佛有中举族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雕、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有删改)

              链接二:于清光绪十四年(1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

              C.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

              D.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 5.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产业,堪称世界级文化现象。

              ②据统计,网络文学的读者在中国已超过3亿人、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③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但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而有专家的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④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⑤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⑥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⑦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⑧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向订阅用户收取每千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⑨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下来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于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促成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B.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停留在网上,而且走出国门,影响海外年轻人。
              C.许多网络文学网站的作品刚发表时供用户免费阅读,当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订阅用户则需要支付费用才能继续阅读。
              D.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让网络文学实现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
            • 6.

              洞悉宇宙,天眼已开

              ①2016年9月25日,是举世瞩目的“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竣工的日子。这只在贵州的群山之中凝视着宇宙的“天眼”,即将开始追寻宇宙最深邃的过去,搜索地外文明的踪迹。

              ②FAST“藏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群山环绕的天然喀斯特洼坑里。这个巨大的洼坑本身,就是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选择把“天眼”安放在这里,不仅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环抱的群山还为“天眼”的观测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③“天眼”的工作原理,其实跟咱们平时常见的锅式天线差不多,通过抛物面把采集到的信号反射到接收信号的馈源舱里,再由相应的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只不过,“天眼”有世界级的超大口径,采集的是来自宇宙的海量信息,而它的大脑,是曙光超级计算机。

              ④这只大眼睛是由4450块反射面板拼在一起组成的。与普通的锅式天线相比,它的反射面是个球面。说得再通俗一些,从侧面看,“天眼”要比普通的锅式天线更深一些。这个巨大的反射面摊开来足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真真是一口名副其实的“大锅”。

              ⑤FAST的第二大创新,是为了让这口大锅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首先,这口“大锅”被“端起来”架在一个周长1600米的环形圈梁上。离开地面的“锅底”上的每一块反射面板都被一根根钢索牵拉着,形成一张巨大的索网。在上万根钢索的牵拉下,这几千块反射板能够在“锅底”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汇聚来自某一个方向的电磁波,就好像“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相比之下,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也不小,但是它的眼睛就永远只能盯着一个方向。

              ⑥只有“瞳孔”可以转动还不够。光线射入眼睛,需要投射在视网膜上才能被最终处理成眼前的风景。“天眼”的“视网膜”,就是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舱。

              ⑦巨型“天眼”的“小小”馈源舱重达30吨。所谓“馈源”,就是汇聚所有从宇宙中接收到的信号的设备,馈源舱就是用来安放这些设备的地方。要想最大限度的接收大锅采集反射回来的信号,馈源舱就必须像传统的锅式天线一样处在焦点的位置上。这下问题就来了,还记得刚才说过的吧?“天眼”的“瞳孔”是会转动的!4450片反射板可以在钢索的牵拉下根据观测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瞬时抛物面的朝向。相应的,“天眼”的“视网膜”也就必须得能跟着瞳孔一起动才行。否则就是睁眼瞎喽。

              ⑧想让这个30吨重的大家伙动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到照片里围在“锅边”的6座巨大的高塔了吗?他们是“馈源支撑塔”,高的有168米,最矮的也有128米。每座塔都有一根钢索拉住馈源舱的一个角,把它悬吊在“锅里”。收放这6根钢索,就能拉着馈源舱在“锅里”移动,满足收集信号的需要。

              ⑨“收放自如”的馈源舱是FAST的又一大创新。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通过馈源支撑塔悬挂的轻型索拖动机构的牵拉和并联机器人的二次精调,馈源舱能够随着反射面的变化需求,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有多精确?30吨重的馈源舱,在一百多米的高空,直径两百多米的球面上,实现误差小于10毫米的定位!

                  (10)随着“天眼”睁开,投入使用的FAST将首先进入调试﹣试运行观测阶段的工作。科学家们期望在未来的3﹣5年内能够通过试运行,让整套系统达到期望的观测精度与能力,获取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而为人类获取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脉冲星、精准时钟、深空导航,甚至是地外文明探索等更多关于宇宙的新知。

              (11)与科学家们同样兴奋的,还有平塘县距离FAST几公里之遥的克度镇。在为“天眼”选址的时候,这座始建于元朝的小镇上甚至还有人家连电都没有。这也正是“天眼”落户这里的原因之一﹣﹣射电望远镜的观测虽然不受天气的影响,但却对无线电干扰非常敏感。电视、电台、手机,所有无线电数据的传输都会对“天眼”的观测造成干扰。没有工业,人口稀少,甚至附近小镇连电都没通的大窝凼简直就是个完美的选择,在“天眼”周边设立5公里的电磁波宁静区简单可行。

                  (12)然而,今天的克度镇早没了当年的模样。小镇如今是通往平塘县“天眼”旅游区的必经之路。不大的小镇到处可以看到“探索星空奥秘”,“打造天文小镇”的标语。沿路几乎每隔几百米就有一家“天文宾馆”,崭新的五星级酒店还为每间客房配备了天文望远镜。大家期待的,不仅仅是一睹“天眼”的风采,更想通过这只“眼睛”,去亲眼看看那些遥远的幻想与传说。虽然,这些与当初选址的初衷多少都有些背道而驰。

                  (13)对于FAST团队来说,建设落成其实才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用好这只巨大的“天眼”,看到渴望的风景,才是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

              (1) 对“FAST”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Fast的三大创新之一,是节省了巨额的工程开支和创造了宁静的工作环境。

              B.让“天眼”里转动的“瞳孔”,可以随时“望”向令它着迷的远方,是为了能更好更精确地采集来自天空中某个区域的信号。

              C.能“收放自如”的馈源仓,不论反射面如何变化,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准确无误的到达规定的位置。

              D.由6根钢索吊在“锅里”的馈源仓是“天眼”的“视网膜”。
            • 7.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 20 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 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
              (2) 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基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
              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
              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
              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
            • 8.

              古代小孩如何上学读书

              ⑴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么,古代的孩子如何上学读书的呢?

              ⑵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有。

              ⑶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体罚在古代叫“挞罚”。到明代,挞罚为乡村小学普遍采用,连学生家人都跟着受罚。明黄佐《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⑷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明代良吏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坐左右塾,以序出入。”

              ⑸古代还很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稽考,以约束学生行为。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都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

              ⑹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具体考试时间,各朝代、各学校都不同。古代考试评分方式较丰富,有“十分制”、“打钩制”、“评语制”等,但无“百分制”。

              ⑺现代的“快慢班”,古代也有。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实际上,这种快慢班,更有“留级”和“升级”的味道。“三舍法”一度成为当时全国小学的模式。这种对小学生进行分等的做法,很不合理,遭到反对,并没存在多久。

              (1) 下列选项中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
              (2) 关于“古代学生入学年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古代学校管理严厉”,下列表述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古代孩子上学年龄
              B.古代对学生的管理
              C.古代考试内容
              D.古代的快慢班制度
            • 9.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阮光锋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 10.

              火箭回收有多难?(节选)

              ①目前,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其第一级火箭在完成分离后会坠落到陆上无人区或空旷海域,不可重复使用。有人曾形容火箭使用的浪费程度,就和一架波音747客机仅作了单趟飞行就报废一般。造价高昂的火箭如果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未来航天发射的成本有望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的原因,不过他们需要克服的难题不小。

              ②运载火箭回收实验有两大难点:一是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其难度就像在暴风雨中让一根扫帚平稳地直立在手掌上:二是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因此,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百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

              ③火箭的回收只是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验证火箭的发动机是否可以重复使用,还要进一步验证回收二级火箭的可行性。

              ④火箭的重复使用对于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来说,保证材料和相关设计在短时间顶得住是一个问题,确保长寿命使用又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的燃烧室压强高达207个大气压,工作温度约为3300摄氏度(目前最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涡轮温度不到1700摄氏度),其中一个小小的涡轮泵的功率就是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发动机功率的10倍。让这样的发动机顺利工作一次就已经非常困难,而要重复使用多次,那么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必须要上一个巨大台阶。

              ⑤火箭首次成功回收只是一个开始,意味着这项技术具有可行性,但真正掌握这项技术,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验验证其可靠性,由成功变成成熟。一旦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实现,将大大降低发射成本。专家预计,如果回收并重复使用第一级火箭,可以降低80%的成本,而如果能回收并利用第二级将可以降低98%的成本。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2) 文中划线句子未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3)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之所以历经失败仍然坚持尝试回收火箭,是为了大大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
              B.火箭回收的最大难点是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和回收平台的不稳定问题。
              C.火箭回收的意义在于重复使用,所以对于火箭发动机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寿命要求较高,现在的材料和工艺还达不到要求。
              D.即使火箭成功回收,也只是迈出了火箭重复使用的第一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