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脑控”成为科技新宠

              科技电影中主角用意念移动物体的场面时常让人心潮澎湃,如今这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一种幻想。科学家通过对大脑这一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的不断研究,开发出了多种“脑控”科技产品,充分发挥了大脑的指挥功能。

              英国一名设计师日前开发出一种脑控独轮车,工作原理是骑车者佩戴一种由脑脉冲控制的特制护目镜,通过蓝牙技术与独轮车动力系统保持即时联系。一旦前方有障碍物,护目镜检测到脑脉冲的变化就会自动发出减速或停车指令,保证骑车者的安全。这种独轮车是依靠环保电池驱动的,每次充分充电后可以骑行4小时。

              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实验项目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植入瘫痪患者脑部后就能够用意念操控机械手臂,大大便利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项技术依靠一个由数百个接触点组成的4毫米传感器实现,每个接触点对应大脑中特定的位置,能够即时“解码”从脑细胞和神经中传来的信号。信号被传递到电脑之后,由特定软件对照人体运动模式进行解码分析,并生成操作机械手臂的代码。

              无独有偶,韩国高丽大学的研究小组也致力于帮助瘫痪人群获得活动的能力,为此他们研发出一款先进的外骨骼机器人。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脑电波接口测量信号并读取用户的脑电波,再由信号处理系统筛选出正确指令并给信号分类。最终,通过匹配分类脑波与大脑发出的信号,确定外骨骼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完成用户的指令。

              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一名残疾人利用脑控技术完成了开球仪式,让全世界观众共同见证了脑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项脑机接口技术近期也有新的发展,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装置来远程控制机器人,旨在帮助残疾人士探索未知区域。测试者需要在脑中植入芯片,或者戴上布满金属片的脑电头套,通过脑电波变化来指挥机器人的行动。

              由此看来,国际脑研究组织将21世纪称为“脑科学时代”不无道理。目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仍然是有限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脑控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2.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①自今年4月10日前后以来,日本、缅甸印度边境、菲律宾、阿富汗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多国相继发生地震,造成人员伤亡。4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3人死亡,民众避难中,当地发生大规模断电。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目前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数万人被迫疏散;14日凌晨,菲律宾5.9级强震,造成3人受伤;13日,缅甸西北部发生6.8级地震,在孟加拉国造成60余人受伤,在印度造成6人受伤,并造成印、缅、孟部分建筑物倾斜或受损;10日,阿富汗发生7.1级地震,致巴基斯坦3人遇难、27人伤。连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也数次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震级较高、发生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影响人类生活。种种迹象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地球是否进入了地质活跃期?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可能已进入活跃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涵盖了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频繁,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近期发生地震的日本、菲律宾位于该带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能量15%。该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之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近期发生地震的缅甸、阿富汗则位于该带上。

              ③据地震学家统计,地球每天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因震级太小或离人口聚居地太远,人们感觉不到。而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二十次。震级为8级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仅出现一两次。相关统计显示,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达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鉴于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故有观点认为,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地震活动是正常现象,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局部性的,因此民众大可不必过于恐慌。

              ④全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专家说法不一:在被问及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问题时,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曾指出:“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过,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就大地震进行过预测,如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警告说,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称下一次在举办东京奥运的2020年之后4、5年内发生“也不稀奇”,并建议日本政府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迄今,全球地震学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这意味着,人类还无法对迫在眉睫的大地震进行准确预报。但通过长期观测地壳断层,可对某地区未来数十年发生地震的概率进行评估。此外,发达的预警和信息传播技术,也可在破坏性较小的地震纵波到达地面时立即发出警报。在导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横波到达之前,为人们逃生抢出几秒至几十秒的宝贵时间。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应对大地震等相关灾害时将会更加从容不迫。



            • 3.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⑵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⑶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⑷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⑸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 4.

              植物界里的“变色龙”

              柯玉升

              ①勃奎拉藤生长在智利和阿根廷的热带雨林里,乍一看,它没什么特别的,和大多数藤蔓一样,从地面上爬出后并极力地向上生长,然后缠到一棵大树身上。是啊,所有的滕蔓为了争取一缕阳光,一丝雨露,都是这样拼命地寻求身边的宿主,才没命地向上疯长!

              ②多年来,谁都没注意到勃奎拉藤的“特别”。

              ③2012年,植物学家埃内斯托在雨林里漫步的时候,遇见了勃奎拉藤。沿着勃奎拉藤一路看去,埃内斯托发现了它的不同之处—— 在地面上,勃奎拉藤的藤蔓看起来圆圆的,一旦它的藤蔓爬上宿主,叶子形状就变了,变得与宿主的形状一模一样。更为奇观的是,当勃奎拉藤从第一个宿主爬到第二个宿主上时,缠在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又跟着变化,且模样与第二个宿主上的叶子形状并无二异。

              ④勃奎拉藤这种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的特性,被生物界称为“模仿多态”。《当代生物学》杂志上是这样描述的:当勃奎拉藤的藤蔓延伸到树木分枝上时,其多变的叶子可以改变大小、形状、颜色、朝向甚至静脉模式,以匹配周围的树叶。如果藤蔓跨越到另一棵树上,它就会发生变化,即使新宿主的叶子大小是原来的10倍而且形状截然不同。

              ⑤这种罕见的特性,在动物界中只有蝴蝶的身上发现过。在目前科学界已经了解的植物中,还有没有一种能够像勃奎拉藤这样模拟周围邻居形态的植物呢?有很多,常见的兰花就是其中之一。

              ⑥兰花确实会模拟,但和兰花一样会模拟的植物,它们模拟的范围非常有限,最多只有两种模拟形态。而勃奎拉藤却让人觉得它像章鱼或者乌贼——至少能够模拟八种基本形态。就算它爬上了一株以前从未见过的植物,它也能模拟它附近植物的形态。

              ⑦当然,勃奎拉藤不是什么都能“复制”。埃内斯托还发现,勃奎拉藤缠上一棵树叶边缘呈锯齿状的大树。可惜的是,勃奎拉藤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模仿,叶子最终未形成锯齿状,但是它变化后的叶子的边缘看起来还是有点曲折。

              ⑧勃奎拉藤为何会模拟呢?原因可能是为了防止被诸如象鼻虫、金花虫等食草昆虫吃掉。

              ⑨如果能够将自己隐藏在各种树木之间,那么每片叶子被吃掉的几率就小得多了。埃内斯托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将挂在树枝上伪装的藤叶和仍留在土地上寻找树木的藤叶,以及攀爬在无叶树干上的藤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地上和树干上藤叶的被食概率分别增加了33%和100%。

              ⑩最疯狂的地方在于,勃奎拉藤不需要接触其它植物即可进行模拟,只要附近有其它植物即可。动物王国里的模拟均需要物理接触才能达成,但这种植物只需要挂在宿主植物身上,就能在没有眼睛、鼻子、嘴巴和大脑的情况下,看到与它还有一定距离的邻居并模拟它看到的东西。

              ⑾不论原因为何,模拟都挺有用。

              ⑿勃奎拉藤又是如何识别树木并相应地进行模拟变化的呢?埃内斯托推出了三种假设:信号也许在光里,也许在气味里,也许在基因导入里,它又如何将这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形状并自行模拟的呢?对此,埃内斯托玩笑地说:它被称作隐形藤蔓的原因在于它同美国的间谍飞机一样,内部工作原理依旧是个谜。

              ⒀勃奎拉藤“模仿多态”的特性虽未解开,但我们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至少从它的多变特性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在复杂多变的恶劣环境里,只有在不断地变化着,才能求得生存。求“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植物如此,人类也不可回避它!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3期

            • 5.

              让你过把“英雄”瘾

                 ①几乎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超级英雄梦”。比如,像超人一样自由飞翔在空中!比如,像钢铁侠一样身着盔甲充满力量!又或者,像隐形女一样随时隐身!随着科技的发展,实现这些超能力已不是幻想。

                 ②说到超能力,没有人会拒绝能够看穿墙壁的“透视眼”。近日,美国某公司就制造出了一种具有透视能力的头盔,能够让飞行员看到外面四周的景象。“超级头盔”透视原理很简单,通过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头盔能够播放飞机外部安装的很多摄像头所拍摄的视频。

                 ③有了透视能力还不过瘾?那就再试试隐身术。美国某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这一款利用电池驱动的隐形斗篷,这套装置可以实现你的隐身梦想。研究工作从现有的利用元表面偏转折射光线的隐形斗篷出发,添加电池以增加强信号,确保隐形斗篷在任何光线条件下都不可见。披上隐身斗篷,你就可以瞬间“消失”,听上去十分酷炫。

                 ④除了想拥有超级英雄隐形的超能力,你一定也渴望成为钢铁那样的超级英雄,钢铁外形,力大无穷。那么机械外骨骼非常适合你。日本某机场将在9月进行一款机械骨骼的试运营,以缓解机场的行李运送压力。这款机械骨骼是佩带在人们腰部的,其外骨骼拥有电极,能够监测肌肉发出的信号,自动协助肢体动作,使整个运动变得更加轻松

                 ⑤现在,背上美国某飞行器公司制造的喷气背包,你也可以变身超人飞起来。这款喷气背包配备了两罐液体燃料和一罐催化剂,再加上飞行必备的压力仪表和控制器等装置,整体造价达到数百万元人民币。

                 ⑥当具有超能力的你成为万众嘱目的超级英雄时,别忘了去实现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儿时梦想。

            • 6.

                                       救死扶伤的“毒医”

              ①三国时期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跌落马下。华佗为之刮骨治疗,沙沙作声,旁人无不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似乎全无痛苦之感。如今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来,关公当时中的是乌头箭毒,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造成心律失常等,这也许就是关公中箭落马的真正原因。

              ②像乌头这样的有毒植物,在过去人们谈之色变。但随着对有毒植物的日益了解,这些毒物也在努力“洗刷冤屈”。许多有毒植物都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

              ③首先,在治疗疾病方面,有毒植物可以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功效。仅就长白山地区的野生植物而言,从东北红豆杉的树皮、叶子里提取的紫杉醇可治疗卵巢癌、肺癌;用麻叶千里光(药名:返魂草)研制的药物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特殊的疗效;朝鲜槐虽然有毒,但是合理使用它就变成了一味治疗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良药……如此说来,长白山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地区的“药用植物王国”。

              ④其次,植物的毒性可以被利用来制作农药、生产药品添加剂。农民们经常用白鲜煮水来防治蚜虫、蝼蛄、玉米螟。5%的北乌头粉剂经常被用来控制稻瘟病。菜农们经常用大苞萱草的根与水按1/3的比例热煮15分钟来除菜青虫。住在山下的老百姓对于利用山里的有毒植物,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常常把独活(五加科植物)悬挂在屋檐下驱散蚊蝇。

              ⑤此外,有毒植物在园林绿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它们能够净化空气,怡情养性。特别是有毒植物大多色泽鲜艳,而且因其具有毒性还不易遭到动物的破坏。寒冬刚过,侧金盏花和多被银莲花就早早地做起了迎接早春的准备,被人们用作早春地被植物。我们在河岸、

              湖旁湿地上经常能见到群植的菖蒲、泽泻。

              ⑥不光如此,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我们都能看到有毒植物的贡献。人们多年的经验教会我们把汉城细辛(马兜铃科植物)放到箱子里,可免衣服遭虫子的叮咬;用常见的木贼(别名:接骨草)打磨金属器具等等。这些经验都是前人留给我们无价的财富。

              ⑦如此看来,有毒植物其实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它们。

            • 7.

              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②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ƒ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⑦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⑧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⑨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那么,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该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 8.

              “种”出石油

                 ①据科学家粗略估算,全球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可达300亿吨以上,只要将这些植物进行高压、高温加工,就能够制造出和石油成分相近的产品。目前,全球绿色植物储存的能量,大约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可以说,植物是一座巨大的储油库。

                 ②科学家研究发现,可用于制造石油的植物品种很多,不少乔木、灌木、海藻等含有极为可观的天然炼油物质。美国科学家选用了千余种最富生产能力的水藻进行实验,从其体内提取类脂化合物以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转变成汽油和柴油。前苏联的科学家经过引导性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从锯末中也可以提炼出人造石油,这种植物能源比传统的石油和煤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它便于就地生产利用,省却了远距离输送,因而成本比较低廉;其次,植物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不会形成有害物质,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易于被植物吸收,对保护生态环境非常有利。

                 ③众所周知,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许多植物也可直接产生碳氢化合物。倘若能够以适当的方法把这些碳氢化合物提取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到所谓的“绿色石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卡尔文教授,在一个人工石油植物种植场,种植了一种名叫“尤加利”的树木。这种树木的茎和种子中均含有这种可燃物质,1000平方米的土地每年产5桶“绿色石油”,每桶的成本仅20美元,而当时每桶石油的价格是30美元。他的成功,推动了全球的石油植物研究。

                 ④资料表明,美国现已拥有一个上百万平方米的能源植物速生林,英国已批准兴建一个石油植物园,瑞士已经制定出一个利用植物石油取代全国半数石油消耗量的计划。可以说,用不了多久,人类将“种”出石油。

            • 9.

              揭开G20杭州峰会场的神秘的面纱

              ①2016年G20峰会已于9月4日下午在杭州正式开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G20峰会。迎接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的峰会主场馆也以其创新的中国风、浓郁的江南韵、高端的国际范儿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那么,G20峰会主场馆到底是怎样的呢?

              ②举办G20峰会的主场馆,从外观到室内空间以及内部装饰均都具有能够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特质:雅正平和、气势恢宏以及正大端庄的造型特征。其设计方案以“气宇轩昂”为理念,建造了国家气度的峰会建筑,以“悦迎廿国”“廿国共宇”等空间,章回相应带有“颂”意向的国家空间。博览中心也以“气宇轩昂”为建筑理念,设计上独具一格。

              ③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使用面积大约17万平方米,主要空间包括迎宾区、会议区、午宴区这三个主要部分。

              ④峰会的迎宾区主入口,以江南神韵的月亮门和彰显喜庆气氛的灯笼为灵感来源,并把两种元素抽象、融合;再以“水墨江南”的色调、“泱泱大国”的尺度为开篇。黄铜大门上面的水纹造型、室内木纹、玉石等装饰材料以及午宴厅背景板上的巨幅山水画《万里江山图》,都带有浓浓的“中国风”。而屋顶花园采用移步换景等手法,将江南园林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融入了西湖十景等元素。入口廊道宽45米、长54米、高12米,六对由汉白玉构架的“廿”字,排列而成,有如两排恭迎贵宾的翩翩君子,传递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内涵。

              ⑤峰会的主会场室内设计是G20杭州峰会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为了在主会场体现出有杭州元素的国际范儿,在室内设计中,西湖小瀛洲的“我心相印亭”的理念融入其中,它代表在同一屋檐下的沟通联动、心心相印、合作共赢。于是,产生了室外空间感的“廿国共宇”设计思路。“廿国共宇”顾名思义,“宇”为“栋宇”,为“宇宙”。G20的主体——20国,共处一个栋宇里,共在一片蓝天下,共在一个地球上。主会场位于建筑第四层,是45米边长的方正空间,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体现“天圆地方”的朴素哲学观。室内装饰的“四梁八柱”,四个巨大的“廿”字呼应“廿国共宇”的主题。此外,青花瓷图案的天花板,还有极具江南风格的雕窗、门扇,都凸显了中国传统的江南文化。

              ⑥午宴厅则为直径60米的球形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高度为23.5米。通过“宇宙苍穹”的装饰手法,突出“仁”的主题。穹顶正中为星空景象,点点“星光”示意着十二星象的位置。中环为自然天光照亮室内空间,外环为五圈闭合叠加的水墨山水长卷。周边的12根风柱代表12个月,采用中国 “如意”装饰元素,均匀地环绕在周围,恰到好处的形成了内外区空间的过渡。

              ⑦峰会主场馆以其创新的中国风、浓郁的江南韵、高端的国际范儿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G20峰会的落幕,杭州近期迎来了观光小高潮,除了传统的西湖、灵隐寺等热门景点外,峰会期间名气大增的B20峰会场馆、G20峰会场馆、钱江新城灯光秀等也成了游客的“新宠儿”。

            • 10.

              快  递

              ①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出现快递制度。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朝的官职中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商朝已有近似于现代的快递雏形,这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②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③汉代设“传驿”,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传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马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传车”逐渐被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称为“马递”。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④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汉代“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隋唐时期,如果是急件,要求日行三百里。更急的,如送赦免文书,则日行五百里。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的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⑤现代快递是物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物品运达目标地点,可以提供在线数据查询。但是,由于要经过不同的站点,环节较多,易使物品流失或损坏,安全系数相对较低。

              ⑥现代快递,由于运输方式和客户需求的不同,通常分为不同的快递服务种类,具体如下:

              类别

              类 型

              特  点

              运输

              方式

              航空快运

              最为快捷,已经成为快递的常用方式之一

              公路快运

              是目前运输量最大的快递方式

              铁路快运

              运量大、安全、准时

              水上快运

              适合大宗物品尤其是有时间需求的特殊物品的运输

              运输

              速度

              特快专递

              门到门或桌到桌服务,速度更快,多是紧急的小物品,以文件和小包裹为主

              一般快递

              速度和安全系数都一般,适合一般物品

              ⑦目前我国有8000多家快递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0多万,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的快递国家。2015年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276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16年业务量完成275亿件,同比增长34%;快递业务收入3530亿元,同比增长28%。中国快递行业目前处于国内快递行业和国际快递巨头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相对国际快递巨头而言,中国快递企业业务发展程度还很低,现在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GDP的1%相比差距还很大。

              (根据《读书文摘》等资料整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