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 上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的______、______。
              (2)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寂寞”在文中是____________的意思。
              (3) 请用“‖”将第一段划分为三层。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4)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请用第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 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三四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改)

              (1)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加横线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 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段文字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回雁峰,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北雁南飞,到此为止,故而得名。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中有:“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归。”柳宗元过衡山时也写下“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至于王勃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流传就更广了。为什么衡阳以南雁声甚少?这里是有科学道理的。

              竺可桢先生在他的《物候学》中说,冬初日照缩短,气温降至10摄氏度以下,可激发北雁南飞。若日照增长,气温稳定在30摄氏度以上,可适于雁的居留。湖南地处亚热带,有趣的是正好处于我国冬季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0摄氏度等温线以南,8摄氏度等温线以北,一月份平均气温4摄氏度—6摄氏度,冬季旦平均气温0摄氏度的天数10天左右,雪日5-10天,日照又比北方长。回雁峰以北处于冬季10摄氏等温线以北,宜于大雁留居。洞庭渔米乡物产丰富,衡阳以北地势低平,不仅有广阔的洞庭湖面,且沼泽港汊纵横,水库、池塘、水田密布,像明镜,______,______,还有它们又极少封冻。雁是水上游禽,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白天在水中有鱼虾可觅,田中有遗谷可寻,夜有湖洲芦苇可栖,或饮或啄,或嬉或栖,实在相宜。况且几经长途跋涉,体力大耗,再渡南岭,山峦起伏,水面极少,食宿之地难寻,要远翔南海之滨,体力难持。于是大雁不再南飞,便选择洞庭湖畔安营扎寨,乐度严冬,所以衡阳以南雁声甚少。

              但雁也并非绝对不越南岭,少数雁群体力较好,有时也直飞南海之滨,也有的先在洞庭湖畔休整,补充营养,待体力恢复后再南飞。如有大量雁群超过南岭,则可能是当年冬季洞庭湖畔气候异常,河湖封冻,气温太低,食宿之处难寻。为了求得生存,只得继续南飞,寻找适宜越冬场所。史料中记载我国南海之滨,也有大雁的足迹它们应是雁群中的佼佼者了。

              (1) 

              仿照文中画直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再写出两个比喻,填在文中空白处。

              (2) 

              作为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3) 

              选文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 

              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 

              选文第一段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6) 

              选文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说明衡阳以南雁声甚少的?请分别概括出来。

              (7) 

              选文引用了古诗文中对“衡阳雁”描写的句子。在我们学过的古代诗词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想一想,写在下面。

            • 5.
              《走进纽约》重点描述了纽约的几处有代表性的建筑,请简要说明这几处建筑的特点。
              华尔街: ______
              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______ 。
            • 6.

              考考你的记忆

              本文重点介绍了蝉的地穴和卵。试简要概括回答。

              地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卵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________

              (2) 

              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                                                                                                        

            • 8.

                (1)  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  (2)  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个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  (3)  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你并不在园里,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  (4)  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另有一番风味。  (5)  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  (6)  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外,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7)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
              (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
            • 9.

              ⑴明代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渤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⑵我可能是受了徐夫子的感染,汽车、火车,抵屯溪后鞍马未顿,就踏上了登黄山的路。


              ⑶乘黄山索道、攀始信险峰、登石猴观海,而后取道清凉台、莲花峰、天都峰回返。


              ⑷近视群峰巍巍,晴川历历;远眺天际耸秀,岗山隐隐。黄山以它豁达的气度和悠闲的情致向游人洞开着。


              ⑸也可能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跟着这“感觉”走的,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


              ⑹我一直在想:古人将黄山冠以“天下第一名山”有没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怎么解释“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呢?又如何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惑着我。


              ⑺我说这话绝没有贬低黄山的意思。黄山的确很美,很奇,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人心醉,让人着迷。


              ⑻我也曾游历过许多的名山大川,它们都是亿万斯年天地造化之物,山山岭岭都涌腾着灵秀之气。每一座名山大川都有它独特的韵致,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是多少人多少代也难以读懂弄清的。实在没法比较究竟哪个山该是第一。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桃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不都是美吗?


              ⒆下山了,我和几位不相识的人攀谈。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说得更为直率:“只要是人们认可了的事,最好不要反对,否则,会被看作大逆不道的。”


              ⑽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当年在皖北插队的地方,一位老汉的孙子患病让当地的一位名医错诊而死了。这位老汉却说,连最有名的医生都没有治好孩子的病,看来他该死。


              ⑾这则故事也许和黄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道出了一个深沉的事实:闭塞、守旧、迷信以及门户之见的封建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束缚着炎黄子孙。好的一俊遮百丑,猛吹猛捧;差的当头棒喝,没有一点是处。这铁律一样的事实人们反而乐于接受。冲破这种羁绊该是多么艰难啊!在这如诗如画的黄山,本来我不该想这么多沉淀了的伤感和已经被世人感叹过了的感叹。


              ⑿但是,毕竟我亲眼见到了你——黄山,为了探索,为了追求,我还会再来的。


              (1) 第①段徐霞客的话强调了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徐霞客的话有何作用?
              (2) 黄山冠绝天下的奇景有哪些?
              (3) 第⑤段说:“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意象中的黄山是怎样的?
              (4) 第⑩段作者引用那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5) 从文章的第⑿段看,结合上下文,试分析此文的中心。
              (6) 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 10.


              话 “扇”

              ①扇子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扇,古称箑(shà),《说文解字》:“箑,扇也。”古代“箑”“扇”并称,《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历史上,扇也称作“五明扇”。

              ②扇子起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虞舜时代,晋人崔豹《古今注》记有舜帝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

              ③以《尔雅》中记载的“以木为扉,以苇曰扇”来推测,早期的扇子应该是长方形的苇编物,到了殷代,扇子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野鸡的尾羽制成的,故“扇”字里有个“羽”字。扇子最早不是用来取凉的,而是作为帝王礼仪之具,或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用的,故称作“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扇风取凉,羽扇出风缓软,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汉时,有人将羽扇改用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制作,扇面上还可以绣出花朵图案。

              ④扇在我国是一种文化,并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扇子的家族非常庞大,有几百种之多,但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扇,不能折叠;另一类是折扇,可以敞开和收叠。

              ⑤“平扇”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总称,月形的扇子称为“纨扇”或“团扇”,也称作“合欢扇”。历史上平扇还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扁圆等多种形式,多用木、竹、骨等材料做成把柄。

              ⑥在平扇的扇面上书写、绘画,最晚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操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有王羲之为老妇题写扇画的佳话。南宋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收藏之风盛行。到了明清,扇子几乎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携之物。

              ⑦折扇(如图),最早叫作“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后来叫作“折叠扇”“摺叠扇”“摺扇”。说起折扇,多数学者认为在宋代就出现了。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内中对折扇有过详尽的描述:“以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赞折扇“展之广尺,合之止两指许”。因其更精致典雅,极耐玩赏,属国使臣进贡折扇的礼节,便从宋代一直传到了明代。

              ⑧扇面装裱,形式多样,但大体分为四种:一是将其装裱成条幅、屏条、中堂、镜片,作悬挂观赏之用;二是将其装裱成册页,主要是加以收藏;三是配上扇骨,拿在手中把玩取凉;四是专门为了陈设、展览之用,虽是扇形,但比普通扇子大出许多倍,相当于大幅的作品。

              (选自《楷书要论・章法》,田英章著,有删改)


              (1) 9.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 10.下列对第⑧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 11.下列对文中“扇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 1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数理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时间顺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