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浅浅一杯茶,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众一 面来说,茶可以化腥解酒,待客迎宾.北京旧日的大碗茶是人们夏日解暑祛热的最佳饮料,茶馆是人们休闲、娱乐、社交、集会和交易的最佳场所,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中就可一见端倪.如今,老北京的茶馆大多     (xiāo  shēnɡ  nì  jì),四川的茶馆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泡茶馆、摆龙门阵好不自在逍遥.从雅文化的一方面来说,“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他们在茶香中酝酿诗情,泼墨挥毫,颇多雅趣.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酒阑更喜团茶苦”,“赌书消得泼茶香”,俱都深谙茶中真趣.
                南宋时期茶种和中国茶道传日本,明朝中后期日本高僧利休开创日本茶道,定下“和、敬、清、寂”茶道四规.知堂老人在《泽泻集》中曾对日本“茶道”有一精辟的解释:“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日本的追求“静思”与中国的追求“雅趣”成为东方茶文化的两大代表.在东方的土地上,    
              【乙】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而楹联作为最小单位的独立文学作品,浓缩了汉语的精华.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在与茶结缘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茶联,如“得与天下同其乐,     ”、“     ;茶自峰生味更圆”、“     ,书能香我无须花”、“汲来江水烹新茗,     ”等.茶联,堪称中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不但有古朴典雅之美,而且有妙不可言之趣.    
              【注】:①知堂老人:周作人,现代散文家,诗人,翻译家.自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pā)“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B.
              (pā)“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C.
              (bā)“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撇,横折钩
              D.
              (bā)“方”字的笔顺是:点,横,横折钩,撇
              (2)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3)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填入【甲】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B.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诠释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C.或诗意、或禅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D.或禅意、或诗意的茶道,为陷入红尘的人们提供了修身怡情的最佳方式
              (4)下面四句分别填入【乙】文中横线处,可以构成四副茶联.请将这四句的序号,依次填写在的横线上.
              ①茶亦醉人何必酒       ②买尽青山当画屏
              ③不可一日无此君       ④泉从石出情宜冽.
            • 2.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写出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名称和作用.
                  
                  
                  
              (2)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4)三大殿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座?为什么将它详写?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龙学锋
                  ①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
              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用来证明“初 生生犊其实不怕蛇”!
                  ②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
              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④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食肉动物除非上了年纪或行动不便,否则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但
              科斯却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⑤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
              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⑥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
              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⑦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
              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过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5.12)
              (1)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诃的表达效果.  
              ①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

              ②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
              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豺狼等猛兽的恐惧心理,是人类与其斗智斗勇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型食肉动物会主动攻击弱小的灵长类动物.
              C.刚出生的婴儿受到惊吓会攥紧小手,这是本能反应,与人类进化并无关联.
              D.如今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迫于野兽的威胁,慢慢建立起来的.
            • 4. 阅读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结合文意,仿照示例解释词语.
              示例:“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弹性水库”,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树林,主要说明它在        方面的功用.
              (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请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进一步突出“弹性水库”的重要性,并表达你对保护建立更多“弹性水库”的热切呼吁.(不超过50字)
            • 5. 说明文阅读
                                                 时间去哪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为什么许多老人感觉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仿佛一转眼的事情?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近两个月的暑假却十分漫长,回到学校时,觉得上学期的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些,日子却飞逝而过,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一转眼,五年十年也就不知不觉地飞一样地过去了.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十年、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③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再比如,如果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却感觉比呆在家里长多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旅途中有许多新鲜感受,这些感受刺激了大脑的记忆.
                  ⑤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少,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能为岁月的脚步留下痕迹.
                  ⑥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 总过程的5% (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浸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⑦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由此推知,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说明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平淡幸福的.
              (1)本文以说明对象的类型划分,属于    说明文,主要介绍说明了    
              (2)2-8段是采用了哪种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3)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4)判断第6段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 6. 阅读《古琴》,完成各题.
                                                      古琴
                  ①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据文献记栽,早在先秦 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诗经》中已有“窈窕淑女,琴瑟 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 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 义,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C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形制各部分的命名 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州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风,有头、项、肩、腰和足.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 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蕉叶式”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仲尼式”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落霞式”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正合式”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古琴的木质 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 过110厘米,琴弦振幅大,振动时间欠,自然能给人余音绕梁之感.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溫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乐曲中三种 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威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刑,执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哀婉沉痛的《长门怨》…都能在古琴的乐声 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⑤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它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重要媒介.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 与意境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寓意含蓄的精神特 征吻合=文人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古琴艺术的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与琴有关的诗篇和优美传说.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羑丽,王维“独坐幽篕里,弹琴复长啸”的孤独,陶潜 抱着无弦琴弹奏时“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天真…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1)根据上文中的相关知识,下列选项中的古琴于“仲尼式”的一项是    

              (2)请简要回答文章第2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古琴的形制进行说明的.
              (3)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联系上文内容,分析我国占琴艺术得到世界认可的原因.
              【材料】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 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 片,古琴大师管平湖演秦的古琴曲《流水》就被收录其中. 2003年11月7曰,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囷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
            • 7. 万紫千红的花 (有改动)
                  ①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有
              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来做试验,把红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重新变成红色,因为醋是酸性的.
                  ②还有一些花的颜色是黄的、橙黄的、橙红的.它们的花瓣含的色素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最初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有六十多种.含有胡萝卜素的花也是五颜六色的.
                  ③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它看来是白色的,那是因为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的缘故.你拿一朵白花来,用手捏一捏花瓣,把里面的小气泡挤掉,它就成为无色透明的了.
                  ④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经常在变化,花的颜色就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的还会变色.
                  ⑤会变色的花很多.例如红喇叭花,它初开的时候是红色,开败的时候就变成紫色了.杏花含苞的时候是红色,开放以后逐渐变淡,最后几乎变成白色了.最有趣的要数“弄色木芙蓉”.它的花初开是白色,第二天变成浅红色,后来又变成深红色,到花落的时候又变成紫色了.这些变化看来很玄妙,其实都是花内色素随着温度和酸、碱的浓度变化所玩的把戏.
                  ⑥我国有种樱草,在普通温度下花是红色,在30℃的暗室里就变成白色了.八仙花在有些土壤中开蓝色的花,在另一些土壤中开粉红色的花.还有一些花,受精以后也会变色.比如海桐花,起初是黄色,受精后就变成白色了;红锦带花受精后也会变成白色.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做了如下的分类:
              颜色绿
              种数119395192359430715350188
              ⑦从这个统计可以看出,白色、黄色和红色的花最多.这三种颜色的花有个好处,配着绿叶非常鲜艳,容易惹昆虫注意.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
                  ⑧美丽的花朵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在他的名著《神曲》中写道:
              我向前走,但我一看到花,脚步就慢下来了…
                  ⑨恐怕世界上没有人不喜爱花的.人们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生活环境,用它的形象来装饰服装和用具,把它作为美丽、纯洁和幸福的象征.
              (1)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2)用一句话概括第⑤、⑥两段的主要内容
              (3)段②中加点词“一些”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4)段⑦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结合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5)文章第⑧引用但丁的《神曲》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6)大自然万紫千红的花,使得无数诗人为之倾倒.请你写出一联与花有关的诗句.(试卷中有的不算)
              诗人     诗句        
            • 8.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 9. 阅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伐木公司砍伐大量树木,将硬木木材运往各国销售.顺便说一下,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
                  在雨林区,砍掉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然而这种做法的效益极低,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换得100克汉堡包.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得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牧场.
                  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这是一种      
                  绿色植物和海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它们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种单糖、葡萄糖和氧气.这种奇妙的变化通过植物中的绿色素(叶绿素吸收日光进行化学反应,即光合作用)完成.
                  树木将从空气中摄取的二氧化碳以葡萄糖的形式保存起来,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热带雨林的树木生长很快,对促进光合作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林木每年从空气中摄取上百万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由于工业和汽车尾气产生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极为必要.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热量,不让热量漏失,结果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①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②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能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③其次,放火毁林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④这样,最后只能是带来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冰川融解,洪水泛滥.⑤这不是一般性的灾难,它会造成更多的动植物死亡.
              (1)请结合选文内容,指出雨林的毁灭将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连锁反应:雨林毁灭--    --    --    --    
              (2)结合选文内容,简析第三段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
              (3)选文开头两段说明雨林毁灭的原因和末段说明毁林兴建农场造成双重后果,采用了相同的说明顺序,即从        的逻辑顺序.
              (4)用“/”为选文最后一段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
            • 10. 阅读文章.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曾有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的影响:
                照射剂量   (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3)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三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