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故宫三大殿

              林徽因

                  ①北京城里的故宫中间,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宫殿是整个故宫的重点,紫禁城内建筑的核心。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严宏伟的气魄,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格,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我们这“世界第一”而骄傲。

                 ②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③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后排列着同立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这种台基过去称“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层,每层有刻石栏杆围绕,台上列铜鼎等。台前石阶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这样大尺度的一组建筑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围绕起来的。广庭气魄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与保和两殿的左右还有对称的楼阁和翼门,四角有小角楼。这样的布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常见于美丽的唐宋壁画中。

                 ④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殿内外立着84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瓦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有255岁,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⑤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是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1646)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余年。

                 ⑥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歇山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建的。至今上面童柱上还留有“建极殿”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老的,已有337年的历史。

                 ⑦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点。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因环境之大,摄影镜头很难把握这三殿全部的雄姿。深刻的印象,必须亲自进到那动人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得到。

              选自《林徽因文集•建筑卷》
              (1) 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 (2)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                            。 (3)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家,更是一位诗人。即使在介绍建筑物的文字里,也能感受她到的美学眼光和文字功力。请说说下面句子中“严肃”一词的妙处。

              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

              (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自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篇名:《故宫博物院》

              作者:黄传惕

              选段说明内容:(1)________

              选段说明顺序:(2)___________

              (5)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有什么不同?
            • 2.

              对下列文段的理解或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A.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所以发水时从未出事。
              B.文段是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卢沟桥的。
              C.文段用了列数字、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卢沟桥。
              D.文段介绍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修建时间、结构特征等。
            • 3.

              超级网银      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 →“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1)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 文段③主要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超级网银”?

                                         ②________                  

              (3) 文段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文段⑦加下划线词语“目前”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聚焦“PM2.5”

                  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⑤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最好不要锻炼,锻炼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

              (1) 结合文章第②段给“PM2.5”下定义。
              (2) “PM2.5”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3) 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PM2.5”?
              (4)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
            • 5.

              中国石拱桥(节选·茅以升)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 6.

              雾 霾

              ①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大半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气袭扰中东部城市。网友调侃:“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三九时节雾纷纷,路上行人吸断魂”;“雾霾霾兮,天昏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么,究竟什么是雾霆?

              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③霾和雾都会对人们的视程产生影响,给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他们核心物质都是灰尘颗粒,同时二者也存在很大的区别:雾主要是以水汽为主,雾的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而霾在80%以下;从能见度上讲,能见度在1km以下的统称为雾,能见度在1km以上的我们叫轻雾。但是霾的能见度好些,大概在1km以上但小于10km的就属于灰霾现象。从辨别颜色来讲,纯洁的雾应该是白色或者是灰色的;霾有点发黄的颜色。华南地区的人把它称为“彩色的云”,它的名字非常漂亮,实际上和雾有很大的区别。

              ④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霆天气”。

              ⑤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履主要组成部分,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霆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⑦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⑧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

              ⑨“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霍,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

              (1)文中第⑧自然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⑦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⑥自然段画线句为平实说明,请把它改写为生动说明。

            • 7.

              对下面文段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拢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A.文段主要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文段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的假山和池沼。
              C.文段先说假山的堆叠,次说池沼的特点。
              D.文段用了移步换景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 8.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 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 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9.

              【材料一】

                                  

                                   A                                                       B                      

              【材料二】

                                                                                       通州南山湖印象:城市喧嚣里的一片宁静

                                                                                                            赵刚 王曼璐

              ① 在城东新区,有这样一个地方:你可以徜徉于绿树丛中,做个深呼吸;你可以泛舟湖中,与湖水来个亲密接触;你也可以呼朋唤友,来此小憩,享受城市喧嚣中暂时的宁静。这里就是南山湖公园。如今,这里已是通州人气最旺的休闲场所。

              ② 南山湖公园位于城东新区,南至金桥路,北至朝霞路,东至长江路,西至珠江路。公园总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湖面面积24万平方米,分为南广场、北广场、叠水广场、儿童乐园、金沙滩五大特色景点。

              ③ 夜色下的南广场,音乐、喷泉、灯光交相辉映,展现出另一番别样的夏夜气韵。音乐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浅唱低吟。泉水喷射时而如火山喷发,一飞冲天,时而如杨柳扶风,婀娜摇曳;灯光则时而辉煌通透,时而荧光闪烁。

              ④ 在带给市民视听盛宴的同时,南山湖还把通州的特色文化镌刻在园林里。

              ⑤ 穿过南广场,沿着园内一条 6米宽的干道蜿蜒而行,来到与南广场隔湖相望的北广场。大型雕塑《江海风韵》上,优雅欢畅的海鸥与风共舞,以浪为伴,轻快柔美,展示了通州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这一个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雕塑,与现代园林完美结合,让南山湖的天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融合。

              ⑥ 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儿童乐园位于公园西北角,是属于小朋友的快乐天地。不需要去大城市,孩子们也能玩到诸如摩天轮、高空自行车、旋转木马、过山车等游乐项目了。

              ⑦ 喧嚣的现代城市里,被钢筋混凝土所包围的人们,步伐总是匆匆。快节奏的生活中,南山湖公园的建成,让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丛林,而是一座绿意盎然,空气清新的宜居城市。

              ⑧ 走在南山湖公园里,满目翠绿。南山湖公园绿化面积有20多万平方米,占了整座公园的近一半。超高的绿化覆盖率,把整个公园掩映在绿色之中,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栽植的树种有1000多个品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间,参差错落,各个区域之间景观效果绝不重复。

              ⑨ 盛夏的清晨,暑热还没有完全上来,枝头传来些许鸟鸣声,早起的人们在绿色中沿着湖边或跑步、或赏景,在新鲜的空气中迎来新的一天。夜晚,华灯初放,暑热渐渐退去,人们坐在桥上眺望湖面,消除白天一身的疲惫。

              ⑩ 南山湖公园自开放以来,每天都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游玩。这里俨然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新的客厅。它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有机融合,让人们一走进这里,就会忘记尘世的喧嚣,获得心灵的片刻宁静。

              (1) 根据【材料二】判断,【材料一】中的照片    (填字母)摄于北广场。(2分) (2) 【材料二】的第 ③ - ⑥ 段,按     ▲    顺序,先后介绍了南山湖公园南、北广场和西北角的        ▲       。(3分) (3) 【材料二】的第 ⑧ 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3分)

                                                ▲   ▲   ▲                                 

              (4) 为了提高张明文化成绩,张明爸爸要求他周末从早到晚都必须在家学习。你很想让张明去南山湖公园走走。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劝说张明爸爸。(3分)

                                                ▲   ▲   ▲                                 

            • 10.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 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