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1) 结合上下文,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替换文中第②段的“蹊跷”一词。 (2) 文中提到的枯叶蝶和螽斯都有           方面的拟态。你能再说一个拟态的物种吗? (3) 文中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结合文中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 仔细阅读第④段,请你概括一下拟态的主要特点 (5) 你认为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6) 大自然用它神奇的魅力激发了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山水美文,如《三峡》一文中这样写春冬之景:……悬泉瀑布,                                  ,良多趣味。
            • 2.

              DNA计算机

              刘颂豪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1) 本文按照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介绍了DNA计算机。 (2) 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从运算角度,写出下图所表达的意思。

              (3) 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下面句子中哪个词语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写在答题卡上,并解释它是如何体现准确性的?

              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
                  ②蓝莓的学名叫越橘,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栽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而野生的红豆越橘完全是鲜红色的。
                  ③蓝莓的花朵与果子一样颇显精致,就像一串小小的灯笼。在这些花朵的内部有含糖量很高的花蜜,这正是众多蜜蜂、熊蜂所爱好的食物。虽然蓝莓花没有特殊的强烈气味,但是仅凭花蜜就可以吸引大批的传粉者。这些“食客”在聚餐的同时为蓝莓完成了授粉工作。蓝莓蜂蜜的甜度极高,即使稀释数倍仍能甜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何蜜蜂愿意辛勤工作了。
                  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做强身健体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名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文化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欠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对于新大陆的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有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⑤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了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或白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
                  ⑥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简单。
                  ⑦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1000小时以上,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 2℃的环境中待上300到800小时。
                  ⑧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
                  ⑨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中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3.8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
              (1)选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细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的说明思路。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⑦段中加点的词“通常”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 4.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3)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死神的精度:捕蝇草会“数拍子”干掉猎物
              LH/编译
                  捕蝇草已经吸引了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因为它们非常不像植物:它们捕捉动物,还会把猎物吃掉;它们的叶子使人不安地联想到一张张排满尖牙的嘴;它们行动敏捷,每个陷阱可以在十分之一秒内关闭;有时,它们还能发出美妙的歌声。正如查尔斯•达尔文所说,捕蝇草是“世上最不可思议的(植物)之一”。想要充分理解达尔文对捕蝇草的盛赞,且让我们放慢脚步,仔细看看捕蝇草在捕虫时究竟都做了什么。
                  先从苍蝇开始。它被捕蝇草的红色和水果香气吸引,落在了捕蝇草打开的那半边陷阱上。陷阱的内表面就像一个地雷区,布满了点点硬绒毛。当冒失的苍蝇碰到了其中一根,钙离子便会迅速增加,产生电信号穿过叶片;这很像在人类神经元间穿梭的电信号。
                  一次信号不会怎样;触发信号的可能是被风吹来的杂物碰到了绒毛,或是一滴雨水。为了避免因为这样的错误警报而关闭陷阱,捕蝇草的程序会等待第二次信号。
                  第一次信号还设定了一个秘密计时器,在接下来20秒里,如果昆虫没有碰到绒毛,它就能活下来。如果它再次碰到绒毛,一个新的电信号就会发出,让陷阱的钙离子浓度上升到一个关键阈值。作为反应,捕蝇草向叶片输送水,水让叶片快速从外凸(向外弯曲)变形至内凹(向内弯曲)。
                  换句话说,就是陷阱关上了。
                  现在,苍蝇被关起来了,但还没有死。它会挣扎,愈加撞击绒毛,从而激发更多电信号,接近每分钟一个。第三个电信号将陷阱的钙浓度进一步提升,刺激捕蝇草产生一种叫作茉莉酮酸的激素。茉莉酮酸帮助陷阱中的腺体细胞做好准备,使之在收到第五次电信号时开始分泌消化酶。捕蝇草精心配置消化酶的供应量以满足需要。体型大的飞虫挣扎更猛烈,撞到更多绒毛,激发更多电信号。于是,捕蝇草按比例产生更多的茉莉酮酸,并相应分泌出更多的消化酶。当然,若陷阱误捉到杂物,由于没有持续的刺激,便不会产生这一系列的“动作”,而是会在数小时之后重新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
                  经过六七个小时,陷阱将会牢牢密闭,内部充满了液体。与外界隔绝的飞虫会缺氧窒息而亡:但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相比,这已经很仁慈了。陷阱中液体的酸性会变得很大,pH值下降到2.陷阱里充满了分解虫肉的酶。
              这个胃会用几天时间消化掉死去的飞虫,捕蝇草通过品尝猎物,持续供应酸和酶。死去的飞虫不会再激发电信号了,但陷阱中还有化学感受器,可以感知到飞虫壳中的甲壳素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质。所以,只要捕蝇草还能“尝”到尚有食物在消化,它就会继续消化下去。
                  与此同时,陷阱也开始吸收营养,既当胃又要当肠。以上五次激发消化酶生产的电信号还会激发一系列运输酶的产生,这些运输酶会吸收被分解飞虫所释放的盐。植物大多不喜欢盐,但是捕蝇草却能利用盐。通过把盐聚集在陷阱中,盐可以将飞虫体内的水分吸入捕蝇草自己的组织中。
              现在来看,捕蝇草是当之无愧的效率典范。它保证了自己不在捕食中浪费能量。它只在可能有食物时才闭合陷阱。它只在非常确定自己抓到了食物后才开始制造各种液体。它也只在依然有食物可消化时才继续消化。通过这些精打细算,捕蝇草可以在其他植物都难以立足、缺乏营养的湿地和沼泽中蓬勃生长。
              (选自《科学探索》 ,有删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捕蝇草具体是怎样“数着拍子”干掉昆虫的?为什么整个过程充分表明捕蝇草是效率典范?
              (3)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这个建议正确吗?为什么?
              如果你意外变成了一只苍蝇,而且不幸被捕蝇草抓住了,这里有个有用的建议:不要恐慌。只要你一动不动地等着,第二天早上,陷阱就会打开你就又可以自由飞翔了。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废旧手机的潜在危害
                  ①全球每年销售约17亿部手机,但全球的手机回收比例却比较低,约为9%~10%.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废旧手机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要理解废弃手机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就需要知道手机的部件和组成。手机的组成有:手机外壳、手机按键、主板、手机机芯(CPU)、电池、摄像头、显示屏、触摸屏、喇叭、充电器、耳机、天线等其中主要是 外壳、主板、电池、芯片、屏幕等污染环境并对人的健康有害。
                  ③手机主板中既有铜、金、银、钯等回收价值高的贵重金属,也含有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显示,一块手机废旧电池的污染量相当于100块普通干电池,其中含有的镉就能污染6万升水。镉对人体危害很大,它的慢性中毒临床表现为肺气肿、骨质改变、贫血,严重时可致人瘫痪。再如铅,会对人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④手机主板中既有多种塑料化学物,又有一些阻燃剂,还有很多重金属,这些物质即便掩埋和焚烧,也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排入水体,进入土壤,经空气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这些有毒有害物就是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化学物质,简称PBT物质。PBT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留,并且,沿着食物链能传递并富集,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致癌性、致畸性、内分泌干扰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种危害,而且这些危害一旦出现很难逆转。
                  ⑤此外,对手机外壳的种种塑料和主板中的金属细小电线、印刷线路板等采用露天焚烧、简单的强酸浸泡等落后工艺和装置加工利用,除了造成PBT物质的大量产生、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产生另一类严重影响健康的物质--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类剧毒物质,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较低浓度的二恶英对动物表现出致死效应。人通过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二恶英而受影响。
                  ⑥减少手机污染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生产手机的环节加进环保元素,二是以环保的方式回收手机并进行废物利用。同时,应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废旧手机回收制度,施行手机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1)从说明对象上看,选文是一篇什么类型的说明文?说明顺序是什么?
              (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主要”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内容,合理想象一个减少废旧手机危害的方法。
            • 7.

              说明文阅读,回答16-17题。(共 8分)    

              宣纸

              ①宣纸的原产地——安徽泾县,唐代隶属宣州府,宣纸因而得名。  

              ②宣纸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纸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纸的制法是利用造纸机把纸浆平铺在网上而形成薄薄的纸页,再经过烘干而卷成纸卷。宣纸却是用传统方法手工焊成一张张湿纸,贴在墙上干燥而成。由于这点不同,宣纸的性能也与一般纸不一样。

              ③那么,宣纸有哪些特性呢?

              ④宣纸有润墨性。落墨于宣纸时,纸面会产生“发涸”的效果。普通纸发涸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也不会出现晕状化开现象。而宣纸发涸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妙味。

              ⑤宣纸有耐久性。宣纸的寿命至少是1050年,而普通纸大约在两三百年后就会因自然老化而破损。新闻纸的“寿命”更短,五六十年后就会变黄、发脆。所以,宣纸算是纸中的“老寿星”了。

              ⑥宣纸的耐久性与它的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测定,绝大多数宣纸pH值都在8.3左右,呈碱性状态。因为宣纸呈碱性,这使其能够抵抗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其纸内纤维才不易发生化学变化,纸也不易出现颜色变黄、强度下降等情况,所以宣纸的耐久性远

              超普通纸。

                ⑦宣纸有变形性宣纸能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当伸长或收缩。它不怕折揉,可以重新装裱,即使折揉很多次,一经装裱便能整洁如新。(选文有改动)

              (1) 本文运用         说明顺序,先后介绍了宣纸的            、             和      这三方面的知识。(4分) (2)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知识,分析利用宣纸包裹青铜器的原因。(4分)

               【材料】  在我国故宫博物馆的珍宝馆内,那些小件的,价值连城的青铜器是这样珍藏:把青铜器用宣纸包裹几层,放入锦盒内,再放进保险箱里珍藏。

              答:                                                              

            • 8.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写出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名称和作用.
                  
                  
                  
              (2)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4)三大殿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座?为什么将它详写?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龙学锋
                  ①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
              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用来证明“初 生生犊其实不怕蛇”!
                  ②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
              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④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食肉动物除非上了年纪或行动不便,否则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但
              科斯却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⑤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
              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⑥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
              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⑦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
              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过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5.12)
              (1)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诃的表达效果.  
              ①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

              ②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
              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豺狼等猛兽的恐惧心理,是人类与其斗智斗勇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型食肉动物会主动攻击弱小的灵长类动物.
              C.刚出生的婴儿受到惊吓会攥紧小手,这是本能反应,与人类进化并无关联.
              D.如今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迫于野兽的威胁,慢慢建立起来的.
            • 10. 说明文阅读
                                                 时间去哪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为什么许多老人感觉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仿佛一转眼的事情?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近两个月的暑假却十分漫长,回到学校时,觉得上学期的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些,日子却飞逝而过,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一转眼,五年十年也就不知不觉地飞一样地过去了.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十年、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③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再比如,如果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却感觉比呆在家里长多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旅途中有许多新鲜感受,这些感受刺激了大脑的记忆.
                  ⑤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少,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能为岁月的脚步留下痕迹.
                  ⑥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 总过程的5% (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浸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⑦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由此推知,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说明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平淡幸福的.
              (1)本文以说明对象的类型划分,属于    说明文,主要介绍说明了    
              (2)2-8段是采用了哪种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3)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4)判断第6段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