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流光溢彩的艺术宫殿--上海大剧院
                  ①上海大剧院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由法国夏邦杰建筑公司设计公司设计,整个建筑宛如音符串织而成的水晶宫殿,时时向人们展示着它额迷人风采和先进的设计理念.
                  ②这座流光溢彩的艺术宫殿,无论在造型还是装饰上处处可以感受到它那浓郁的文化韵味.100米长、91米宽、重达6075吨稍微弧形拱顶如大鹏展翅,巨大的整体透明幕墙和晶莹的彩釉玻璃散发着淡淡的光泽,传递出轻盈而生动地浪漫气息.透过幕墙放眼四望,大剧院与壮丽的人民广场融为一体,打开了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用不锈钢锁和不锈钢蛙爪构成的股东结构,将幕墙牢牢锁定,又在空灵剔透中掺入了几分凝重.在大厅内缓缓而行,大理石的地坪黑白相间,好似一排排钢琴琴键;垂吊而下的一盏盏吊灯,宛如一架硕大的钢管风琴.步入贵宾厅,弧形在墙面形似流动的五线谱,镶嵌的墙灯象征着乐曲间隙的区域,一件件古朴的青铜器和精美的雕塑,更烘托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③走进观众厅,不觉眼前一亮:黑色大理石的地面、红色的大幕和观众坐席、金色的木装饰和舞台两侧深灰的墙面,组合成庄重典雅的色调.从前排到末排,坡高5米,即使最后一排的观众,视线也完全无障碍.意大利特制的座椅分外舒适,每个座位底下都有一个空调出风口,送风特别均匀.而每排观众席的口上,还有一个发光的牌号镶在地面,大大方便了幕间入场的观众.
                  ④厅内有三层观众席,两侧还各有三层包厢.大剧院在声学设计上以建筑声学为主,通过主剧场平剖面设计再辅以电声设备和扬声系统,达到完美的音响效果.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一支弦乐队为我们演奏了一段著名的弦乐协奏曲,优美的弦音声声入耳,闭上眼睛欣赏时,演奏者仿佛近在咫尺.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处处能让人全身心地融入于艺术的享受中.
                  ⑤大剧院的核心自然是那目前世界上容纳面积最大、动作变换最多的全自动机械舞台.这个舞台由一个728平方米的前台、一个360平方米的后舞台和两个257平方米的侧台组成,并带有转台、乐池和电动布景吊杆,可以全方位平移升降,同时更换6-8组布景.工作人员开动机关,主舞台一段一段升起,一眨眼功夫变成了有六层“台阶”的阶梯舞台;再一倾斜,又变成了一个坡度10度的大斜坡.随后,主舞台降下,后舞台开始转动--内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边转边向前移,几分钟就移到了原来的主台位置.这座“多才多艺”的舞台,为中外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
              (1)第②段中作者的想象(见划线句)是及其精妙的,这是因为    
              (2)第④段中,作者写自己欣赏演奏时的感受,目的是    
              (3)大剧院“迷人的风采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①    ;②    ;③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用“大鹏展翅”描绘拱顶,使它的形状更形象化.
              B.观众厅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色调、坐席、座椅及牌号.
              C.大剧院舞台的“多才多艺”源于它动作变换的全自动化.
              D.全文按照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上海大剧院.、
              (4)下列文字应放在第     段后,理由是    
                  大剧院在天花板上部、侧墙、后墙上部和包厢洞口部位设置了可升降的吸声帘幕.演出歌剧时,吸声帘幕吸收声能,使观众厅混响时间降到适合歌剧演出的1.3-1.4秒;而演出交响乐是,则收起帘幕,使厅内混响时间上升到1.8-1.9秒,达到可变混响效果.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喝果糖饮料让人更想吃
                ①为什么富含果糖的饮料让你想要摄入更多食物?
                ②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饮料中所含糖的类型可能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研究人员发现,与饮用含葡萄糖的饮料相比,当人们饮用含果糖的饮料时,会想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
                ③在这项研究中,24名参与测试者一天喝了含有75克果糖的饮料,另一天则喝了含有同等重量的葡萄糖的饮料.研究人员还向这些人展示了一些高热量食物的图片,如糖果、饼干、比萨饼和汉堡包,并让他们评估自己的饥饿程度和想吃多少这类食物.
                ④在喝了含果糖的饮料后,参与者描述的饥饿感比喝了葡萄糖饮料后更强烈,而且想吃图片上食物的愿望更迫切.
                ⑤研究人员说,果糖和葡萄糖似乎对人们的饥饿感及摄入高热量食物的愿望产生不同影响,这或许是因为这两种糖与控制饱腹感的激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研究报告的作者、南加州大学临床医学助理教授凯瑟琳.佩奇说,与葡萄糖不同的是,“果糖无法刺激像胰岛素这样的激素,而胰岛素能够向脑部传送饱腹信号”.她说,因此在摄入果糖后,大脑或许不会接收到让人觉得自己已经吃饱了的信号.
                ⑥研究人员还发现,参与者在饮用果糖饮料后,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比饮用葡萄糖饮料后显著降低.胰岛素水平的高低或许有助于解释他们对食物做出的不同反应.在此前的研究中,注入胰岛素的啮齿动物对美食的摄入量减少,在人身上进行的研究也发现,注入胰岛素后会增加饱腹感,抑制对食物的摄入.
                ⑦研究人员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对参与者的脑部进行检查后发现,饮用果糖饮料后,参与者在看到高热量食物时,脑部负责处理奖赏区域的活动度比饮用葡萄糖饮料后更强.
                                                                      (选至《参考消息》2015年5月7日)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饮料中含果糖还是含葡萄糖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需求量.饮用前者比后者会想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
              B.吃了如糖果、饼干、比萨饼和汉堡包等高热量食物,其饥饿感比喝了葡萄糖饮料后更强烈.
              C.胰岛素能够向脑部传送饱腹信号,但是因为果糖无法刺激像胰岛素这样的激素,所以大脑就接收不到让人觉得吃饱了的信号.
              D.研究人员通过对啮齿动物及人的研究发现,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高低会影响身体的饱腹感,抑制或增加对食物的摄入.
              (2)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含果糖饮料,这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
              B. 第一段划线句子用了一个疑问句,不仅引出了说明的对象,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吸引力.
              C. ③④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 文章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内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3)小明特别爱吃含果糖的饮料,妈妈建议他少吃,因为这样变肥胖的机率会增大,你认为妈妈说得有道理吗?请结合文中的知识做出解释.    
            • 3. 阅读《生物入侵者》节选,回答下列各题.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如果一种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软体动物)被一艘货物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③“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岛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殖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④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罪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为害一方.

                  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美国众议院已于1996年通过了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有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为此,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关于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中心是“生物入侵者”给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B、“生物入侵者”是对入侵地某些物种造成威协,但客观上也为本地增加了一个物种,对于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有利.
              C、“生物入侵者”对入侵地原有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D、“斑贝”在美国五大湖区的大量繁殖,主要是因为当地环境污染造成的
              (2)下面对②③④⑤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作用:具体、准确说明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若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给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失.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具体、准确说明“生物入侵者”会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威胁.
              C、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具体说明了生物入侵的人为原因.
              D、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具体说明了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相应措施.
              (3)下面关于选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从说明顺序来看,选文先说路边的小草或自家庭院里的甲虫,再说欧洲大陆的斑贝、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接着说关岛的棕树蛇,最后讲美国,可见: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B、从说明的内容来看,②③段是在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C、从说明的语言来看,本选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如:“入侵者”“便车”“偷渡”等就很生动形象;“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殖”中的“可能”就用得很准确.
              D、从说明对象来看,本选文的说明对象是: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
              (2)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②    氧化碳=>二氧化碳→③    →④硝酸+雨水=>氮肥.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1)这篇文章从扇子的发展史和    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朝代    扇子的特点和功用
                  东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后期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耐用,可题诗作画.
              (3)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扇子,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中举一例分析.
              (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 6.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
              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 7. 说明文阅读
                                           人与哪种动物气味相投?
                  人是高级动物,那么,人的气味与哪种动物最相似?有人会说,这问题很简单,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自然与猴子的气味最相似.真是这样的吗?现在正确答案似乎是,人与鸟类才是气味相投.
              传播西尼罗病毒的蚊子最喜欢叮咬的鸟类迁徙之后,它们就开始叮咬人类了.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和鸟类都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
                   为了找到叮咬对象,蚊子需要感知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蚊子的种类不同,所利用的线索也不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沃尔特?利尔和蔡纽拉伯丁?赛德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引诱了致倦库蚊,这种蚊子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名字--“南方库蚊”.南方库蚊尽管不是唯一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种,但却是这种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西尼罗热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1 9 9 9年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广泛地传播开来.西尼罗病毒主要是给鸟类种群造成了灾难,但是当人类被蚊子咬过以后,也会感染病毒.症状从发烧、头痛到昏迷、瘫痪等,各不相同.2008年,美国有44名病人死于这种病毒.
                   利尔和赛德选择了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16个人,从这些人的前臂提取了气味混合物,然后对混合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此同时,他们对来自鸽子和小鸡的气味混合物也进行了分析,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结果发现,在人类气味中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中,有一种叫做壬醛,不知何故,这种成分在鸽子和小鸡的气味采样中也占有很高的浓度.鸽子和小鸡是南方库蚊喜欢叮咬的两种动物.
                   紧接着,研究人员测试了蚊子嗅觉受体(或称为嗅觉感受器)中的神经细胞对壬醛是否有反应.结果他们发现,在蚊子的1300个嗅觉感受器中,这种化合物能够激发半数以上的嗅觉感受器发生强烈的反应.这说明壬醛分子掌控着蚊子的行为.最后,两位科学家对蚊子是否会真正为壬醛所吸引进行了测试.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
                   利尔说,这些发现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西尼罗热可以轻而易举地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这些发现还具有切合实际的用途.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新武器.以上结果表明,人类与鸟类的气味比较相投.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二期,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人类和鸟类
              散发出一种相同的对蚊子极具诱惑力的气味.
              B.1999年,这种疾病从中东地区传入纽约市,现已在北美地区
              广
              传播开来.
              C.2008年,美国有
              44
              病人死于这种病毒感染的疾病.
              D.结合某些设计上的改进,壬醛或许会使蚊子诱捕器变得非常高效,可以成为与蚊子作斗争的

              (2)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因果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
              (3)根据文意,下列与蚊子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诱捕蚊子的装置中添加了壬醛之后,南方库蚊的捕捉量增加了约50%,这种装置将大有市场.
              B.不同种类的蚊子叮咬人根据的是:温度、二氧化碳、湿度和某种特定的挥发性物质.
              C.被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叮咬之后,人会感染病毒,产生发烧、头痛、瘫痪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死亡.
              D.科学家研究人类和鸟类气味是否相投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蚊子传播西尼罗热的原因.
              (4)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南方库蚊是西尼罗病毒的主要携带者,这种病毒给人类造成了灭绝性的灾难.
              B.科学家研究发现,在人类气味中有占主导地位的4种成分,其中有一种叫壬醛.
              C.经测试,在蚊子的嗅觉感应器中的1300个神经细胞有半数以上对壬醛有强烈的反应.
              D.西尼罗病毒从鸟类传染给人类的原因是它们都有某种特定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壬醛.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下列各题
                  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展示标题为“齐鲁青未了”,该标题由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写.表达“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山东馆的展馆外形设计和展区设计富有特色,亮点很多.
                  展馆占地600平方米,最高处约9米,以蓝色为主色调,突破了以往展馆四墙合围的方正常规,外观将大海的浪涌和雄峙的泰山融为一体,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山东“海岱交融”的地理形胜,表达出“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在一片层层上涌的流线形海浪之中,五岳之尊泰山拔地而起,形象地诠释了“齐鲁青未了”,表达了山东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情怀.
                  山东展馆具体展示内容分为3个板块:“过去---文明礼仪的齐鲁”、“现在---科学发展的山东”、“未来---和谐美好的家园”.在定位的把握上,历史文化部分重在文化,现代城市部分重在城市,未来发展部分重在家园;在展馆设计的空间布局上设置“一廊”、“一厅”、“一家园”.
                  第一板块为“智慧长廊”,承担展馆的序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古代城市文明,展示山东人对城市文明进步所贡献的智慧.观众进入该区域,将感受“文化山东”.
                  第二板块为“城市窗口”,承担展馆的主展厅功能,将给观众展现一个继承了传统的齐风鲁韵,开放进取、科学发展的山东.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当代山东城市发展的成果,展现城市发展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该区域将给观众留下“魅力山东”的印象.
                  第三板块为“齐鲁家园”,承担展馆的尾厅功能.这一部分重点展示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展望,和对未来生活、未来家庭的追求.该区域主要以互动方式使观众切身体验“好客山东”.
                  展区设计上亮点颇多.特别是正门口一个以现代光电技术制作的巨大“鲁班锁”夺人眼球.“鲁班锁”是山东馆的一大特色,“鲁班锁”是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发明的一种木制卯榫结构,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构件--斗拱的基础,将其作为城市营造智慧的典型符号,颇具齐鲁风味,同时紧扣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主展厅,120度弧幕上循环播映以“和而不同,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影片,重点展示山东城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尾厅“城市畅想”则大量体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此外,展馆还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离子膜、集成电路等山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东展馆以最有代表性的山东元素,展示了古代圣贤智慧的金色之光、当代城市发展的绿色之道和未来美好家园的蓝色愿景,把山东的历史与现实对接、与未来沟通,以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给参观者留下道德方正、智慧圆融、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文化感受.
              (1)从文中介绍看,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在外形设计和展区布设上各有什么特色?
              外形设计:    
              展区布设:    
              (2)“鲁班锁”之所以成为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大“亮点”,其原因究竟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选文末段画横线句中“现代”与“艺术”两个词语,能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山东展馆主题“齐鲁青未了”既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相呼应,也表达了“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的理念.
              B.山东展馆在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一走廊”“一窗口”“一家园”分别指的是“智慧长廊”“城市窗口”“齐鲁家园”三个具体的展示板块.
              C.对太阳能、心脏支架等在国内外有着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也是上海世博会山东展馆设计上的一个亮点.
              D.山东展馆从外形设计,展区布设到具体展示内容,全面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科技世博”“生态世博”“文化世博”等先进理念.
              (6)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    
            • 9.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纷繁丰富的内容的?为什么这样写?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从地震波到预警
                ①我们脚下的地面是会移动的.随着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漂移,一些大洲互相摩擦碰撞,就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相撞一样.地壳,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外层,是有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的.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会弯曲变形,直到应力过大超过承受极限为止.此时,地壳便会突然断裂,过去几十年存储的能量穿透地球表面,震动它的传播途径中遇到的一切.
                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地震发生.幸运的是,大多数地震很小,没有灵敏的地震检波器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察觉的.在每天都会发生的地震中,断层面只会发生3-6英寸(约7-15厘米)的滑动,人们是感觉不到震动的.里氏5.0级的地震,大约有一两英里的断层面断裂,人们很容易感觉到移动,但现代的建筑物能够承受得住.而一次8.0级的地震将导致数百英里的跨断层面的破裂,而且能够延伸到地表,将一座建筑裂成两半.
                ③通过监测地震间的应力积累,地震学家了解到,许多地区的地壳接近于破裂.但地表以下深部断层的具体结构,仍然在地震以及地震破裂传播中扮演者重要角色,而这个结构无法直接取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地震学家不相信可以建立一二预报系统,能在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个小时内做出预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们最多只能做到快速检测大地震,并发出警报.
                ④地震的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将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我们感觉到的震动实际上是分阶段到来的.能量从地壳破裂处传到地球表面分为两种形式:P波和S波.这两种波同时从断层面上发出,这也是它们唯一的相同点.P波类似于声波,是一种压缩波,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是不会携带很多能量.再一次地震中,你会感觉P波就像一个突然、垂直的跳动.S波更像海洋上的波浪,移动更缓慢,并携带大多数能量,带来强烈的震动,使地表垂直和水平运动.建筑物在它的冲击下,就像是波涛中的一支小船.
                ⑤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波都是相似的.他们有不同的波形,这取决于滑动区域的大小.较小的滑动发出的P波相对振幅较低、频率较高,是一个小而尖的脉冲.较大的地震则会造成更大区域的断层破裂,并产生更大的滑动,所以这种P波具有较大的振幅和较低的频率.两种P波得差异类似于小鸟吱吱的叫声与灰熊的咆哮.
                ⑥单独一台地震检波器(seismometer)就能基于上述信息估计出地震的震级.任何具有高振幅和低频率的P波都将触发警报.这种单一台站报警方法给震中区域发出速度最快的警示.但是地震断裂的特征千变万化,并不是所有的5.0级地震看起来都相同,地震检波器下面地底的一些特殊的沉积物也会改变P波.这些变化将增加误报(当没有地震时发生警报)和漏报(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没有发出警报)的风险.
                                                                    (选自《环球科学》2011.4 有删节)
              (1)阅读第④段,分别用一句话概括P波和S波得特点.
              P波:       S波:    
              (2)第②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3)第④段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述说加点词“独一无二”的表达效果.
              (4)选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