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 2.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 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份人生简历:他,1571年12月27日生于德国魏尔。他是7个月的早产儿。父亲早年弃家出走,母亲脾气极坏。他从小休弱多病,4岁时,天花在脸上留下疤痕,猩红热使他的眼睛受损。他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长得又瘦又矮。1601年,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恩师去世。1612年,他至爱的妻子去世。他一生贫罔潦倒,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雷根新堡。他,生于战争年代,一生在宗教动乱中艰难度过。厄运在他活着时不放过他,死后还紧随其后,在宗教“三十年战争”期间,他的墓地被对立派夷为平地,尸骨荡然无存。

                 再来看另一份人生简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靠奖学金求学。1587年,他进入蒂宾根大学学习神学与数学。他是热心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天文学教授麦斯特林的得意门生。1591年,他取得硕士学位。1594年,他应奥地利南部格拉兹的路德派高校之聘讲授数学1600年,他被聘请到捷克首都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后,他继承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1612半,他移居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59岁时,他发现并提出了天体运行三大定律。而正是这一发现,促成了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两份简历是一个人留下的。他,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张前《双色人生》(节选)

              [文段二]

                 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自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可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塞缪尔·斯卡德《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节选)

              [文段三]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节选)

            • 4. 慎微者方有大天地
              尉承栋

              ①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右任,,因为发现有人在办公楼后方便,就挥毫写一张“不可随处小便”的警示条。有书法爱好者觊觎于先生的墨宝,揭去字条进行剪裁、装裱,做成“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令人拍案叫绝,一时传为佳话。

              ②作风改进的起点在哪里?道德养成的抓手是什么?事业进步的根基在何处?具体答案可能各不相同,基本方法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都需要从细节抓起,小处不能随便。小事小节如同一面镜子,反衬人品,反照能力,反映作风。小节关系大节,小事不可小觑,小处着力方能成就大事业,小处疏失早晚会栽大跟头。

              ③重小处、重细行、重微末,是中华文化中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中庸》中有“致广大而尽精微”,提醒我们无论为学还是修身,都应深入微观、精细详尽;《道德经》中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诲我们欲成大事,先从打基础开始;《韩非子》中亦有“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提醒我们防微杜渐,才能防止祸患。无论是修身养德,还是履职任事,注重细节、注意小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④一个看手机的小动作足以酿成一场交通事故,一个不合格零部件足以毁掉一架航天飞机,一瓶酒一条烟有可能把一个优秀干部一步步拉入腐败的污流。管理学上讲,“魔鬼藏在细节里”,细枝末节上的大意,往往就是败事之端。相反,细节上不舍尺寸之功,成功才不会失之于空。譬如长征系列火箭,因为坚持每一发都是从零开始,通过技术归零,紧盯薄弱环节,发射成功率比肩美俄。细节决定成败,小处决定命运,敬始慎微对任何工作而言都是最为基本的操守。

              ⑤《资治通鉴》有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然而,“尽小”和“慎微”绝非易事。面对浩如烟海的科研数据,没有气沉丹田的定力去认真细致研究每个原始数据,怎么可能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面对生产流程中纷杂繁琐的隐患点,没有敬畏生命的清醒认识,怎么可能去缜密排查?面对高档烟酒、年货节礼,没有坚守底线的决心,怎么可能在涵养作风上不犯糊涂?成就事业不能靠旦夕的激情,靠的是从基本功练起的沉稳毅力,靠的是从细微处下功夫的耐心付出。专注坚守,审慎持重,方能从小事小节中涵养大境界。

            • 5.

              “拼爹”难拼出美好未来

              李昌禹

                 ①一毕业就面临的“就业难”“高房价”“裸婚”等现实难题,确实让当代青年背负了太重的负担。

                 ②于是,有人重弹“出身论”的老调:“出生决定出路”“拼搏不如拼爹”;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甚至有人抛出“长相论”:“长得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竟然引得无数网友跟风,大呼“中枪”,呼喊着“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③青春,本该是热血拼搏、永不服输的,所谓“十年饮冰,难凉热血”,年轻是冲锋陷阵的资本。然而,一些言论却劝诱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或者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岂不是咄咄怪事!

                 ④如果依靠拼爹,陈嘉庚自可守着父亲的米店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陈景润大可在战乱年代托父亲关系谋一份在邮局的稳定差事……

                 ⑤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

                 ⑥但因为这些人有梦想,不甘心,敢拼搏,所以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⑦总有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资本、没有关系、没有机遇,却不愿反思自己是否把时间都浪费在看肥皂剧、刷没有营养的微博、在淘宝“血拼”或者通宵打游戏上。没有一个富爸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为借口,丢了拼搏的勇气和斗志。

                 ⑧“无限风光在险峰”,人生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顶住风吹雨打,忍住腰酸背痛,不断攀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受苦的时候,往往也是能力、功力提升最快的时候。“练武不练功,到老一身空”,像扎马步这样的基本功,练起来最苦,也最能锻炼人。这种苦,中老年人吃不消,只有年轻人能做到。所以,“苦”中,蕴含着对年轻人来说最独特的价值和机遇。

              ⑨话说回来,其实说到“拼爹”,只要不违法乱纪,也是人之常情。不光中国,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拼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花父母的钱,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发展,在哪个国家都合乎情理。但俗话说“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易于懈怠,如果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一旦失去了荫庇,“其亡也忽焉”。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道理就在此。“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奋斗,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

            • 6. 文化的雅俗与精粗

               邵燕祥

                 ①不是说文化也有雅俗之分么?

                 ②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③形而上(即精神方面的范畴)是雅文化、形而下(即物质方面的范畴)是俗文化?风花雪月是雅文化、柴米油盐是俗文化?

                 ④是不是可以说:雅文化是书本文化,读书人的文化;俗文化则指非书本文化,不读书人的文化?

                 ⑤我以为,雅俗之外,还有精粗之分。依照加工程度的粗细深浅,历史积累的多寡厚薄,而判为精文化与粗文化。

                 ⑥雅文化即等于精文化,俗文化即等于粗文化么?

                 ⑦不。它们之间互有交叉的关系。

                 ⑧拿琴棋书画来说,这历来是文化的象征。

                 ⑨伯牙的《水仙操》,嵇康的《广陵散》,自然都是雅文化中的瑰宝。司马相如一曲,即使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吧,毕竟打动了卓文君小姐的心,开后代无数“琴挑”之先河;后来人据此作《凤求凰》,大有俗文化的味道了,但因为本事中的司马相如是一代才子,雅人深致,此曲仍得算作学院派。既然如此,那《儒林外史》末回写当裁缝的荆元,弹起琴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鸟雀们都栖息枝间窃听;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令人凄然泪下。如此技艺,如此风格,恐怕也要归入雅文化之属,何况荆元还能写字,会作诗。至于其字其诗,是精是粗,另当别论。

                 ⑩古琴古筝,能演奏的和能欣赏的都愈来愈少了。两千年前它可能还是雅俗共赏,今天已成了不折不扣的雅文化。近百年来俗文化中也有琴,首推胡琴,京胡、板胡,是从戏曲的广场走向民间,一琴在手,足以抒情,或托清唱。除了京剧,南方的弹词、北方的京韵大鼓,颇有一些深入人心、传唱久远的曲目,算得上精文化的。俗不伤雅,是“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例如“子弟书”唱词,没有点排律歌行的功底是写不出的,乃是俗文化中的精文化。

                ⑪说到弈棋,一局相持,斧柯烂尽,这在历史上带着仙缘道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何等执著。“闻道长安似弈棋”,谁人识得《桔中秘》”,又包含着哲学、数学,也有参透人生和政治的悟性。它的最高层次,既属雅文化,又是精文化。有高则有低,俗文化中也有份;马路边,路灯下,退休老人消闲解闷,画纸代枰,楚河汉界,也自出将入相,走马飞车,这是雅文化向俗文化的延伸,尽管棋艺难精,那聚精会神的情趣,观棋不语的境界,却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氛,强似等而下之的呼卢喝雉、滥赌输赢的粗俗。

                 ⑫琴棋以外,特指的书画自然是雅文化。但在雅文化中就有着精粗之别。或匠气难除,或附庸风雅,够得上所谓“雅得那么俗”,甚至流于粗俗。倒是俗文化中,像杨柳青的年画,有童心的想象,有朴拙的笔趣,俗中透着雅,其中不乏精品;我宁取后者,不取前者。

                 ⑬饮茶,普遍于中土。陆羽总结出《茶经》,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晴窗细乳戏分茶”,无疑是雅文化中的精文化。品茗与品茗不同:“寒夜客来茶当酒”,未必讲究,但是雅文化;“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泡茶馆的士绅商贾,于茶叶、用水和茶具上虽然讲究,却是俗文化。溽暑天喝大碗茶,在茶文化中是末档了,但是实惠,粗文化中许多具有这个特点。同样入于口腹的如酒,酒文化源远流长;梁山好汉津津乐道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粗则粗矣,俗则俗矣,其实也最实惠。酒文化以谁为主体?是造酒的人,还是喝酒的人?在最高档的酒家,饮用最高级的酒水的人中,有不少也许不但是广义上最没文化的人,即于酒文化也是末流,酒囊饭袋,饕餮而已。出入筵宴而能成为美食家的,才是烹饪文化的内行,而真正的美食家光是知道哪儿有什么好菜是不够的,此所以《北京人》中的江泰,虽号称“爱吃,好吃,懂得吃”,毕竟还上不得美食家的台盘也。

                 ⑭一句话:雅文化中也有粗文化,俗文化中也有精文化。粗不见得不好,粗可以切磋琢磨而为精,加工不成的,才是粗粝、渣滓。

                 ⑮俗也不见得不如雅,俗文化中的精品可与雅文化中的精品并列而无愧,胜过了雅文化中的粗次劣货。心有所感,论证不足,也只能叫“粗论”了,请从身边实际生活中多方印证之。

            • 7.

              奋斗的另一面

                 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 8.

              梦想与面包之间的抉择

              我常在签名时写上“有梦就追”四个字。对我来说,有梦就追,及时去追,是我的生活态度。我总希望,在人生有限的时光中,我们的缺憾可以少一点,成就感和幸福感可以多一点。但是“有梦就追”,在实行上有它的复杂性,特别是当梦想与面包冲突的时候。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真心追求自己的梦想,愿意少赚点钱,多折点腰,我们也都有佩服之情。我认识几个很会画画的朋友,本来在待遇不错的报社、广告公司工作,后来都决定离开上班族的轨道,回去当画家。这时,我绝不会用“画画是不能当饭吃的”来泼他们冷水,而是祝福他们:“有梦就追。”事实证明,他们都能用自己的天分画出一番天地来。

              我不认为梦想与面包一定相违背,本来只想追求梦想,但后来以梦想赢得面包的人,大有人在。

              当然,有时候我们是在和现实赌博,总还得靠点运气。运气不好的,可能像凡·高,生前连一张画都卖不掉,忧郁而终。其实,凡·高不算是运气不好的。他好歹还有身后名,而且是响响亮亮的身后名,这可不是每个艺术创作者都能享有的好牌位。还有数不清的画家,一样用了一辈子力气来画画,生前潦倒,死后也没在艺术史上占个小位子,甚至连名字都被彻底地遗忘。

              追梦的本身是个赌博,但也不是单纯的赌博。你的才华愈高、想法愈周全、技术愈无懈可击、经验愈丰富、付出的努力愈多,或者人缘愈好,赢的几率就愈大。

              值不值得,就只有自己能判断了。赢了,通常还得感激许多懂得赏识自己的人;输了,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怨天尤人。尽管旁人也许会发出一些名为“关心”的杂音来阻碍追梦者的脚步,但自己的人生总得自己负责。问题在于,到底你追寻的是梦想,是理想,还是白日梦?

              我不是没有泼过别人冷水,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

              “你认为我应该辞职做个专业作家吗?”曾有位银行职员这么问我,“我想在家里写写稿子就好,印书就好像在印钞票,比我现在在银行当过路财神好。”

              “你立志从事写作多少年?开始写了吗?”我问。

              “我现在太忙了,我打算辞职后再开始写。”他说,“我以前作文写得还不错,被老师称赞过。”

              “我想,你最好考虑考虑。”我忍不住说了,“因为,现实不像你想象的这么简单。”我钦佩那些“肯定自己的梦想后决定辞职”的追梦人,却很怕那些“辞了职才想试探自己的梦想”的妄想者。后者因为想得太简单、做事太草率,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其实,那位转任摄影师还算成功的电子新贵,在他每年领巨额红利时,摄影作品早有独特风格。变成画家的朋友,在当上班族时,本来就画得一手好画。成功开设咖啡厅或餐厅的转业者,也都不是在开店前才学经营须知、才上烹饪班恶补的。他们早已花了经年累月的时间去考察和尝试,像神农氏尝百草一样兢兢业业。没有任何成功追求梦想的人,是在“一念之间”成功的。

              一念之间以前,不知已经累积了多少智慧与能力。多数人一下班回家,在看电视、睡觉、打电话聊天的时候,这些真正的追梦人为了日后有源头活水喝,还在花力气为自己掘井呢。我们只算计到他成功后可以得到多少面包,却粗心地忽略了他们滴下的汗水。

              追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必须逐渐建立的生活习惯。谁说你要放弃一切才能追梦?也别再怨梦想与面包两相碍,其实,阻碍你追求梦想的,不是你手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面包,而是自己的惰性。

            • 9.

              财富与幸福

              周国平

                 ①一个旅游者,看见一个青年渔夫躺在小渔船上,正晒着太阳打瞌睡。他去跟那个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儿晒太阳。渔夫问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打鱼。渔夫就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卖了,得到钱以后,你就可以买更大的渔船,挣更多的钱。然后呢,买一条更更大的渔船,说到最后,买一条现代化的最先进的渔船。渔夫问,然后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里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

                 ②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本来你挣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生命。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挣钱本身成了目的,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悲吗?事实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忙着挣钱和花钱,花钱也不是享受,只是在消费。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没有时间读书、听音乐,你只能说这样的人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

                 ③金钱对于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一是满足生命的需要,而这方面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二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这取决于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实是一回事,你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才会有这方面的需要,才会有去满足它的愿望和得到了满足的快乐。你喜欢读书,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书,甚至给自己建一个比较像样的藏书室。你喜欢音乐,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碟,置办高级音响,听音乐会。你是一个富翁,可以经常周游世界,领略异族的风俗人情,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可是如果你没文化,到了外面,你无非是去度假、消费、买名牌,不会有精神上的收获。多么有文化积淀的名城,对于你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们的文化内涵惟有对具备相应文化素质的人才是开放的。

                 ④由此可见,在幸福的问题上,财富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完全是由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决定的。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就可以知道,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容易,你财富不多,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就完全可以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困难,你财富再多,但精神素质不好,就仍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选自周国平新浪博客,有删改)

            • 10.

              检验巨著的标准

              [英]拉夫卡迪奥·赫恩

                 检验名著的标准在于我们是只愿读一遍,还是想多读几遍。任何真正的名著我们都愿意读第二遍,甚至远比初次更爱读;我们每多读一遍,就发现其中有新的含义,新的美妙之处。

                 受过教育、有良好鉴赏力的人不愿多读一遍的书很可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前不久举行了关于法国伟大小说家左拉写作技巧的很有意义的讨论:有的人声称他具有绝对的天赋。有的人则声称他只是有一种非常卓越的才华而已。论战引起某些不正常的过火意见。可是突然一位颇有名望的评论家直率地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曾读过两遍左拉的某部著作,或愿意再读第二遍?”无人作答,事实真相就此定了下来。也许没有人愿意重读一本左拉写的书,这是确凿的证据,即左拉的著作中没有表现出伟大的天赋,没有很好掌握感染力的最佳表现形式。任何一部著作,尽管有数以万计的读者购买。但却从来没有人读第二遍的,必定是肤浅或不正确的著作。

                 然而我们不能把个别人的判断看成是绝对可靠的。认定一部作品为巨著的意见必须是多数人的意见。因为即使最伟大的评论家也容易有某些迟钝失灵,某些不正确评价。例如卡莱尔不能容忍勃朗宁,拜伦不能容忍英国一些伟大的诗人。

                 那么这就是我们选择读物的最重要的指南了。我们应该读的只是那些我们愿意重读的书,我们也不应该买任何其他读物,除非有特殊投资的理由。其次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蕴藏在所有这样的巨著里的价值的普遍特征:这些书永不会陈旧,永葆青春。青年人初读巨著,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只能了解一些肤浅的皮毛,吸取、欣赏的只是表面的故事情节。没有哪个年轻人一开始阅读就能领会巨著的种种特点。要记住在很多情况下,人类需要好几百年才能弄清楚那样一部书所包含的一切。但是,随着读者人生经历的改变,原著将会对读者展现出新的含义。18岁时我们喜欢读的书,如果是一部好书的话,25岁时我们就会更加爱不释手,30岁时我们好像读过一本新书,40岁时我们再重读这本书,不胜惊奇的是为什么以前我们曾未发觉这本书如此完美,50岁或60岁时,同样的事实还会重复。巨著恰恰与读者的智力同步增长。是去世很久的几代人对这种不同凡响的事实的发现,才使得像莎士比亚、但丁、歌德的作品那样的著作成为伟大的著作。或许此时歌德能给我们最好的说明。歌德写了好几部孩子们喜爱的散文体短篇故事,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些故事有一切童话的魅力。但是歌德从来无意把这些故事写成童话,他的这些故事是为阅历丰富的人们写的。青年人发现这些故事是非常严肃的读物,中年人发现它们用辞最少但意义极为深刻,老年人则发现这些作品有整个人世间的哲理,全部人生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非常迟钝,他可能无法从中领悟很多,但就是依据他超人的程度,依据他生活知识的广博程度,他会发现构思这些故事的人的思想的伟大。

              (选自《小泉八云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