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又何妨
              刘根生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见贤思齐、起而行之,第二也是有价值的。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你在生活中也会有过“第二”的经历,请简要概述,并谈谈你当时的感受,读了本文后你有新的认识吗?
            • 2.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大众阅读从少儿抓起
              葛竞
                  ①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从个体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公益项目,就是直接对0到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家庭阅读辅导,可称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③对于少儿阅读习惯的引导,学校需要与家庭达成共识。小学阶段,阅读和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比较紧密,容易家校合作。但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娱乐化功利化阅读:或被花哨设计实则庸俗的低劣读物吸引,或只读教辅读物、作文选集,这将束缚阅读视野、降低阅读兴趣,更违背“书籍滋润心灵”的意义。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们判断图书好坏的能力。
                ④引导少儿阅读也要注意抓时机,抓关键。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往往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而到高中阶段,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如何在升学和阅读上有效分配时间的难题。这时,有人会放弃阅读,有人转而读纯粹的消遣读物--这正是一个阅读的分水岭。
                  ⑤目前,我国尚有很多少年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还有许多是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文化资源匮乏。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书香童年”小书包公益活动,就是将装满书籍与光盘的“小书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3万个家庭,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提供0岁就开始阅读的条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各界资助下,建立起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正走进贫困地区推广阅读,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也有机会走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如何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做法,对于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
                  ⑥从0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小了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规划,大了说,则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规划。因为只有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金色的阅读种子,将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5日24版,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在第②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些做法”具体指代的内容有哪些?
              (4)联系上下文,试简要概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不同特点。
            • 3. 阅读《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完成下列各题。
                  ①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欢欣鼓舞。但畅想归畅想,现实归现实--今后中国的诺奖会“蜂拥而至”吗?
                  ②回顾自1901年诺奖设立至今颁发的科学奖项,无论是镭的发现还是晶体管的发明,无论是DNA序列的测定还是青蒿素的提取,无一不是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创发现(发明).诺奖秉承的两大标准--“原创性”和“对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从来没有变过。换言之,诺奖并非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
                  ③重大原创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积弊。科技人员申请课题时依然要到处烧香,而且要绞尽脑汁、仔细算计未来3年、5年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经费;评选院士期间,许多候选人(单位)依然在费尽心思、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评奖和“人才计划”,还在无谓地消耗着科技人员宝贵的科研生命;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科技人员想方设法多发论文;论文抄袭依然大行其道,学术打假依然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已经颁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时日。
                  ④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远远不及日本、美国;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屈指可数;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⑤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质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束缚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⑥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        弊端,培育健康的        ,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        ,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选自 201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赵永新 有删减)(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全文,第⑥段横线上填上最适合文字和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体制机制  人才计划  诺奖获得者B.评价机制  创新文化  医学家
              C.体制机制  创新文化  诺奖获得者D.评价机制  人才计划  科学家
            • 4.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⑤段中三个加点的“一点点”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分析第④段论证思路。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要大气
                  ①安徽省桐城是座古城,其中,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巷长100米、宽2米。相传这里原本没有小巷,是张家的隙地。康熙年间,在京城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张廷玉之父),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告到县衙,县衙左右为难,迟迟不肯决断。张英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就成了“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像张英那样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③大气,是一种姿态,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④做人大气,才懂得容忍。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千世界,世事繁杂。无论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做什么事,大可不必一味地逞能、争胜。而应当时时处处用宽容的眼光、宽厚的心态泰然处之。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取他人之长,多容他人之短。多把方便、好处和机会留给别人。包括即使反对过自己,事实证明反对错了的人。容忍他人,实际也是在容忍自己。容忍,换来的是和睦,容忍,换来的是友谊,容忍,换来的是和谐。
                  ⑤做人大气,     。人生一世,光阴苦短。在广袤的宇宙间,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给予社会的极少极少,得到的回馈却很多很多。因此,无论你清贫还是富有,无论你是百姓还是权贵,皆应常有感恩之念,常存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亲情、友情,感恩家人、他人,感恩自然、社会。
                  ⑥做人大气,才会胸怀宽大。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遇人遇事多一份礼让,多一份谦恭,才会多一份坦然。这是一个人胸襟广阔的表现,也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然而,生活中恰恰有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眼睛往往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所谓的胜人之处,做什么都想占点便宜,都想与别人争个高低输赢。也有人,一辈子心眼比针尖还小,总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有过的“不是”,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习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胡乱猜疑,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使自己生活在疑惑、猜忌、多虑的氛围中。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⑦当然,做人大气,并不是不讲原则;做人大气,也不是一团和气;做人大气,更不是软弱或窝囊。
                  ⑧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1)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B.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C.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D.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
              (2)本文论证的论点是    
              (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文意在第⑤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5)第⑥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6. 议论文阅读
              算命不如修德
                    ①《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②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③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⑤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⑥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⑦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⑧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⑨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⑩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作者:傅佩荣  选自《读者》2015年1月第1期)(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9段中加点的“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7段除了举例论证之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
              (4)读完本文后,你是如何认识自我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2)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3)体现本段文字论点的一句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C.第一要敬业。
              D.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 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观者无不惊叹。问其技,曰: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 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 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④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根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她就是石头里飞出来的一只鹰。但谁又敢说台下的这么多的观众里,当初就没有一个身软如她的人?只是没有人发现,自己也没有敢去想。
                  ⑤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你要描写一种形状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形容词。”那么,你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我”,记住,一定是“唯一”,余皆不要。好画,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色彩;好歌,是因为舍弃了多余的音符;              一个有魅力的人,是因为他超凡脱俗。超脱了什么?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⑥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⑦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 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 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⑧诸葛亮说“宁静致远”。人生要懂得学会减法,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才更能获得成功。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阅读第⑤段,根据上文在横线处再仿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3)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起什么作用?
              (4)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的含义。
              常人视之为宝的,他像灰尘一样地轻轻抹去。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成为一只鹰?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杜绝校园欺凌需全社会共同守望
                  ①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例频发,引发舆论聚焦。据媒体统计,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校园欺凌案件的多发性、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等趋势,引发公众对学生安全的担忧,决策层部署全国范围内的专项治理行动,是积极果断的应对之策。
                  ②今年4月22日晚,网络平台曝光数名女生轮流多次掌掴一名女生视频。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县政府官网通报称,掌掴女生事件系琐事引发,目前已对涉事的多名学生进行处理,其中,3人被处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4月28日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的事件,持续引发社会关注。治理校园欺凌,突击性的专项治理固然及时必要,但要从源头根除校园暴力的顽疾,必须多措并举,全社会共同守望。
                  ③“破窗理论”启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人们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这便是犯罪心理的最初动因。“破窗理论”启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道德与法治教育,呵护好“第一个窗户”,就是从娃娃抓起。
                  ④整治校园暴力,从家庭开始、家长主动承担孩子的公德教育,学校扭转重教书轻育人的应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决定,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与开展重在知行合一法治知识课。加强小公民的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规则意识,倡导信义团结,弘扬文明礼貌。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育人的责任。
                  ⑤更重要的是职能部门与全社会一起走进中小学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最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司法部门要善于、精于、巧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安全文化与法治信息资源,尤其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鲜活生动的事例、案件,第一时间向学校源源不断地提供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进而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更加活泼,富有质感,接上地气。
                  ⑥普法与司法部门可将已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涉及未成年的民事调解案件、治安行政处罚案件及时送到老师手中,让他们在授课中贴近实际,讲出“干货”,有声有色,使中小学生身临其境,喜闻乐见。还可以邀请一线警察、起诉审判人员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案说法,以身说德,进而提升道德法治教育课的实际效果。
                  ⑦教育部门加大力度专项整治校园欺凌的效果值得期待,但风暴式整治能否达到釜底抽薪还有待观察。校园安全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政府与全社会都应将校园安全当作头等大事,细化责任,强化投入,常抓不懈,动员社会力量监督校园安全,堵塞各种漏洞,防患于未然,方为治本之策。
              (1)本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作者认为整治校园暴力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文章第②段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如果你在校园内遇到校园欺凌的现象,你将如何劝说?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   ①昨日,18岁的西安史学天才林嘉文患抑郁自杀了。这位天才高中生,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曾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②林嘉文父亲表示,林嘉文患抑郁症半年多了,并且一直在进行治疗,但最终看似阳光的他还是选择了跳楼自杀。
                 ③据北京地区的一项抑郁症调查表明,社区15岁以上人群终身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的患病率为3.31%,以此推算,北京地区现患人数可达30万。其中令人惊心的数字是,这些抑郁症病人自杀死亡的比例达到了15%。
                 ④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数目则超过两亿。因抑郁症的各种消耗,全世界每年损失2%-5%的产值。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⑤为何抑郁症如此流行?是生存竞争的压力、社会安全的不稳定还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导致患抑郁症如同患感冒般简单?试想一下,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生存竞争不算不残酷,收入差距不算不眩目,公共安全和社会变迁不算不让人焦虑,让现代人无比郁闷的所谓“比较和落差”,孔子一天也没能躲开过,而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
                 ⑥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论语•述而》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几句话,李贽《四书评》谓为“一幅画”,梁漱溟《孔家思想史》则说“是表示孔子生活的态度很乐的样子”。钱穆《论语新解》翻译说:“先生闲暇无事时,看去申申如,像很舒畅。夭夭如,又像很弛婉。”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面对竞争,他性格坚毅,既不脆弱,也不焦虑,“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面对挫折,他志行坚忍,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怎么可能和抑郁症沾上边呢?
                 ⑦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孔子也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因此,他认为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⑧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第七章分析说:“孔子教人不必饱、不必安,并非教人不必食,不必居,所以是至低限度的,而非完全不必要的。质言之,我们要信奉唯物论,但不可把它和物欲主义混为一谈。”孔子认为颜回对这个问题处理得相当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傅聪说:“为什么孔子喜欢颜回,事实上,颜回不是他最聪明的学生,也不是最勇敢的学生,也不是最会办事的学生,可是他最喜欢颜回”;“颜回就有这种气质,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既然自己一心一意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当然不会去和别人攀比生活中各种待遇,就是处处吃亏,那又怎样?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道理就在这里。
                 ⑨孔子凭什么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不违背,即“不逾距”)矣夫!”
                 ⑩“弗畔”二字,既可以看成是孔子的自我约束,又可以说是孔子的修养成就。同时,似乎也可以说,这是他不会有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1)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的观点。
              (2)文中第7段划线句子,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第6段,说说孔子于乱世中,是如何做到心理平衡的。
              (4)联系中考备考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平衡”。(80-10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