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百无一用非书生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⑧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1)阅读文章①-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
              (2)文章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
            • 2.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 3. 阅读《谈用人》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通常情况下,我们更关注一个人的长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有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有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办事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时可能有诸多发明创造,甚至硕果累累。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化短为长是用人的基本方略。
                     ②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不乏其人。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③我国深圳有一家企业,在对全部员工进行综合测评时,除了根据各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外,还采用了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的办法,千方百计地用人之“短”,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他们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家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④古人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任何人有其长处,就必有其短处。用人所长固然值得提倡,而从人的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化短为长,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1)阅读短文后,你认为短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观点?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君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古怪,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①请根据本文的观点,对材料中的韩幌进行评价。
              ②如果把这则材料放到《谈用人》这篇短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又何妨
              刘根生
                  ①一教授在课堂上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大家脱口而出:珠穆朗玛峰。又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台下一片沉默。这种“记得第一,遗忘第二”的现象,乃至由此衍生的“只认第一,不认第二”心理,在我们的社会上还较为广泛地存在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我们常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当元帅。当我们不能成为“第一”时,是否甘为“第二”?“第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自然界中,在胡蜂凭借“身高马大”袭击蜜蜂蜂巢时,一只工蜂会冲上去死死缠住它,更多的工蜂则会紧跟而上,工蜂最终靠集体力量战胜胡蜂。第一只冲上去的工蜂格外可敬,但其他工蜂的壮举同样可贵。毫无疑问,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共同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道路。
                  ③“风行草偃,从化无违”,社会道德的拔节既需要“风行”,也离不开“草偃”。江苏南京,听到电台播发有人抢劫奥迪车的消息,多名出租车司机协助警方围追堵截,成功将涉案车辆拦截。河北保定,“良心油条哥”刘洪安拒绝用剩油炸油条,他带了这个头,越来越多的油条店不再重复使用剩油,“良心经营”之风蔚然。无数事实表明,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人”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
                  ④做“第二”当然不是盲从,而是一种正向价值的选择,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而改,向着正能量靠拢。“上梁”歪则跟着歪,别人送礼请吃自己也不闲着,这样的盲从只会使得违纪违法绵延不断。如果第一个人哄抢交通事故中散落的物品,“第二人”站出来制止而不是抢得更猛,是不是就能隔断哄抢的传播链?正是诸多“第二人”择定的价值,共同熔铸出道德向上拔节、人心砥砺前行的中坚力量。好风气要靠每个人来坚守,每道“梁”都顶得住,无论是政治生态还是社会风气,才不会出现裂痕和塌方。
                  ⑤“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人生一世,做何种人,成何种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见贤思齐、起而行之,第二也是有价值的。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你在生活中也会有过“第二”的经历,请简要概述,并谈谈你当时的感受,读了本文后你有新的认识吗?
            • 5.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大众阅读从少儿抓起
              葛竞
                  ①培养民族阅读习惯,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从个体角度来说,阅读不仅帮助少儿认知世界,更是在塑造其人格,为其心灵注入力量,打下人生的底色。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从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可能保持一生,而且这一阶段的阅读滋养可以影响个体乃至群体心灵的塑造。
                  ②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也将影响孩子成年后的阅读习惯。因此,对家长的阅读引导,应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前不久,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进行了一个公益项目,就是直接对0到3岁幼儿的家长进行家庭阅读辅导,可称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③对于少儿阅读习惯的引导,学校需要与家庭达成共识。小学阶段,阅读和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得比较紧密,容易家校合作。但小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容易陷入娱乐化功利化阅读:或被花哨设计实则庸俗的低劣读物吸引,或只读教辅读物、作文选集,这将束缚阅读视野、降低阅读兴趣,更违背“书籍滋润心灵”的意义。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培养孩子们判断图书好坏的能力。
                ④引导少儿阅读也要注意抓时机,抓关键。进入初中后,孩子们往往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事半功倍。而到高中阶段,学校和学生都面临着如何在升学和阅读上有效分配时间的难题。这时,有人会放弃阅读,有人转而读纯粹的消遣读物--这正是一个阅读的分水岭。
                  ⑤目前,我国尚有很多少年儿童生活在贫困地区,还有许多是常年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文化资源匮乏。令人欣慰的是,针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书香童年”小书包公益活动,就是将装满书籍与光盘的“小书包”免费发放给贫困地区的3万个家庭,为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提供0岁就开始阅读的条件。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也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和各界资助下,建立起小小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正走进贫困地区推广阅读,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老师也有机会走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如何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做法,对于中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各种知识、健康成长会起到重要作用。
                  ⑥从0岁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小了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规划,大了说,则是一个民族未来的规划。因为只有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金色的阅读种子,将来我们才会有所收获。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15日24版,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在第②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中加点的“这些做法”具体指代的内容有哪些?
              (4)联系上下文,试简要概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不同特点。
            • 6. 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赵强
                  ①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②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
                  ③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④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
                  ⑤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
                  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
                  ⑦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2)第⑤段中三个加点的“一点点”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分析第④段论证思路。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①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②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③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④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⑤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⑥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
                  ⑦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文章有删改)
              (1)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第⑥段列举两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不比为贵
              章剑和
                  ①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②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③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④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⑤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⑥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1)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
              (3)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和第四段在论述思路上有何不同?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顺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1)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2)文章③④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⑥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4)综观全文,本文和《学问和智慧》一文对做学问和读书,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是最重要的    ①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
                  ②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③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
                  ④于是冲突迭起,舆论哗然。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⑤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⑥可见,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⑦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⑧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⑨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⑩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
                  ⑪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⑫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⑬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境界”和“底线”有何区别?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有何不同?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语境,在第⑤段划线处,再续写两个“常识”。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