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
                  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
                  ②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        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③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④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对严苛的鞭策,只一味地感到委屈,继而意志消沉,慢慢地变得平庸;另外一些人,在鞭打中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将鞭策化为动力,扬蹄奋进,勇敢地登上人生 的顶峰。
                  ⑤选择当一匹被鞭打的马,还是当一只不被鞭打的牛,将是你人生辉煌与平庸的分水岭。
              (1)开头引用墨子严厉批评耕柱子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2)根据文意,第②段划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A.认真         B.欣然         C.坦然         D.乐意
              (3)第②段划线的三个句子,它们的句序能调换吗?请说明理由。
              (4)第③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2. 阅读《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完成下列各题。
                  ①屠呦呦先生获诺奖的“零突破”,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奖无缘”的魔咒,极大增强了国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欢欣鼓舞。但畅想归畅想,现实归现实--今后中国的诺奖会“蜂拥而至”吗?
                  ②回顾自1901年诺奖设立至今颁发的科学奖项,无论是镭的发现还是晶体管的发明,无论是DNA序列的测定还是青蒿素的提取,无一不是为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创发现(发明).诺奖秉承的两大标准--“原创性”和“对全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从来没有变过。换言之,诺奖并非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
                  ③重大原创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积弊。科技人员申请课题时依然要到处烧香,而且要绞尽脑汁、仔细算计未来3年、5年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经费;评选院士期间,许多候选人(单位)依然在费尽心思、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评奖和“人才计划”,还在无谓地消耗着科技人员宝贵的科研生命;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科技人员想方设法多发论文;论文抄袭依然大行其道,学术打假依然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已经颁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时日。
                  ④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泉,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远远不及日本、美国;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屈指可数;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⑤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质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束缚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⑥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        弊端,培育健康的        ,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        ,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选自 2015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作者:赵永新 有删减)(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全文,第⑥段横线上填上最适合文字和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体制机制  人才计划  诺奖获得者B.评价机制  创新文化  医学家
              C.体制机制  创新文化  诺奖获得者D.评价机制  人才计划  科学家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要大气
                  ①安徽省桐城是座古城,其中,有一条闻名遐迩的“六尺巷”,巷长100米、宽2米。相传这里原本没有小巷,是张家的隙地。康熙年间,在京城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张廷玉之父),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告到县衙,县衙左右为难,迟迟不肯决断。张英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这就成了“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就应该像张英那样心胸宽广,豁达大度。
                  ③大气,是一种姿态,是一种风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④做人大气,才懂得容忍。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千世界,世事繁杂。无论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做什么事,大可不必一味地逞能、争胜。而应当时时处处用宽容的眼光、宽厚的心态泰然处之。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多取他人之长,多容他人之短。多把方便、好处和机会留给别人。包括即使反对过自己,事实证明反对错了的人。容忍他人,实际也是在容忍自己。容忍,换来的是和睦,容忍,换来的是友谊,容忍,换来的是和谐。
                  ⑤做人大气,     。人生一世,光阴苦短。在广袤的宇宙间,个体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给予社会的极少极少,得到的回馈却很多很多。因此,无论你清贫还是富有,无论你是百姓还是权贵,皆应常有感恩之念,常存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亲情、友情,感恩家人、他人,感恩自然、社会。
                  ⑥做人大气,才会胸怀宽大。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遇人遇事多一份礼让,多一份谦恭,才会多一份坦然。这是一个人胸襟广阔的表现,也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然而,生活中恰恰有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鼠肚鸡肠。眼睛往往只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喜欢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所谓的胜人之处,做什么都想占点便宜,都想与别人争个高低输赢。也有人,一辈子心眼比针尖还小,总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有过的“不是”,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习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胡乱猜疑,在心里筑起一道防线,使自己生活在疑惑、猜忌、多虑的氛围中。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⑦当然,做人大气,并不是不讲原则;做人大气,也不是一团和气;做人大气,更不是软弱或窝囊。
                  ⑧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1)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总怀疑他人对自己有什么“用意”B.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传为美谈。
              C.我们更需要这种“大气”。          D.总担心对自己构成“不利”。
              (2)本文论证的论点是    
              (3)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文意在第⑤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5)第⑥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4.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5.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谦•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 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4)第⑦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 7. 仿照示例,根据所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所得出的结论.
              示例:
                在马德里的监狱里,塞万提斯写成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时他贫困潦倒,甚至连稿纸也无力购买.有人劝一位富翁来资助他,可那位富翁答道:“上帝禁止我去接济他的生活,惟因他的贫穷,才使世界富有.”
              结论:穷困造就伟大
              材料:
                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心灵受到痛苦的折磨特别沮丧的时候,便常常会变得意志不坚定,成为沮丧情感的奴隶,一切行动,都会被沮丧情感所左右.这时候,你将很难有精辟、正确的见解,更不会有正确的判断.
              结论: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1)写出选段阐述的主要观点.
              (2)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
              (3)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艰难困苦中总有青春的力量
                ①青年--国家的中坚,民族的希望.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千千万万爱国青年挺身而出,把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今天,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青年在地球之巅抗震救灾中迎来了又一个五四青年节.艰难困苦中再一次凸显青春的力量.
                ②“70后”回族兄弟陕国林、陕国雄徒手救出3名藏族邻居、向数以千计的受灾群众免费发放了价值30万元的饮用水和方便食品;地震夺走了“80后”特岗教师旦周才仁的7位亲人,无暇顾家的旦周才仁却从废墟中救出了7名学生;“90后”武警战士陶兴东年仅19岁,入伍不到5个月,在与废墟徒手较量中,10个指头指甲全部脱落…
                ③青春无悔,为了祖国和人民!这就是新世纪共和国的青年.他们用青春、用生命书写着人性的光辉,弘扬着生命的尊严.
                ④从两年前的巴蜀大地到今天的青海高原,抗震救灾队伍中,无论职业、身份,冲锋在前的都是青年,每一个年轻的面孔都透出感人的表情,每一双年轻的手都传递着爱的力量.
                ⑤将青春融入时代大潮,方能收获充实与进步;认知人性的关怀,更知晓家国大义、民族情怀.从汶川到玉树,在两次强震灾害面前,千千万万共和国青年刻骨铭心地领悟家国大义.舍自己为他人,舍小家为大家,用青春热血和果敢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⑥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⑦玉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60%,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艰苦.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这样的时刻,更加激发了青年人担负起青春使命的决心.
                ⑧艰苦中快速成长,风雨后迎来彩虹.灾难带来毁灭、造成创伤,灾难更凝聚力量、孕育希望.抗震救灾中唱响的青春之歌,彰显了共和国新一代昂扬奋进、勇挑重担的坚强意志和时代风采,必将更加坚定全体国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⑤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艰难困苦,玉汝以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灾难才能凝聚力量,孕育希望.
              B.文中“共和国青年”是指所有能够用生命书写着人性的光辉,弘扬着生命的尊严的人.
              C.“从汶川到玉树”与“从两年前的巴蜀大地到今天的青海高原”相对应.
              D.列举“70后”“80后”“90后”三个年代的人,是为了把抗震救灾的各类英雄包含其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家国大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 10. 阅读《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1)选择.“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最正确的意思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C、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奥妙.      D、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2)选段段的中心句是    ;由此,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3)结尾处“这种作用”指的是:    
              (4)文段论证论点的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请任选一种举例加以分析.
              (5)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