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敬业与乐业》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1)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D.举例论证
              (2)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3)体现本段文字论点的一句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B.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C.第一要敬业。
              D.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 2. 阅读《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回答下列各题。
              从审美到歧视只是一步之遥   近年,网络上有一个热词经常被年轻网友引述,它就是“颜值”,意为容貌英俊或靓丽的数值。当然,并没有一个真实客观的数字来衡量容貌。“颜值”不过是形容人外貌的抽象概念,形容某人极其美丽就是“颜值爆表”。与此对应的是,许多人感慨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一些人自愿加入“外貌协会”,意思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物,喜欢把外表长得怎样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网上开玩笑比“颜值”,固然无伤大雅。一些校花排行榜的出现,甚至可以帮助活跃校园气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把“颜值”从虚拟世界引向了现实生活,不仅自己重视外貌,而且待人接物也讲究外貌,恨不得自己和身边的人都长一副明星脸。为了弥补先天“颜值”缺陷,有的人频繁整容也不是稀罕事,甚至有人到国外整容,因手术失败引发了跨国医疗纠纷。一些单位在自我宣传时,也常让“颜值”高的员工露面,类似最美女警和最帅男警的照片常常格外夺人眼球。
              “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惜容貌古而有之。到了网络时代,“视觉经济”占了主导,“颜值”自然大行其道,以至于产生了“看脸的社会”这样的说法。其实很多人在谈论“颜值”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天生丽质并非自己能够决定,被“颜值”这种价值取向牵着走才是人们的处境。
                 外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有德国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工资、晋升和津贴都和一个人的外貌吸引力有关。(一)如果这还算不上歧视,那么东莞一商场的例子说得更清楚:该商场清洁工工资标准与“颜值”直接挂钩,年纪轻、形象好的,月薪1800元;其他的则为1650元。更多的歧视藏在你“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求职应聘时因为证件照太草率而被刷掉;面试后被淘汰的真正原因竟然是“辨识度不怎么高”。
                 把一件与外貌毫无关系的事情,以外貌为标准来衡量,就可能落入歧视的陷阱。网上流传模特学校招生测试形体,没有人说这是歧视,因为形体本是对模特的一种公认的职业要求;有人对婚恋对象有一些容貌的要求,也谈不上歧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私生活的取向他人不能干涉。但是,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结论:清洁工扫地是否能干与外貌无关,警察破案是否让人民满意也不是靠“颜值”。
                 不可否认,善于经营个人形象,也是一个人能力素质的体现。在有经济条件的前提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为了体型苗条减减肥,既锻炼身体又美化外表,大概没有人会提出什么异议。但是,“颜值”高不高,光靠后天努力并不够,必须承认是否天生丽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二)一个人懂得怎么穿着打扮,那叫做审美;反之,一个人动辄以貌取人,嘲笑他人无法改变的容貌,那就是歧视了。
                 承认人与人之间有“颜值”的差距,这早就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了。这并不是我们认可“看脸的社会”的理由。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生下来就有美好的外貌,那是一个人的幸运。不过即使“辨识度”不高,也完全不用气馁。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可因“颜值”而产生的歧视,你也未必能摆脱被歧视的命运。
              (1)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
              (2)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颜值”尽管是新兴概念,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老生常谈。“老生常谈”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②过于崇尚“颜值”,倒可能反而被“颜值”所约束,天天心里给别人的“颜值”打分,难保哪一天自己因“颜值”不高被吃闭门羹。“闭门羹”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    (二)    
              (4)资料链接:
                 时下,韩剧《太阳的后裔》中演员宋仲基人气爆棚。有人认为,是“颜值”使他成为追剧者心中的男神;也有人认为,宋仲基的成功源于自身优秀,他有着丰富的主持和表演经验,其高考成绩为当年全国前十名,高三时所有科目全优,英文和数学全校第一。
                 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宋仲基热”的看法。
            • 3. 小议传统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成年后成为大家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在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年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所以有人把记诵比作“学习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生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视。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中学生学习报》)(1)作者开篇即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    
              (2)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第③段划线语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4)有人说,私塾是封建文化的产物,不宜提倡;也有人说,私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发扬。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认识。
            • 4.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甲:    乙: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 5. 阅读(生命莫过一个“淡”字》,回答下列各题
              生命莫过一个“淡”字
                  ①“生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水火相容,莫过于一个“淡”字,淡看世间,淡看人非,用远距离的目光去感悟百态人生。拥有一颗平静的心,一种宽容的生活态度,一颖高尚而善于发现美的灵魂,足以让我们享受着来自自然的魅力和清然。
                  ②生命,不过短短的几十年,修生养性,才能延续着我们未知的路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这样一句简单的古语,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这一生的愿望。(一)我们常常羡慕那些置身事外的人,这并不完全是贬义的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境界,一种处人处事的高境界,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个美,难就难在如何去把握这个度。
                  ③心胸的宽广可以让我们和骏马骋于茫茫草原,如雄鹰翱翔于无际的天空,和蟠龙翻滚于隽永的海洋。(二)是啊,生命有穷,却又甚于无穷。一段旅程不在乎路程的长短,而在于它的宽窄,我们无法预浏我们还有多少尘缘,但我们可以握住我们仅有的,我们身边的,那些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同样去感受着每天初升的太阳,可以隐约看见远方绮丽的花朵,我们可以悠然的行走在茂密的丛林中,聆听那些落戏游弋的群鸟,看他们多姿的飞跃,看身边来来往往匆忙而缓慢的人影。我们可以观赏着季节的轮回,也同样可以感受着成功带给我们的喜悦,纵然就是失致了,至少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还有时间去弥补,去奋进。
                  ④生命是清逸的,它永远都是变幻着淡淡的色彩,如同平如镜的湖面,依然折射着来自天空的风轻云淡。生命需要呵护,生命需要淡。“淡”,不是心如止水,而是澎湃过后的那种杨怀,它是有激情的,但同时又无太多杂质。
                  ⑤生命需要心灵的感悟,心灵也需要生命的艾延,心灵的纯洁可以氛氮出生命的美丽,生命的波澜可以凸显出心灵的淡然。放慢生活的节拍,减速匆匆前行的步伐,平伏骄赚的心情,淡淡的深吸一口气,缓缓的呼出,你会发现,如一杯白开水,细细品味,依然有它的味道。
                  ⑥闲情逸致时,多读点书,忙碌时,不材告诉自己时常休息,遇到烦恼时,面时不顺心的事,也不仿静下心来,泡上那么一杯清茶,品味下它自然的芳香,那种朴素,那种淡稚会让你觉得,在细徽处呵把着生全。
                  ⑦轻轻的,生命里飘来了一丝风,于是,我们开始学会静静地,呼吸着它的飘逸,生命,不过是淡淡地延续,浅浅的斟酌,致致的享受。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2)请用原文回答第②自然段加点的“置身事外”的含义是什么?
              (3)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    
              (二)    
              (4)如何理解选文第⑥段中所说的“在细微处呵护着生命”,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试举一例?
            • 6.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如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甲]谓之“圣人”;[乙]谓之“愚人”;[丙]谓之“君子”;[丁]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
              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7.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加以简要分析。
              (4)请你为第二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
                  ①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②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      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③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④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为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⑤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非是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⑥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⑦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第②段的横线上。    
              A.不管 总是  B.即使 也   C.如果 就   D.只要 就
              (2)请用陈述句来表达第③段的意思,并指出原文的句式在表达上好在哪里?
              陈述句:    
              原文句式在表达上的好处:    
              (3)第⑤段所要论证的道理是    
              A.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
              B.实现人类理想需要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C.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D.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理解并承担对人类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4)从整体上看,第⑥段主要采用    论证的方法,作用是    
              (5)不包含第⑦段所说的“责任感”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孔文子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范仲淹勉励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陆游有诗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D.顾炎武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9. 阅读马宇彤的《朽木可雕》(有删改),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朽木亦此。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④朽木可雕,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⑤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新木生叶,朽木生芝。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⑥天生你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⑦朽木不是废木。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1)本文作者以“朽木可雕”为喻,意在表达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针对“朽木不可雕也”的习惯看法,提出“朽木可雕”的论点,论述有破有立。
              B.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朽木可雕”需要雕琢者的眼光和技巧。
              C.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论证“朽木可雕”,两段之间是层第关系。
              D.本文灵活引用名言俗语,语言生动活泼;结尾用一组排比句总结全文,收束有力。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做人和做事    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智者的选择。要想做事,先学做人,只有学会做人,能成就大事。
                  ②低调做人,首先要学会谦逊。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谦逊还能够克服骄矜之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绝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③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能原谅别人,标志着一个人有风度,这个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与人相处,不要只想到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伤害,而应多想想别人对你曾经有过的帮助和善行。能够记住别人善行的人,说明自己的心是宽广的;常常记住别人对自己伤害的人,只能体现他自身的狭隘和刻薄。因此低调做人,还要学会宽容。
                  ④低调做人,还要常怀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为朴素的美。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都具有崇高的品德,但我们可以做到心存善良,多做善事。最近,桑梓树的博文《从公交车让座谈公务员面试》写了自己乘公交车两次让座位的真实故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也许,在外人看来,一起一坐算不上什么,但我却认为,人生就是在许多次的一起一坐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善举的
                  ⑤做事不同于做人,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充满自信,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向前,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成因。
                  ⑥凡是想成大事者,都有大自信。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三百年”,都体现做大事者的豪迈胸怀。胡雪岩,清末红顶商人,富可敌国,正因为他自信心强,广交朋友,把握机会,勇往直前,才造就了一代奇才。
                  ⑦一个人只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认准方向就不避艰难,锲而不舍干下去的决心和毅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事要有恒心,要有韧性,要一往无前,不要知难而退,功亏一篑。
              (1)第①段中的关联词“只有……才”能否删去?为什么?
              (2)在作者看来,“低调做人”需要    ,“高调做事”需要    
              (3)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4)请谈谈你对第④段划线句含义的理解。
              (5)第⑥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6)如果为第③段补充一个势力,下面A、B两例哪个能作为论据?请说明理由。
              A.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 足坛上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员,并踢进一千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说:“下一个!”
              B.某公司老板以“明察秋毫”而洋洋自得,手下员工稍有过错,便严加指责并以重罚。不久,全体员工几乎全部辞职。老板仍不接受教训,重新聘用员工后,还是如是所为,结果他的公司最终以破产而告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