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2.

              自信助人成功

              张雨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他也一直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成绩提高。从此以后,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他知道自己比别人笨,就用了笨鸟先飞的方法。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这样的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在别人都不相信自己时,只要自己相信,就要更加努力。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能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踏着自信的台阶,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而铸就自信的利剑吧。                 

            • 3.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4.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风,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 5.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信仰

              吴智勇

              (1)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各种信仰和主义可谓多矣,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要皈依某种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指引自己前行的信仰。今天,当物质的匮乏不再困扰我们时,心灵的成长便成为生命的第一要务。每一个人的内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上帝”,而真正的信仰不仅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实践,一种内在生命的实际体验,更是精神的支持和动力。如果有一种信仰能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毫无争议地共同信守的话,那就是阅读了。在历史长河中,有关宗教的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上乘的结晶,它如此精微,如此难以把握,如此透彻,又如此无孔不入,穿透人的感知。人类的文明以文字的脉络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阅读已经超越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宗教,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让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在阅读中共生。

              (2)文字,是生命洪炉中的一缕袅袅炊烟;书籍,则是由心灵唱出的歌,安慰着每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足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成果的经典之作,曾经影响了无数人的一生。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那些已经被阅读了千百年的经典,依然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引领到同样的精神时空,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他们的言行,使我们变得深沉而非浮躁、清醒而非昏聩,深刻而非肤浅,让我们的人格得到提升,生命得到重塑。

              (3)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4)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 6.

              打开隔绝陌生人的围墙

              李 斌

              ①在聊天群和朋友圈中常能看到有人分享地铁里、公交车上斗嘴打架的视频。视频里当事者暴戾毕露,女的“撕衣大战”,男的“拳击比赛”,围观者要么侧目以对,要么举起手机拍照,罕有人拉架劝和。视频分享到网络上,一众看客如看动作电影一般不亦乐乎,有人甚至从专业格斗的角度对打架者品头论足。

              ②因为抢座、推搡之类的芝麻小事,轻则粗口相向,重则拳脚相加,施暴者的行径没有正义可言。那些举起手机拍照的人、到处转发打架视频的人、故作高深指手画脚的人,以看别人打架为乐,以传播社会戾气为荣,其实是比打架者更为恶劣的负能量传播者。有人说,冷漠是一种会传染的病。染上冷漠病还以病为荣,莫不比此更让人心寒。

              ③为什么我们总是吝惜向陌生人展示我们的善良?从心理上说,陌生天然意味着距离感,对陌生人产生戒惧防御之心容易,产生亲和包容的情感很难。在意识世界里,陌生人被牢牢钉在不可接触的墙上。就现实而言,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狭小天空,根本无暇换位思考感知别人的境况,也无力向外界传播自己在价值观、道德观上的热量。少数人以暴制暴、见义不为、损害诚信之类的不道德行为,更是加剧了社会的焦虑和惶恐,从而使我们彻底将陌生人排除出可以信任的范畴。

              ④当我们的情感趋向自私,精神趋向封闭,明媚生活岂能只寄望于物质财富涌流?内心里一道隔绝陌生人的小小围墙,放到现实中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一条深沟大壑。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互相倾轧还是风雨同渡,古人的思考充满智慧。所谓的陌生人,其实不过是我们还未认识或者没有机会认识的朋友而已。他们跟我们呼吸同样的空气,感受同样的冷热,享有同样的梦想。我们的内心之中,本该就有一个留给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位置。

              ⑤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决定着我们文明的高度,同陌生人的联系也决定着我们社会的黏度。“仁者莫大于爱人”“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向来不缺少悲悯情怀、侠义精神、和谐基因。互联互通的时代,也要求我们开放心灵、拥抱未知。

              ⑥哲人说,精神的苏醒对人来说是最可贵的东西,而且是生存的目的所在。当我们清点身边的财富时,一定不要忘了那些源自人性善义的财富。只要良心不沉睡、关怀不陨落,我们就能在道德上变得更有力量,社会和国家也会充满温暖阳光。

              ——节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3日04版)

            • 7.

               世界读书日。中国的寂寞呼唤

                 ①没有任何意外.翻了许多报纸和逛了几个知名网站,除了少数几个媒体,传媒世界似乎根本就不知道4月23日是什么日子。我也是迟至去年,才从热心于推动中小学阅读的朋友那里记住了4月23日。21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将这一天定为¨世界读书日”。我们引进了许多节日,但这个节日却备受冷遇。有调查表明,我国知道这个节日的人仅有6%。

                 ②知不知道“世界读书日”并不重要。在没有这个节日之前,全世界的书虫说不定比今天还多。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快速前进的民族来说,社会上有多少人真诚地热爱书籍,有多少人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望,有多少人身上熏染了书香?

                 ③不幸的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数据:40%的家庭藏书量不到20本,l8~19岁年龄段的人群有45.9%居然“不习惯”读书。

                 ④我以为这些依然还是比较乐观的数据。在我所见过的家庭里,可以有高清晰度的电视、高档的家具,但很可能看不到书架,找不见书影。而一些农村,除了中小学课本,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收藏任何书籍——那里是书的荒漠。

                 ⑤此外,我们还把阅读极力功利化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几乎尽人皆知。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孩子就被告知:读书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挣得一个好的前程。几乎没有家长、老师会说:读书也可以只是为了心灵的快乐,只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意义。于是读书的功用就被窄化为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一旦目标达到,就弃书籍如敝屣。

                 ⑥书香酿造文明。西方哲人说:“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其为知识而知识的态度令人敬畏。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孜孜不倦地求知并用知识改变实践,本身就是幸福。文明之所以不坠并发扬光大,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分子前赴后继。遗憾的是,每当检讨我们悠久的历史,一些人就只看到专制或者是称霸世界的经济规模、四大发明,而不注意古代士人对于民族精神血脉接续的关键作用;探寻别国崛起的根源,就只对政治、经济的因素兴奋莫名,对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视而不见。

                 ⑦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再不能忽略心灵、精神,就再不能仅仅崇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逻辑。

                 ⑧我们要造就新的文明,就必然需要“熏”出新一代的读书分子,更准确地说,是需要培育出新的一代文化心灵:他们将给予书籍必要的敬意,他们对知识和生活怀有同样的热情,他们经常与历史、现实中最优秀的心灵对话,他们将浇灌出我们时代伟大的书业——有伟大的书业,才有伟大的时代。

                 ⑨4月23日,或许需要这样寂寞的呼唤。

            • 8.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9.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②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⑤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于今年7月2日去世的李国修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

              (选自201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 10.

              记得为别人鼓掌

              ①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给自己加油。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真诚地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吃水不忘挖井人,懂得感激别人,为别人鼓掌。

              ②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当天就打电话给连任的布什总统,诚恳地承认竞选失败,并祝贺布什成功连任,布什也在随后发表的演讲中称赞克里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对手”,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在竞选中的出色表现。这个美好的局面,使原告担心因总统大选出现的选票争端而损害美国形象的分析家们也松了一口气。说他是输了大选,却赢得了尊敬,克里虽败犹荣,以一个智者的形象体面地告别大选。

              ③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中央台的节目中有一个场面让人感动。有一家知名企业在招聘,三名求职者在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的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大家都显得紧张。当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其中有一位求职者竞然情不自禁地为之鼓掌,引得现场观众和评委也跟着吉鼓起掌来。很多人为这位年轻人的气度折服,断定他一定会中选。果然,节目进行到最后,企事业代表和评委们一致决定把聘书发给这位善于为别人鼓掌的年轻人。

              ④尊重对手,欣赏对手,这是竞争中的一种至高的心态。把掌声送给别人,还是特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还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对别人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只有真正有实力、有“心计”的人才能做到。如果没有正常的心态,就不可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能耐。三国名将周瑜,对诸葛亮加害失败后,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升天;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却因妒恨孙膑之才,最终落得兵败身亡的下场。

              ⑤为别人鼓掌,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加油,当我们没有成功时,我们应该真诚地为走向成功的人鼓掌。当走向成功时,不要忘记背后为你付出的人,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相互鼓掌才能相互提高,当你学会为别人鼓掌时,才会获得更多人的喝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