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信仰的力量
                                             李斌
                  ①高尚的信仰,是净化灵魂的甘露,是战无不胜的力量.
                  ②翻开历史,不难见到这样耐人寻味的历程: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 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  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③“对信仰的忠 诚是爷爷留下的最大财富”,红色情报员钱壮飞的孙子钱泓这样说.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财富,它指引着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
                  ④信仰富有,才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洁白朴素.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他却不动丝毫,清贫如洗;灯红酒绿的和平时期,杨善洲毕生积蓄只是草帽、砍刀和烟斗,但在后人看来,他们留下的岂止是金山银山.“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道破天机.
                  ⑤信仰纯洁,方有“只见公仆不见官”的不懈斗志.革命时期,信仰是带头种菜纺线,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建设时期,信仰是身先士卒战风沙斗盐碱,是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改革年代,信仰是锐意创新,不惧毁誉不为财;是青春励志,用心坚守在基层;是奉献到老,退休而不褪色.“活着就该多做事”,北川民政局长王洪发 一语中的.
                  ⑥信仰坚定,方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李大钊信仰怀胸,“不怕死,不要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殷夫视反动派的爵禄为“薄纸糊成的高帽”,为革命信仰不惜兄弟割袍、舍生取义.虽然“抵御诱惑有时比打仗还难”,但“南京路上好八连”却至今葆守“为人民拒腐蚀”的英雄本色…
              ⑦毋庸讳言,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生存哲学,物质欲望正在侵蚀着信仰的根基.一些干部在市场冲击和利益诱惑下心为物役、贪污腐化、价值虚无、精神空虚.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 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⑧人一旦有了高尚的信仰,浮躁的心灵就有了熨帖,繁忙的工作就有了目标,人生的奋斗就有了意义.从南湖到塞北,从瑞金到北京,从陕北窑洞的兴国之光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一座抵御诱惑的精神堡垒,更是一种护佑我们到达彼岸的精神力量.坚守信仰,我们将战无不胜.
                                                              (选自2013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中“高尚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作者通过引用的方式有过多种表述,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种.
              (3)本文第②段所使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请具体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及其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第⑦段不能删去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人生“三度”
                ①人生的美好在于不懈追求,追求的奥秘在于立好目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目标不同,追求各异.但是,不管追求什么,人生的长度、宽度、高度应该追求.
                ②首先,要追求延伸人生的长度.没有长度,人生就不会有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耄耋之年的体会,更不会有儿孙满堂,萦绕膝下的福气.延伸人生的长度,就要做个长寿者.寿者,久也.体壮为健,心怡为康,健康长寿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平衡心理,适量运动是最基本的方法.重视健康,善于养生,人生的长度才会延伸.
                ③其次,要追求拓展人生的宽度.没有宽度,人生就很难尽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览世界的丰富多彩,尽享人类的文明成果.更难以释放自己的潜能,反而会留下很多人生遗憾.拓展人生的宽度,需要选择好自己学习的“书台”,创业的“平台”,交友的“亭台”,让“书台”丰富自己,让“平台”成就自己,让“亭台”提升自己.读书、做事、交友可以突破人生空间的局限,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
                ④再次,要追求提升人生的高度.没有高度,人生将失去坐标,陷入迷茫.到头来,只会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概叹.提升人生的高度,就要不断地加强修养,提高能力,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努力为他人为社会多做实事、多做好事、立德、立功、立言,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⑤人生因唯一而宝贵,因追求而精彩.祝愿朋友们,热爱人生,珍惜人生,创造人生,乐享人生,努力延伸人生的长度,不断拓展人生的宽度,全面提升人生的高度,创造自己辉煌灿烂的“立体”人生.(有删改)
              (1)文章第④段引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俗语,意在表明什么?
              (2)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怎样延伸人生的长度、拓宽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高度?
            • 3. 阅读《信仰之光》,回答下列各题.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选自《灵魂只能独行》,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3)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衔接材料】
                  信仰危机的消极表现之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西安某大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怕伤者记住自己的车牌号,就对其连捅数刀,置人于死地,药家鑫无视伦理、泯灭人性和漠视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 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杂谈
                  ①阅读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如今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创造了各种阅读条件,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视野.但在纷繁的阅读信息中,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
                  ②我们要学会鉴别和挑选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来阅读.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好的书,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它们就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它就不在话下了.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就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在实用阅读与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出现了很多遮蔽我们双眼的“垃圾书”.如果把时间花在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上,那简直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③我们要独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现今,数字化阅读冲击着纸质图书阅读市场.网络成为阅读的便携选择,电子阅读器为出门旅游阅读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更是掀起了数字化阅读的高潮.而有些人还是喜欢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对于电子书,首先不说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就说我们的眼睛,面对屏幕久视肯定受不了.其次,翻阅电子书你听不到纸张翻阅时的悦耳声音,嗅不到书本所特有的淡淡墨香.最主要的是电子书不能像纸质书那样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总之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工具和载体,让阅读工具和载体服务我们,适合我们,而不是追赶时髦,随波逐流.我们一旦丢弃自己的独立选择权,先进的科技产品就容易成为加速我们迷失的工具.
                  ④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见古人认为读书是学问与修身的根本.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不可避免地具有明确的功利意识:为了考试,为了升职,为了追随时尚等等.其实读书是本分事、老实事,与他人无关、与外在无关、与炫耀无关,是用来培育性情与启迪思想的.那种以为买几本畅销书就已经算是读书的人,其实是自我麻痹.阅读的意义在于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阅读,你狭窄的心灵会逐渐变大,变得丰富多彩,以致变成一个心灵宇宙.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根据201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刘伟见《重构阅读信仰》改编)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阅读的?请简要回答.
              (2)阅读第③段,说说阅读纸质图书有哪些好处?
              (3)第④段中引用欧阳修的话有什么作用?
              (4)温家宝总理曾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温总理这句话的理解.
              ①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②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长谈.
            • 5. 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①位于汶川县映秀镇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封顶;汶川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四川及甘肃陇南地震灾区农房基本完成重建,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两周年前夕,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新生,彰显着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
                  ②700多天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强烈地震,使8万多同胞遇难,数十万人受伤,数千万人受灾,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满目疮痍.第一时间的生命大救援过后,重建家园成为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的一场严峻考验.
                  ③“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发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非战争性全国总动员令.“三年重建任务争取两年完成!”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地震两年过去,遭受重创的灾区呈现崭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新村焕发活力,一条条道路穿山越水,一张张面庞重舒笑颜.草长莺飞的川西大地和陇南、陕南地区生机盎然.
                  ④“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这些项目的集中交付,展示的是跨越千里的援建深情,给予的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承载的是加快发展的美好希望.”一个重灾市领导在对口援建项目交付仪式上的话语代表了灾区人民的心声.
                  ⑤这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中华民族巨大的痛苦,也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磨砺得分外鲜明.“汶川不哭,中国加油”“我们都是汶川人”--地震发生后响彻中华大地的呐喊,在灾后重建中化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援建行动.19个对口援建省市10万多名援建人员“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住板房、啃干粮,战严寒、斗酷暑,以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奉献出让灾区人民放心的优质工程.第一时间奋起自救的灾区人在重建家园中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枣树村农户墙上的标语,表达了灾区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⑥这是中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灾后重建比抢险救援更为复杂艰巨.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全面建设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重建也不是只讲进度和效率,而是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震后不到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恢复重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的原则.为了又好又快地实现重建目标,建设者从一开始就冒着余震威胁在废墟上调查走访,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所有城镇的重建都先编制规划,再有条不紊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曾经被地震蹂躏得支离破碎的映秀镇中滩堡村,如今已成为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情的旅游小镇,不但有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的作品,而且集中应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抗震减灾科技.所有重建地区都像这里一样,正在变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园.
                  ⑦这是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防灾减灾的艰辛探索.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总能从灾难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不仅设立了防灾减灾日,而且制订、修订了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政府以及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军队12分钟后就到达灾区,所有转诊伤员无一死亡,7天后灾后重建规划即启动,15天后灾区172所学校全部复课…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再次见证了中国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
                  ⑧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特殊的历史境遇铸就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汶川灾后重建奇迹再一次昭示世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重建,对于灾区发展振兴乃至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而言仅仅是开始.700多个日夜的卓绝奋战显示并化作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伟大力量.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次次渡过急流险滩走到今天;凭借这力量,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战胜未来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上走向新的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五段划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
              (3)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彰显在哪些方面?
              (4)第七段当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 6.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圈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忘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阅读第④段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其作用是什么?
              (4)本文最后说:“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请你从生活中举一个实例具体谈谈.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下列各题.
                                             爱自己是一种责任
                                                  积雪草
                一个朋友问我:“你爱自己吗?”我茫然地瞪了对方半天,才理所当然地回答:“爱!”其实,我的内心非常模糊且底气不足,我爱自己吗?
                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爱别人.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导都是要爱父母,爱同学,爱朋友.爱自己,会被别人当成自私自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自己,忘记了自己.身体微恙,小病小疼,忍一忍就过去了,否则会被说成娇气;工作不能放下,因为那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父母的事儿大过天,什么事儿都能放下,唯此不能放下…就像一只陀螺,我们一刻不停地旋转,终于有一天,轰然倒下.到此时,才发现爱自己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爱自己,就是不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一个人如果想要爱别人,就应该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健康,不和自己过不去.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惜,怎么谈得上爱别人呢?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个人的需求,爱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爱别人.
                荷兰学者斯宾诺曾对健康作过精辟的论述: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为了这个做人的责任,让我们学会爱自己,而且就从爱自己的身体开始.
                                                                                     (本文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2)“你爱自己吗?”,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 8. 学会如何待人
                ①与人格完善的人相比,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那是一种无以言传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一个勤勉于修身的人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体谅及鼓励.
                ②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脆弱的一面,从而待人温和宽容,是很多优秀的人的相同品质.这也就是以待己之心待人.
                ③做到待人如己并不容易,生活中人们的双重标准随处可见.这种双重标准往往体现在:对自己宽容而对他人严苛;无法原谅他人的冒犯而轻易遗忘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无视对方的心情处境而把自己的观念情绪强加于人;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安理得与体谅视作理所当然…是的,我们常常希望他人纯粹,而忽略了自我反省一修正.双重标准来源于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所看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及以恶相向,追根溯源,多来自与双重标准,那种不愿反省不懂得自制的人格.
                ④其实,以自私的言行伤害原本想要真诚地亲近我们的人,只能使我们孤单,失落.我们要反省,我们要慢慢学会设身处地,扪心自问:学会放低自我,善待他人.
                ⑤对自我不完善的攻克及对美善言行的学习,是一生必修的功课.而以待己之心待人,是克服双重标准的秘诀.我们借此铲除那些不善良的“杂草”,平复脑海中贪婪的念头.这些努力在日后会见成效:我们的内心被注入了一股真正的力量,那种无需他人认可也能平静充盈地生活的力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自然段列举生活中双重标准的现象有何作用?
              (3)你对画线句中“是一生必修的功课”如何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选自2008年12期《中华活页文选》)
              (1)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3)从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你读出了孔子怎样的人生理想?
              (4)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5)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届时将举行盛大的庆典,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 10. 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下列各题.
                                                生活中的减法
                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
                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磨炼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增进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锤炼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叉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赵亚兴摘自《读者俱乐部》,有删改)
              (1)本文标题是“生活中的减法”,为什么先从“生活中的加法”谈起?
              (2)结合②一③段有关内容,说说为什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生活的加法,而“反其 道而行之”是“生活的减法”.
              (3)文中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能品出其中做人的智慧吗?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观点,为“指路大王”谢亮写几句点评文字.
              链接材料:北京有位76岁的老人,叫谢亮.4年前,他向人问路,却遭冷遇,那人不理不睬,一脸的冷漠.他自然感到气愤,但并未将这气愤撒给任何人,而是想到,之后别人向我问路,我要用最高的热情、最大的耐心给人家指路.此后,他将全市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大使馆、各省办事处等47090多个地点,编成20万字的《指路手册》,每天风雨无阻地为成百上千的人“义务指路”,被誉为北京城的“指路大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