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舌尖体”,网络表达新滋味
              周慧虹
                  ①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食材、味道、乡愁……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些关键词开始深入人心,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在网上悄然走红。
                  ②这些“舌尖体”文字,寥寥数十字、上百字,或调侃琐碎生活,或描述家常美食,或追忆至真亲情……这些文字表述得象生动、蕴涵着一定哲理,有的因充满戏谑而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因饱含深情而催人眼圈发热,有的则娓娓道来令人感到无以名状的美好。
                  ③读着这些精美的“舌尖体”文字,不免使人感叹,网络这口大锅,终究还是能够熬制出一些语言、思想上的美味。虽说,与经典名著相比,它们不过只言片语,然而,即便这些只言片语,也能令人读出感觉与感动,带给人一些深邃的东西。
                  ④相比于“舌尖体”,近几年来,网上还有不少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例,肉麻台词听了让人“有想撞墙冲动”的“琼瑶体”,嗲不死你呕死你的“蜜糖体”,酷似老外说汉语说不利落的“梨花体”……凡此种种,虽不缺调侃戏谑,可每句话里流淌着的更多是矫揉造作、野蛮无趣以及匪夷所思。此类文句,是加了地沟油爆炒、撒了嫩肉粉烧烤的,别看它们裹挟于烟熏火燎中呈现出一副生意兴隆之状,其实,食客们大啖过后,付出的都可能会是自己语言表达、内心思考等方面遭受无形伤害的代价。
                  ⑤自从网络走入我们生活,有太多的人对之既爱且恨。人们满怀欣喜地热爱它,因为它展现了无限可能;人们又无可奈何地指责它,因为它身上还充斥着显而易见的浅薄、粗俗与戾气,直接影响到网络表达的纯净,影响到网民思想的提,影响到网络往生态的健康和谐。
                  ⑥置身网络时代,我们无法拒绝网络,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与他人携手,让与己相关的网络表达多一分熨帖,就像“舌尖体”所描述的家常美食,“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了”。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舌尖体”文字为何能悄然走红。
              (4)网络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体”,让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产生了哪些思考?
            • 2. 【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要下笨功夫    ①安静的时候,我经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学有所成,而有的人终其一生却碌碌无为,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想来想去,我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成功没有秘诀,要想成功,就要下一番笨功夫。
                  ②我自己喜欢太极拳,曾经的理想,是要当太极拳的一代宗师。可是,眼看着已经年过四十,别说一代宗师,就是打太极拳的粗浅功夫都没有练到身上,原因是什么呢?
                  ③是师傅不明吗?结论当然是否定的。我的老师是一代明师,老师对太极拳的认识极其深刻,太极拳的功夫已登峰造极。
                  ④是自己天资不够吗?我想也是不对的。我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小学,我的成绩一直第一。在升初中的时候,我是全乡唯一考上县一中的学生,并且考了全县第23名的好成绩。三年的初中考试,我最差的一次成绩还在排在了全班的第七名。中考的时候,自己又是全县唯一考上部属中专的学生。所以,如果说自己天资不够,我看是也不对的。
                  ⑤是没有时间练习吗?现在想来,自从认识老师以后,自己并非没有时间练习。工作之余,时间全是自己的。所以,并不是没有练拳的时间。
                  ⑥古人说过: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若要人前显贵,就要人后受罪”。老师也曾告诉我,持之以恒不冷热,上乘功夫自然得。想来想去,自己之所以学拳十年而无成,并非老师不明,也非自己天资不够,更不是没有时间,根本的问题,就是自己没有把笨功夫下到。
                  ⑦前几日,我看了美国作家葛拉威尔写的一本书--《异数》.葛拉威尔在书中讲了一个道理: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按此计算,如果每天工作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如果想缩短成功的年数,就要增加每天的时间。如果减少了每天的时间,就会增加成功的年数。
                  ⑧功夫之所以称之为功夫,就是需要下够功夫。下够了笨功夫,才会有真功夫。有了真功夫,也就有了我们所说的成功。
              (1)本文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试分析一下它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别冷落了科学家
                  ①据报载,被誉为“全球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一次和一位年轻歌星同机到达某地,俩人走下飞机舷梯,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袁隆平却无人问津。无独有偶,2007年3月31日,“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新研制出禽流感疫苗的生物学家陶一之、超薄纸质电池发明者张霞昌、国际影星章子怡等11位杰出华人作为获奖者列席。现场可以称得上星光熠熠,但与会传媒,特别是那些没有入场券的大学生们的眼光中似乎只有章子怡,他们不断呼喊着章子怡的名字,对其他获奖者则置若罔闻,场面顿时变得相当尴尬。事后,英国广播公司播发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消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②影星章子怡由于演技高超,出镜率高,受到万众喜爱,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袁隆平、陶一之、张霞昌等人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不知要高过章子怡多少倍。他们在改善百姓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是章子怡他们所能比的,可为什么却被人如此冷落呢?
                  ③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自甘寂寞,“不擅作秀”!现在是“选秀造星”的传媒年代啊。多少“超级女生”、“学术猛男”凭借一首歌、一场报告,就一炮走红,闻名全国。有实力的层层参加选拔赛、复赛、复活赛、总决赛;没实力的最起码也得曝光点“裸替”、“潜规则”等幕后新闻,好歹在媒体混个脸熟。科学家则不然。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先是当农民,再当科学家,几十年里在田间劳作,直到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两次下田。像这样平淡的生活自然引不起媒体的兴趣,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
                  ④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独守清贫,“不会炒作”!章子怡之所以在11位影响世界华人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新闻多;与袁隆平同机的年轻歌手为什么大受欢迎,主要在于媒体炒呀!而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寂寞,袁隆平院士深感应酬过多,消耗了大量时间,为了进一步推进杂交稻科研事业,有时甚至要“躲起来做点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样思考和实验?”
                  ⑤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些科学家们显得很傻,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毫不在乎。其实,科学家并不傻,正是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刻不忘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生、对事业负责,不懈追求,才谱写出“神六”飞天、“嫦娥奔月”的当代神话,才成就了天路通车、“歼十”起飞的强国梦想!
                  ⑥诚然,影星章子怡的知名度高,炒作他们可以给传媒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传媒朋友们难道眼里除了金钱,就不需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了吗?不然,若社会真的冷落了科学家,光剩下娱乐明星,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
                  ⑦科学推动进步,创新成就伟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影视明星,更需要科学明星。我们呼吁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肩挑道义的各类传媒朋友,不要一味热衷于炒作娱乐明星而淡忘了科学家默默躬耕的背影,我们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也应自觉摆正价值观,千万不可只沉湎于对娱乐明星的追捧,而一次又一次的冷落这些科学家了!毕竟,社会的进步不是娱乐明星唱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踏踏实实地奋斗出来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节列举科学家和娱乐明星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说:“社会的进步不是娱乐明星唱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踏踏实实地奋斗出来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 4.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 5. 《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    ①智能手机和电脑让用户可采用拼音输入法,然后从列出的选项中挑出正确的字。结果呢?提笔忘字成了普遍现象。汉字书写与传承问题,甚至引发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近日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便以《当中国孩子忘记如何书写时》为题,对此给予了报道。
                  ②国外媒体对中国汉字书写的报道,关注的只是现象本身,而我们关注的,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手机和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这一问题其实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类似《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等看上去应该没有什么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一经推出,马上掀起了收视高潮。
                  ③这些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传承汉字书写和弘扬汉字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电视节目毕竟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生活,在奖金和大赛名次的刺激之下,电视节目上的激烈角逐与精彩表现,并不能掩盖汉字在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中书写的式微。
                  ④汉字既是我们祖先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丰富无比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象形文字来说,汉字每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都有一段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都包含着文化、文明与历史。所以传承汉字,也就是在传承文化、文明与历史。而要想完成这种传承,则主要须通过书写的方式,因为只有在一笔一画勾勒这个汉字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深切体悟出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
                  ⑤而现在各种智能输入法唯一的追求就是速度和效率,其代价则是剥夺了我们在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过程中品味的机会,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文明的传承。这才是汉字书写之所以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
                  ⑥有人也许会说,汉字书写式微的真正原因在于它“没用了”。问题果真如此吗?即便你可以打印公文、报告,但是一张手写的便条、留言,必定能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让人觉得你更加真诚与友善。更别说一封手写家书给远方亲人所带来的温暖与慰藉,是任何打印字体都无法替代的。即便从功利的角度看,当别人的求职信都千篇一律用打印稿,而只有你用或遒劲或娟秀漂亮书法来书写,它必然能够更加打动人心。
                  ⑦这么说,并不是要人们放弃电脑和打印机,而只是想告诉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拿起笔来,写下一段文字,其实是件很美好,很“走心”的事情。
              (1)针对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现象,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
              (2)文中的第④⑤段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自身实际,你觉得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汉字书写能力?(至少写出两种方法)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难得淡定    ①苏轼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来读去,我读出了两个字:淡定。淡定,是近年来颇时髦的一个词,但作为一种情怀和境界,却是古已有之。
                  ②东坡对自己的淡定是很有自信的,一生坎坷,几经浮沉,就是靠淡定情怀才没有被打垮,而且活得很潇洒。不过,还有比他更淡定的。一天,东坡坐禅,茅塞顿开,悟出“八风吹不动”一语,非常满意。忙遣书童把字送到江对岸的老和尚佛印那里指正。佛印看后,在下面写了一个“屁”字。苏轼不由恼火,过江来评理。佛印一笑,又添几字,成了“一屁过江来”。看来,苏轼在淡定上比佛印还差了一大截。
                  ③淡定,是指面对危险和被动局面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态度。昔日,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别出心裁地唱了一出“空城计”,化险为夷,留下千古美谈。2011年2月11日,印度外长克里希纳在联合国发言时,念错了稿子,引起底下一片骚动,那是相当的尴尬。可克里希纳却镇定自若,微微一笑,颇有大将风度地说:“啊,文件太多了,忙中出错,看来文山会海真是害死人哪?”淡定的一句话就巧妙地化解了被动局面,台下传来了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④淡定,也指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的淡泊精神,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乾隆问和珅:“运河上千帆竞发,船来船往,都运的是什么?”和珅答曰:“一为名,一为利。”可见,自古至今,能轻名利者不多。东汉将军冯异算是一个,他为人谦逊低调,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就坐在一起争功,冯异却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人称“大树将军”。这是在名前的淡定。东汉大臣甄宇也是一个,每年腊月祭祀后,皇帝要赏赐给博士每人一头羊。羊有大小肥瘦,很不好分,常引争执,甄宇就主动牵走了最瘦小的羊,人称“瘦羊博士”。这是在利前的淡定。
                  ⑤淡定,还指在胜败利钝面前从容不迫,胜不骄,败不馁。东晋时,淝水之战的捷报送到京城时,主帅谢安与客人正在下棋。他拿过捷报阅过,便随手放在一边,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就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一般。他淡定如水,客人却忍不住问道:“前方战事如何?”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孩子们已打败了敌人。”依旧从容安详。这便是他的淡定涵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败都是过眼云烟。
                  ⑥淡定,还有面对生死的自若精神。“千古艰难唯一死”,面对死亡仍能保持淡定,尤为难能可贵。金圣叹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泰然自若,临刑不惧,边酌边说:“割头,痛事也,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嵇康遭人陷害,临行前,神色不变,如同平常,还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
                  ⑦时下,戾气太重,使人总处于紧张之中,幸福指数大打折扣。有了淡定情怀,大家才能心平气和,轻看身外之物,直面灾害和困难,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文中开头引用苏轼的词作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文章第④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拨正我们的信仰指针
                  ①近日,两名“大师”相继出事。一个是吴泽衡,妄称“佛祖转世”,被检察机关以涉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等罪名提起公诉;另一个是“气功大师”王林,与官员、明星等政商娱乐圈人士多有交集,因涉及绑架杀人案被警方调查。
                  ②两人与江湖术士无异,却拥有大批弟子,且不乏高学历者、知名人士,难道他们真有超人之能?那些在娱乐圈或官场深耕多年之人,何以被王林们迷得团团转?
                  ③先可确定,智商高不等于情商高,情商高不等于无软肋;有学识不等于有见识,有见识不等于无所不能。日本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曾制造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具体实施的几名信徒全都受过高等教育。该教创始人麻原彰晃之所以能够俘获那么多信徒,一开始也是因为他宣扬自身拥有特异功能,用“道理”取代真理,又用所谓的“神谕”取代道理,引得不少人顶礼膜拜。
                  ④但凡搞邪教之人,所擅长的,无非一骗二吓三诱惑。“特异功能”只是招徕资源的敲门砖,他们更像是高明的心理学大师,看懂了慕名者的心理,深知求助者的人性弱点。那些心中有非分之想、渴求通过“神迹”谋取利益的人,最容易中了吴泽衡们的道。
                  ⑤从更广的视野观之,吴泽衡、王林们大行其道,一与公民科学素养的缺失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达到4.48%,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二与社会快速转型带来的不适有关--现代化引起的巨变除了使人们感到新鲜好奇之外,也使千千万万的人患上了现代化综合征:焦灼浮躁,孤独冷漠。各种思潮涌起,人们无所适从,便容易出现信仰迷茫和道德失范。
                  ⑥越是在物质发达的时代,越需要精神的家园;越是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越需要健康的信仰。精神缺乏定力,就容易失魂落魄;目光缺乏穿透力,最容易为歪理邪说所蛊惑。清醒坚定的正确信仰,才是应对繁杂社会的定海神针,也是帮助我们洞穿迷雾妖气的火眼金睛。
                  ⑦健康的信仰从哪里来?它体现在对优秀传统价值的认可,比如诚信友善;体现在对人类美好价值的向往,比如自由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抽象,它承接传统美德,又对接现代文明;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世界,又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中。以它为精神导航,才不会迷失;时时深味其精髓,人生才不会触礁。
                  ⑧“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要想不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随波沉沦,不被歪门邪道所诱骗蛊惑,拨正信仰的指针是不二法门。
              --《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0日05版)(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泽衡、王林一流之所以引得不少人顶礼膜拜的原因。(至少3点)
              (4)“篱笆扎得紧,野狗野猫钻不进。”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开头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5)联系生活,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得到的启示。
            • 8. 酝酿   ①我总觉得,酝酿是一个静默而诗意的过程,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平静之下是别人看不到的热烈安宁之中蕴含着即将喷薄而出的力量。酝酿,就像是一篇宏大的序言,即将引出辉煌壮丽的篇章。
                 ②酝酿的过程多美好啊!酿酒的时候,那么多粮食拥挤在一起,像是共同接受了某种神秘使命一样,要齐心合力完成一次蜕变。它们长时间相互融合、碰撞,这个过程中,看似安静的酒缸之中蕴藏着千变万化,玄机奥妙,充满了神秘感。如果你凑上前去细听,好像能听到酒缸里面“汩汩”之声。粮食发酵,整个酝酿过程非常奇妙。终于,醇香甘美的酒流淌而出,人们大声喝彩,歌唱着酒的香醇,赞美着酒的甜美。可是,此时有谁还能想到酒酿造的过程?
                 ③冰心的小诗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世间的事大抵都是如此
                 ④其实,世间的事之所以美好,就在于酝酿的过程。即使是一朵普通的小花,也是在经过长久的酝酿之后才绽放的。那粒花的种子,经过漫长冬天的等待,终于等到了春回日暖。一株小小的植物生长着,在春天里使劲汲取天地精华,终于长出了第一个花蕾。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可谁又能说,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
                 ⑤这个季节,大自然正在酝酿一场春之盛会。不知你有没有感觉,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大地,空气中的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酝酿着某种惊喜。大地好像在运筹帷幄,巧妙布局,土地深处,植物们的根须悄然舒展开来,大地之上,花草树木整装待发,鸟兽鱼虫跃跃欲试。蓝天高远,阳光普照,给万物带来生机。这个酝酿过程多么美好,让我们感受一种动人的魔力。
                 ⑥任何事物,酝酿的过程都是美好的。写一篇文章,需要先在头脑中酝酿一番。我构思酝酿之时,整个人超然物外,让思绪天马行空,人随心走,心随云动,随时会有灵感的迸发,激情的涌动。一旦落笔成文,我便结束了这种美妙的体验。
                 ⑦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酝酿过程。我们完成一个任务,做一项工作,都需要酝酿。怀着花开般的美好期许,悄悄地酝酿一场场成功的绽放,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足以让我们享受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有何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智者的选择    ①法国思想家卢梭年轻时只身闯荡巴黎,他创作的歌剧《乡村卜师》在公演后大获成功,国王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评价。第二天,臣来到了卢梭住所,宣布国王要召见他,并且要赐给他一份丰厚的“年金”。这对于四处奔波、捉襟见肘的卢梭来说不啻于天大福音。可谁也想不到卢梭却断然拒绝了。理由是:“那笔可以说是到手的年金,我是丢掉了;但是我也就免除了年金加到我身上的那副枷锁。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了。”
                  ②人生总要面临许多选择,选择就意味着要有所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就能看到一些仁人志士人格之伟大,精神之高尚,胸怀之坦荡,追求目标之宝贵。
                  ③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留得美名,就要做出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在中国古典文学《赵氏孤儿》中,公孙杵臼选择了赴死救孤,舍生取义,程婴选择了立孤报仇,忍辱负重,两个人人格同样伟大,最后也都青史留名。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选择了自由,放弃了生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著名学者钱钟书选择了寂寞,放弃的是喧嚣与热闹,成就的是他的学问和事业。
                  ④回首蛇年的央视春晚,炙手可热的赵本山选择了退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艺术是有规律的,明星底蕴也是有限的,如果硬撑下去,“过度消费”,肯定会掏空自己,江郎才尽。为了有利于推出新人,适时退出正好可以给新人腾位置,加担子,让他们有更多锻炼机会。
                  ⑤当然,失败的选择也不少。希腊神话里,派里斯王子选择了美女,放弃了智慧,于是他得到了最美的女子海伦和十年“特洛伊战争”,他自己也死于非命;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手遮天,他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当中国华盛顿,推进共和,施行民主,这是可以流芳百世的,二是当拿破仑第二,复辟当皇帝,注定要遗臭万年,可他却偏偏选择了后一条路,结果,只当了83天短命皇帝,在千夫所指中可耻地死去。
                  ⑥选择与放弃,就像行车的十字路口,会不时出现在生命的旅途上,等着人们作出决断。能不能作出正确、明智的选择,人生大智慧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故事有何作用?
              (3)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4)文章的第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你赞成小明的做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小明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各科成绩平平。在谈到毕业后的选择时,他说希望初三毕业后能够去读职业高中,学得一技之长。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是最重要的    ①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
                  ②一个人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一个社会没有了底线,就什么都会发生。
                  ③比方说,腐败变质的食品,也敢卖;还没咽气的病人,也敢埋;自己喝得五迷三道,那车也敢开;明明里面住着人,那房也敢拆。
                  ④于是冲突迭起,舆论哗然。怎么会有这种事?怎么会这样?
                  ⑤奇怪并不奇怪,不奇怪才怪,因为突破的都是底线,比如“恻隐之心”,比如“敬畏之心”,比如“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些原本都是常识,却被丢到九霄云外。被严令禁止的“毒奶粉”,自然会重现江湖。
                  ⑥可见,没有了底线,企业就会弄虚作假,学者就会指鹿为马,裁判就会大吹黑哨。从这个角度说,底线就是生命线。
                  ⑦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
                  ⑧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⑨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⑩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各行各业必须坚守的原则,是“行业底线”和“职业底线”。
                  ⑪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底线却旦夕不能缺失。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⑫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做生意,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做学问,言之有据,持之有故;做官,不夺民财,不伤无辜;做人,不卖朋友,不丧天良。
                  ⑬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境界”和“底线”有何区别?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有何不同?
              (3)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结合语境,在第⑤段划线处,再续写两个“常识”。
              (5)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