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说明文阅读.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 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到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⑥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介绍病毒的得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在该句中的作用是    
              (3)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写出能体现说明顺序的关键词.
              (4)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
              给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点的“几近”能否删去,为什么?
            • 2. 广场舞的背后
                  ①前些天,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这群大妈条广场舞,不顾他人的学习和休息,反责问对方为什么不装隔音玻璃.大部分评论者对此幸灾乐祸.
                  ②中国社会日趋老龄化,人老了之后该干什么?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在满足其他一些需要,比如归属感.和大部分而今跳来跳去的上班族不同,老一代人多属“单位人”,发自本能地觉得自己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被人关注,被人需要,被人关心.
                  ③在美国,照说老人和子女不住一起,地广人稀,应该更寂寞,可是为什么没有这些问题呢?美国是“儿童的天堂,老人的地狱”一说,多流传于华人中间,因为很多老人过来交通不便,语言不通,才有这些问题.本土的老人好像自得其乐的居多,甚至说自己是“心里的年轻人”
                  ④我发现,美国老人退休时间比较晚,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寂寞的问题.很多美国老人一直上班,直到真的干不动为止.美国没有“单位”这个概念,从一个地方退休后,继续去另外一个地方上班,包括去沃尔玛做些杂事,可能这些退休后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总让其有事可做.
                  ⑤国内退休时间过早,有的五十岁才出头就退了.倘活到八十岁,后面还有三十年赋闲在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去做.人活着,能奉献于他人是一种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充实.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做做义工也好.现在好多老人成天想着怎么健身保养.一个人老围绕着自己活着的话,会把自己越包越小,越来越郁闷.
                  ⑥让社区生活丰富多彩,应该是老龄社会的必由之路.美国社区生活很发达.很多中老年人去教会,星期三查经,星期天做礼拜,说不定还有别的小组学习的机会,这就满足了一种社区归属的深层需要.除了宗教机构外,各式各样的其他社区项目也非常多,比如我曾经去考察过的俱乐部就有不少,如“妇女俱乐部”、“诗歌俱乐部”等等.如果中国也举办这种社区中心(哪怕是盈利性质,让大家交会费),或者把现有的社区中心真正用活起来,也能解决中老年人离开了单位和家庭之后找不到“第三处所”的问题.
                  ⑦老年阶段其实应发展一些爱好,毕竟晚年要有很多时间独处.这时候把过去的理想给捡起来就很好,比如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就是退休后发现自己有时间了,开始创作,在晚年写出了多本很有影响的书,如《安琪拉的灰烬》《教书匠》等.
                  ⑧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才华,但也有不少可操作性很强的事可做.比如我有一老同事,花了很多时间整理家族录像.她把家族的相片整理起来,然后配音,形成各种各样的数字故事.她在家族聚会上播放这些片子,很受大家族欢迎.然后又刻录成DVD,分发给各个家庭.为了这些片子,她甚至跑很远的地方拍摄祖先墓碑的照片,成天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认识一个老先生,老年后开始学做木匠,给子孙和亲戚打了很多家具.而后他又开始购买机器,学习如何制作钢笔,我们上次去,还送了我们好几支.该送的都送完之后,他又开始学着在家种菜.总之是通过学习对抗衰老.
                  ⑨还有一些老年人老来去学东西陶冶情操.我就看到了一些老年人老来开始学声乐学钢琴.虽然接受能力不足,但是时间精力有余,自娱自乐效果更好.
                  ⑩良好的家庭关系,应该能解决老年的寂寞无聊问题.那些跳广场舞的退休大妈,可能已经空巢,感觉不再被子女需要,十分失落,需要找个办法证明自己的存在.去广场跳舞还算好的,有的成为直升飞机父母,盘旋于子女头上,干涉他们的生活,逼迫子女谈婚论嫁,急着抱孙子,或是把手直接伸到小家庭来操纵,打一场代理战争,这都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的表现.如果老伴相互取悦,相互欣赏,谁还愿意成天往外头跑?
              上了中老年,假如思路拓宽一些,反而是新生活的一个开始,何至于一窝蜂开着大喇叭去公众场合跳舞,扰得四邻不安呢?
              (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老年人应该多待在家里,不应跳广场舞扰邻.
              B.本文标题为“广场舞的背后”,主要分析了广场舞背后的原因,并提倡借鉴美国中老年人的一些做法.
              C.第⑧段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最后一段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老年人一窝蜂跳广场舞以致扰邻的反对与不满.
              (2)下面对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借国内外中文网站上都能看到大妈跳舞被人泼粪的消息引出了本文的论题.
              B.第②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证明大妈跳广场舞除了锻炼身体,也是满足归属感需求,从而证明了大妈跳广场舞的合理性.
              C.第④⑤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我国老人退休过早的弊端.
              D.第⑦⑧段运用举例论证,举爱尔兰裔作家麦考特、老同事、老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证明老年阶段应发展一些爱好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打发独处时间.
              (3)结合全文总结一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解决广场舞的问题?
            •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跳出时间
                                                   张慧强
                  ①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奋斗》中,陆涛的生父,成功人士徐志森,对陆涛做过开车的“启蒙”.陆涛第一次把握方向盘,出了点有惊无险的“状况”.徐志森抓住时机,开了一个人生观方面的“现场会”,主题是刹车:“开快车谁都会,但是能及时刹住车可不容易.记住刹车,这是关键.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你弄不清楚的情况之下,就要停下来.随时刹车,你才不会失控.”
                  ②这段话揭示了一个道理:各个领域内的“成功”,都不是那么神秘莫测的事情;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行事做人上的区别,或许不是那么显著.北宋欧阳修在《卖油翁》里,仅仅强调了成功的一项条件:“无它,唯手熟耳.”那么,《奋斗》局中人徐志森也只是强调了成功的一个诀窍,其内容是:及时中止.
                  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终止”,而是“中止”.成功者们从来都不轻言放弃,所以“终止”往往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位置.如果说确实有终止这回事,那也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某一具体项目实在没有继续追求下去的价值.
                  ④然而,必须明白一点:成功者的执著,与其经常性的反思是丝毫不相抵牾的.当他们驾驶着事业之车奔驰在路上时,时时都记着这事业之车上安装着一个须臾不可或缺的特殊装置--刹车踏板.他们“时刻准备着”踩这个踏板,让事业之车停下来,停在路边,或者停在加油站,从车上下来,喝一杯咖啡,想一想,或者,问一问.
                  ⑤在英语里,暂停写作time-out.这个合成词的词形可以直观地解释为“从时间里出来”或“跳出时间”.各种形式的暂停(包括刹车),正是“跳出时间”的方式.时间的重要性尽人皆知,因此,存心要浪费时间的人怕是不多的.恰恰相反,很多人在事业之路上是全速前进的.然而,往往在不假思索的全速前进中,他们把车开错了方向,甚至开进了死胡同,于是“再回头已百年身”,前期投入的有效时间变得无效,尚未投入的时间也失去了投入的必要.把珍惜时间的行为执行到极致,却始料未及地导致了挥霍时间的可悲后果.他们不懂得一个“悖论性”的真理:在时间的利用上,适度的“跳出”,正是为了更好地“进入”;正如在人生的许多事情上,有了少许的放弃,才可能有海量的收益.
                  ⑥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NBA赛场上的一个好教练,总是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他们叫暂停的机会,该叫则叫,一次也不浪费,直到不再有机会为止,并且争取每一次都恰在其时,不早也不晚.而一个蹩脚的教练呢,要么该叫的时候不叫,错失己方调整的良机,或者未能中断对手顺畅的发挥;要么不该叫的时候却叫了,打乱了己方的节奏,或者轻率“预支”了后面更加需要的暂停机会.NBA的许多比赛都以几分之差乃至一分之差决出胜负,那么,一次暂停的选择,便可能是牵动全局的.一位成功的篮球教头,必须是一个善于“跳出时间”的智者.
                  ⑦《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实,形形色色的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时候并非“鲜克有终”,而是“鲜克有‘中’”.此处之“中”,正是“中止”,正是time-out,正是“跳出时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03月15日15版)
              【注释】①抵牾:dǐ wǔ,抵触,矛盾.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1)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回答.
              ①文章第④段中“他们‘时刻准备着’踩这个踏板,…”,请品味加点词的效果.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⑤段划线句“把珍惜时间的行为执行到极致,却始料未及地导致了挥霍时间的可悲后果”一句中,加点的“可悲后果”的含义.
              可悲后果是指:    
              (3)文章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说到“笔者爱看NBA,常常觉得篮球便是人生的隐喻”,请就作者在文中阐明的观点,结合你的人生体验和阅历,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或现象也是人生的隐喻,并说明理由.
            • 4. 阅读《颜值》,完成下列各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概括②段的事例论据,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    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    ,然后又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季羡林
                     ①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活:“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②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④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⑤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
                     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种: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⑦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地痞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⑧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竞无贡献可言。
                     ⑨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请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⑤段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述的?
              (3)选段⑦⑧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哪个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为什么?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C、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你选    。理由是:    
            • 6.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语》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绪儒斯也说:“宽容大量会使强者变得更强。”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神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信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关山重重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具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⑤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它的作用。
              (3)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从提出中心论点,到围绕几个分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再到小结全文,一气呵成。
              B.下面这个事例可作为事实论据用于第④段中: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以无可比拟的快乐和无所畏惧的精神成功发明了炸药,他因此被誉为“炸药工业之父”。
              C.本文全篇语言通俗明白,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第⑥段中的“快乐就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句,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中心。
            • 7.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3)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这一观点,从而得出    这一结论.
              (4)“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不少于40字).
            • 8.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下列各题. 
                                              涵养人格魅力
                  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这件事传出去后,“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让官兵们感动的就是任迪简宽厚仁恕的人格魅力.那么,人格魅力是什么呢?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成的感召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涵养自身的人格魅力.
                  拥有人格魅力会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真诚坦率,智慧幽默,勤政爱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在他去世之后人们自发走上十里长街,洒泪相送,联合国也为他降半旗志哀.拥有人格魅力会     .心理学家称人格魅力是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如果人人都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并能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完善自我,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不再有纷争和隔阂,人与人之间将不再有冷漠和疏离.
                  那么,如何涵养人格魅力呢?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涵养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志于道.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理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胸怀理想,拥有坚定信念.否则,就算才华横溢,也会因丧失理想而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志存高远,信念坚定.
                  据于德.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德,简而言之就是道德.据于德,就是要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儒家强调所谓“人禽之辨”,就是要人明晰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认为人丧失了道德就无异于禽兽.涵养人格魅力,就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依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激发自爱和爱人之心.
                  游于艺.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中技艺.时移世易,今天的六艺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游”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涵养人格魅力,就要浸染艺术气质,“游戏”于艺术世界.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能否收获他人的感念,书写灿烂的人生,就看是能否播下“道、德、仁、艺”的种子,从而涵养我们的人格魅力了.
              (1)说说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2)根据论述内容,为选文第3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分论点.
                  
                  
              (3)选文第5段是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6段是怎样证明“据于德”这一观点的?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第7段论据的一项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B.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C.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孔子家语》
              D.巧言令色之人,一失其心于浮伪,未有能仁者也.--(宋)胡宏.
            • 9.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
                ③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_____.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概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试在第(6)段横线处补充两个践行文明的事例.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 10.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