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之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就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一顿老子,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能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的,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一次,这个学生来时恰逢周作人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疑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的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因此,有时候,我们还要化丑为美。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

                                                               (选自《今日文摘》)

            • 2.

              不做奇迹的坐等者

                 ①岁末年初,人们总是发出光阴易逝的感慨,我却觉得更宜于仰头展望,决意“人生从现在开始”。也就是说,即使在你过完8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如果突然梦想当作家,当清晨的一缕阳光挪上你的书桌,你拿起了笔,那么恭喜,又一个崭新的人生从此开始。

                 ②有一位生活在河南农村的老太太,在她晚年的某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画风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人们惊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后来干脆叫她“梵高奶奶”。另一位耄耋老人更是传奇,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三次斥巨资办学,在不久之前的一次演讲中如是说:“为缔造有希望的未来,我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大家不要甘心当奇迹的等待者,我们一定要是奇迹的成就者。让今天就是明天奇迹的开始!”老人叫李嘉诚,抒发这番激情的时候年已87岁。

                 ③个体生命的时长有限,但被这些老人证明过的奇迹会像清晨的露珠,自然地在代际之间滚动、传递,而每一次又都如新生般,闪动着不同特质的迷人与美丽。所以,对于大多数实际年龄小于80岁的我们来说,“人生从现在开始”并非妄言,人生重要的在于心理年龄,以及对待奇迹的态度。

                 ④“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相比抱守“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被动,只有勇于为梦想行动的人,老天才会眷顾,为其人生打下奇迹的高光。成功的人生从来不是守株待兔,彼岸的抵达,往往始于一些人在此岸还一片迷茫的时候,你就已满怀勇气上路。尽管在漆黑的时光里艰难摸索,但一定会有一隙微光从厚重的未来之门中渗出。当前行者用尽力气推开这扇大门时,人生的美景便豁然而至。

                 ⑤其实,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比如,“互联网+”就为奇迹提供了时代的速度与激情,同时也见证了它自身作为奇迹一部分的成长。早在2005年,淘宝刚刚上线两三年,我偶然进入一间小店,抱着吃螃蟹的心情拍下了我的首单,记得当时独自打理店铺的浙江姑娘向我抱怨看不到未来,但最后她说,“我会坚持的。”十年后,这间小店成为淘宝的女装十强,成就了当年不曾祈望的奇迹。奇迹,就是沿着正确道路比别人坚持多一点。一如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所言:“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⑥吐槽社会不公,抱怨怀才不遇,因而踟蹰不前,这不过是找一个堂皇的借口而已。当你为了全新的开始,拂去往日心灵的积弊与尘垢,用婴儿水晶般的瞳孔打量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是在当下的严冬季节,周遭仍然暗涌着奇迹抽芽带来的层层新绿。不做奇迹的坐等者,是何等的激越。

                 ⑦也就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女儿回家,一冲进屋就向我报喜,“今天我跳绳一分钟167个,全班第一!”对于小小的她来说,这也堪为奇迹,要知道就在一周前,她还从没有突破过90个。奇迹来自于她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以及每天为了实现目标所做的努力。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就从今天开始,从此时此刻开始,成为奇迹的成就者。

            • 3.

              逆境是块垫脚石

              ①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是有条件的:把他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②有人说,逆境可以变成财富。但逆境要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要使逆境变成财富,需要理解逆境、管理逆境。

              ③那么怎样做算是理解逆境?人一旦遇到逆境,要接纳自己身处逆境这个事实,要坦然面对,接受他。这不是世界末日。当然人生没有太严重的逆境应该更好,可谁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逆境?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在不同时间身处逆境,就像家里来客人一样,这是正常人生不能回避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张海迪在5岁就高位截瘫,她努力调整心态,首先接纳了“身患重病”的事实,而不是不敢承认、不肯承认。接受“身处逆境”这个事实,在此基础上强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轻易放弃。

              ④什么又是管理逆境呢?逆境能够管理,要点是善于调整不良心态,可以通过变换视角、合理化、转移、替代、升华来处理逆境。变换视角:可以借用伊壁鸠鲁的观点来描述变换视角所谓含义,“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待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半瓶水可以看成半瓶空,也可以看成半瓶水。同样道理,是不是逆境,看你从哪个角度看;逆境时财富还是负资产,也是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认识。这就是变换视角。合理化指的是需要找到合适的理由,而合适的理由来自于看问题时用相对全面、动态来代替绝对、片面和静态。所谓“相对视”,强调不好中有好的一面,例如胆小可以认为是谨慎,危机也是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全面观”强调补偿;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例如,“我个子矮,但我很灵活”就是补偿,视力不好往往听力好,等等。总之,“相对视”注重胸怀宽广;“全面观”注重思路宽广;“动态观”注重眼界宽广。转移是指转移自己的关注点和场所,“吃不到葡萄”,绝不欺骗自己说说葡萄酸,而是从吃葡萄转移到另一个关注点,例如锻炼、书法等等;转移一个新的环境,忘掉葡萄。替代就是用新的内容取代原有的东西,例如,“吃不到葡萄”可以吃橘子或其他水果等等。升华则是利用所谓的逆境和不顺,把它变成进步和发展的阶梯。太史公遭酷刑,反而写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张海迪身残志坚,却坚持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4门外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成功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完成了100万字的作品。这些感人的事迹,就是对在逆境中升华的最好诠释。

              ⑤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⑥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是有条件的:把他当成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 (节选自《经济日报》2014年12月7日第006版有改动)

            • 4.

              别因工具荒废了原始本领

              李伟明

                 ①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娴熟地运用先进工具,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对网络简直太迷信了,不信“书”,不信“人”,只信“网”,无论查证什么资料,都以“百度”为准。有一次,两个小伙子争论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关系,相持不下,当场点开网络,直接输入“县委书记和县长谁更大”寻求结果。

              ②离开了网络,一个人会变得什么都不知道?如果网络发展的结果竟然是让我们的头脑空空如也,什么也不再储存不再思考,甚至什么都不能储存不能思考,那是不是有点可怕?

              ③手机也是今天人们高度依赖的工具。手机的功能越来越齐全,让人越来越方便。来电去电,不仅直接显示姓名,还显示地域。如果离开手机,同样是这些号码,你会对它们感到完全陌生,你根本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经常拨打的那些数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似乎全靠这部小机子了。越来越多的人,随时手不离机、机不离手,即使是洗澡、睡觉、上卫生间,也要让它和自己紧密相依。如果哪天失去了手机,那就意味着与世隔绝。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变得只习惯和手机上有名字的人打交道。去一个地方找人,对方已经说了哪条路哪个号,到了这个地段,仍然要频频用手机询问对方怎么走,却忽略了来来往往的众多路人。

              ④还有一个重要依赖工具是汽车。因为有了车,人们不再喜欢走路,百十米远的路程,也想着开车去,尽管光是停车的时间就足够你悠然漫步抵达。如果没有私人汽车,那就不妨依赖公共汽车。一站路、两站路,走起来也就几分钟的事,可你愿意走吗?我年轻时种地砍柴没少走路(还要挑上百十斤呢),现在也因为没有别的锻炼机会,仍然喜欢走路。但如果集体出行,只好随大流,跟着挤上车。再过些年,当年一口气行走几十里的光辉事迹,只怕连我自己都要怀疑那是梦境了。

              ⑤工具的使用,诚然让我们的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过度依赖工具,使我们丧失了诸多应有的能力和乐趣。为了防止人类进化得只剩下一个大拇指,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适当地走出“工具”的阴影,摆脱“工具”的控制,找机会时常温习一下先前掌握的那些原始本领。

            • 5.

              相信自己,永不言弃

              ①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在质疑,为什么我不是一个成功者?如何度过生活的低谷?许多人祈求有上帝或者贵人相助。事实上,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你自己的力量。

              ②有一部外国电影叫《永不放弃》,里面有个情节很让人难忘。一位名叫泰勒的橄榄球教练,让一位名叫布洛克的队员蒙上眼睛背着72公斤的队友做50码的“死亡爬行”。在布洛克看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平时他只能完成10码。过程如预期一样,布洛克几次想要放弃,他不断地质疑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但是泰勒在5分钟内给予布洛克高达102次的鼓励。最终布洛克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③其实,很多时候,困难远没有你想象的可怕,胜利也没有你想象的持久。输赢的定局,绝大部分取决于你相信什么。你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成功是早晚的事。如果你相信自己是失败者,那么你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生活。

              ④张德芬在《遇到未知的自己》中曾经写道,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看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你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外部的世界就呈现积极。如果你内心悲观,看到的世界也是灰色的。

              ⑤相信自己,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首先尊重自己的内心。

              ⑥我的一个朋友,和所有高考失利的孩子一样,在高考落榜后,无所适从。对前途甚至是人生都感到怀疑和迷茫。是继续复读?还是找工作?于是她和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谈话,内心的声音告诉她,求学才是她内心的渴望。于是,她报了高教自考。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所以她不得不选择半工半读。在考取专科的3年,在一家不足10人的广告公司,挣着最低的薪水。白天上班,周末上课,晚上看书,把别人娱乐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3年大专学习完成后,她通过面试进入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从助理做起,主动承担大量工作,一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善待每个同事。正是她的勤奋和坚持,7年的时间,不仅从助理升到了管理层,也完成了本科学历。

              ⑦是不是以为这个故事结束了?不,她选择去攻读国内一流的工商管理硕士,并在4500名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面试的时候,考官问她:“你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却得到不错的职位,除了努力工作,还有其他的因素吗?我们质疑你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初衷。”她回答:“我所取得的成绩源于自信和自我管理!另外是我对成功的渴求。我相信这是成功人士具备的素质。我相信没有一个考官会拒绝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最底层走向管理层的候选人。”

              ⑧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内心足够渴望成功,就会忽略生活中细枝末节的困难。再大的困难都仅仅是一个插曲,不会成为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你可能没有泰勒这样的教练,在失利的时候为你加油呐喊;可能你和大部分人一样,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你朝梦想前行。

              ⑨时间是最公平的秤,它给予每个人相同的时间,却因为每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而结果各异。相信自己,永不言弃,人生终将精彩!                                              

              (选文有删改)

            • 6.

              名著之伟大并不在于“中心思想”

              白岩松

              ①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就不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②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情都得总结“中心思想”。

              ③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那《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因为傅雷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没被脆弱征服罢了。”

              ④所以,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它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他们却可能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看过了,并且不太喜欢。(《青年文摘》201607,原文有删改)

            • 7.

              万事皆“蓝瘦”  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周围都是男孩子,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如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般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 8.

              你的偶像是谁? 

              ①央视调查节目推出一个话题:你的偶像是谁?并采访了一批名家,汇集了他们的心声,颇能给人启迪。

              ②过去我们总以为崇拜偶像是年轻人的事,与中老年无关,其实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对象,那么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会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过不同年龄偶像的类型不大相同罢了。

              ③孩提时代,崇拜有权威的人。孩子们的偶像多是幼儿园的老师,街上的警察,邻居打架厉害的大哥,还有自己的父母。童话大王郑渊洁说,“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无人能及”。影视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亲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④青少年时,仰慕英雄豪杰、文艺明星。演员郭凯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给我勇气”;歌手陈楚生谈到心中偶像,“因beyond我才有了当歌手的梦”;作家蒋方舟的偶像是阿尔贝·加缪,“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天才”。

              ⑤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业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国学大师、强人领袖、工商巨擘等。学者纪连海的偶像是童第周,“他的不服输精神让我受益终生”;因《百家讲坛》成名的王立群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偶像王宽行教授;著名作曲家印青谈到偶像毛泽东说,“看他的战例会特别激动”。

              ⑥即便进入老境,白发苍苍,依然心中会有偶像。年过花甲的《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谈到自己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年逾古稀的剧作家陆天明谈到偶像时说,“俄国十二月革命党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当然,有的人的偶像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有的人则会一辈子崇拜一个偶像。

              ⑦可能也有人会说:我没有偶像。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活得糊里糊涂,根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效法榜样,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自己确实了不得,功成名就,没必要再去崇拜别的偶像。

              ⑧人为什么要有偶像?因为偶像都是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事业成功的,具有人格魅力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奋斗的路标,会引导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偶像是事业成功的灯塔,会昭示我们如何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踏上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师、著名火箭专家冯·卡门,钱学森又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作家莫言的偶像,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马尔克斯的偶像,德国散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尼采的偶像。

              ⑨历史就是这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部人类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许多偶像级人物在争奇斗艳,并引领着民众不断前行,创造新财富,开辟新境界。面对偶像,人们往往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匍匐在偶像脚下,永远仰视,无限崇拜,不敢平视;一种是先仰视,继而平视,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视。譬如钱学森就超越了偶像冯·卡门,马尔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尼采,尼采则超越了偶像叔本华,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马尔克斯。人类历史就是这样,那些敢想敢干的有为之士,大胆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鉴、创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又不断推出新的偶像,这样,才有了历史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满园春色。

              ⑩我们需要偶像,但不是为了造神,而是用来效仿,也是用来超越的。

            • 9.

              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旁边有诗云:

              一艘小纸船,悠悠地飘过来,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地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以游艺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命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着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的脚步走的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珍惜。

            • 10.

              人生何以“致远”(石万东 )

              ⑴我能走多远?这是很多人经常思考的人生命题。这里的“远”,代表着梦想与目标,折射着胸怀与境界,体现着人生的质量和水平。无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走得更远。那么,何以“致远”?

              ⑵登高“致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古诗名句表明,一个人若想看得更远、走得更远,必须提升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的高度。正所谓“心有高标,方可致远”——只有心怀崇高信仰和远大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评价朱德同志:他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随时忘掉身边的艰难困苦而乐观向前;他总能用坚定的信仰、高远的情怀点燃将士理想,照亮前进征程。黄克诚将军在60多年革命生涯中,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然而他丹心向党、始终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革命先辈的言行昭示我们:理想信念和思想认识有高度,视野就开阔,头脑就清醒,精神就振奋,就能“致远”;反之,方向易迷失,精神易萎靡,步伐易错乱,就难“致远”。

              ⑶厚积“致远”。《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千里之行尚需3个月来聚集粮草,人生之路何止千里,更需要丰厚的积累。有道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砺、苦寒的过程,就是准备、积累的过程。厚积者,应积学,即不断增长学识。古人云:人生当以积学为先,重学、善学、勤学,无有不进者。要想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读有字之书,悟立身之理,咨前世之师,交有益之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厚积者,应积能,即不断提高能力素质。能力的提高来源于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源于在工作和生活中摔打磨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是提高能力的不二法门。有诗为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与用、知与行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地如此反复,才能有效地提升能力。

              ⑷宁静“致远”。一个人如果耽于享乐、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势必缺乏长远目光和毅力恒心,终难有所成就;只有信念坚定、心无旁骛、甘于寂寞,方能抗得住诱惑和干扰,实现人生目标。(A)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讲的就是这个道理。(B)受命于危难之中的三国智者诸葛亮深深体会到“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自己和后人。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形象地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不能飞翔了。纵览历史,那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的人,莫不以宁静来涵养德行、砥砺节操。在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各种诱惑不断增多的今天,一个人要走得更远,就更加需要秉持淡泊之心、涵养宁静之气,力戒空谈、注重实干,不图虚名、务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迈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