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财富离幸福仍然很远》,回答问题。
                  赚钱以及把钱花出去所获得的,有时只是一种方便,而非幸福。
                  譬如买车与备好手机,好处是把一个人很快地从甲地运到乙地及至庚地辛地,还能及时和很多人谈话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简言之,可以多办事,但不一定和幸福有关。坐车幸福吗?如果不论效率,与在家里坐沙发无甚差别。打手机更谈不上幸福,它不是抽大烟与吃饺子。虽然有人站在马路上欣欣然以手机通话,仿佛幸福。
              毛主席做了许多事情,但必定不是拼命打手机以及开车游走所成,乾坤在手岂不比爱立信在手更好?就是羊毫在手糖块在手乃至小人书在手也比方向盘在手更愉快安全。因为前者乃享受,后者是劳役或伪享受,与幸福无关。
                  有人说国外流行这样的口号:“少赚一点,少花一点,少病一点。”人有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如果把一个人的消费愿望摊开,广告引导占三成,如名牌之类;模仿他人占三成,譬如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自觉不自觉的模仿;还有三成是实践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未遂之愿,在此,潜意识发生作用;人本能的满足只占一成,饮食男女而已。
                  于是,日日觥筹交错并不幸福,因为广告引导与追随潮流所满足的只是转瞬即逝的虚荣心,证明他已经成了某种人,譬如富人,证明完了也就完了,无它。而满足童年的愿望属于今天多吃几个包子填充往年某日的饥饿,满足的只是一种幻像。而本能的满足,只需一箪食、一瓢饮,一位贤惠的女人和一张竹榻。
              但人们不甘心于简朴,虽然简朴离真理近而离虚荣远。人用力证明自己是重要的,于是以十分的努力去满足一分的愿望,然而这与幸福无关。
                  如果有钱并有闲,想从食色层面提升并扩展自己的幸福,需要文化的介入。或者说,文化限制着人的幸福。尼采说:“我发现了一种幸福--歌剧!”对与古典音乐无缘的人,歌剧则不是幸福,你无法领受《图兰朵》中“今夜无人入睡”带来的视听圣餐。明仁天皇迷恋海洋微生物,丘吉尔迷恋油画,爱因斯坦迷恋小提琴,是大幸福,也是文化上的幸福。他们也是有钱的人,但倘无文化,也只能蹈入口腹餍厌之途。
                  一些有钱人易烦恼,因为他们的消费与性格有关,与文化无关;与面子有关,与愉快无关;与时尚有关,与需要无关。
                  不久前,我假道太行山区远游,见到那里的农人希望到年底添一头驴或牛,以帮助运输或种地。到了县城,酒桌上争说当科长或两室一厅的住房。在北京,听朋友交流打高尔夫球的体会。而到了深圳,几位巨富比较各自的健康状况,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后者在每公升血液中多1毫克,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会下降3%。
                  我想到,太行山农人的甘油三脂和hdl一定最让深圳的富豪倾心。目前,在深圳这座人均年龄最轻的城市,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发病率居全国第一。
                  有时,人只为温饱而工作。没有办法去为幸福而谋划,因为谋划的结果大多是财富或满足,离幸福仍然很远。
                  其实幸福太简单,简单到我们承担不了。
                  为什么穷人离幸福很近?
                  如同朴素离美很近那样,穷人的愿望低而单纯。人在风雪路上疾走,倘遇暖屋烤火;是一种幸福。把汗湿的鞋垫抻出来,手脚并感炉火的温暖,与封候何异?这时,倘有一杯热茶与点心,更让人喜出望外。这样的例子太多,如避雨之乐,推重载之车上坡幸无顶风之乐,在街头拉一张旧报纸读到精妙故事之乐,在快餐店吃饭忽闻老板宣布啤酒免费之乐,走夜路无狼狗尾随之乐。穷人太容易快乐了,因为愿望低,“望外’之喜于是多多。有钱人所以享受不到这些货真价实的幸福,是因为此类幸福需风雪、推车、捡报纸以及走夜路这些条件。
              穷人的幸福差不多是以温饱不逮为前提的,满足了温饱,幸福却变得悭吝,它的价值又升高了。除非你有意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贫穷离幸福很远,财富离幸福仍然很远。臻此,前者需要机遇及韧力,借外力者多。后者则需要仰仗心灵的纯洁和情操的醇厚,靠内力实现。
              (1)作者对幸福是怎样看待的?
              (2)拥有通讯、交通工具,为什么说与幸福无关?引国外流行的话旨在说明什么?
              (3)怎样理解“其实幸福太简单,简单到我们承受不了”?
              (4)富者离幸福很远,穷着则离幸福很近,穷着一旦满足了温饱,幸福却变得悭吝了,按作者如此说,怎样能接近幸福呢?
              (5)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 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②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③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识相”,他们不勉强行事,不一意孤行,不剑走偏锋,亦不厚颜无耻,因而朋友多,圈子广,大家都喜欢,上司也赏识,活得从容、安稳。不论是身在情场、商场还是官场、职场,都需要知趣,也就是见好就收,把握分寸,进退有据,善于审时度势。
                  ④江湖好汉,虽放荡不羁,但若不知趣也不好混。《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不文不武,难以服众,加之心胸狭窄,平时勉强坐得头把交椅。晁盖一干英雄入伙后,个个都比他强,他要是识相点主动让贤,怎么也得混个二三把手,可他却不知趣,硬要撵晁盖等下山,竟被林冲一刀杀死,成了梁山唯一一个被自家兄弟杀死的头领。
                  ⑤官场驰骋,要勇于进取,也要会顺势而退,否则会被视为不知趣。特别是官员卸任后,就要彻底放手,不要再发挥“余热”,指手画脚,不要摆老资格,更不要“扶上马,送一程,迟迟不放马缰绳”,如果过于恋栈,那就是不知趣。退就要退得彻底,不怕门可罗雀,不怕人走茶凉,这是个基本规律,谁都有下台的一天,知趣地退,对自己对后任对大家都是好事。
                  ⑥商场拼搏,要善经营,也要知趣,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极知趣的人,他们留够自己花的钱,其余都捐赠社会,得之于民,回报于民,结果是他们享得慈善盛名,弱势群体得到救助,皆大欢喜。而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爱钱如命的葛朗台,慈善不出头,捐赠不露面,那就是不知趣,不仅舆论指责,民众抱怨,其亲属还可能为其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对簿公堂!
                  ⑦情场角逐,知趣也很必要。恋人交往,不管曾经怎样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如果一方暗示缘分已尽,不愿再继续来往,聪明者就应该知趣地主动退出,不应再死缠烂打,心存侥幸,否则,等对方说出更绝情的话,闹个鱼死网破,就会自取其辱,受伤更深。
                  ⑧活得知趣固然重要,死得知趣也不无意义。我特别羡慕古书中描写的那些德高望重之士,往往是得享高寿,“无疾而终”,活得好好的,突然两眼一闭,驾鹤西去,那就是死得知趣。 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如泰戈尔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那不知道要做多少善事才能修来这样的福分。
              (1)简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看,知趣的人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
              (3)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说谈谈你的理解。
            • 3.
              酝酿   ①我总觉得,酝酿是一个静默而诗意的过程,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平静之下是别人看不到的热烈安宁之中蕴含着即将喷薄而出的力量。酝酿,就像是一篇宏大的序言,即将引出辉煌壮丽的篇章。
                 ②酝酿的过程多美好啊!酿酒的时候,那么多粮食拥挤在一起,像是共同接受了某种神秘使命一样,要齐心合力完成一次蜕变。它们长时间相互融合、碰撞,这个过程中,看似安静的酒缸之中蕴藏着千变万化,玄机奥妙,充满了神秘感。如果你凑上前去细听,好像能听到酒缸里面“汩汩”之声。粮食发酵,整个酝酿过程非常奇妙。终于,醇香甘美的酒流淌而出,人们大声喝彩,歌唱着酒的香醇,赞美着酒的甜美。 可是,此时有谁还能想到酒酿造的过程?
                 ③冰心的小诗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世间的事大抵都是
                 ④其实,世间的事之所以美好,就在于酝酿的过程。即使是一朵普通的小花,也是在经过长久的酝酿之后才绽放的。那粒花的种子,经过漫长冬天的等待,终于等到了春回日暖。一株小小的植物生长着,在春天里使劲汲取天地精华,终于长出了第一个花蕾。 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可谁又能说,这个过程不是美好的?
                 ⑤这个季节,大自然正在酝酿一场春之盛会。不知你有没有感觉,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大地,空气中的风,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酝酿着某种惊喜。大地好像在运筹帷幄,巧妙布局,土地深处,植物们的根须悄然舒展开来,大地之上,花草树木整装待发,鸟兽鱼虫跃跃欲试。蓝天高远,阳光普照,给万物带来生机。这个酝酿过程多么美好,让我们感受一种动人的魔力。
                 ⑥任何事物,酝酿的过程都是美好的。 写一篇文章,需要先在头脑中酝酿一番。我构思酝酿之时,整个人超然物外,让思绪天马行空,人随心走,心随云动,随时会有灵感的迸发,激情的涌动。一旦落笔成文,我便结束了这种美妙的体验。
                 ⑦生活中,有那么多美好的酝酿过程。我们完成一个任务,做一项工作,都需要酝酿。怀着花开般的美好期许,悄悄地酝酿一场场成功的绽放,无论结果如何,这个过程足以让我们享受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有何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比天赋更重要的
              柯云路
                  ①许多人问过我,创作需不需要天赋?这似乎是个不问自明的问题。创作怎么可能不需要天赋呢?也因此,我一向不鼓励年轻人以写作为职业,因为这碗饭的未知因素太多,不像掌握一门技术,至少能解决温饱。但不少文学爱好者还是矢志不移地尝试写作,大多并不成功。在接连被退稿之后,很多人不免自我怀疑起来,是不是根本没有写作的天赋?
                  ②我想,世界上大概是有天赋这样的东西存在的。那些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天赋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但对天赋也要辩证地看,姚明童年时就显示出打篮球的天赋,若让他练体操,好像离他的天赋就比较远了,也不可能出什么成绩。我们的体操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拿到过那么多金牌,但让他们去打篮球,弹跳力再好,首先个子就不行。这就是要承认天赋。
                  ③承认了天赋,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天赋。姚明成为一个伟大的篮球运动员,除了个子高以外,还有诸多综合因素,包括他聪明的头脑,从小能在同样是运动员的父母的正确指导之下勤奋地训练。我看过一些资料,我们的体操运动员从娃娃时就起早贪黑,相当吃苦,金牌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是要靠勤奋才能得到的。
                  ④那么,怎样看待天赋呢?
                  ⑤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有没有天赋已经是个客观存在了。或者有,或者没有,或者多一点,或者少一点。他适合做什么,是否有天赋,是由以往十几年的生活、社会环境、成长环境,包括文化教养,他受到的熏陶所铸造成的。在这里,遗憾、后悔甚至无视自己的过去都是无济于事的。首先应该承认自己的天赋现状,同时冷静地回答几个问题。
                  ⑥第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总结和判断,分析一下自己的天赋现状。如果你的天赋条件并不适合搞文学,而更适合于搞理论或技术,那么,你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研发无疑比文学创作对社会贡献更大,更能发挥你的优势。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一个优秀的管理学家不一定能成为好的小说家。而一个好的小说家却可能对管理完全是门外汉。各个领域对天赋的要求是不同的。硬逼着陈景润去写小说,无疑会扼杀一个数学天才。
                  ⑦第二,假若你认定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天赋,并决定以此为职业的时候,应当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有意识地在文学努力中扬长补短。比如一个人的视觉很敏感,他写的东西往往有画面感;而有的人听觉很差,他的作品就很少读到声音,看不到对声音的感觉和描写;还有的人听觉灵敏,但肤觉较差,他的文字往往缺乏对温度、湿度和空气的描写。这种种感觉也属于艺术天赋,要善于扬长补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⑧第三,要善于在勤奋中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人类的很多天赋是潜在存在的,当你不把它调动出来的时候,它和根本不存在是一样的。很多年轻人有很敏锐的艺术感觉,但是没有把它调动起来,就认为它不存在,这就是错误的判断。再者,人的才能也是越用越有,往往在勤奋中提升才能。很多作家一开始写东西并没有显出多少才气,但是越写越精彩,艺术感觉也越来越敏锐。这是在勤奋的写作过程中不断调动自己潜力的结果。
                  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想搞文学的人不要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悲观,不要因为最初的作品显得不那么有才气而气馁。初学写作时会有一些不顺利,包括别人的闲言碎语。不要被吓倒,要相信自己是有潜在天赋的,要自觉而勤奋的努力把它调动起来。
                  ⑩即使能客观分析自己的天赋现状,分析自己的所长所短,并且把潜在的天赋调动起来,离真正的文学创作、离一个优秀的作家还会有距离。有一句格言,天赋就是勤奋。搞文学的人的天赋是可以通过勤奋写作不断丰富和成长的。        
              (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该如何对待“天赋”?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哪一项最合适,为什么?
              A.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英国学者 贝尔纳
              B.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慢慢的,你自会走向成功。不管别人是否比你更聪明、更伟大、成就更高。只要你尽量发挥你自己的天赋专长,勤奋去做,你自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   ①昨日,18岁的西安史学天才林嘉文患抑郁自杀了。这位天才高中生,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几十万字具有学术分量的著作,曾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
                 ②林嘉文父亲表示,林嘉文患抑郁症半年多了,并且一直在进行治疗,但最终看似阳光的他还是选择了跳楼自杀。
                 ③据北京地区的一项抑郁症调查表明,社区15岁以上人群终身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的患病率为3.31%,以此推算,北京地区现患人数可达30万。其中令人惊心的数字是,这些抑郁症病人自杀死亡的比例达到了15%。
                 ④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数目则超过两亿。因抑郁症的各种消耗,全世界每年损失2%-5%的产值。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⑤为何抑郁症如此流行?是生存竞争的压力、社会安全的不稳定还是人际交往的问题导致患抑郁症如同患感冒般简单?试想一下,在孔子生活的时代,生存竞争不算不残酷,收入差距不算不眩目,公共安全和社会变迁不算不让人焦虑,让现代人无比郁闷的所谓“比较和落差”,孔子一天也没能躲开过,而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
                 ⑥孔子生当乱世,不管遭遇如何变化,始终心理平衡。《论语•述而》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几句话,李贽《四书评》谓为“一幅画”,梁漱溟《孔家思想史》则说“是表示孔子生活的态度很乐的样子”。钱穆《论语新解》翻译说:“先生闲暇无事时,看去申申如,像很舒畅。夭夭如,又像很弛婉。”面对落差,他信仰坚定,既不攀比,也不自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面对竞争,他性格坚毅,既不脆弱,也不焦虑,“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诱惑,他操守坚贞,既不媚上,也不媚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面对挫折,他志行坚忍,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他自我评价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个“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怎么可能和抑郁症沾上边呢?
                 ⑦孔子生活的时代,贫富差距不小,孔子也从不讳言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他从不以富贵为人生最高目标,不以奢侈享受为幸福生活,从不因生活的困顿而影响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因此,他认为应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⑧蔡尚思《中国思想研究法》第七章分析说:“孔子教人不必饱、不必安,并非教人不必食,不必居,所以是至低限度的,而非完全不必要的。质言之,我们要信奉唯物论,但不可把它和物欲主义混为一谈。”孔子认为颜回对这个问题处理得相当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傅聪说:“为什么孔子喜欢颜回,事实上,颜回不是他最聪明的学生,也不是最勇敢的学生,也不是最会办事的学生,可是他最喜欢颜回”;“颜回就有这种气质,就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既然自己一心一意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境界,当然不会去和别人攀比生活中各种待遇,就是处处吃亏,那又怎样?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道理就在这里。
                 ⑨孔子凭什么不患抑郁症?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品格。《论语•雍也》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不违背,即“不逾距”)矣夫!”
                 ⑩“弗畔”二字,既可以看成是孔子的自我约束,又可以说是孔子的修养成就。同时,似乎也可以说,这是他不会有抑郁症的根本原因。
              (1)孔子为什么不患抑郁症?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的观点。
              (2)文中第7段划线句子,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第6段,说说孔子于乱世中,是如何做到心理平衡的。
              (4)联系中考备考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保持心理平衡”。(80-100字)
            • 6.
              阅读议论文《莫远离“深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 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师力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 ______ 和 ______ 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
              (3)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能否去掉?简要说说理由。
              (5)请你为第五段划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 7.
              阅读《颜值》,完成下列各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1)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请概括②段的事例论据,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 ______ 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 ______ ,然后又 ______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付长芳
                  ① 《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②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③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  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一部经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
                  ④“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
                  ⑤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我看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读书妙诀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这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这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这是乌云散去装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
                  ⑦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联系第⑤段内容来看,画线句中“善读书”指什么?
              (4)请你联系实际说说读书能带给处在物欲横流之中的我们什么?
            • 9.
              阅读《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完成下列各题。
                  ①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就从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等7首经典诗作。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在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诗文。取而代之的,则是周杰伦的《蜗牛》等时新文章。
                  ②有学者认为,把这类经典古诗文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会让青少年离民族文化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为我们正在远离历史,我们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留住这些文化记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古诗文的学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根源,像《登鹳雀楼》这类诗词,通俗易懂,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③语文课本该不该删除传统经典古诗文,当今语文教育中能不能缺失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经典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这引发了教育界、文化界一些人士的广泛争议。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对语文课本中删除古诗文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④今天看来,在青少年中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倡导背诵古诗词的文化风气,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学习以古诗词、古文为代表的古典文化,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因,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所以,删除优秀的古典诗文,既违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原则。
                  ⑤有文化学者指出,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一形式流传千百年,适量的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务。而且,这些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更需要从小学习,并成为学习记忆和文化记忆,影响一生。这种影响,会作用于一个人形成他的文化人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诵读《诗经》,有利于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诗歌的根,丰富其文学素养;     ,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获得和汲取这些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的。
                  ⑥在文化上“去中国化”的现象,与我们缺乏文化的自觉与敬畏,有很大关系。什么是文化自觉?这就是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坚持,就是对自己本土理念的一个文化支持。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的自觉,就不会失去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就会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①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②请为第⑤段“ ______ ”处补写一个论据。
              (3)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让古典诗文从语文课文中删除有哪些危害?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①,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选自肖群忠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1)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包括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阅读第②段,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3)下列表述或判断与原文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______
              A.传统意义上的“忠”,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B.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
              C.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
              D.我们只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就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