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号召我们要“给阅读做好加减法”,请概括“加减法”的具体内容。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 ______ 的方法,论证了 ______ 的观点。
              (3)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 2.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3.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 ______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 。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 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还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的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 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是哲人的木乃伊,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作者要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为什么要列举那些令作者“胆战心惊”的美容术?
              (3)阅读④-⑥段,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论述读书可以使人优美的?
              (4)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一本好书,一生财富”,我们所学教材及荐读名著中的人物,有许多都能给予我们积极影响。请从下列作品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其精神品质,联系实际谈谈对自己的影响。
              推荐人物:诸葛亮 鲁迅 杜小康 托尔斯泰 贝多芬
              我从 ______ 身上,学到了: ______ 。
            • 5.
              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书的颜值
              周立民
                  ①送书给一位教授,是我的《简边絮语》,因为是小巧的精装本、封面也做了一点工艺,引得他大发感慨兼牢骚:“哎呀呀,我写了三十年书,也没有出过一本这么漂亮的书”。我假惺惺地谦虚道:“谁让我书写得没你好,只好把书打扮好一点啦。”其实,书写得好,更需要装扮好。我要补充的是,这绝对不是海豚出版社印制得最美的书,甚至连“之一”都算不上。
                  ②从做董桥开始,海豚出版社给书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华丽衣裳,让它们花枝招展地走进我们的书房。那么多人买董桥,你以为都是为了文字啊,说不一定一多半人读不懂董桥呢,书的装帧让大家心安理得当一个“买椟还珠”者。到印出《一纸平安》时,我认为海豚社已经完成了自己书装上的革命,并迅速刮起了“海豚风”。书不仅仅是传播文明的载体,而且它从头到脚都应当是艺术品,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水准。我曾经说过:海豚社这样做书,给了写书人、读书人以尊严。
                  ③我们都说文化需要积累,图书出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讲积累,那得积累精华,如果是垃圾,那种积累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一个出版社拿到好的书稿是本事,把好的书稿做好,是更大的本事。只有这样,它才真正为人类文明的大厦添了块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好书相当多,却也是对书的颜值相当不重视的一个出版社。比如重印世界名著,那些封面真让人庆幸原作者都在坟墓中,不然跳出来准挠死设计师。
                  ④说了半天,不要有误解,认为讲书的颜值,就是涂脂抹粉,而且必须得用高档化妆品。非也,一本书的装帧好坏,不在这些,而在于是否“合适”,所谓合适,是装帧与内容的契合,与作者的精神气质契合,与书的种类和用途契合。
                  ⑤不少出版社编辑,谈到作者、组来的稿子,兴奋和得意得像条龙,真的拿出那本书,又像条软绵绵的虫。每逢看到好稿子被做成那样,我都有种他们暴殄天物的恨恨感。云想衣裳花想容,书的颜值不是虫!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写我送一位教授《简边絮语》一事有什么用意?
              (2)文章②、③两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作用。
              (3)第④段能否筛去?请说说你的理解。
            • 6. 说明文阅读。
              埃博拉病毒    ①“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 ,单股负链RNA病毒,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纳米,大小100纳米×(300~1500)纳米,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纳米左右。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的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类似:发烧、食欲不振、头疼和嗓子痛。此时,埃博拉病毒已开始摧残人体的免疫系统。如果某人一旦突然开始出现发热、严重的头疼和肌肉酸痛等症状,则说明他已经被传染了。几天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呕吐和腹泻。接下来,患者躯干上会出现皮疹,并会很快蔓延到四肢和头部。再过几天就会达到转折点--此刻一些幸运的患者将会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则会发展到致命的阶段--出血热,患者肌体的免疫系统被全面破坏,人体微小血管破裂,导致患者从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渗血。此时,患者胃肠道和其他内脏也可能会发生内出血。他们的白眼球将变成红色,呕吐物和腹泻物里会有血液出现,其皮下会形成大血疱。绝大多数患者最终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这经常发生在第一次发病的8到17天之间。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病例中,死亡率高达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分钟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完全灭活。埃博拉病毒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 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录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⑤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到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给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⑥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选文第①段介绍病毒的得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______ 、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在该句中的作用是 ______
              (3)第③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写出能体现说明顺序的关键词。
              (4)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如果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给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点的“几近”能否删去,为什么?
            • 7.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说说停顿
                  ①我们一直信奉“从哪里跌倒,就赶快从哪里爬起”,其实,在跌倒时,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往往会受益无穷。
                  ②留一点停顿给自己,彷徨者能重新认识自己,找到人生之路。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曾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立下赫赫战功,却在四年后的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面对一片质疑,李宁迷茫了,他选择了退役。他的人生似乎停顿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商界开创了另一片天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李宁在商界的成就,固然离不开他正确的选择。而又是什么让他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另一种人生道路? 是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 若没有那个重要的停顿,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又谈何铸就中国的民族品牌?
                  ③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困惑者不断反思,找到方向。居里夫妇在探寻镭元素期间,多次的失败令居里夫人心烦意乱。在丈夫的劝说下,她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抽空去乡村旅行,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不断思考失败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实验的突破口,夫妻俩成功地从沥青铀矿矿渣中提炼出了镭。是什么让居里夫人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是她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 停顿,让居里夫人紧绷的思维得以放松,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最终提取出震惊世界的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④留一点停顿给自己,让自卑者完善自我,找回自信。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他初涉政坛之时,经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在妻子伊丽莎白的支持下,自卑而痛苦的乔治六世勇敢地接受现实,停止工作开始治疗口吃。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纠治,他找回了信心,在二战前夕通过广播公开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节演讲,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试问,若乔治六世遭受嘲笑时没有选择停顿,而是咬牙硬撑,他的自卑和痛苦只会有增无减,他的斗志也会被他人的讥讽消磨殆尽,还如何去成就日后的辉煌? 乔治六世留给自己的那一点停顿,让他得以弥补自己的缺陷,完善自己找回自信,成就了一番伟业。
                  ⑤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遭遇挫折时,给自己留一点停顿,抚平伤口,这样,我们会走得更快更远更轻松。
              (选自《郑州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第②段“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商界精英李宁”中的“也许”能否删去? 为什么?
            • 9.

              有一种美丽叫信任(18分)                                                          

              史玉英

                  ①一艘货轮在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海水中。孩子在冷冰的大海里拼命地游,就在他快要放弃时,他想起了仁慈和友善的老船长。他想,老船长一定会来救他的,绝不能放弃。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继续朝前游去。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并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下令返航。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大仲马说:“当信任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因此,一份信任,可以赐予人力量,挽救人的生命。 
                ②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帮助姐姐抚养七个孩子的冉·阿让偷了米里艾主教的银器,当警察抓住他时,米里艾主教却说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冉·阿让没有被送进监狱,而是拿着银器开始创业,最终成为富翁,隐姓埋名帮助那些穷困的人。乔伊斯·布拉泽斯说:“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因此,一份信任,能挽救一个堕落的灵魂,让人从迷失中找到自我。  

                  ③那个黑人男孩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依然相信老船长会来救他,在这股信念的激励下,他延长了自己被救的时间;米里艾主教将最宝贵的信任赐予了偷盗他银器的冉·阿让,相信他本性善良,偷盗行为皆是不得已而为之,使他受到感化,从此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这些无不说明,信任是多么的美丽和神奇,足可以创造奇迹。 
                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信任,无不让人感受到                。有一次我去一家小店里买快餐,临走时才发现忘了带钱,店主一句“不要紧,下次来时再给”的信任,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要知道他并不认识我,却给予了我如此珍贵的信任。还有一次参加羽毛球比赛,我和一位球友配混双。比赛时我总抢他的球,打过去的球质量差,被对方杀得很惨,我们第一局输得一败涂地。但队友并没有责怪我,而是对我说:“我相信你,你也要信任我,后面有我呢!”他镇定的眼神给了我力量,每打完一个球后,我们都相互击掌鼓励对方,结果反败为胜,并最终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⑤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大街上屡屡发生的假摔、碰瓷事件伤透了人心,让那些善良的人反受其害?我想说的是,信任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不知道信任为何物的人,他们早已背弃了道德,更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他们的灵魂该是多么的可怜和可卑。曾经,一位四川高三学生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后反被其诬陷,他没有恨这位老人,而是勇敢地宣称,下次遇到同样的事依然会去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因为他相信,信任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会美丽我们生活的世界。 
                ⑥是的,信任就是如此的神奇。被人信任是何其的荣幸和美好,而大胆地信任别人,又是多么的不易和勇敢啊!一颗心怀美好的心灵必然会在他人求助之时伸出援手,而被信任的受助者必将感恩于给予他信任的人。在这种力量的牵引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会远吗?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美好。

              选自《中国青年》第5期(有删改)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1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文中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两个事例,在横线上补写上恰当的词语。(4分)

              14文中第①段与第②段的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 10.

              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课堂

              ①前些天,中国的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随后的一些讨论,却让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珠算申遗成功,很多人提出了让珠算“重返小学课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②上个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很多国营商店的会计和出纳员,也都是使用珠算来记账、算账的。很多人至今仍然能够背出一些口诀来:六上一去五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但现在真给他个算盘,让他正儿八经地做做加减乘除,却不一定会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珠算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被取消了。理由是,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也不如计算器方便快捷了。

              ③而与珠算相近的另外一种“老祖宗的遗产”,却在今年年初“名正言顺”地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体系。3月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软笔和硬笔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这项规定却没有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这让一些人非常费解。同样是“遗产”,为何有些能够借助教育系统得到传承和发扬,有些却不能呢?

              ④其实很多人还是没有把基础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给弄清楚。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应当是一种基于综合素养的教育,也就是说,应当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结构和人格均很健全的“正常人”,为以后的专业和职业训练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在语言、科学、美学、品德、体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训练。超出综合素养训练的拔高式培训体系其实不应该留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里。因此,书法留下合乎常理,因为它同时承载语言和美学的一套绝佳的符号体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感觉,也同时得到必要的审美训练。而珠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出现,它在基础教育和社会应用领域的“式微”,不是文化政策失当带来的,而是科技进步产生的自然结果,因为珠算已经既不能算是必备技能,也不能归入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了。

              ⑤当然,也有人说,珠算本身虽已被社会实践淘汰,但其算法和体系,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但这种“非常好的思维训练”又何止珠算一种?背圆周率也可以,参加奥数比赛也可以。以“拔高”为本质的珠算,若真的重返课堂,恐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成为一种负担。

              ⑥让一种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办法有很多,动辄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却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体现了很多人持有一种极为功利也极为草率的教育观。珠算没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似乎也没什么人去为之发扬光大而振臂高呼;如今申遗成功,入了外国人“法眼”,不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探讨如何为其发展营造更精致的环境,却只知生硬地往中小学里塞,将本来是成年人的职责轻描淡写地推卸到“下一代”身上,实在令人可畏。

              ⑦文化遗产不是铁板一块,教育却有自己的规律。有一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有一些则注定需要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在博物馆中完成一代代的传承。国家的文化管理与规划需要更加精致的思考和设计,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会让“文化遗产”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