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②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③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识相”,他们不勉强行事,不一意孤行,不剑走偏锋,亦不厚颜无耻,因而朋友多,圈子广,大家都喜欢,上司也赏识,活得从容、安稳.不论是身在情场、商场还是官场、职场,都需要知趣,也就是见好就收,把握分寸,进退有据,善于审时度势.
                  ④江湖好汉,虽放荡不羁,但若不知趣也不好混.《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不文不武,难以服众,加之心胸狭窄,平时勉强坐得头把交椅.晁盖一干英雄入伙后,个个都比他强,他要是识相点主动让贤,怎么也得混个二三把手,可他却不知趣,硬要撵晁盖等下山,竟被林冲一刀杀死,成了梁山唯一一个被自家兄弟杀死的头领.
                  ⑤官场驰骋,要勇于进取,也要会顺势而退,否则会被视为不知趣.特别是官员卸任后,就要彻底放手,不要再发挥“余热”,指手画脚,不要摆老资格,更不要“扶上马,送一程,迟迟不放马缰绳”,如果过于恋栈,那就是不知趣.退就要退得彻底,不怕门可罗雀,不怕人走茶凉,这是个基本规律,谁都有下台的一天,知趣地退,对自己对后任对大家都是好事.
                  ⑥商场拼搏,要善经营,也要知趣,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极知趣的人,他们留够自己花的钱,其余都捐赠社会,得之于民,回报于民,结果是他们享得慈善盛名,弱势群体得到救助,皆大欢喜.而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爱钱如命的葛朗台,慈善不出头,捐赠不露面,那就是不知趣,不仅舆论指责,民众抱怨,其亲属还可能为其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对簿公堂!
                  ⑦情场角逐,知趣也很必要.恋人交往,不管曾经怎样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如果一方暗示缘分已尽,不愿再继续来往,聪明者就应该知趣地主动退出,不应再死缠烂打,心存侥幸,否则,等对方说出更绝情的话,闹个鱼死网破,就会自取其辱,受伤更深.
                  ⑧活得知趣固然重要,死得知趣也不无意义.我特别羡慕古书中描写的那些德高望重之士,往往是得享高寿,“无疾而终”,活得好好的,突然两眼一闭,驾鹤西去,那就是死得知趣. 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如泰戈尔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那不知道要做多少善事才能修来这样的福分.
              (1)简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看,知趣的人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
              (3)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说谈谈你的理解.
            • 2. 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完成各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
              (4)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 3. 阅读《学会在过程中享受》,回答(1)-(4)题.
                学会在过程中享受
                傅全章
                ①很多人做事都只重结果.
                ②农人种庄稼,都认为是辛苦、劳累的,而只在粮食收获时才感到喜悦.收获多少与喜悦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学生学习被认为是枯燥的,辛苦的,只有在考试后取得了好成绩才会高兴.文学爱好者认为创作是艰辛的,只有发表了才认为没有白写.绘画者认为是辛苦的,只有画品被人买了才认为没有白画.习书法者认为只有坚持苦练才会有长进,而“成功”的标志就是能否让作品参展、能否参加协会、作品能否有价值.旅游者的旅途是辛苦的,只有到达目的地后才开始欣赏风景…
                ③做任何事情,都是过程更长.
                ④农人种粮种果,往往是几个月才收获一季,而收获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短暂的.学生也如此,要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地听、写、练,才会有拿成绩的几十分钟.写作有时看起来一蹴而就,但积累生活、打腹稿的时间也是很长的.
                ⑤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
                ⑥做事的过程中是有乐趣供我们享受的.
                ⑦农人播种后,每天去田间地头,看见种子发芽了,应该高兴;长叶了,由两片叶变多片叶了,开花了,结果了,果熟了,哪一个过程不令人高兴?学生冥思苦想的一道题终于解了,能不快乐?这快乐恐怕比看到高分时的快乐更实在.练书法者,某字长期写来不满意,或因临摹古帖,或因借鉴他人,或是自己所悟,此次写来十分满意,不亦乐乎!文学创作者,把长期聚结在心中的极想通过文字倾述的情怀终于写成了作品,爱恨情仇的心怀得以宣泄,发表与否,都是快乐!旅游者,并非只在目的地才有风景,无论乘车乘船坐飞机,沿途都有风景:或乡野,或街镇,或沙漠,或草原,或云海,或波涛…比那些只到目的地才开始欣赏风景的人,不是多领略了美、多享受了乐趣吗?
                ⑧人的一生总是在一次次做事的过程中度过的.学会在过程中享受,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理解全文,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⑤段中作者说:“人活着总是要做事的,而做事的过程又会很长,如果我们都把过程看做苦,不能在过程中学会享受,那真是浪费了生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具体谈谈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文中涉及的内容除外)
            • 4. 议论文阅读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文意,请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
              ②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③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3)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磨难使人进步
              正反对比
                
              正面:①
              反面: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
              由事及人
              事:②
              人:人经历磨难更坚强

              磨难使人超越
              列举事例
              西伯侯、仲尼、屈原、左丘明、
              太史公、杜甫、吴敬梓等人的事例
            • 5. 议论文阅读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回答下列各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它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麦穗是饱满的,明天就躺进了打麦场.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土的温床.不要为躺进打麦场的麦穗和融进泥土的花蕊悲哀,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     
                ⑤你知道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过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⑥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⑦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⑧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
              (2)请为第③段文字“活到老,学到老”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丰饶”的含义.
              (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一件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事.
            • 7. 阅读下在贩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从苦读到乐读
                                                 张明源
                ①读书有苦读和乐读.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的纵横家苏秦,不分昼夜、苦读兵书.每当夜深人静,头昏眼花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清醒后又苦读;汉代政治家孙敬,爱好读书,经常苦读到深夜,每当疲惫不堪时,就用绳子把头发系起来,拴在旁梁上,继续读书.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说“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②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
                ③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幼对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丈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④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⑤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更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⑥“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从苦读达到乐读的佳境.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具体指什么?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4)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读书感受.(不少于50字)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坚持“一件事原则”
              亲爱的埃迪: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封信里,我向你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②在对一百多位获得杰出成就的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
                  ③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终成为著名的商界大亨;林肯致力于解放黑奴,他排除万难专心于此,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著名的律师之一…
                  ④孩子,这些人物都是你所熟悉的,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明确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这个目标上的行为,井要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他们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无从谈起.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望.
                  ⑤孩子,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显赫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10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项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⑥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应该把你的眼光投向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后,假想你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假想你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是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⑦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把它做成功,这样你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戒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权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⑧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4)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9. 做一个汉字传人
                  ①世界上有四大古文字,唯有汉字硕果仅存,至今不衰.其实汉字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曾面临“拉丁化”的挑战,计算机的挑战…不过事实告诉我们,承载着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汉字,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但,当下,汉字依然面临着挑战.作为人类的智慧成果,汉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敬重;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也没有得到精心的维护.在汉字教育和汉字运用方面,有不少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②比如字理的模糊.和拼音文字不同,每一个方块字都有着独特的字理,研究字理成了一门学问,这就是“小学”,即文字学.我们的前辈文化人,几乎都曾受到文字学的熏陶.陈独秀曾在狱中编写《小学识字读本》;鲁迅听章太炎讲解《说文解字》,写过别具慧眼的《门外文谈》;郭沫若更是甲骨文方面的研究专家.可是,今天的识字教育似乎无“理”可言,文字学早被驱逐出课堂,学生只知点横撇捺,不知造字理据.所以才会有人经常把“天翻地覆”写成“天翻地复”,把“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③又如读音的紊乱.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准确的读音,是掌握汉字的基本要求.有些人却视读音为儿戏,秀才识字读半边,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于是,“龋齿”成了“yǔ齿”,“濒临”成了“pín临”.“说服”的“说”字,字典里注音为“shuō”,口语里读音为“shuō”,却被不少电视台的主持人刻意改读成“shuì”.
                  ④再如形体的失范.汉字的字形有一个演变过程,到了汉代经历“隶变”以后基本成熟,从笔画到结构,形成了社会共识.新中国建立以后,通过自觉的文字改革,书写有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可这些规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循.“世博会”的“博”左边常被写成“忄”了,“康师傅”的“康”下边写成了“水”.甚至电脑字库里的有些字,一打出来就是错的,比如“假”字的右上角误成了“几何”的“几”,“肺”字的右半边误成了“城市”的“市”.当年铅排时代,印刷厂的字模要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如今电脑字库各行其是,错了也无人过问,出现了文化管理上的盲区.
                  ⑤还有书写的退化.世界上有近两千种文字,唯有汉字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写艺术--书法.写字,历来是文化人的基本功.看看“五四”以来的作家手稿,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墨宝”,曾经是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汉字书写被边缘化了.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曾经说过:“我最怕两样东西:一是北京售货员的脸,二是中国大学生的字.”
                  ⑥汉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作为一个汉字的传人,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作者:秦光,有删改)
              (1)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2)第2段举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的事例,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3)读第5段,说出划线句子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
              (4)“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这是故宫博物院赠送给北京市公安局锦旗上的感谢语.上面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指出并改正这个错别字.故宫作为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地方,竟然也写错别字.如果将这个事例放到文中,你认为放到第几段最合适?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要做一个汉字的传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 10.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恰如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矛盾的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请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认证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3)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