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虽然现在今人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然而古人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甲】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不乏其例。__  (1)  __。第二个层次是__  (2)  __。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乙】像这样的概念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多达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座中国的艺术宝库,研究这些定会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1) 本文体现出的作者主要的思想观点是

              (2) 从下列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例如《老子》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说“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

              ②例如《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阐明了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③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一首诗很好,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走出电影院,我们也会听到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如何产生的更是没有权威的论述。

              ④画画需要“留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A.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大多数都是古人的独特感悟,具有独创性,今人理论难以取而代之。

              B.作者主张国学研究要对现实有用,因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C.“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说法虽好,能为人感知,但在理论上是不可知的。

              D.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的优良学风,利用其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 2.

              阅读《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  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 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  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 ”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一方者最快活…… 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 ”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已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 3.

                                                                                                                       自信与成功

              (1)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历来倡导做人要谦虚和低调,但求成功,不事张扬。有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典故,尧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行,要把王位让于有德行的许由。许由说,你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却让我来做现成的天子,我不干。两人推来让去,便展现了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不仅如此,许由还以此为耻,跑到登封箕山小溪里将耳朵洗了又洗……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到这里谦虚得实在有些肉麻了。

              (2)谦虚固然能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利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显得不自信,甚至会束缚一个人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信则恰恰相反,它能让人化缺点为优点,自信可以让懦弱的人变得勇敢:自信可以让犹豫的人变得果断;自信可以让迟钝的人变得机敏。但凡富有宏大志向、怀揣远大抱负而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大多是很自信的。纵观古今中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3)大诗人屈原的自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诗仙李白的自信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文韬武略的汉武帝胸怀大志,自信十足,不愧为一代政治家、战略家,开创了汉武盛世。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自信。于喧闹的集市中读书,显示了他对自控力的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显示了他对人生的自信。

              (5)贝多芬是狂傲的自信,他不但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他还说过“即使在陌生人面前,我也没有必要像普通人那样保持一种虚假的谦虚态度”。

              (6)有自信的人往往勇气更足,而谦谦君子则显得欠缺那么一点勇气。如果两者是竞争对手,战局对谦和的一方是不利的。我国女乒选手邓亚萍和乔红,两人技术水准和攻防能力在伯仲之间,但每每两人对决,乔红常常在邓亚萍咄咄逼人的气势下无奈败北,此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吧。

              (7)英国犹太政治家迪斯雷利说,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信的权力。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悦纳”。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他能不能接受自我,即所谓“悦纳自己”。自信的人是最能悦纳自己的人。自卑和嫉妒心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你不够肯定自己,不够喜欢自己,不敢挑战自己,不敢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要想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不自惭,不气馁,心气高一点,悦纳自我,不妨来点自信。

              (1) 对于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2) 对于第(1)段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依次对第(6)(7)画线句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谦虚助人进步,但过分谦虚反而是不自信。     
              B.自信可以促使人成功。
              C.谦虚的人往往缺少勇气          
              D.悦纳自我。
            • 4.

              读网与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书中的知识就好比一艘渡船,载着我们在滔滔不息的人海里悠然自得地航行,使我们感到了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灵魂在交谈、碰撞。读书,就是在纸面上锻炼自己的心智、辨别事理的曲直,找到人生的希望。

                  ④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段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样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不仅是埃森娜,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曾因社交网络而失去自我呢?而能够帮我们找回自我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书,微笑着向人们展示它无穷的魅力和优雅,让你忍不住去接近她。在安静温和的时光里,与清风同行,与书香为伴,那是一种灵魂的享受。沐浴在柔柔的暖阳中,读一本书,松涛竹韵,谷响泉鸣,一切美好会尽入心中。读书,激起了精神的共鸣,诗意了青春的季节,斑斓的行走的岁月。

                  ⑦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对本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时代,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读网。
              B.读网,更要读书。
              C.读网是轻松的,读书是深沉的。
              D.与书香为伴,是一种灵魂的享受。
            • 5.

                                           理直不必气壮

              ①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②东吴丞相顾雍,早年遭奸臣吕壹的陷害。后来吕壹罪行暴露,被捕下狱,恰逢顾雍受命审理他。此时吕壹穿一身囚服,再无昔日风光。照理说,顾雍面对曾经迫害自己的小人,是有充足理由和底气对其嘲弄一番的。然而,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和颜悦色的与之交谈。临走时,顾雍再一次问他:“你的意愿都表达清楚了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吕壹感动得只是叩头谢罪,无话可说。此时,站在一旁的尚书郎怀叙可没有顾雍那般客气,忍不住怒气冲冲地辱骂起吕壹来。顾雍回过头来责备道:“国家有法律惩罚他,何必这样骂人呢。”足见一代名相的气度和境界。

              ③当一个人占理的时候,据理力争,讨回公道,固然无错。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顾及别人尊严,恣意教训、奚落他人的理由。试想,当别人得势时,你敢怒不敢言,唯唯诺诺;别人一旦落魄,你便指东道西,不依不饶,看似理直气壮,实际与小人又有何区别?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④据说,周作人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铜币。很少理财的周作人一次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就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了骗。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作人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毛病,与周作人一家相处甚洽。

              ⑤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周先生理直气不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胸襟博大,厚德载物,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⑥所以说,君子理直气不壮,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化解纷争的至高境界。   

              (选自2012年2月24日《京郊时报》)

              (1) 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 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对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理直气壮,往往失了君子风范。  
              B.君子应该做到理直气不壮。
              C.落井下石非君子,幸灾乐祸真小人。
              D.理直气和、润物无声,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 6.
                                                                                                          “一生择一事”足矣

              ①2016年4月,《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去世,引发了全社会对这位秉持“一生择一事”严肃创作态度的作家的追忆。他的创作生涯长达50余年,一生只为文学而努力。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遍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6年时间。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写作这一件事情上,《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的全部气力,却也最终让他抵达了自己的人生之巅。在多元化的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青年人应该像陈忠实一样,“一生择一事”,即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

              ②诚然,青年人寻求个性独立、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无可厚非。然而,那些“一生择一事”,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成功者,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时代精神的视角。

              ③前段时间,电视上报道了一则新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车洪才36年编250万字《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我国掌握这门语言的不到百人。编纂这本字典,最初是完成国家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的任务。后来有关部门把这件事都忘记了,车教授却在没有一分钱稿费的情况下自己垫钱坚持把字典编完。如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车洪才用自己的坚守实现了年轻时的自勉:奋少壮之勇力,攫智库之珍奇,建丰伟之功,立不灭之绩,完终身之夙愿,尽人世之大义。

              ④任正非和华为公司,是另一个“一生择一事”成就的传奇。当问及任正非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坚持只做一件事”,不炒股、不做房地产、不上市,28年坚定不移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

              ⑤世易时移,青年群体始终是推动国家创新和进步,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力量。虽然今天的青年不同以往,个性更加独立、思想更趋多元,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

              ⑥正可谓“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陈忠实的“一生一部作品”、车洪才教授的“一生一本词典”、任正非的“一生攻陷一道城墙口”,他们的成功,正是充满理想,并为之倾尽全力不懈奋斗的结果。这种“一生择一事”的坚守,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我们拥有因奋斗而充实无悔的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作为本文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本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4) 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

              B.个人的选择应该要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 

              C.青年人要寻求个性独立、个人价值的实现。

              D.奋斗才会得到充实无悔的人生。
            • 7.

              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

              在节日扎堆的下半年,刚刚过完万圣节,孩子们又将迎来感恩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其中洋节日在孩子们中间受宠指数却很高。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到底该让孩子如何过洋节,成为“万圣节”之后各大亲子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观点PK

                  正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适合孩子

                  豆豆爸爸:全球化时代,孩子的世界是开放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出国旅游、游学、竞赛或留学等,需要跟外国朋友交往。因此,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需要认真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节日、礼仪等。让孩子过洋节,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琳琳妈:我觉得应该支持孩子过洋节。孩子们需要圣诞老人那样的童真想像。中国的传统节日虽多,但除了给孩子压岁钱,还给过孩子什么?

                反方:家长应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让孩子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琪琪爸: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是更适合孩子的精神养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民族向心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感受中国文化,外国的文化可以在他长大后让他自己去了解。

                彤彤妈:“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人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让我不明白的是,大张旗鼓过圣诞节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基督徒吗?个人认为,“洋节日”是商家们的促销节。喜欢洋节日的爸爸妈妈们其实是中了商家促销的毒。

              专家看法:  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关键是要过对!

                  在“亲亲袋鼠”资深早教专家符欣看来,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洋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必须要过对。

                  首先,要让孩子对洋节和传统节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洋节的优点是轻松、娱乐、互动性比较强。传统节日的特点是内涵比较丰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洋节日里带给孩子欢乐,同时可以在中国传统佳节,多让孩子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了解一些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语提醒,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所在。过节,不只是买东西或者吃大餐,应提倡重视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亲友团聚时,应该引导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让节日成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

                  最后,无论是洋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陪孩子过节时,“陪”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想要让孩子们对节日本身感兴趣,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挖掘节日的美好所在。虽然传统节日相对比较沉重,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一旦孩子有机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就会变得有意思,也会让孩子更难忘。

              链接一:5岁的昊昊,刚在幼儿园过了“万圣节”之后,最近一直提着和爸爸一起做的南瓜灯不撒手。问他最爱的节日是什么时,昊昊马上答“万圣节”。昊昊爸笑言,圣诞节的时候给昊昊买棵圣诞树,昊昊最喜欢的节日估计会变成圣诞节啦。

                记者在昊昊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其次是万圣节,只有28%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2%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6%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在“洋节日”里,爸爸妈妈不用走亲戚,会“陪”自己一起玩,更有趣一些。

              链接二: 中国民间农历每月都有节日,南方人有此民谣:正月油豉,二月饼,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节,六月十九,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十一月冬、十二月年。各个节日或敬鬼神,或庆团圆,或贺丰收,或尊长辈,各有内涵,表现了中国人们赋予生活的美好期待。(图:中国春节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 “洋节”也饱含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及对生活的理解。“情人节”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母亲节”体现母爱的伟大。 “感恩节”旨在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链接三: 据考证,“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但在美国“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春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很多国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特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中秋节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 图:韩国“中秋节”,家团圆,品松糕)




              (1) 下面对家长认为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专家符欣如何让孩子“过对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豆爸爸认为全球化时代,为了解外国文化,与外国人交流准备,孩子应过“”洋节”。  
              B.琳琳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给孩子钱,不如“洋节”充满童真想像,应过“洋节”。
              C.琪琪爸认为孩子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长大后再接触外国文化,不应过“洋节”。
              D.彤彤妈认为“圣诞节”是基督徒节日,其他“洋节”也是商家促销节,不应过“洋节”。

            • 8. 下面对文章理解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A.选文作者所论述的观点是“我们要学会赏识”。
              B.第③段中“迷途的羔羊”是指特指林清玄笔下的小偷和莫伯桑。
              C.选文结尾深化文章的论点,强调赏识自己在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D.第④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多方面论证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赏识自己,进而论述了赏识自己的作用和益处。
            • 9. 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 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   ( )
              A.断臂的维纳斯刚出土时,雕塑家们纷纷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结果并不理想,大家一致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更具有艺术魅力。
              B.林书豪虽然先天条件并不出色,但他苦练球技,成为NBA赛场上耀眼的明星。
              C.一个原本容貌不错的女孩,为了追求“明星脸”而去整形,不料整形失败,反而变丑。
              D.一个成绩平平、喜欢机械的少年,放弃高考,进入技术学校,看来成为修车高手。
            • 10.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A.我们都是成功者。
              B.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C.要把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
              D.我们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