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特殊的母爱

              文扬

              ①到圣迭戈的第二天,我去了久负盛名的圣迭戈动物园。
                  ②我坐上了双层游览车,前排坐着一个中年妇女,她的旁边站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约1米高,穿着一件长袖红格连衣裙。当小女孩的头转过来时,我惊得几乎呆住了。小女孩瘦小的脸上,皮肤像疤痕一样扭曲牵扯着,眼睛部分只剩一个小小的裂缝,鼻子、嘴巴、耳朵也都扭曲得不成形状,皱成一团。女孩露出长袖里的手,五指痉挛蜷缩在一起。车子开动后,女孩开始在原地慢慢转圈,转了一圈又一圈。中年妇女回过头,微笑着对我说:“安妮现在兴奋极了,她知道我们现在在游览车上。”
                  ③ “安妮?”我一时没弄明白她指的是谁。
                  ④ “我女儿叫安妮。”女人指着转圈的小女孩说,“你看她在转圈,这是她感到高兴的表示。”女人打开双肩包,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水瓶,打开盖,拉了拉女孩的手。女孩停下来。 女人搂住女孩,把瓶口放在女孩的嘴边,让女孩抿了几口水后,女人掏出纸巾细心擦去女孩嘴边流出的水。女孩喝完水后,继续在原地转起圈来。  ⑤我小心地问道:“安妮,她……会说话吗?” 女人摇头,说:“安妮不会说话,她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那……”我惊异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安妮有触觉,只要我触摸她,她就知道。”“她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女人点头:“是的,她出生时就是这样。医生说,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突变病。”
                  ⑥我不再说话,默默地看着外面。   

              ⑦过了一会儿,女人热心地向我介绍起沿途见到的各种动物。她似乎对这个动物园非常熟悉,我问她是不是常来动物园。她说:“我每个周末都来,安妮喜欢来动物园。如果哪个星期她没有来的话,她就会烦躁不安,晚上也不肯睡觉。”

              ⑧ “那……她来动物园看什么呢?”“安妮喜欢坐动物园的游览车,每次来动物园,她还要到鸟园去玩。”“可是,她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呀!”“是呀,我也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气味,也许是环境,她只要一进鸟园,就兴奋得转圈圈。”
                  ⑨女人拉住小女孩的手,女孩安静下来,女人爱怜地把女孩搂在怀里,自言自语地说:“该休息一会儿了。”女人对我说:“我一直住在圣迭戈,从来没有想过搬到别的地方,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动物园,其他地方的动物园没有这样的条件和设施。”⑩“安妮多大了?”
                  ⑾“她今年26岁。”  

              ⑿我又一次沉默了,想着26年过去的日日夜夜,还有即将到来的许多日子。   

                  ⒀“你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说。她笑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里闪着泪光。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认真研读文章,理清 “我”的情感变化,完成下面的填空。

              (       )——惊异——沉默——(      )

              (3) 文中写道:“我不再说话,默默地看着外面”和“我又一次沉默了”,请分别概括出作者这两次沉默时的内心感受。

                                                                                      

              (4) 请你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女人搂住女孩,把瓶口放在女孩的嘴边,让女孩抿了几口水后,女人掏出纸巾细心擦去女孩嘴边流出的水。

                                                                                        

              (5) 你认为文章结尾女人闪着泪光意味着什么吗?至少写三点。

            • 2.

              阅读《是谁爱着你的背影》完成习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1)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2)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3)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4)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5)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6)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7)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8)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9)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10)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11)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12)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13)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14)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15)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淌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⑾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 第③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



              (2) 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 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4) 文章最后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谈到的“从草木身上得到的人的道理”。

            • 4.

              燕子来时

              王琪

              (1)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了起来。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2)我从小对燕子情有独钟。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看到了播种和耕耘,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身影,聆听燕语呢喃,静观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暗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3)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路边无数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争先恐后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4)而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燕子们争相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5)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每年春天,它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6)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7)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1) 请结合文章第(2)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3)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1)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万木争荣,桃红柳绿。

              B.文章第(3)自然段写阳光、绿叶、花朵,为的是与盛大的燕子舞会形成对比,突出燕子给作者带来的特殊感受。

              C.文章第(5)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屋屋檐下燕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人类的亲密关系。

              D.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思考现实等融为一体。

              (4) 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了什么现象?请简要分析第(7)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①今天在地铁上遇到了我的表哥,一上车我就认出来了。我们之间隔着一对情侣,他靠在车厢门上,低头玩手机。我一下子想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如果贸然上去打招呼,会不会吓到他?

              ②他是二舅的心头宝,二舅是外婆和全家人的心头宝。只有小学文化的二舅十八岁当上了空军,后来转业成了一名专飞国际航班的飞行员,二舅妈则是空姐。

              ③二十四年前,我们举家去广州二舅家探亲,表哥那时候八岁,我六岁。在二舅家,我第一次见到了一桌子的零食,都是表哥的,还有各种玩具,也是他的。这些爸爸妈妈都不让我乱碰的。他还有钢琴,二舅让他弹奏给我们听。他老大不情愿给我们弹起了《一闪一闪亮晶晶》。我着了迷羡慕地看着那从黑白键里发出来的声音,像是圆润的水珠滴落在我的脸上。

               ④第二次见到他时,他十四岁,我十二岁。为了二舅一家的到来,我妈妈、我姨妈、大舅妈、三舅妈都齐聚到 我外婆家,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生怕他们在城市上待习惯了,嫌乡下脏。我们这些男孩还去长江边的暗道掏螺蛳,提前一天就放在水盆泡好了。现宰的家养公鸡,现从鱼塘捞的胖头鱼,外公大清早起来现做的豆腐,都一一备好了。

              ⑤二舅他们一家不在外婆家住的,他们在城区最好的龙潭宾馆订了房间,只是中午回来看看。大表哥军哥早早地在村子的路口等着,外婆紧张得碗拿起都颤颤的。她做的这些菜,都是二舅爱吃的,也会是二舅的孩子爱吃的,因为那孩子是她去广州带大的。      

                   ⑥“来啦,来啦!”军哥一路往外婆家跑一路喊着,后面一辆黑色奥迪沿着村头土路稳稳地开了过来。全家人从堂屋、灶屋、池塘、豆腐坊冲出来聚在一起,站在豆场上,看车子停下,二舅、二舅妈和表哥相继从车子里出来。站在最前面的外婆和外公开始眼角湿润了,而其他围观的乡亲对着二舅一家和车子啧啧称叹。

              ⑦二舅的确是当空军的料子,那时虽然四十出头,穿着咖啡色长风衣,依旧挺拔英俊;二舅妈一点不像是我想象中空姐的样子,看起来气色不太好,可能有点水土不服的缘故;表哥是个黑瘦的少年,他跟在爸妈的身后,看样子很紧张。

              ⑧二舅叫了一声“妈”,外婆的眼泪落了又落,手在二舅的风衣拍了拍,像是怕拍脏了又缩了回来。二舅转头看看二舅妈,二舅妈短促地叫了一声“妈”。表哥此时站在他妈妈的身后,见二舅看他,他低头轻轻地喊了一声:“奶奶。”外婆探头看他,“长高了!变瘦了!”表哥躲在后面不过来。外婆对着边上的姨妈说:“他还和小时候一样,害羞!”      

                   ⑨我们都被大舅给轰了出来,各自站在池塘边的豆场上。远远地我 看见打扫得亮亮堂堂的堂屋摆着四方桌子,铺上了新买的桌布,舅妈把菜都一一地放好了,有炒螺丝、莲藕炖排骨、鱼炖豆腐、青椒炒肉、牛肉炖萝卜,还有糯米丸 子,都是过年才能吃到的,馋死我了。

              ⑩二舅一家三口各自坐在桌子一边,外婆在厨房热菜,大舅妈传菜。我们都不敢说话,大舅说我们要像城市的文明人一样学会安静。他们一小口一小口吃着米饭,一小勺一小勺舀着汤,一小筷一小筷夹着肉。那些看热闹的乡亲感慨城市上的人吃饭真斯文啊。我看得很着急,那些冒着热气的汤 都快冷了,他们还是慢腾腾的。

              ⑪二舅站起来走到门口说:“大哥,你们都进来吃啊!”大舅摇摇手,远远地说:“我们不饿!”二舅又对着灶房喊:“妈,你过来一 起吃吧。菜够了。”外婆一边烧火一边摇手:“这点菜哪里够!”二舅看了看堂屋,又看了看我们,轻叹了一口气,又转身回到桌子上。     

                    ⑫吃完饭,大舅带二舅一家去二楼休息。那房间新买了床铺、床单和桌椅,水泥地上用拖把拖了几遍,墙壁上重新粉刷一新。二舅站在房子中央,我们都跟着过来看着他 们,看看又忍不住笑。很奇怪,我记得那种不由自主的笑,也不知道是笑什么。他们看过来,我们躲了躲,他们看别处,我们又上前凑了凑。

              ⑬二舅妈脱下外套,环顾 四周。二舅问:“你在找什么?”二舅妈迟疑地问:“没有衣架吗?”大舅立马对军哥说:“赶紧去借个衣架!”军哥撒开腿就下了楼,冲到隔壁家去借了一个木衣 架又飞速地奔回来,好像迟一刻就会世界崩塌。

              ⑭衣架刚放好,军哥的气还没喘顺,二舅妈待要挂上衣服又没挂。二舅又问:“怎么不挂?”二舅妈嘟囔了一声:“有 灰。”立马大舅妈就冲着楼下喊:“快拿毛巾来,湿的!”马上姨妈冲了上来,拿着打湿的新毛巾,把衣架擦拭了一遍。      

                   ⑮休息好了,跟外公外婆大舅他们说了一会儿话,二舅一家的探亲就结束了。那辆奥迪又一次开了过来。二舅一家走到车前,二舅妈如老鼠逃离般很快钻进了车子,表哥也跟着钻进去。二舅站定回头,“我明年再回来看你们。”二舅低头朝车子里说:“你出来跟大家说声再见啊。”表哥又从车里出来,红着脸,往我们这边草草地挥挥手说了声“再见”又钻了进去。

              ⑯二舅摇摇头,再次跟我们挥手。我突然感觉,我们和二舅一家之间,不仅仅只是隔着一块车窗玻璃的距离了。我们站在豆场上看着车子载着他们绝尘而去。外婆一个劲儿在抹眼泪,眼角处红红的。二舅留下了一大笔钱给外公外婆, 也给我们各家亲戚一笔钱,让我们好好照顾二老。

              ⑰外婆做的菜剩下来大部分,他们没有吃多少,热一热我们敞开怀吃光了。一天我们几乎没有吃一口饭,也不觉得 饿,此时各自像是卸了重担一般,找回了熟悉,要好好饱餐一回。我去灶房拿菜,外婆正在灶台边上热菜,对着帮忙的妈妈说:“你看看他,多瘦啊。他小时候我带着,白白胖胖 的。成天带着他,也不敢出门,外面那些人说话我也听不懂。难受的很。唉,他太瘦了。刚才忘了跟老二说一声,让他多吃饭。”    

                    ⑱两年后,外婆去世了。再过一年,外公去世了。两次葬礼都只有二舅一个人回来,他支付了所有的丧葬费。在此之后,二舅也没有再回来过了。而表哥我只听说在国内 考大学没考好,被二舅送到英国读大学了,花费百万。再后来听说他在北京买了房,在某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里工作,跟一位家境很好的女孩结婚。

              ⑲我所知道只有这 些。现在他就站在我前面,低头看着手机,跟当初站在外婆家看着地面一样的神态。那时我也是远远地盯着他看,他却没有抬头看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他羞涩地、 沉默地低着头。

              ⑳我该不该上去对表哥说:“好多年不见,你好吗?”或许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说:“嘿,表哥,你这些年是怎样 的生活?”或许我们还能成为好朋友,说些天南海北的话,喝几杯酒,面红耳赤地拍拍对方肩头。可是我没问,一种很奇怪的矜持感阻碍着我上前去。

                   到站了,走出门时,我再回头看了看他——再见,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1) 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地点

              情节

              “我”的情感

              二十四年前

              二舅家

              去二舅家探亲看到零食玩具及听表哥弹琴

              外婆家

              距离感

              今天

               ④

              偶遇表哥

              感到陌生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⑰段划线句“一天我们几乎没有吃一口饭,也不觉得 饿,此时各自像是卸了重担一般,找回了熟悉,要好好饱餐一回。”中“卸”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⑮自然段划线的句子。

              二舅一家走到车前,二舅妈如老鼠逃离般很快钻进了车子,表哥也跟着钻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天才徐志摩

              余杰

                 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

                 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徐志摩一辈子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地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地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的累赘往天外飞。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

                 “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1) 文中第三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徐志摩的诗文,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认为,徐志摩在沼泽似的世上走了一遭,但是鞋袜未湿。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想起那年读书时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地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文中划线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道“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会有个人的感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 9.

              消失的故乡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 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 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亲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 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 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看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 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万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 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①              ,②                ;长满水草的河渠,③;             ;“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             等。

              (2)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提示:着重从句子中修饰景物的词所流露出的情感分析)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_ _句。点评:                                               

              (3) 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4) 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 10.

              守望的角度

              周国平

              ①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该是很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注】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

              ②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常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护森林,瞭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瞭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绝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化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

              ③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④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

              ⑤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部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国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ɑ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志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

              【注】帕斯卡是法国17世纪最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家。他认为“仁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端。

              (1) 阅读第②段和第⑤段,谈一谈“守林人”“守灯塔人”与“麦田”的“守望者”在心境上有什么不同。
              (2) 阅读第③段,请解释“守望是一种角度”中“角度”二字的含义?
              (3) 阅读第④段和第⑤段,请简要概括“守望者”是怎样一种人?
              (4) 第⑤段说:“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从本文的写作意图来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担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