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______是近。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是动。
              (4)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 ______,实为写 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 2.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 选文第①段加下划线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说“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它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句话中“生的欢喜”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常春藤是“固执”的?这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第④段一方面说“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月下感怀

              刘建梅

                 (1)中秋的夜晚。广州。

                 (2)月亮升起来了。不是特别的亮,偶尔还有几缕云彩飘过。这是城里的月光。

                 (3)我跟男友说,月亮升起来了呢,他一脸的惊喜,说,走,我们赏月去。这是第一次,我们一起赏月。

                 (4)我们手拉手来到楼顶。不是从什么时候起,邻居几家的楼顶上都是赏月的人们。因为在各自的楼顶上,我们还是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的。

                 (5)渐渐地,月亮升得很高也很远……远处飘来几个小红点,在渺茫的夜空下浮沉不定,近了,原来是孔明灯!

                 (6)去年,也是中秋,是在家乡过的。原本只是打算回原单位办完离职手续就上来广州过中秋。离职手续自然办得顺利,后来却因为其他事情不得不耽搁下来,过完中秋再走。

                 (7)那晚,月色很美,一轮明月高悬夜空。也许是因为空旷,月亮显得特别亲近,澄澈,静美。万物都融化在月光里。置身其中,便有了似梦似幻的感觉。院里的黄皮树因了秋风的轻拂,茂密的枝叶在水泥地板上画下无数的图案,变幻莫测。

                 (8)然而,父亲却是沉默的。良久,才说了一句:“你这次办了离职(手续)之后,应该就是再也不能回学校(工作)了吧?”似是在问我,又似是在喃喃自语。

                 (9)感觉里,父亲太多的辛酸。为了生活,父亲在外劳碌奔波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可以闲在家里了,自然希望儿女都守护在身边。而作为女儿的我却选择放弃所谓的“铁饭碗”,到另一座城市去打拼。

                 (10)我是乡下长大的孩子。故乡的月光照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又伴着我走过了充满憧憬的天之骄子般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自然而然地被分配到离家最近的一个小镇,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在那个称得上婉转清丽、含蓄细密的小镇,依然沐浴着故乡的月光,我站在七尺讲台上挥洒了五年的青春……

                 (11)如今,面对的是城里的当空皓月,潜意识里故乡那轮明月变得辽远而飘渺了,内心深处却油然而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惆怅之感。

                 (12)月色越发静好。此刻定然有人对月思乡,有人对月相思,有人围着餐桌共享天伦之乐,有人三五成群散步聊天,也有“宅一族”沉浸在网游里自得其乐……不远处,是个运动广场,那儿夜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今晚也不例外。音乐依时响起,舞者的脚步并不因中秋的到来而停歇。多有毅力!

                 (13)人生就是万花筒,只因为人们各有选择,各有活法,并一如既往的执着。

                 (14)面对月夜,也曾对自己的毅然抉择彷徨过,质疑过,最终还是被那无言而执着的月儿所折服。选择了,何必后悔?一如明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尽管人世间沧海了又桑田,明月依然故我,年年如是,月月相似,每月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日夜,一泄无遗,无怨无悔!

                 (15)鲁迅有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诗人汪国真也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人生之路无定数,于是便有了多样的选择,选择了就不该轻言放弃。正因如此,才有了百态的人生。世界不也因此才精彩纷呈吗?繁华都市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人们忙碌如陀螺般旋转,车流穿梭如流水。谁能保证自己脱颖而出?但谁都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为了生存也好,为了梦想也罢,我们毫不例外地必须努力!总觉得现在的自己如一条蚕蛹,正在抽丝结茧,即使不能保证在自己的故事里最终破茧成蝶,我想,也了无遗憾,毕竟努力过,坚持过,付出了,无形中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美丽阐释?足矣!

                 (16)不知何时,月亮已经升到了最高空。他端来一杯咖啡,轻声问:“想什么呢?”我浅啜了一口,夹杂着苦涩的清香顿时在口里弥漫开来。我淡淡地回答:“谁说‘月是故乡明’?城里的月光不也一样么?……”

                 (17)“哦??”男友愕然。

                 (18)我知道我答非所问了。

              (1) 阅读全文,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按提示完成表格。

               

              文章情节

              人物感受(心理)

              站在城市的楼顶

               

              回忆自己回乡办理离职手续

               

              想到运动场舞者的毅力

               

              (2) 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去年回家办理离职的情节有何作用? (3) 作者回想自己离开故乡本来有些彷徨,质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最终还是被那无言而执着的月儿所折服。”,想一想,月儿让作者明白了什么? (4) 本文引用鲁迅及汪国真的话的意图是什么?
            • 4.

              大树之歌

                 ①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②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③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干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④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⑤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①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②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③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④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⑤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⑥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么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⑦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⑧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⑨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特瓶,一种饮料瓶。

              (1) 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      )——生气——(      )——(      )——感谢


              (2) 结合加线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出天空了。


              (3) 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4)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请问分别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
            • 5.

              朵朵生香的夜

              包利民

              ①又是一个如旧的长夜,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种种。不停地打字,不停地在头脑中编织着故事,窗外的黑暗被灯光挡在不远处。忽然心里便无由地烦躁,竟再也写不下去一个字,仿佛平时压抑着的,此刻全随夜色弥漫开来。

              ②这个时候,一个好友在QQ上发来几张图片,全是盛开的花树,在这个时候,我所在的东北之北,依然冰封雪盖,而她那里,却已经春花如锦。一如穿行在季节的缝隙里,顿生天遥地远之慨。而那些花的形象,也穿越了千山万水,在这个寂寂的长夜里,在我眼中,开出了春天的温暖。

              ③在这个依然有些寒冷的春夜,看着那几幅花儿的照片,心里的烦躁也渐渐消散,只余夜的静与美。便也不再写文章,看着屏幕上的那些花儿,便忽然想起曾经的许多个夜晚。记得某年的一个夏天,阳台上的几盆杜鹃开花了,还打着许多骨朵。那个夜里,便突发奇想,想看看一朵花儿到底是怎样开放的。于是,就那样静静地与几盆花对坐,月光把花影印在侧面的墙上,一幅轻轻摇曳的画面。那些尖尖的花蕾,顶部已微微张开,向外微吐着淡淡的香气。于是心里有了浅浅的温柔和温暖,就像窗外远远的月亮。

              ④后半夜的时候,花蕾们的小嘴已经,像一只只倒挂的铃铛,正在一点点释放着美好。那个夜里,我一点睡意都没有,就看着时间用无形的手指一点点  B那些花蕾。当第一缕霞光映红了窗棂,花儿便几乎C   了,仿佛打着呵欠从长梦中醒来,芬芳流动。在无人知晓的夜里,它们就这样默默地努力,把美丽和馨香写进早起之人的眼里。

              ⑤我知道,以后再也难遇见那样静而美的夜了,其实,是我再也难有那样静而美的情怀了。只是,有着这样一份回忆,在这样的静夜里想起,也是难得的温暖与眷恋。

              ⑥有一年,一个秋天的傍晚,我去一所大学拜访一个老者,从他那里出来时已是星月满天,微凉的风流淌着校园里不知名的花香草气。在这样的夜里,行走在大学校园中,仿佛时光流转,我竟不敢疾走,怕惊飞那些正在苏醒的往事,它们,就栖息在身前身后。天上一轮满月,清辉四溢,片云微度,越发静谧澄澈。穿过那个大操场时,地上如积了一层空明的水。忽然看见两个人站在看台顶端的边缘上,手紧握在一起,抬头凝望那轮圆圆的月。在月光的背景下,如一幅静静的剪影。

              ⑦刹那间,心里便软软地似要滴下露来。多少年前了,酷似眼前的秋夜,在这圆圆的月亮底下,也曾如此宁静而美好。只是,当年执手相望的人,早已散了牵手的缘。也曾有过怨怼,也曾有过失落,甚至好长的时间内,月亮在心里从未再圆过,也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夜晚。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无边无际的美好与温暖。我知道,此刻我的脸上,一定荡漾着最清澈的微笑,一如晚风中流动的花香。

              ⑧一生中有多少那样的夜晚,能让我们心里涟漪如花、能让思绪芬芳如月?

              ⑨那个遥远的冬天,刚读高中的我们,决定去参加班主任的婚礼。我们出发的时候,已是下午,当时天还很晴,虽然很冷。我们坐在车里,在旷野的公路上,看到一轮极美的落日。在一个小镇下了车后,我们一时茫然,只记得一个村庄的名字,却不知路径,只好找人打听。然后,便步行踏上一条铺满白雪的小路。

              ⑩十八里的路,冬季天黑得早,五点多钟,夜幕就垂了下来,如哪个女神的长发。又飘起了雪,我们跑跑跳跳的,大地上的雪将夜色映得如梦如幻。有个同学肩上扛着录音机,放起了歌曲,于是我们全跟着大声地唱,声音附着在飘飞的雪花上,送入未知的遥远。每次回忆,那朵朵的雪花,就如我们圣洁遥远的青春岁月,在时光深处,恋恋地飞。

              ⑾在这样一个依然寒冷的春夜,我却走过了从前的每一个在心底生香的晚上,困扰着的种种,全在氤氲的芬芳里融化,流淌成春天在我心里驻一片芳华。心里开着花儿,不管与怎样的夜相逢,都会许我一枕香甜的梦境,然后,再许我一个明媚的早晨。


              (1) 文章最后写道:“在这样一个依然寒冷的春夜,我却走过了从前的每一个在心底生香的晚上”,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写了哪些“心底生香的晚上”?
              (2) 作者在回味“朵朵生香的夜”时,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无由的烦躁——(①)——心里涟漪如花,思绪芬芳如月——(②)


              (3) 根据第三段内容的需要,把下面三个词语正确地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词语:打开   绽开  张开

              A:     B:     C:     

              (4)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5) 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 6.

                                                                                                          影响我一生的母亲

                                                 莫言

              ⑴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⑵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⑶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⑷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⑸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⑹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⑺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走,我是不会去的。”

              ⑻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以至于后来我进入了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⑼在村子里,我是一个贫嘴的孩子。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⑽我母亲虽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节选自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有删改


              莫言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在文中前六段中,他以独到的方式,讲述了与母亲相关的四个故事。除了第⑶段和第⑷段所写的两件事外,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它另外两件事的内容及这两件事带给“我”的感受。

              【示例】事件:目睹母亲捡麦穗而被人扇耳光。    感受:让“我”最痛苦

              (1)事件:                     感受:               

              (2)事件:                     感受:               

            • 7.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②“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③“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④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通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⑤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⑥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⑦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⑧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⑨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⑩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⑪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⑫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⑬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文中,作者回忆了阿长哪两件事?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8. 闲悟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yù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piān,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两个汉字。 

              yù寒(   )    浮想联piān(   )

              (2)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4) 文中第③段写道“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此处的“契合”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 结合上下文,请在第④段划横线处在续写一个句子。  (6)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7) 梧桐面对外界打击从容不迫,莲花同样正直高洁,请你写出《爱莲说》中表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