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有着怎样的情感意味,请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 2.

              对《陋室铭》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运用两个比喻起兴,点明全文的主旨:“惟吾德馨”。
              B.文章的显著特点是语言精辟,对仗工整,对比鲜明,虚实相生,互相衬托,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C.作者写陋室,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来表现了陋室不陋。
              D.“可以调素琴”表明作者是喜爱音乐的,后面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表现出了作者思想上的前后矛盾。
            • 3.

              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桃花源记》中的“怡然自乐”有相同的内涵。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 5.

              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期陶弘景给康乐公谢灵运的一封回信。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境界清新。
              C.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疑。
              D.本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 6.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文章写景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B.本文一开始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子喃喃曰”,这里提到的舟子要么是友人船上的舟子,要么就是作者写作时考虑疏忽了。
              C.本文是张岱记昔游之作,表达对往事的回忆怀念,仿佛浮生一梦
              D.文章叙事是行文线索,写景是游记重点,但湖心亭巧遇知音抒发自己寄情山水,孤高自赏的情怀更是重点。
            • 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8.

              下面对《三峡》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 9.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的含义

                 ①月色入                     ②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                    ④相与步于中庭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闲人”?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 10.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