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2.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 3.

              ①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而我的心痛已经渐渐弥散开去。

                 ②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考完最后一场试,是和学业告别;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告别。然后,知道一个个朋友离去的日期,开始一场场告别。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四年已经习惯的大学生活。

                 ③已经习惯了晚饭后在校园竹林中漫步,习惯了晚上的卧谈会,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回,吃饭前尝两口别人的饭菜,几个室友像一家人似的相濡以沫。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周

              围的饭馆总是挤得满满的。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为今天的惜别与感伤。

                 ④还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自我介绍么?

                 ⑤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么?

                 ⑥还记得“小刚”的梦话,“鲁汉”的鼾声么?

                 ⑦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辩论,一起赋诗,一起唱歌么?

                 ⑧那些有趣的、飞扬的,色彩鲜明、动人心弦、无比快乐的时光将要一去不复返了。我会永远记住那些和善可爱的面庞,记住你们每个人青春的风采,记住那星光下曾经相伴的蛙吟虫鸣,

              记住朋友们在夏夜里那轻柔如风的人生畅想……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每一个瞬间都会因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而被永恒地怀念,

                 ⑨再见了,我的老师、我的慈母、我的恩人!你们那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真让我由衷敬佩;你们那________、________。真让我________。在这临别之际,我披着月光。独上西楼,凭栏眺望着你们住处的灯光,依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耳畔又响起了你们深情的寄语。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除了频频回味外,更多的却是感恩和祝福。

                 ⑩再见了,我们呆过的这间寝室,四年来,你如同一个好兄弟,默默地为我们透风挡雨,无私地为我们完全付出。对着空无一人的寝室依依道了一声:“兄弟,我走了!”然后轻轻掩上门……

                 ⑪再见了,我的恩师;

                 ⑫再见了,我的青春;

                 ⑬再见了,我的学生时代!

                 ⑭永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⑮青春散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丽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感情。

                 ⑯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我们将会在前面的旅途上,迎着灿烂的阳光,乘着青春的翅膀,勇敢地飞向梦想的天堂。(文段有删改)

            • 4.

              迷雾灯塔之光

               ⑴科林慢腾腾地从学校往家走。不远处是一个坐落在山上的爱尔兰小渔村,他的家就在那里。今天是圣诞节的前一天,但科林一点也感觉不到圣诞的气氛,也许是因为没有下雪。但科林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他产生了这种感觉,这是一个他甚至不敢去想的原因。

               ⑵他看着远处灰色的大海,地平线上一艘船的影子也没有。七天前他的父亲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⑶“我会从设德兰群岛带一条牧羊犬来给你。”科林的父亲在出海的那天早上这样对儿子说,“在圣诞节前你就会得到它,我保证。”
               ⑷但现在已经是圣诞节前夜。科林朝山上的灯塔看去,一场暴风雨已摧毁灯塔的电线。明亮的灯塔之光已经熄灭。七天了,没有灯光指引他的父亲的渔船。
               ⑸科林推开家门。“科林,我们需要泥炭来生火。”科林一进门,母亲就对他说,“家里的泥炭已经烧完,并且快到点亮圣诞蜡烛的时间了。”
               ⑹“我不太关心点亮蜡烛的事,妈妈。” 科林回答母亲。“是,我也不想关心。”母亲答道,“但是每一个爱尔兰人在平安夜都会点亮蜡烛,即使在最伤心的时候。我知道现在家里充满了悲伤,但明亮的蜡烛表示我们的家和心扉向陌生人敞开。去吧,孩子。我有两根蜡烛,我们一人一根。如果你捡一些泥炭回来,我们待会儿就做晚饭。”科林点点头,走出了家门。
               ⑺他牵着驮泥炭的驴子来到山上。“谁会关心一根蜡烛?” 他看着灯塔说:“什么时候才能重新点亮灯光,指引渔船回家?”驴子摇摇头,悲伤地叫了几声,似乎它能听懂科林的话。
               ⑻科林凝望灯塔,叹了一口气。忽然,他的脑袋灵光一闪。“对,就这样。”科林                 。到达灯塔,他使劲地敲门。
               ⑼看守人达非先生打开门,“你来干什么,年轻人?你吓了我一大跳。要知道,平安夜就要降临了。”
               ⑽“达非先生,”科林喘着气说道,“您以前是如何让灯塔亮起来的?”
               ⑾“嗯,用电池,但它们现在已经没有电了。孩子。新年后才有新电池。”
               ⑿“不,我的意思是,在使用电池这种东西之前,如何点亮灯塔?”
               ⒀“用汽油灯。这盏灯现在放在地下室里。但我们现在没有汽油,孩子。”
               ⒁“用煤油行吗?”科林屏住呼吸问。“我想可以,”达非先生若有所思地说,“但是,我们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在这个村庄你不会找到一丁点多余的煤油。今年大家都没什么钱……”
               ⒂达非先生还没说完,科林已经跑出很远。回到家里,科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桶,然后又跑出了家门。
               ⒃这时,几乎每一家都已经点亮了蜡烛。在平安夜,一盏烛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会受到欢迎,无论他要求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科林加快脚步,飞奔到第一间亮着烛光的房子前。
               ⒄“你可以从你的煤油灯里分给我半杯煤油吗?”他问。科林去了每一间有烛光从窗口透出的房子。
               ⒅在一小时内,他讨到了两桶煤油。他费力地把两桶煤油提到了灯塔门前,然后又使劲地敲门。 ⒆看到煤油,达非先生非常惊讶,但是他摇着头说道:“这点煤油最多能让灯塔的灯燃烧一个小时。”
               ⒇“我会带更多煤油来,时间还早呢!”话没说完,科科林又向山下飞奔。

              (21)三个多小时后,科林已经收集了五桶煤油。在他往山上运送第六桶煤油的时候,灯塔上突然亮起了火光。火光迅速在整个山谷扩散开来。同时,它向大海的黑暗心脏处延伸,仿佛在召唤着迷航的人回家。达非先生重新点亮了灯塔上的灯!

              (22)科林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母亲从火炉旁的椅子上跳起来:“科林,你去哪里了?你没吃晚饭。也没点亮你的蜡烛!”

              (23)“哦,妈妈。我已经点亮了一根蜡烛,并且是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很大的蜡烛。”

              (24)那晚,科林睡得很香,梦里有蜡烛亮着。突然,一声惊叫吵醒了他。“船!船回来了!”

              (25)然后,科林听到了:“灯光!他们说是灯光,灯塔上的灯光。他们其实只在十英里外,船在迷雾中迷失了方向。灯塔上的灯光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方向!”

              (26)曙光从窗口射进来。科林蹿到窗口,他的母亲和邻居正冲向码头。是真的!在灰色的海面上,他父亲的双桅帆船正徐徐驶进码头。

              (27)科林跑出家门,也向码头飞奔。他感到一股潮湿的风吹在脸上,下雪了。这才是真正的圣诞节早晨。(选自《格言》,有改动)

            • 5.

              父 亲

              ① 父亲又要走了。

              ②“我坐在书桌前,茫茫然地盯着书。不一会轻轻地打开门,父亲正在外面拉好包,提在手里掂了掂。我叹口气,又悄悄地关上了门,这么些年来,父亲常也不在家住。他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造了多少房,修了多少路,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清楚。

              ③我总以为父亲并不爱我。自从母亲出走以后,他便把我丢在家里,让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担起全部的家务,可我总盼着他回来。记得在一个冬季,父亲终于回来了。那时,我满心欢喜,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请求父亲送我上学。这是小小的,但又是我当初最大的心愿,因为我总想像同学们一样在校门口自豪地与爸爸告别,况且外面的雪的确也很大。

              ④“爸爸,你送我上学吧,今天雪好大!”

              ⑤“爸爸不是早教你自己上学了,怎么长大了反忘了?!”

              我愣住了,他居然把一个十岁的孩子称为“长大了”。“可是……”我委屈得难以再说下去。

              ⑥“没有,可是的……”

              ⑦于是倔强的我一气之下拿了书包就冲出门。

                  ⑧“突然后面传来父亲的声音:“你的作业本忘了!”我头也不回地往前跑。父亲终于追上了我,把作业本塞进书包,还替我把帽子拉下,捂住耳朵。走了一段路,我回头看看,父亲仍仁立在风雪里。

                  ⑨“爸,你什么时候再回来?”我掂了掂父亲的包,很沉。

                  ⑩“我自己也说不准。”父亲淡淡地回答,“不过只要有机会,总会回来看你的。”

                  ⑪那时,我与父亲一直僵持着。偶尔见面时他似乎总想对我说些什么,可我没有给他机会。终于在暑假的一天,父亲提出带我去远方的工地。我答应了,实在也很好奇。

                  ⑫走进工地大门,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我见所未见的场面:一群打着赤膊的汉子,推着车,扛着楼板,搬着砖……嘴里不时发出“杭唷”“杭唷”的声音,他们的肌肤,在烈日下闪闪有光的,不远处,传来阵阵打夯声:“一二三!”“一二三!”整齐有力的号声。我感受到了一种轰轰烈烈的刚性,唯有男子汉才有的刚性。我到各处走了一圈,看到了工人们筑起的大厦雄伟的骨架,也看到了一排低矮简陋的临时住棚。这时,我好像真的长大了,明白了父亲。

                  ⑬晚上,父亲的屋里有许多人,没有椅子,大家坐在地上。这些壮实的汉子们,手里拿着蓝边的大碗,里面是当地自酿的醇酒,浓烈而醉人;酒过三巡,于是高声谈笑。他们的话,有我听得懂的,也有我听不懂的,可无论怎样,它们都是那样朴实,亲切;有人唱起歌来,那歌,有我听到过的,也有我不曾听到过的,它们都是那样豪放。父亲有点醉了,他一下子把我高高擎起:“这是我的女儿!”接着,其余的人几乎抢着要把我托起来。

                   ⑭门“砰”地关上了。父亲走了。他一句话也没关照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追出去,站在门口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没有出声,只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默默祝福:“爸爸,一路平安!”

            • 6.

              父亲的半瓶酒

              贾平凹

                 ①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

                 ②去年,父亲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没来,只是每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我好好写作,说:“你正是干事的时候,就努力干吧,农民扬场趁风也要多扬几锨呢!但听说你喝酒厉害,这毛病要不得,我知道这全是我没给你树个好样子,我现在也不喝酒了”。接到信,我十分羞愧,便发誓再也不去喝酒,回信让他和小女儿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③但是,没过多久,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里前防后挡,唯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孩子搭车来了。

                 ④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着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⑤父亲住下了,我们睡在西边房子,他睡在东边房子。小女儿慢慢和我们亲热起来,但夜里却还是要父亲搂着去睡。我叮咛爱人,什么也不要告诉父亲,一下班回来,就笑着和他说话,他也很高兴。一到晚上,家里来了很多人,都来谈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谈报刊上连续发表批评我的文章,我就关了西边门,让他们小声点,父亲一进来,我们就住了口,可我心里毕竟是乱的,虽然总笑着脸和父亲说话,小女儿有些吵闹了,就忍不住斥责,又常常动手去打屁股。这时候,父亲就过来抱了孩子,说孩子太嫩,怎么能打,越打越会生分,哄着到东边房子去了。我独自坐一会儿,觉得自己不对,又不想给父亲解释。便过去看他们。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

                 ⑥从此,我下班回来,父亲就让我和小女儿多玩一玩,说再过一些日子,他和孩子就该回去了。但是,夜里来的人很多,人一来,他就又抱着孩子到东边房子去了。这个星期天,一早起来,父亲就写了一个条子贴在门上——“今日人不在家”,要一家人到郊外的田野里去逛逛。到了田野,他说去给孩子买些糖果,就到远远的商店去了。好长的时候,他回来了,腰里鼓囊囊的,先掏出一包糖来,给了小女儿一把,剩下的交给我爱人,让她们到一边去玩。又让我坐下,在怀里掏着,是一瓶酒,还有一包酱羊肉。我很纳闷:父亲早已不喝酒了,又反对我喝酒,现在却怎么买了酒来?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搞你们这行事,你才踏上步,你要安心当一生的事儿干了,就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这就是我给你说的,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刷刷地流下来了。

                 ⑧喝了半瓶酒,然后一家人在田野里尽情地玩着,一直到天黑才回去。父亲又住了几天,他带着小女儿便回乡下去了。但那半瓶酒,我再没有喝,放在书桌上,常常看看它,从此再没有了什么烦闷,也没有从此沉沦下去。

            • 7.

              ①“对了,”他说,“用笔画也是一种敏锐的观察方式。”鼓励过后,他接着问:“好了,看到什么了?”

                 ②他________听我简要描述,我讲完了,他仍等着,似乎还想听我多说些,接着带着________神情说:“唉,你观察得不够仔细。”他________接着说道:“这条鱼有一项是明显的特征,你都没有看出来,那特征非常明显,就像这条鱼一样地明摆在你眼前。再观察,再观察!”他说完就走了,留下我独自沮丧不已。

                 ③我深感屈辱,但还得盯着那条该死的鱼。不过这次我憋了一股劲仔细观察,于是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特征。这时候,我明白教授的批评的确有点道理了。时间过得真快,下午将尽时,教授问道:“你发现那个特征了吗?”

                 ④“还没有,”我答道,“可是,我认识到原先自己观察得还不够细致。”

                 ⑤“嗯,那也不错,”他认真地说,“不过现在我不想听你讲。把鱼放好,回家吧。说不定明天早上你会答得更好。明天开始观察之前我会再问你。”

                 ⑥这真让人受不了!我不但要在鱼不在眼前的情况下,整晚想着那条鱼,仔细琢磨那个未知却又明显的特征,而且要在明天早上给出准确的描述。

                 ⑦第二天早上,教授热情友好的问候让我感到宽慰。他急切希望我能独立看出他所观察到的事物。

                 ⑧“您的意思是不是说,”我问,“这条鱼两侧对称,器官成对?”

                 ⑨他相当满意地说:“那当然!”这个回答补偿了我前一晚难以入眠的损失。等他一如既往高兴而又热情地讲完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后,我问他,接下来我该再做什么。

                 ⑩“噢,观察那条鱼。”他说完走了,又不管我了。过了一个多小时,他回来了,听我汇报新发现。

                 ⑪“很好,很好,”他说,“但这还不够,接着观察。”于是,整整三天,他把那条鱼放在我面前,不让我看别的东西,也不让我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观察,观察,再观察”,只有这个不断重复的指令。

                 ⑫第四天,另一条同类的鱼被放在那条鱼的旁边,教授要我指出两条鱼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后,一条又一条,直到我看完同科所有的鱼。

                 ⑬这是我所上过的最好的课。彼此以后,我的一切研究和学习方法无不受这一课的影响。这是教授给我的礼物,千金难买,是一笔不能丢弃的财富

              (节选自《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

            • 8.

              父亲的三句话(吴忠溪)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

                 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不要怕!”

                 父亲说话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母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是个坏富农的成份,但在母亲心目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

                 我家六个兄弟姐妹。大哥、二哥及弟弟在家种田,姐姐从小就被别人抱养,妹妹也没有读书。据说我出生时,家里揭不开锅,父亲要把我送给别人养,可我伯父说:这孩子好命,不能送人,将来读书聪明,能做大官。于是我就这样被留下来了,且成了父母的某种寄托。

                 记得我刚上初中时,个头很小,邻村有条恶狗喜欢咬人,我每次看见那狗,就吓得往回跑。可那狗见我飞跑,它就狂追,我每次都吓得嚎啕大哭。有一次父亲看见了就远远地喊:“不要怕!不要跑!”我马上停步,呆呆地望着父亲。父亲正朝着我飞快地跑来。果然那狗不再追我了。

                 父亲说,你是一个人,它只是一条狗,不要怕!

                 父亲的第二句话是:“我们不要和别人比吃的、比穿的,我们比不过他们,我们就和别人比学习、比工作。”

                 每年的春节和暑假,是父亲最难过的日子。因为家里没钱缴学费。我每个星期天去学校,父亲都帮助我们收拾那本来就简单的行李,还要准备一担柴禾,我读中学时是住校,要挑米和柴上学的。每次他给我系好挑子,送我一程的时候都是这样说“到学校里读书,我们不要和别人比吃的、比穿的,我们比不过他们,我们就和别人比学习、比工作。”

                 父亲的这句话伴随我一直到现在,我的生活可以说是简朴甚至是简陋的,但我所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很认真的,都能得到同事或上司的肯定。因为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中。

                  父亲的第三句话是:“以后我如果生病了,我会很快走的,不会拖累你们兄弟。”

                 父亲一生不肯吃药打针,从我记事起就没看见他生病过。记得我前妻因癌症不治而终之时,我绝望之极,昏倒在地。据说他当时只是搂着我的孩子,一声不吭地看着我,等我醒过来时,只说了一句话:“药是治病的,不是治命的!”

                 自始至终父亲没有对我说任何一句安慰的话。我当时是在学校教书,只是到了第二个星期六,我从学校回来,坐在房里,一个人抱着刚刚一岁的女儿嚎啕大哭时。父亲坐在门槛上,默默地抽着山烟,禁不住泪眼滂沱。当时我教书一个月60元左右,为给前妻治病负债8000多块钱,真的是负债如山了。

                 那天,他对我说:“以后我如果生病了,我会很快走的,不会拖累你们兄弟。”

                 年迈的父亲守着老家的三间老屋和一盏孤灯,不肯和我们一起生活。那年立冬后的一天下午,堂哥急匆匆地来到学校告诉我,说父亲感冒了,要我回去看看。

                 我感觉到天要塌下来了……

                 果然,不到二十天,父亲从容离我们而去。

                 我那一生辛苦的父亲。他用他的箴言,表达了他的爱。

              (选自《宽容是一种美德》)

            • 9.

              (二)栅栏两边苹果甜

              ①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除了家人和好脾气,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②春天,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结出的果实最甜美,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③尽管如此,有一年春天,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他异常烦恼;到绿叶满枝头的夏天,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他决定解决此事。

               ④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他很努力,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他很沮丧。然而,第二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⑤他带着蛋糕,急匆匆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土地和树都属于我,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但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⑥艾尔朝家的方向走,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胡安又那么贫穷,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语气坚定地说。

                 ⑦第二天清晨,艾尔返回市长家,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但是,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觉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⑧晚上,艾尔坐在院子中,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⑨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轻轻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一看是艾尔,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但那些苹果,当然属于你。我想,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幸福,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所以,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⑩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融化在水中了。

               ⑪“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明天法官到来时,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艾尔连忙跑回家,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选自2013年第9期《特别关注》有改动)

            • 10.

              因为笨,所以成功         

              他刚开始学戏的时候经常挨打。其实,旧时候学艺的人哪个没挨过打?压腿、踢腿、倒立、抢背……尤其是学武生在练功的时候。可是,他挨的打就特别多,家常便饭似的。他挨打的主要原因就是笨,根本就不是学戏的料,可他偏偏执意去学戏。
              他笨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念白,他学念白的时候,总是“一嘟噜一块”。他的念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口齿不清,是个“大舌头”。口齿不清的“大舌头”念白时特别可笑,他一念白,周围就有人忍不住想笑。科班的师傅对他也极度失望,有一个师傅听着他的念白,又好气又好笑,对他说:“就你这材料,哪天能吃上蹦虾仁啊!祖师爷不赏你这碗饭,你还是卷铺盖走人吧! ”
              他的笨还表现在记性上。一段戏文,师傅说一遍两遍,别人就能记个大概了,可他不行,他记不住,这样师傅就得一遍又一遍地说,于是师傅心中有气,就打他。可越打他越怕,越怕他越学得慢。
              好了,口齿不清“大舌头 ”,记性不好学戏慢。他还需要再怎么个笨法?就这两条,对一个想登台演戏的人来说。不已经是致命大伤了吗?可他偏偏喜欢登台演戏。为了摆脱“大舌头”的毛病,他有他的“绝招”:整天拿着一个大粗瓷坛子,用嘴对着坛子口,大段大段地练念白,因为坛子可以拢音,把他的念白清晰地反射到耳朵里,以辨瑕瑜,同时又不影响别人。想熟记戏文没“秘诀”,他只好夜里不睡觉背戏文,无论角色大小,他都会把这本戏里所有的剧目“默演”一遍又一遍。所以说,一本戏,别人唱过10遍,他已经至少唱过50遍了。
              因为笨,科班根本就没有把他当角儿来培养,可他把自己当角儿来要求。虽然他常常只能演些家院、门子等小角色。但为了“扮戏””漂亮,他总是提前把行头的护领、水袖拆下来,洗得白白净净的;把髯口用热水泡上,使之又软又飘,再用铁刷子反复梳理;把靴底用大白刷刷得又净又白,站在台上显得格外精神。
              最笨的一次,他发现自己的眉毛总出岔儿,这样用眉笔画眉毛时就不美观。笨得可爱的他竟然让剃头师傅把他的眉毛剃光了。管箱的师傅看他这样笨,就讥笑他说:“得了吧。多大个角儿,费这么大劲你以为台下观众能看见你?”
              “台下观众看不见,可我自己能看得见!”他回答说。
              他是笨,以他的先天条件,根本就不是演戏的料,可是,同他一起进“喜连成”科班学戏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虽然个个天资都比他好,但只有他一人红遍了中国。他承认自己学戏比别人笨,但是,他说,正是因为自己笨,他才苦学勤练;正是因为笨,他才能成功。
              人们形容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不错,这个“笨人”就是马连良,马连良以他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他的演唱艺术世称“马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老生流派之一。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