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 年第 5 期,有改动)



              (1) 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_______ 、炸香椿、__________ 四部分内容, 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 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①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我们只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⑧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⑨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

              ——摘自莫言2012年12月8日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词


              (1) 通读内容后,请你为这篇选文拟个恰当的标题,并结合主要内容与作者的情感简要说明理由。

              标题:

              理由:

              (2) 如何理解“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一句话?


              (3) 第⑧段中“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母亲的“矛盾”指什么?


              (4)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阅读《是谁爱着你的背影》完成习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1)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2)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3)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4)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5)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6)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7)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8)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9)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10)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11)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12)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13)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14)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15)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1)“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镇。很小很小的一个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走到那条街的尽头,转个弯,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她爸。结果,她就来了,但她来后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学校,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是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是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学校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等在那里,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孩子们英语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23年的爱心,被34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摘自《中外文摘》, 有删改 )

              (1) 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2) 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分析其表达作用。

              (1)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她的性格也因支教而发生了很大变化,请简要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草帽是父亲的徽饰


              (1)回首数十年前的父亲,虽然对父亲的容颜模样已不再十分清晰,但象征父亲精神家园的草帽,常常从麦梢的朝朝暮暮里走来。永远的父爱,携带阳光、汗水,淌过我思念的河。

              (2)几阵春阳暖照,麦苗儿开始吐穗扬花,太阳的威力也一天比一天大起来。这时父亲说,是该去买一顶草帽了!父亲平时购买物什,对好与坏并不很在意,唯独对草帽的要求几近苛刻:一定得是麦子的穗杆儿编织的,因为这样的草帽一绺绺圈绕着,细密非常,也白亮得耀眼。

              (3)草帽买回后,父亲还要拿了细密的白布,给草帽的圈沿缝上,要缝上的还有帽肚儿,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破损的。但是,一顶草帽总也敌不过岁月的敲打浸蚀。雨来时,雨水敲响出流逝的音符,“噗噗噗”,草帽的韶华被敲得有几分苍老起来;收割间,火辣辣的太阳穿不透草帽的故事和寓言,却把帽沿敲出了龙钟之态……

              (4)村里的人们都说,父亲是村里手最巧的。一天,父亲对我说:“清儿,和我一起去弄一些麦秸来。”是的,父亲要自己来编织草帽。对那些韧性十足的麦杆儿进行一番整理修饰后,父亲便拿起它们,像拾掇起一绺绺柔韧苍劲的时光,在手指间绕过来,绕过去,不上半天功夫,一顶草帽就编出来了。初始时,父亲编出的草帽还略显粗糙,编上几顶后,那草帽就非常结实漂亮了,嗬,简直就是一件精美无比的工艺品!

              (5)父亲编出的草帽,除了自己和家人戴外,大多数送给了乡亲们。要是乡邻们夸父亲“心好手巧”,父亲黝黑的脸膛上会绽放出璀璨的笑容。那时乡村是大集体,一年天大旱,从春到夏,一连一百多天没下雨。有一天,天空中终于飘来了一大片墨一般的云,雨夹裹着烟雾滚落了下来。但不到一顿饭的功夫,云儿就如同孙悟空翻了一个筋斗,远去十万八千里。

              (6)雨过地皮湿,太阳又开始亮晃晃地炙烤着大地。乡人们这时要做的是如何保住这点儿雨水,让它成为墒土。乡亲们纷纷走进地头,人们知道,夏日下雨的时间太短,太阳又火爆地出来,上烤下蒸,人会感到更加炎热。但父亲和乡人们顾不了这些,在荒野之地,或泥水沟中,扯来青草覆盖于地表。可久旱之后,哪里能找到那么多青草呢?

              (7)此时,父亲将刚刚编织好的一百多顶草帽从家中一股脑儿搬到农田中来,戴在庄稼的根部,为减缓地里的水分蒸发,父亲甚至把头顶上的一顶草帽也摘了,光着头任凭烈日烤晒着……那一百多顶草帽就似一顶顶钢盔,抵挡住了烈日之箭矢的攻击,在太阳下闪闪发着光,宛然父亲闪光的心灵。

              (8)由此,在我幼小的心中,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一直喜欢与珍惜草帽,只因为草帽是一种荣誉,而唯有父亲才最有资格佩带村庄这无尚荣耀的徽饰。

              (9)父亲50多岁时,在一次抗击旱魔中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家人,亲近的乡邻,还有牵挂着的麦浪。父亲编织的草帽清香了大地宽厚的胸脯,把麦子的思想气息随着南来北往的风雨四处传送。于是,那一顶顶草帽纳吐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1)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父亲护草帽,经不住侵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加以概括。

              (3)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7段画横线的语句。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标题“草帽是父亲的徽饰”的好处。

              (5) 文章结尾写道:“于是,那一顶顶草帽纳吐尽了生命的亘远与辽阔,也芳香明丽着我对生命及人生的认识与感悟。” 这里的“认识与感悟”包含了哪些内容?

            • 6.

              别把我当陌生人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他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 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 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 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 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 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 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 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 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 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 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 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张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准备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 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Ⅰ.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序号

              情节

              心情

              1

              走进包厢

               

              2

              看到门被打开

              3

              担心

              序号

              情节

              心情

              4

              接过小女孩的荔枝

              感激

              5

              快到终点站

              6

              难受

                                                  ②                          

                                                  ④                          

              Ⅱ、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中说“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作者为什么会“怅惘”呢?

                                                                                            

                                                                                           

              (2)文章第⑩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較;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Ⅲ、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别把我当陌生人”这个标题的。

            • 7.

              玫瑰奇迹

              林清玄

              ①有一天,突然兴起这样的念头:到台北我曾住过的旧居去看看!于是冒着满天的小雨出去,到了铜山街、罗斯福路、安和路,也去了景美的小巷、木栅的山庄、考试院旁的平房……

              ②虽然我是用一种平常的态度去看,心中也忍不住波动,因为有一些房子换了邻居,有的改建大楼,有的则完全夷为平地了,站在雨中,我想起从前住在那些房子中的人声笑语,如真如幻,如今都流远了。

              ③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地与宇宙天地擦身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眨眼,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弹指一挥间呢?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以为那是真实的,可是蓦然回首,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④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⑤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⑥每天观望着滚滚红尘,想到这八个字,都使我怅然!

              ⑦可是,人间的某些擦肩而过,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有情有义又有天真的心,就会发现生命没有比擦肩而过的一刻更美的。

              ⑧我们在生命中的偶然擦肩,是因缘中最大的奇迹。世界原来就是这样充满奇迹,一朵玫瑰花自在开在山野,那是奇迹;被剪来在花市里被某一个人挑选,仍是奇迹;然后带着爱意送给另一个人,插在明亮的窗前,仍是奇迹。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一朵玫瑰而言,生死虽是必然,在生与死的历程中,却有许多美丽的奇迹。

              ⑨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都是奇迹。

              ⑩我在从前常买花的花店买了一朵鹅黄色的玫瑰,沿着敦化南路步行,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微笑致意,就好像送玫瑰给他们一样。

              ⑾我不可能送玫瑰给每一个人,那么,就让我用最诚挚的心、用微笑致意来代替我的玫瑰吧!我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相会也是偶然地擦肩而过,在我们相会的一弹指,我深信那就是生命最大、最美、最珍贵的奇迹!


              (1) 文章以“玫瑰奇迹”为标题,有何妙处?如何理解“玫瑰奇迹”中的“奇迹”?

                                                                                                                                                                    

              (2) 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结合全文分析这里的“来”和“走”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3) 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画线的句子。

                                                                                                                                                                  

              (4) 文章第11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 8.

              空地上的阳光

              汪美林

              ①那天下午的阳光,依然刺眼地晃在车窗外那块空地上。

              ②假期临近终点,回过头来看,一家人都在被日子一天天过着,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大半夜的还在走马灯式地处理襁褓中小妹妹的琐事。一切既像拧紧了的发条,又像一道道减法,就死死盯着爸爸那点工资。

              ③要离开家的那天中午,爸挤掉吃饭时间,急匆匆从工地上借了车赶回来送我。窗户投来刺眼的光亮,他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铁青色的眼袋重重的就像要坠落,尽管他用那双故作轻松的手不停地搓揉着。夹满灰尘的阳光滚落在他脖子上,那些晒伤成铜钱印般的疤黑沉沉地发着亮光。

              ④爸不爱说话,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近中午了,妈妈哄妹妹,爸一个人在角落里坐着,理了理衣角,拍拍上面的尘土。嘴巴蠕了蠕,习惯性地用撕裂的声音咳嗽了几下,一口痰就痛苦地挤了出来,银晃晃的布满了血丝。那嘴边残留的血痕,在干枯的嘴唇上格外红润。他若无其事地擦了嘴,麻利地用鞋吱溜干净地上的痰,匆忙起身扛起我的行李,快步消隐在干燥乏力的阳光里。

              ⑤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的风格外惨淡,生生割在我的脸上,却感觉不到刺痛。到高速公路口,恰巧路过镇医院,里面有群人出来了,静悄悄的,抬着白布架子往左拐,巷子尽头就是太平间了——当初外公也是这样出来的,身边围着好多人,他静静地躺在担架上,似乎所有的血都咳完了,终于亘古地平静了下来。

              ⑥我无法再想下去,撇过头看着车窗外苍茫的阳光,打破了车里压抑的安静。让他一定得找个医生看看,他沉默了一会儿,嘟哝了一句:“进医院咱们折腾不起。你看,你妹妹需要钱买奶粉,你需要钱读书,家里需要……”我突如其来,哭着吼了一句:“就你不需要吗?”接下来,更长的沉默尴尬地悬在车子里,窗外的景物在眼里越来越模糊,起了重影。到了县车站,我站在门口看管行李,望着他伸长着脖子,高高举着一张纸币,不断向排着长队的购票窗口张望。他的身子踉跄着在人流中晃来晃去,很快没进了人缝里。等他从人堆里钻出来的时候,老远便洒脱地冲我晃着车票。我接过票,有些哽咽不住地推着他让他回去,他却背着我胀鼓的行李又麻利地挤进了站口。

              ⑦上完行李,他退到了站牌那里站着,额前的汗水在阳光下亮晶晶的。我朝他挥手,示意他回去。他仍呆呆地站着,局促地微扬着嘴角,像一幅定了格的剪影。

              ⑧车启动了,他盯着窗玻璃里的我朝前猛追了几步,又无力地停了下来。车子出站了,我回望站牌底下,爸就像一颗被阳光拉长的金亮的米粒。

              (1) 选文第①段采用______描写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

              (2) 结合全文,请分析题目中“阳光”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第④段写父亲咳痰带血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夹满灰尘的阳光滚落在他脖子上,那些晒伤成铜钱印般的疤黑沉沉地发着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选文,分析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县城小书店

              ⑴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⑵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⑶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⑷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⑸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⑹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⑺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⑻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⑼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⑽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⑾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1) 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 → 少年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县城的前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 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⑵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⑺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油菜花的笑容

              我所住的县城开发区,开发于八十年代,整体布局不尽合理:方圆有两间中学,一间小学,一间幼儿园,住户几千家,几万人,只设一个小型菜市,而且位置不中心。开发区里有一村庄,村前有块空地,菜农为方便市民,常挑菜到这里卖。

              有一位姑娘亦来设摊,简易钉制的菜架,可摆菜上百斤。姑娘个子瘦小,一米五多,留着短发,常穿着深蓝色衫,黑色裤,皮肤黝黑,像个“黑人”。她每天裤腿半湿而且沾有泥土,看得出来,当天的菜都是从地里直接运到市场的。

              周末,天上响雷,乌云密布,我提着伞出门办事。途中大雨滂沱,我避在别人门前。此时,路上一个女人蹬着三轮车,载着菜和一个大概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学校门前匝道上艰难地前行。也许被雨赶着,蹬车过猛,到这里女人已力气全无。坐在车上小女孩很懂事,跳下车来,跟在后面推,任凭风吹雨打。啊,又是那位姑娘,我赶忙打着伞走过去,遮挡着小孩,并帮她将菜推到摊档。

              下午回家,我又路过她的菜摊。这时,市民购菜的高峰时已过,逛菜市的只有三三两两。她的摊上只有小女孩在睁着圆圆的眼睛,用期盼的眼神看着路过的每一个行人。我好奇地走近菜摊。她眨眨眼睛,笑着说:“你是早上帮我妈推车的伯伯,对吗?伯伯,你想买菜是吗?”我笑了笑:“你会卖吗?”“我懂。伯伯,你说你要买什么菜,要多少就卖多少给你。”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不满我怀疑她的能力。“我想买很多很多的菜。”“伯伯,我没有很多。”“要一斤小白菜。”我说。

              她哈哈大笑起来:“伯伯,你吓死我了,原来你只要一斤,是这么少的,看,我称给你。”她抓着菜放在盘秤上。

              “多少钱?”“两元五角。”“给你三元,不用找。”

              她一定要找回给我。她说,妈妈说过,买卖要公平,多一分也不能收。完后补充一句:“谢谢伯伯‘帮衬’。”

              她动作的利索,嘴巴的甜,像个成熟的商人,令我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六七岁的农村女孩啊!

              第二天下午,我下班回来,发现菜摊上又是她一人在忙碌地卖菜。我心里一沉,埋怨起来:这女孩本该是上学的年纪,父母怎么这样狠心?

              我静静地站在旁边,直到她忙完。她抬头看见我,很高兴:“伯伯,你又来了,买什么菜?”语调慢慢的,有一点撒娇味。

              趁着顾客少,我忙问:“你怎么不上学?”

              “学校很远,妈妈没时间接送我。妈妈说,等卖菜赚够了钱,让我进‘封秘学校’读书。”

              “你懂得什么叫‘封秘学校’吗?”

              “妈妈说,‘封秘学校’是要交好多好多学费的学校。”

              “你想去吗?”

              “不想,要交好多好多学费,交不起,妈妈好辛苦。”

              她低下头,手捏着胸前的一颗纽扣。

              “那你想到哪里读书?“‘封秘学校’能学很多很多东西的,长大了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你怎么不想去呢?”

              她沉默了,泪水从圆圆的脸蛋簌簌而下。

              一会儿,她低下头小声说:“我想做好多好多的事,赚好多好多的钱,买好漂亮的衣服、好漂亮的鞋子给妈妈穿。”

              “你好乖、好聪明啊!”

              她又高兴地说:“我还会煮饭炒菜,晚上是我煮好饭、煲好菜等妈妈从菜地回来一起吃,吃完后妈妈教我学习,做完作业就睡觉啦。”

              收市时间已到,她妈蹬着三轮车来了。她大汗淋漓,全身几乎湿透。

              我对她妈妈说:“你孩子很聪明,要好好培养她才对。”

              她擦擦脸上的汗,平静地说,孩子已七岁,很听话,很懂事,是要培养好她。她本该读一年级了,但自己村委会学校不招食宿生,离家又远,我没时间接送,因此读完幼儿园、学前班后就在家中,我晚上辅导她。

              她指了指市场左边的学校:“村委会里有些家长把小孩送进了这间学校,是私立的,全托,学费很贵,一年加上食宿、资料等杂费,要近两万,我决定也把她送进这学校去。”

              原来,她和爱人原是建筑工人,老公能砌砖,是大工,她拌泥浆,是小工。每天两人能赚二百多元。但爱人后来因事故去世,她只好改行,回家种菜卖。村里人同情她,纷纷同意将自家大路旁的田地和她对换,方便她施肥、收菜。她凌晨去摘菜,五点多就推菜上市,下午五点又回菜地施肥、锄草、浇水,要干到晚上七八点才能完工。

              我问:“你不觉得累么?”

              她用手撩撩前额上的刘海:“都习惯了,不累。为了生活,为了培养好孩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半年多后的一天,我再去买菜时,小女孩已不见了。姑娘笑着对我说:“孩子已进这间学校了。我现在已和校方联系好,也吃学生餐,连午饭都不用在家里提过来了。孩子下完课,就直接送饭给我吃了……”

              她笑得很开心,很知足。这笑脸使我想到了三月里遍野金黄的油菜花。虽然有“菜”之名,其实也是开花的啊,而且开得那样顽强、质朴,笑得那样清香、美丽……

              (1) 文章的标题有怎样的妙处?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文中画直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5) 文中划线一段有什么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