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萝卜丸子

              ①儿时的记忆里,没有多少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那时的岁月,除了一望无际的贫穷,便是日复一日的饥饿。家里有少许稻田,每年也能收获一点稻谷,脱粒成米,成为口粮。可相对庞大的消耗,那点稻米显得那么势单力薄。
                  ②母亲每餐都会准备两种饭:一种是干饭。煮饭的时候,沿锅放一圈红薯,饭熟了,红薯也就熟了。吃饭时,大点的孩子盛半碗饭,加半碗红薯;小些的孩子才可以吃纯粹的白米饭——这是孩子们吃的。大人吃的是另一种,汤饭——将每餐孩子们吃剩下来的饭掺上水,放在锅里煮,沸了的时候,再搁上一些青菜叶儿……
                 ③唯一让我回忆起来津津有味的,就是母亲做的萝卜丸子。一到秋冬季节,萝卜长成的时候,母亲会挑选一些个大皮薄的萝卜,擦成丝,剁碎,然后与煮熟的糯米放到一起,搁上盐、胡椒粉、白糖、葱姜水和鸡蛋清,搅匀直到有粘劲,再挤成一颗颗圆溜溜的丸子,放入开水煮熟。大约几分钟,将丸子捞起来放在盘里,滴上一两滴香油。美味可口的萝卜丸子就做成了。
                  ④母亲做的萝卜丸子色泽洁白,放在阳光下,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它是透明的。含进嘴里,松软可口,香脆润滑。那样的丸子,我一口气能吃十几个。
                  ⑤因为长期吃粗粮的缘故,我的胃一直不好。初三那年的某天夜里,胃突然出奇地痛。我没能坚持去上早自习,躺在宿舍的床上休息。早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的时候,天微微亮。有位舍友跑到床边对我说,“门口有个妇女,说是找你的。”我伸出头朝门外一望,是母亲,再一看,便有些吃惊——寒冬腊月的早上, 她竟然赤着双脚,裤管卷得老高,浑身冒着热气,一手提着鞋,另一只手捂着肚子,不知何故。
                  ⑥母亲也望见了我,见我躺在床上,喘着粗气就跑了进来,“双儿,你怎么了?是不是病了?”我挤出一丝笑容宽慰她,“没事儿,胃有点不舒服。”
                  ⑦“我说呢,昨天晚上老做恶梦,梦见你胃疼,在床上打滚。”母亲一边说着一边将手抚在我的胃部,“好些了吗?”
                  ⑧我点了点头。母亲的额头挂着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汗粒儿,头发上全是露水。
                  ⑨“瞧,我给你做了些萝卜丸子,对肠胃有好处,你趁热吃。”她一边说一边解开胸前的棉袄,从里面掏出一只罐头瓶子。瓶子里雾气氤氲,朦胧中可以看见是一颗颗萝卜丸子,我的眼泪顿时就涌了出来……
                  ⑩我至今也没问母亲,那天她是几点钟起的床,又是如何在漆黑的夜里走了二十多里山路。还有,她那晚是否真的做过有关于我的恶梦。
                  ⑾但我知道,母子连心!

              (1) 请你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她竟然赤着双脚,裤管卷得老高,浑身冒着热气,一手提着鞋,另一只手捂着肚子,不知何故。

              (3)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4) 请你说说第⑾段在文中的作用。

              (5)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母子连心”的看法。

            • 2.
              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出两个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阅读《望岳》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2)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 4.

              (一)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完成10-11题。(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写了_______,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_________”。(2分)
              (2) 试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栓在琴凳上的十年》,完成问题

              (1)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 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扣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2)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 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3)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4)“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5)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已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已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6)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7)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8)“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片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9)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10)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闷热,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11)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杷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12)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 。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13)每次回想栓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请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14)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15)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16)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17)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18)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19)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已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0)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 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B.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C.“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文句“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朿缚,主动地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第(5)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 6.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 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                            。   (4)乡人敬惜字纸。

              (2) 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3) 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4) 读了本文,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0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85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 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

              (5) 作者说“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请把“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写好汉字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这句话用楷书认真抄写在横线上。
            • 7.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秋瑾,别号为“易安居士”。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C.“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 “采菊东篱下”“人比黄花瘦”,以自然之景反衬青春蹉跎。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典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⑴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⑵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⑶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①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②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⑸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6)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 文章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一句话概括(3)—(5)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文中画线①②句子的描写手法极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6)段中提到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选文也具有这样的风格,试举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多爱一次

              鲁小莫

              前年,他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外物在他眼里只是一团模糊。那是一段心灰意冷的日子。先是单位借故辞退他,而后女朋友离开他。他的心里,成天灰蒙蒙地飘着细雨。

                每天下午他都要去附近一家医院治疗,傍晚时分,再顺原路回来。这条路,他走了20年。路边的每一块石砖,他都再熟悉不过了。可那段时间,这段路整修,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

                他极力辨认着坑洼处,尽量绕开,可还是不可避免地闯进去,一次次摔倒。根本没人注意他。他的心里充满愤怒。以前,他曾多次帮助盲人过马路,可为什么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无人理睬?他想,视力恢复后,他一定将这些愤怒,扔垃圾一样统统还给周遭。

                他摔了三天跤。第四天,再经过这段坑洼路时,他听见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一个小男孩跑来,说:“叔叔,我帮你。”一只小手伸进他的手心。

                他的心里吹进一股清凉的风。由男孩牵引,他很顺利地通过坑洼处。

                此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男孩总是及时出现在他身边。他有些惊讶,问起才知,男孩住在路边,从自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他走过来。

                他微笑着问:“你家住哪一栋哪一层?”他想视力恢复后,一定要登门感谢,感谢男孩和他的父母。

                男孩却沉默一会儿,说:“叔叔,妈妈说,不要告诉陌生人住在哪里。”

                他笑了,不再过问。

                第二天,他带来一罐饼干。没想到男孩还是沉默一会儿,说:“叔叔,谢谢你!可妈妈说了,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转身又跑了。

                他拿饼干的手擎在半空,愣住。原以为孩子的心,是没有污染的天空。其实,孩子同大人一样,也会遭遇冷漠、自私、欺骗……于是,孩子早早地学会保护自己。这也许无可厚非。令他感动的是,尽管男孩心存警惕,却不妨碍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爱别人。

                他觉得一股强烈的阳光,猛地射进他的心中。

              眼睛康复后,他又找到一份工作。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是男孩教会他,不管世界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多爱一次。

              (《青年文摘》2008年7月上)

              (1)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2) 找出文章中“他”心情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变化的原因。(5分)

              心情变化的句子:

              变化理由:

              (3) 文章最后一段“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一句中,“男孩的温暖”指什么?(2分)
              (4) 小男孩的妈妈在文中并未出现,但她深深影响着小男孩的行为,请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小男孩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 10.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