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③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④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⑤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⑩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⑪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⑫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⑬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⑭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⑮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⑯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⑰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这则消息的“电头”是                                ,“导语”部分是第        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          句。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             
              (2) 结合全文,理解句子。

              ①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大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

               

              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 2.

              地       气

              孙道荣

              ①吃过晚饭,我照例到阳台上晃晃,抬头看看远处的夕阳,或者低头看看我们的院子。

              ②没错,是我们的院子。我家住在二楼,但一楼院子里的花香,我能嗅着;长到半人高的石榴树,我伸手能碰着;有风吹过,所有的花花草草都争相和我打着招呼……它可不就是我们的院子吗?

              ③楼下的老王,正在院子的角落,弯腰用铁锹挖着坑。这个老王,是我们的新邻居,搬来才半年多,以前一楼的住户,气哼哼搬走了。也难怪人家生气,好端端的一个院子,到处是散落的烟蒂,瓜子壳,橘子皮,还有牙签什么的,那都是从一层层的楼上飘下来的。我们这幢楼,临河而建,站在自家的阳台上,就可以欣赏到一河的风景,所以,楼上的人家,有事无事,都喜欢站在阳台上,瞅瞅风景。有的是饭后,一边打着嗝儿,一边剔着牙慧,剔干净了牙齿的缝隙,那牙签,随手就扔到了楼下的院子里。有的人,一边发着呆,一边嗑嗑瓜子,见楼下没人,瓜子壳都“啪啪”地吐到了楼下的院子里。最多的是男人,逃过妻子的眼睛,在阳台上抽根烟,吞云吐雾,神仙似的,抽完了,一个弹指,烟蒂就会划着流利的曲线,飞进楼下的院子里。十二层啊,如果大家同时在阳台上,做着这个动作,将是多么整齐壮观?一楼的住户,骂过,无效;一户户上楼去敲门警告,还是无效。无奈的一楼住户,干脆也不进院子了,只是将自家的杂物堆在院子里。一段时间后,院子里杂草丛生,污垢一地,彻底成了垃圾场。

               ④老王就是在这时,搬了过来。没过几天,站在阳台上的人们突然惊讶地发现,楼下院子里堆的杂物不见了,杂草被拔除了,垃圾被清扫干净了。抽烟的人,捏着烟蒂的手抖了几下,看看院子里没人,还是扔了下去;剔牙的人,“呸”地一声将嘴巴里的秽物吐了出去,见没人,手里的牙签,还是顺手丢了下去;嗑瓜子的人,先是用手将瓜子壳盛着,看看楼下没人,还是悄悄撒了下去。老王也不恼,每天两次,将院子打扫干净。

               ⑤又过了几天,站在阳台上的人们忽然惊讶地发现,楼下院子里的土被翻开了,久违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几天之后,新翻开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了一层油绿,是草籽发芽了呢。楼上的人们俯身看到那层浅浅的绿色,与不远处河边的绿地遥相呼应,心里暖暖的 。捏在手里的牙签、烟蒂和果壳,犹豫了一下,终于没有扔下去,而是随手带回家,扔进了垃圾筒里。

              ⑥青草长得很快,老王又在院子的几个角落各栽了几盆植物,一棵是石榴树,栽下去的时候,就已经有大半人高;一株是白玉兰,刚刚打苞;还有几株矮一点的,是海棠,花已经盛开。不到一个月,原来的院子,已经葱油油一片,从楼上望下去,就像是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

              ⑦站在阳台上的人们,经常能看见老王在院子里忙碌着,为花草们浇水、打枝、捉虫,有时候,他会弯腰从草地上捡起一个烟蒂,或者一根牙签什么的,看来,还是有人习惯性地往下扔东西,这让其他站在阳台上的人,脸微微一红。老王偶尔会抬头仰望楼上,从楼上望下去,老王仰着的脸,很像一只向日葵。

              ⑧昨天晚上,忽然有人敲门,从猫眼里看见是老王。这是他第一次上楼来,不知道他为何而来?惴惴不安地将老王让进屋。老王笑着说,我注意到你们楼上很多人家的阳台上都种了花草。我点点头。我家的阳台上也养了些,不过,养得不好,都不太精神。老王说,我也喜欢种花养草,花草说贱也贱,说娇贵也娇贵,除了经常晒晒太阳,有时候,也要让它们沾点地气。地气?都是种在花盆里,怎么沾地气呢?老王说,我准备在院子里挖几个泥坑,你们楼上谁家的花草有需要,就连花盆一起先埋到土坑里去,等接上了地气,长茁壮了,再搬回各家的阳台上。这主意好啊。老王乐呵呵说,那我再到楼上各家去说一声。

              ⑨站在阳台上,默默地看着老王弯腰忙碌着,他已经挖好了几个泥坑,有人正在将一盆有点蔫的滴水观音连盆带花,移进泥坑里。我琢磨,再过几天,也将我那盆发财树埋在老王家的院子里,接点地气,它也有点蔫了呢。

              ⑩ 从楼上俯身往下看,滴水观音的每一片叶子,都很像一张笑脸。

              (1)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 文章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 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作简要赏析。

              老王偶尔会抬头仰望楼上,从楼上望下去,老王仰着的脸,很像一只向日葵。


              (4) 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阅读雷抒雁的《履痕》,完成下面题目。

              履 痕

              ①坐在妈妈身边,和老人家闲聊时,有一次,她望着我的脚说:“唉,怎么会这么大。那时,才这么点点,一寸多长,粉红粉红的,肥嘟嘟的,真叫人爱。我就用一块手帕剪开,缝了一双软鞋,套在你脚上。”

              ②妈妈说的“那时”,其实,是五十多年以前,可你听听那口气,似乎就是在昨天。那一双用手帕做的鞋子,我当然是没法记住了。但是,后来当我的儿子出生时,老人仍做了一双。只是,这时的孩子已不同于先前,未“落草”前一切都准备停当了,手帕软鞋也就没有穿过。

              ③我记得穿鞋,已是遍地乱跑的年岁了。印象最深的是一双老虎鞋,黑布面的,红布贴了那嘴巴、那鼻子、那眼睛,又用黄线一针针缭上。嘴边还有黄线绷的虎须,嘴里亦有白布卷的虎牙。远远一看,活灵灵一个虎仔。我爱穿那鞋,每有邻人来逗玩,总会翘起虎鞋说:“咬!咬!”邻人便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双手捂着脸,连说:“好害怕呀!”然后,一通笑闹,当了序幕,正戏便是大家乐呵呵围在一起说些家长里短。

              ④虎头鞋穿完,我的幼儿时期也就结束了。直到上小学、上中学,都是妈妈做鞋。我上小学,每天来去要走四五里地;上初中,到了一座远在20里开外的镇子去。周六下午跑20里地回家,周日下午又跑20里地上学。那时交通不便,来去都靠双腿。少年时代,最费的便是鞋,差不多两个月就得穿破一双。

              ⑤妈妈说:“吃鞋一般,坏得这么快。”记忆中,妈妈手中总是拿着一双鞋底在纳。有时,半夜睁开眼,一看,妈妈还在油灯下一针针纳鞋。麻绳在摇曳的灯光下一闪一闪,随着鞋针,在鞋底两面穿来穿去,发出嗖嗖的声响。每纳三四道,妈妈就要在头发上擦一下针。那时,我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挣钱买鞋,别让妈妈总点灯熬夜地受累。妈妈却常说:“儿啊,快长大,挣钱不挣钱事小,娶个媳妇给你做鞋,替替妈也好。”所以,我打小就知道,娶媳妇干啥?做鞋!

              ⑥妈妈不用量我的脚,做的鞋总合脚,走路不夹不挤,不伤脚。我至今脚上没鸡眼,没脚垫。当兵时,日行一百,夜行八十,一双脚不疼不酸,都得感谢妈妈做的鞋。

              ⑦穿妈妈做的最后一双鞋,是大学二年级了。妈妈做了一双“冲福尼”面的新布鞋,到学校来送给我,且要我当着同学们的面穿上试一试。我穿上走了几步,挺好。同学们都哈哈笑起来。我至今也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笑。妈妈看我的同学,有穿皮鞋的,有穿运动鞋的,一个个洋气得很。大约从那次之后,她手头再紧都要给钱让我买鞋穿。

              ⑧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我老了,妈妈更不用说。有次我说:“妈妈,再做一双布鞋给我穿。”老人盯了我半晌说:“你是说胡话吧!眼看不见针,手拉不动线。做鞋可是力气活儿呀!年轻时,不在乎。那时,夜夜做鞋供你们父子穿,为拉动线绳子,这手掌上勒下深深的槽,几十年都没长平。”

              ⑨有时,我想,要是能把一个人打小到老穿旧的鞋子收集在一起,那该多有意思。不同尺寸,不同样式的鞋,真真切切记着人一生的历史。正是穿了这些鞋,你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一双鞋,就是一段有头有尾的故事,就是一段有血有肉的记忆,其间渗透着动人心魄的情感。人啊,和这个世界交往的过程,就是鞋底和地球摩擦的过程。履痕,就是人生的轨迹。

              【注】①落草:出生。

              (1) 文章记叙有详有略,具体写了“我”三次穿鞋的经历:

              ⑴我出生时,妈妈给我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___________________,妈妈给我穿的是虎头鞋;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

              吃鞋一般,坏得这么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通过对妈妈半夜里“灯下一针针纳鞋”以及麻绳的“闪、穿”等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⑦段中,“我”穿上新鞋后“同学们都哈哈笑起来”,这是为什么?而“我至今也没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笑”,这又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题目“履痕”是什么意思?从全文看,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不曾料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1)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又为何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2)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 阅读全文,将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喂猪,为没有饲料发愁→                       ;→父亲来“我”学校拾馒头、剩饭被同学取笑→                        ;→“我”成绩优异,老师让父亲来学校一趟→                       ;→内疚的“我”冲出教室,将父亲请进教室→        

                          

              (2) 结合语境,品味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

              (2)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3)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 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父爱,有人则认为是表现“我”的成长。你认同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
            • 5.

              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

              王香

              深冬,厚雪,无风。

              炊烟袅袅地飘,弥散在粉红的朝霞里,亦如《诗经》里飘出的那一缕缕情思。

              踏雪而行的人们,穿着厚重而温暖,心态安然。呼着热气,小心慢行,怕踩疼了雪。

              老爷爷推着自行车,也慢慢地走,是怕摔疼了小孙女。穿红羽绒服的孙女,坐在车后座上,红线帽捂得她只露着双亮亮的眼睛,却举着戴了厚而俏皮白兔手套的手,边拍边喊:“大雪!白雪!白雪!大雪……”双脚还踢着车子,震得枝头的雪团儿,闪着凛凛的光泽,无声地纷落。喜鹊也从枝头“呀”地一声打着弧线飞走了。

              昨天化了一部分又被冻了一宿的雪地,格外打滑。爷爷握紧有点抖动的车把手,脚下迈得更仔细,不敢回头,嘴里轻呵着:“坐好,坐好!别摔了。手套戴好,别冻着。冻坏了可怎么上学哟。”

              “爷爷,我戴着呢。你怎么忘戴了呢?冻坏了可怎么送我上学哟!”女孩学着爷爷的腔调,稍稍安静了下来。

              “我不冷。爷爷抗冻,不用手套。”

              “冻得疼吗,爷爷?”

              “不疼。你坐好!戴好手套啊……”

              女孩的红,爷爷的灰蓝,慢慢消失在白皑皑的雪里……

              校门口的女孩,举起手,用毛茸茸的小兔子和爷爷说,拜拜。爷爷疼爱地注视着,久久没有离去。

              女孩,你可知道,这疼将温暖你一生。

              因为,这温暖,一直在我心里。

              也是儿时,也是隆冬早晨的雪地里。只是那时,没有小手套捂住我的小小手。脚下穿的,是那个年代里最享受不过的黄帮鞋。这鞋伴我走过了春秋——夏天是要打赤脚的,现在又踏在冬天的坚冰利雪上。要快跑啊,到爷爷家的热炕头上。不然鞋都冻透了,脚能不疼吗?手已经是猫咬了。

              一冬里的白天,爷爷家的炕头上,总是捂着一床小被子,等待着哪个冒了风雪扑进来的孩子,好伸进手脚去取暖。我家的热炕头儿,白天是不太热的,冬天也是忙在队上的爸妈,舍不得也没时间让那炕头儿像个热炕头儿。

              于是吃过早饭,奔往爷爷家。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脚丫子捂在被底下,冰冷的小手儿捂在爷爷满握的手心里,如雪凉的小脸儿贴在爷爷温暖的脸颊上。我暖了,爷爷却疼了:

              “噢,凉死我了,你这小淘气……”

              我傻傻地笑着,知道呵呵笑着的爷爷,心疼着我呢。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爷爷的笑依然清晰,我的一双早已长大了的手,却抓握不到爷爷那粗糙的双手,只留下满握的温暖,是爷爷曾经给我的疼。

              女儿,远在异地的南方求学。瑞雪纷披北国时,南方的枝头上,依然有繁的花,硕的果。女儿想家了,想家乡的雪。电话里,偏要找姥爷,问的是雪,撒的是娇。接电话的父亲,笑语盈盈,说的都是孩子话。我知道,一份可以穿越时空的疼和历久弥新的爱,已跨过千里,飞临女儿的身边。

              一句念,一握手,那一刻,那份疼,要温暖,你一生。

              (1) 根据文章叙述的顺序,梳理出“温暖一生”的三件事

                                                                                        

              (2) 找出文中由叙述眼前所见转入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把它抄在横线上。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按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在奶奶打理灶底的忙碌中,在爷爷笑眯眯的目光中,我如一条敏捷的鱼儿,倏地爬上炕头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深冬,厚雪,无风。(从句式特点的角度)

                                                                                              

              (5) 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章题目“这一刻的疼,温暖你一生”的理解

                                                                                             

              (6)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 6.

              冷风暖香

              ①(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走在街上,忽然觉得周围有了一种灵动,那是一丝带着甜味的温暖气息荡漾过来,仿佛使寒流也有了脉脉的涟漪。

              ②街上每隔上百十米,便有一个卖烤地瓜的,面前是一只改装过的豆油桶,那些甜甜的香味就从其中溢出来。行色匆匆的人们,都会略略停顿一下脚步,那气味,那感觉,会让他们瞬间想起家的温馨。这条街是我每天上下班常走的,虽然不曾买过一只烤地瓜,可心里每次都会充满了温柔的感激,只为他们给了我一种微甜的心情。

              ③已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开始注意那个女人的。她也就三十多岁吧,全身都围裹在厚厚的棉衣里,面前的三轮车上,一只大铁桶里炭火正红,仿佛心里想起了什么幸福的事一样。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我有一种感动,甚至震动,惊讶于在寒风街头做小生意的她,竟能露出如此清澈的微笑。不像她身前身后的同行们,即使笑也是满怀沧桑与无奈,偶尔还会和顾客诉说一下生活的艰辛。而她却没有,就如地瓜的馨香把她的心也变暖变甜起来。

              ④常有两个小女孩出现在她身边,七八岁的样子,像姐妹俩,她们也不多停留,只是和那女人说上一小会儿话,便牵着手跑开。(B)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几乎每天下班的途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暖意融融,让人徒生羡慕。

              ⑤新年的前两天,我下班路过那条街,女人仍在将暮的街头站立着。想想明天就开始休假,会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不再路过,心中一动,便走上前去。我深深吸了口气,感受着那种甜甜的气息。好一会儿,我才迎上那张笑脸,此刻,那两个孩子刚刚拿着地瓜跑远。我说:“我要买两个烤地瓜!”女人便打开桶盖,说:“你挑吧!”女人的眼睛清明见底,我指着两个最大的,她却说:“这两个不行呢!我要带回去给孩子!”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讶然问:“你不是刚刚给过他们吗?”女人愣了一下,笑着说:“哦,你说刚才那两个孩子呀!她们可不是我的孩子,她们的爸爸在前面拐角摆地摊儿修鞋,腿脚有残疾,都挺不容易的。两个孩子跟我好,我每天都给她们烤地瓜,她们倒是越吃越甜呢!”
                 ⑥铁桶里的热气扑散出来,女人将头上的帽子摘下,我看见她发间戴了一只很漂亮的小发卡,一朵淡粉的梅花。见我看她的头发,她说:“快过年了,女儿送我的,说我戴上好看!”一种幸福与满足写满了她秀气的脸,那一刹那,冰封雪冻间都充满温情。离开的时候,我轻轻说了声“谢谢”,她微笑着点头,眼睛亮亮的,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
                ⑦年后回来上班的时候,竟有了一种期待的心情。只是那条熟悉的街上,不见了那个微笑如花的女人。一连很多天,都是日复一日的失望。满街的香气仍在,却再也没有了那张寒风中最暖的笑脸。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该是满怀幸福的吧!

              (1) 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冷风暖香”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2)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第①段(A)处画线句。(2分)

              (A)腊月的天,冷得干燥,就像空气中凝结着永不会融化的冰。

                                                                                           

                                                                                           

              B.从意义和作用等角度赏析第④段(B)处加下划线词语。(2分)

              (B)而女人也总是喊住她们,掀开桶盖,拿出两只热气腾腾的烤地瓜塞在她们手上。

                                                                                           

                                                                                           

              (3) 本文第③段,作者描写了烤地瓜女人的同行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4) 说说你对第⑥段中“发上的梅花将我的心映亮”一句的理解。(2分)

                                                                                          

                                                                                          

              (5) 文章第⑦段作者写道:“我想,那样的一个女人,无论过着怎样的生活,都是满怀幸福的吧!”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4分)

                                                                                           

                                                                                           

                                                                                   

            • 7.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弹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相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1) 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 选文第③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3) 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那些品质令人敬佩?



              (4) 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5) 你认为选文中那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 8.
              阅读《让花儿悄悄绽放》,完成下题。
              让花儿悄悄绽放    ①她是最后一个上场的。如果只闻其声,定会以为她是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是的,她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朗诵,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评委们在进行合议,一致认为冠军非她莫属。但我坚持只给她第二名。
                  ②她叫刘若花,然而她实际的容貌与名不符,这也许是上帝犯下的大错。
                  ③这是一个面部重度烧伤的女孩,疤痕纵横,色斑重叠。她的右手,有三个手指略短,手背布满烧痕,勉强可以握笔。在新生军训时,我看到这个特别的小女生昂着头站在前排,勇敢地面对着上千个陌生的面孔和无数好奇的目光,心里陡然生出惊异与佩服。高二文理分科后,她分到了我们班,我才得以了解她的故事。
                  ④若花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年冬季,天寒地冻。穷困的山区人家,通常是不生炉子的,但是因为有了刚满一岁的她,家里借钱买了五百斤煤,生了一个火炉。粗心的父亲竟然把一只汽油桶放到了炉子一侧,因为他每天一大早就要骑摩托车去打工,生怕油冷打不着火。灾难就这样发生了:烤热的油桶爆炸了,烈焰瞬间吞噬了整个屋子。当惊恐万分的父亲裹着浇湿的被子冲入火海抱出襁褓中的小若花时,她已经几近窒息。
                  ⑤若花的命保住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由于家境窘困,她只住了十几天院就被抱回家了,巨额的整容手术费扼杀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女孩爱美的资格。十六年来,幸运一直不肯光顾这个可怜的孩子,整容手术一拖再拖,直到今日也未能实施。
                  ⑥我经常见到,班里爱美的女生在课间拿出小镜子对镜自怜,哪怕脸上只是生出一粒小痘痘,也会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就是男生,也不会对自己的外表满不在乎。尚美的时代,爱美的年龄,谁能把容貌置之度外?可是,谁又能想见,一个花季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扛负着怎样的压力?
                  ⑦我曾经在课堂上说,不管你们将来怎样,刘若花同学都将是我们班最大的骄傲!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但回到宿舍后,她哭了,并非因为我的理解,而是她觉得,她的坚强不需要宣布!
                  ⑧可人生在世,总得面对现实。成绩优异的若花将来步入社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俊男靓女,又会经受怎样的心理考验?于是,我决定带她去省城大医院看看,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希望她有所改观。
                  ⑨我们很幸运。一位可敬的学生家长帮我们联系了整容方面的专家,专家对若花的整容治疗提出了建议,而且,医院在了解了若花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免除她的部分医疗费用。我们从医院出来时,若花脸上的笑容和阳光一样灿烂。
                  ⑩现在,若花的面色,正像我们的心情一样渐渐好起来。
                  ⑪这次演讲比赛,我没想到若花会主动报名。我心里暗自欣喜,只要她敢于站在初赛的现场,她就是胜利者!谁能料到,她一路过关斩将,闯入了最后的决赛!站在决赛的舞台上,自信的若花把诗歌的韵律和生命的激昂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声音,既具少女之甜美,又兼少年之浑厚;既有敲骨入髓的穿透力,又有振金击缶的磁性。
                  ⑫然而我知道,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主要是献给她的勇气、自信和纯美的音色。毕竟是首次登场,在台风、技法和肢体表现力上,还略逊于高倩。大家决定给她冠军,里面更多地包含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激励。我了解若花,她不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在公众面前,我们得合理地保护一个孩子才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得想到,她还有第二次,还有更大的舞台,我们最好让花儿悄悄地绽放。
                  ⑬于是,我们给了若花第二名。
              (1)选文标题“让花儿悄悄绽放”的含义是什么?
              (2)选文④⑤两段插叙了哪些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⑦段写到:“当时班里鸦雀无声,若花也显得若无其事。”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若花当时的心理活动。(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成语和一种修辞方法,80字左右)
              (4)如果“我”和评委一致同意并给了若花第一名,你认为会对若花以后的成长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5)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它们给了你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
              【材料一】
                  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选自海伦•凯勒《享受生活》)
              【材料二】
                  昆明市宜良县男孩杨孟衡,不满七岁时,由于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臂。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学会了用脚生活和学习。他兴趣爱好广泛,爱唱歌,爱踢足球,书法作品还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如果想把困难变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每当遇到困难,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并以顽强的毅力徜徉于知识的海洋。2010年高考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山大学。
              【材料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安逸,享乐)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 9.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中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中,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中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⑪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⑫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1)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2)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3)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4)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 10.

              (二)懂你

              ①收到父亲寄来的包裹和信,有几分意外。因为我春节刚从老家回来,父亲也从未写信给我。

              ②匆忙展开信笺:“小振,春节让你带的干酸菜、腊肠、咸肉你怎么忘了带上呢?丢三落四的毛病怎么还没改,看你以后怎么办呀?一个人出门在外,照顾好自己……近来从电视上得知北方沙尘暴厉害,我和你妈十分担心……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有时间往家里多写信。”信虽不长,却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③记忆最深的一次是我高考的第一天,我以为父亲会送我去考场,可是他只说了一句:“我有事先走了,考好点儿。”就走了。当时我委屈极了:为什么别的父亲都送自己的孩子去,他就不能?!

              ④结果高考我落榜了。百无聊赖中,我选择了南下打工。然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很不情愿地告诉父亲时,得到的却不是安慰和鼓励,他尖刻的语言,把我仅剩的一点自尊也击得粉碎,伤痛的滋味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⑤出门那天,我还是特别希望家人来送我,可是不仅他没送,家人都没来送行。我知道,这肯定是父亲的阻挠。我对父亲的怨又多了一分。

              ⑥转眼工作好几年了,父亲也退休多年,可时间并没有冲淡我对他的憎恨。直到这次回家,母亲说出事情的真相,我才恍然大悟。她说:“小振,你这样做太伤你父亲的心了。过去他是做过伤害你的事,可都是为了你好——怕你在家总有优越感。他不是怕你不能成材,担心的是你不能成人!于是有意激励你奋发图强。为此我不知道和他吵过多少次。你走那天,他不让我们送你,可又担心你承受不了,好几天坐卧不安,闷着头抽了十几盒烟。你现在每封写给我的信他比我看得还仔细,这次知道你要回家过年,早早地准备好了许多你喜欢吃的于酸菜、腊肠、咸肉。上次为了晒腊肠,踩着凳子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在医院住了好几个星期……”

              ⑦这次春节回家,父亲满以为我会多住几天,然而我却只有七天假。我走的时候,父亲把晾在竹竿上的干酸菜、腊肠、咸肉取下来帮我装了好几袋,说是以后一个人在外很难吃到老家的东西了。最后我嫌行李多不方便,心想这些东西超市或许也有卖的,于是走的时候就偷偷地拿掉了。

              ⑧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可我却恨了父亲这么多年,现在想想,我是多么的不应该。其实,父亲一直是爱我的,只是方式特殊罢了。

              ⑨铺好纸,提起笔,我提笔写下——

              ⑩敬爱的爸爸、妈妈……

              (1) 本文向我们叙述了怎样的事?以什么为线索来叙事的?
              (2) 第2自然段中写“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后,“似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可为什么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我几乎是不近人情的”?
              (3)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做过哪些伤害过“我”的事?
              (4) 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请举两例说明。

              (5) 本文第8自然段说“想不到父亲却把它寄过来了。这就是父爱!”难道这些干酸菜、腊肠、咸肉就是父爱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