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雪落草原白茫茫

              查干

              ①上世纪我在杜尔伯特草原生活了将近14个年头。冬季,一旦发生雪灾,我们就会奔

              赴抗灾第一线。有时,一呆就是个把月。这样就有机会与雪朝暮相伴,成为一名名副其实

              的草原雪人。

              ②北方草原的落雪,是很优雅的,也是静静的,轻轻的,柔柔的。雪落之后,草根湿润了,原有的草香,就会散发出来。天,显得青蓝而高远,阳光被积雪反射造成雪光。这时的草原银装素裹,一片白茫茫,无际亦无边。雪便是这里的主宰了。

              ③此时的蒙古包,白洁若玉,与雪光融合,变为生动的雪地画面。假如没有那青青的、直直的炊烟以及朱红色的套那(天窗)和包门,你或许辨认不出,哪里是蒙古包,哪里是雪窝了。朦胧在雪光里的羊群,与雪地形成天然组合,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只是,一个静,一个在动而已。而此刻的马群,像散乱的冰雕,伫立于远山近坡。无论静止,抑或奔腾,都在展现生命之坚韧与骨气。这样的时候,马背上的雪花还没有消去,雪气萦萦绕绕地跟随其后,像是有什么神奇之物,腾云驾雾地在移动。雪光下的马,显得凛冽、干净、美艳、自在而生动。它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不能不使人联想天地精灵这个词汇。尤其在暴风雪之夜,那一声又一声的长长马嘶,从远方不断地传来,使人感到有血液在那里灼灼燃烧。每当马群在雪原上扬蹄奔腾,长鬃在雪光中高高飘扬时,你或许联想到汹涌的海浪或草浪。

              ④蒙古马个头比较矮,但健硕硬朗,它属于北方草原的善跑一族,是以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闻名于八方的。它在各种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惊人的耐力,得到了世人的赞美和颂扬。草原上的人们,没有一个是不珍爱、不信任马的。在他们看来,马是他们的战友或者兄弟。而非豢养之牲。

              ⑤雪光乃神奇之物,似有什么不解之谜,藏于其间。你能看到,鹰在雪光中的独旋吗?它的双翼上,是什么在放射着奇异的光点?像闪电,一闪而逝。这时的鹰,显得有些孤傲,给人以空灵悲壮之感。这样的时候,除了独行侠这个词汇,你再也找不到更为贴切的比喻。是的,假如没有它的悲壮独旋,雪光中的天空,显得多么寂寥无神。像是哪位哲圣,摊开在无限里的一张宣纸,在等待谁来挥洒?而这只独旋的鹰,在此刻,在这辽阔的天空中,既不是逗点,也非句号,而是构勒中的散淡情节。

              ⑥还有百灵鸟,在雪光中振翮飞翔的那些精灵,当疯狂的暴风雪消退之后,它们毅然从雪窝里,纷纷地振翅飞起,在雪光弥漫的晴空里,重又抒发天地之情,鸣声婉约而清丽。它们,总是悬浮在气流里,翅膀在扇动,但不移动,成为一种美妙的空蒙点缀,如梦亦如幻,一睹让人心疼。

              ⑦这时候,你也许会联想到空山鸟语这个词汇。然而,它所描述的是闻其声而不见其影的空茫之惑。而雪空中的百灵,则有些不同。不但可以闻其声,更可以见其影。一个,给人以神秘空灵之感;一个,则给人以切实的心灵慰贴。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⑧不要以为,这漫天的雪光,只是虚无缥缈之气。它不但深邃,且又深不可测。人在

              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                                                    (有删改)

              (1) 阅读全文后,你发现作者写了草原雪后的哪些景物? (2) 有人觉得文章第④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3)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极其优美,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根据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人在漫天的雪光里,也往往只是一缕雪光,甚或还原为小小的基本粒子,融化在大自然神奇的魔盒里不见了。”的理解。 (5) 【甲】【乙】两个片段同写鸟鸣,请从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它们的 相同点

              【甲】百灵鸟往往是孤独牧人的旅伴,随你飞行歌唱。然而,百灵鸟纵歌,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出于情。这样的时刻,你就会感到,这片茫茫雪原,不但有内容可读,更可感到它温润的血脉了。                          (查干《雪落草原白茫茫》)

              【乙】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郭枫《空山鸟语》)

            • 2.

              长河渐落晓星沉

              蔡欣

              ①科学家通过卫星观察地球,发现世界上好几个国家受到严重“光污染”,以致夜间完全看不见银河系。新加坡赫然名列其中。

              ②光污染,指密集的灯光造成之“污染”。除了新加坡外,报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受此污染影响。北美与西欧大部分地区皆不能幸免。问题是其他国家幅员辽阔,故影响不明显。以纽约、巴黎等大都会而言,即便入夜后一样无法仰望银河,但它们有的是腹地,只要远离市中心,便可在郊外“卧看牵牛织女星”。新加坡则不然,作为高度发展的迷你城市国家,就算你有齐天大圣的本领,也翻不出“光污染”的掌心。

              ③幸而科学家并没有具体说明这种污染对人类有多大危害,只曰某种蓝色灯光有害。已知最大的“害处”不过是:看不到银河系。

              ④还好。看不到银河系也就算了,(看不到银河系,日子还不是照过?)虽然细细一想,未免若有所失。

              ⑤记得童年时候,夜空是会出现银河系的——虽然那么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其时新加坡还未大兴土木,住在甘榜,四野根本没什么灯光。最初甚至无电力供应,家里照明,用的是汽灯、煤油灯或蜡烛。最有“情调”的是蜡烛。风雨之夜一盏烛光晃动不定,将摇摇曳曳的影子打在木板墙上,外头一棵棵长发披肩的椰子树随风狂舞,诡异气氛要说多聊斋,便有多聊斋。

              ⑥那年代,晴朗的晚上,在庭院里抬头一望,便可看见满天密密麻麻的星斗。银河系当然无须说。但小时不甚了了,只记得长辈对闪闪烁烁的星星指指点点,说,天河两边最亮的两颗星——那不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⑦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银河系和牛郎织女星,一夜间忽然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密密的高楼和密密的都市灯光。夜间仰望,能看见楼宇间一小块天空已属万幸,更别说“高不可攀”的银河。

              ⑧为了“看银河”,人类世界走回“甘榜老路”?未免太“反文明”。或者,努力挽救最后一小块蓝天吧。

              ⑨童年甘榜的“天象”早已远去。幸运的是,老来偶尔还能在另一块土地上清楚见到银河——那是在新西兰南岛。

              ⑩居住在小镇奥马鲁,晴朗的夜空,一般皆可“观星”,景象虽没有著名“观星圣地”蒂卡波湖那么迷人,但入夜时分,只要站在自家庭院前,抬望眼,呵满天闪闪亮晶晶……

              ⑪“银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不知怎么,忽然想起李义山《嫦娥》诗中这两句。东坡居士“银汉无声转玉盘”也好,秦少游“银汉迢迢暗度”也好,都只写静态银河,不若李义山“渐落”二字,带给我们“动画”的美感。“看”吧:是整带银河(直径十万光年的银河!)在渐渐落下,落下……千余年前,晚唐那位“象征派大诗人”竟能描绘出地球自转“间接呈献”的美景:如此大气,如此壮观,如此瑰丽。

              ⑫幸好诗人生当唐朝。又幸好其时长安没有光污染,否则诗人怕连“长河”也看不到,又焉能营造此动感意象,而我们又焉能读到如此优美的七言绝句?

              ⑬银河系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还有李义山的诗歌——不是么?

              (1) 下面句中加点的修饰语有什么作用?

              新加坡赫然名列其中。

                                                                                     

              (2) 文章第⑦段和下面一段话在内容、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荒芜;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内容:                                                                

              情感:                                                                 

              (3) 仔细阅读第⑪段,文中引用古诗有哪些作用?
            • 3.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 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      )→(      )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4) 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 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4.

              我的暖,一寸长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⑪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⑫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⑬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⑭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⑮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⑯“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⑰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⑱“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1) 根据故事情节,梳理人物态度变化。

              情节

              “他”的态度

              “我”的态度

              “他”递烟给“我”

              热情

              (1)

              “他”要求坐车

              诚恳

              (2)

              接孩子放学离开

              (3)

              不理解


              (2) 联系全文,说一说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 “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祈 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A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B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

              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 文章叙述了作者与鹰有关的三次经历,并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触。请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填写下面的表格。

               

              与鹰有关的经历

              作者的感触

              第一次

              在长城上看到画家画的鹰

               

              第二次

               

              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第三次

              在动物展览团看到苍老的鹰和年轻的鹰

               

              (2) 面对小孩的突然袭击,动物展览团里的两只鹰的目光有何不同?导致它们目光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苍老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年轻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

              (3) 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何用意? (4) 文中A、B两处的语句很有特色,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5) 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文题“祈求”的理解。
            • 6.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至,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1)______。中年读书,如(2)______。老年读书,如(3)______。”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1)______,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2)______,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3)______,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由“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琦君擅长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品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3) 第③至⑥段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时的两个非常隐蔽的场所,请你找出来。 (4)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的经历。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切身体会。 (5) 请你根据张心斋关于三种读书境界的理解,将下列三个四字词分别填在第⑦段的(1)(2)(3)处。(只填序号)

              A.庭中赏月       B.台上望月    C.隙中窥月

              (6)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中说“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刘禹锡曾在仕途中不顺,即使身居陋室,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以“_________,_________”明志。(请你写出这句话,8个字)
            • 7.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 选文第①段加下划线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说“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它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句话中“生的欢喜”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常春藤是“固执”的?这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第④段一方面说“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月下感怀

              刘建梅

                 (1)中秋的夜晚。广州。

                 (2)月亮升起来了。不是特别的亮,偶尔还有几缕云彩飘过。这是城里的月光。

                 (3)我跟男友说,月亮升起来了呢,他一脸的惊喜,说,走,我们赏月去。这是第一次,我们一起赏月。

                 (4)我们手拉手来到楼顶。不是从什么时候起,邻居几家的楼顶上都是赏月的人们。因为在各自的楼顶上,我们还是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的。

                 (5)渐渐地,月亮升得很高也很远……远处飘来几个小红点,在渺茫的夜空下浮沉不定,近了,原来是孔明灯!

                 (6)去年,也是中秋,是在家乡过的。原本只是打算回原单位办完离职手续就上来广州过中秋。离职手续自然办得顺利,后来却因为其他事情不得不耽搁下来,过完中秋再走。

                 (7)那晚,月色很美,一轮明月高悬夜空。也许是因为空旷,月亮显得特别亲近,澄澈,静美。万物都融化在月光里。置身其中,便有了似梦似幻的感觉。院里的黄皮树因了秋风的轻拂,茂密的枝叶在水泥地板上画下无数的图案,变幻莫测。

                 (8)然而,父亲却是沉默的。良久,才说了一句:“你这次办了离职(手续)之后,应该就是再也不能回学校(工作)了吧?”似是在问我,又似是在喃喃自语。

                 (9)感觉里,父亲太多的辛酸。为了生活,父亲在外劳碌奔波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可以闲在家里了,自然希望儿女都守护在身边。而作为女儿的我却选择放弃所谓的“铁饭碗”,到另一座城市去打拼。

                 (10)我是乡下长大的孩子。故乡的月光照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又伴着我走过了充满憧憬的天之骄子般的大学生活。毕业后,自然而然地被分配到离家最近的一个小镇,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在那个称得上婉转清丽、含蓄细密的小镇,依然沐浴着故乡的月光,我站在七尺讲台上挥洒了五年的青春……

                 (11)如今,面对的是城里的当空皓月,潜意识里故乡那轮明月变得辽远而飘渺了,内心深处却油然而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惆怅之感。

                 (12)月色越发静好。此刻定然有人对月思乡,有人对月相思,有人围着餐桌共享天伦之乐,有人三五成群散步聊天,也有“宅一族”沉浸在网游里自得其乐……不远处,是个运动广场,那儿夜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今晚也不例外。音乐依时响起,舞者的脚步并不因中秋的到来而停歇。多有毅力!

                 (13)人生就是万花筒,只因为人们各有选择,各有活法,并一如既往的执着。

                 (14)面对月夜,也曾对自己的毅然抉择彷徨过,质疑过,最终还是被那无言而执着的月儿所折服。选择了,何必后悔?一如明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尽管人世间沧海了又桑田,明月依然故我,年年如是,月月相似,每月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日夜,一泄无遗,无怨无悔!

                 (15)鲁迅有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诗人汪国真也曾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要风雨兼程!”我们都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人生之路无定数,于是便有了多样的选择,选择了就不该轻言放弃。正因如此,才有了百态的人生。世界不也因此才精彩纷呈吗?繁华都市里激烈的竞争无处不在。人们忙碌如陀螺般旋转,车流穿梭如流水。谁能保证自己脱颖而出?但谁都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为了生存也好,为了梦想也罢,我们毫不例外地必须努力!总觉得现在的自己如一条蚕蛹,正在抽丝结茧,即使不能保证在自己的故事里最终破茧成蝶,我想,也了无遗憾,毕竟努力过,坚持过,付出了,无形中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另一种美丽阐释?足矣!

                 (16)不知何时,月亮已经升到了最高空。他端来一杯咖啡,轻声问:“想什么呢?”我浅啜了一口,夹杂着苦涩的清香顿时在口里弥漫开来。我淡淡地回答:“谁说‘月是故乡明’?城里的月光不也一样么?……”

                 (17)“哦??”男友愕然。

                 (18)我知道我答非所问了。

              (1) 阅读全文,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按提示完成表格。

               

              文章情节

              人物感受(心理)

              站在城市的楼顶

               

              回忆自己回乡办理离职手续

               

              想到运动场舞者的毅力

               

              (2) 作者在文中回忆自己去年回家办理离职的情节有何作用? (3) 作者回想自己离开故乡本来有些彷徨,质疑自己的选择,但是“最终还是被那无言而执着的月儿所折服。”,想一想,月儿让作者明白了什么? (4) 本文引用鲁迅及汪国真的话的意图是什么?
            • 9.

              雪山向日葵

                 ⑴ 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一群扑腾着金色羽毛的大鸟。 

                 ⑵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⑶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⑷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⑸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⑹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⑺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⑻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⑼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⑽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⑾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⑿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⒀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⒁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⒂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⒃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⒄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⒅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⒆ 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选自《散文鉴赏词典》,有改动。)

              (1)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一词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2) 作者在⑽-⒁段中,对雪山向日葵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想,删去这些内容行不行?为什么? (3) 认真揣摩⒃段,并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对雪山向日葵的描写颂扬了什么精神? (4) 作者发现了雪山向日葵的特性后,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再认识。作者“发现——反思”这一认识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5)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 10.

              母亲的书

              琦君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⑧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她万事细心,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看黄历,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说了。

              ⑨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⑩《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回忆了母亲喜爱的三本书的一些往事,请分别概括出母亲喜爱的原因。

                                                                                                

              (2) 赏析理解语句。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2)从表达作用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加横线词语。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3)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点概括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 作者为什么要以“母亲的书”为题?

                                                                                                

              (5) 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怎么理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