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完成后面的问题。


              (1) 孔乙己被酒客揭短后竭力争辩,为什么言语中要夹些“难懂的话”?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一句中的“仍然”一词表现出掌柜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3) 叶圣陶评价《孔乙己》一文时说:“小说中最妙的文字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最妙的文字”妙在何处。


            • 2.

              青云楼主

              冯骥才

              青云楼主,海河边一小文人的号。此君脸窄身簿,皮黄肉干,胳膊大腿又细又长,远瞧赛几根竹竿子上凉着的一张豆皮。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他能写能画,能刻图章,连托裱的事也行;可行家们说他——手糙了点儿。因故,天津卫的买卖没他写的匾,饭庄药铺的墙上不挂他的画。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文人落到这步,那股子“怀才不遇”的滋味,是苦是酸,还是又苦又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于是,青云楼这斋号就叫他想出来了。他自号青云楼主,还写了一副对子挂在迎面墙壁上:“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他常常自言自语念这对子。每每念罢,闭目摇肩,真如隐士。再说他隔墙就是四季春大酒楼,整天鱼味肉味葱味酱味换着样儿往窗户里边飘。关上窗户?那管屁用,窗玻璃拦得住鱼鲜肉香,却拦不住灯红酒绿。一位邻居对他说:“你这青云楼干脆也改成饭馆算了。这青云楼三字听着还挺好听,一叫准响!”

              这话当时差点叫他死过去。

              乾旋地转,运气有变。一天,有个好事的小子陈八,带来一位美国人拜访他。陈八说这老美喜欢中国的老东西,尤其是字画。青云楼主头一回与洋人会面,脑子发乱,手脚也忙,踩凳子挂画时,差点来个“人仰马翻”。那老美并没注意到他,只管去瞧墙上的画,每瞧一幅,就哇啦哇啦叫一嗓子,好赛洗屁股时叫水烫着了。然后,嘬起嘴啧啧赞赏一番。最后老美用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对青云楼主说:“我、太、高、兴、了、谢、谢——我、太、高、兴、了、谢、谢——”他大概只学了这几个字,反反复复地说,一直告辞而去。

              青云楼主高兴得要疯。他这辈子,头次叫人这么崇拜。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洋文写的信。他拿到《大公报》的报馆去找懂洋文的朱先生。朱先生一看就笑了,对他说:“你用嘛法子,把人家老美都折腾出神经病来了?他说他回国后天天眼睛里都是你写的字,晚上做梦也是你的字,还说他感到中国的艺术家绝对都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一夜没睡,天亮时,忽来灵感,挥笔给那老美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裱成横批,送到邮局寄去。邮件里还附一张信纸,要求人家把字挂在墙上后,无论如何站在这字前面,照张照片寄来。他想,他要拿这照片给人看。给亲友看,给街坊邻居看,给那些小看他的人看,再给买卖家那几个大老板看,给报馆的编辑们看,最后在报上刊登出来。都看吧!你们不认我,人家老美认我!

              他在青云楼中坐等三个月,直等到有点疑惑甚至有点泄气时,一封外皮上写着洋文的信终于寄来了。他忙撕开,抻出一封信,全是洋文,他不懂,里边并没照片。再看信封,照片竟卡在里边,他捏住照片抻出来一瞧,有点别扭,不大对劲,他再细瞧,竟傻了。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像,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


              (1) 仔细阅读选文,梳理文章内容。


              事件发展

              青云楼生

              意暗淡

              字画受到

              洋人赏识



              情感变化



              炫耀自己

              傻了


              (2) 作者为什么说“他于书画这行,是又在行里,又在行外”?




              (3) 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那老美倒是站在他那字的前边照了像,可是字儿却挂倒了,全朝下了”这一结果,前文中已做了铺垫,请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5) 青云楼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 3.
              (二)小说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病     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是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你认为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的“她”做的四件事,并说说其共同点。
              ①电梯超载,她主动从中间挤下电梯等下趟。
              ② ______ ;
              ③电梯里有人不肯定去向,她主动指点。
              ④ ______ 。
              共同点: ______
              (3)小说结尾写道:“电梯内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是大家真的“恍然大悟”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______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为 ______ 的一项是 ______
              A.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固执,呼唤无私豁达的健康感情。
              B.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冷漠自私,呼唤真诚大方的健康感情。
              C.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自私冷漠,呼慷慨豪爽的健康感情。
              D. 批判社会上一些人的狭隘自私,呼唤乐于助人的健康感情。
              (5)如果这篇作品的叙述视角改为第一人称,以医院里一个病人为叙述者,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 。
            • 4.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题目。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奥,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研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如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这里仔细描写其濒临死亡的情景,有何用意?



              (2) 请说说你对文章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理解。



              (3) 请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窗”的理解。



              (4) 诗人北岛曾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请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靠近窗口的病人”的“高尚”之处与“不靠窗口的病人”的“卑鄙”之处。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坡肉
              季明
                  ①四十多岁的老楚,可不简单,曾是南京著名酒楼--品世阁的掌勺大厨。鬼子攻南京,一发炮弹,品世阁变成了瓦砾。妻儿老小连同家产,也消失在战火里。老楚手里掂着一把菜刀逃了出来,那一刻,老楚迫切希望这刀,能沾染上鬼子的血,于是,投了36师。
                  ②老楚年纪大,又当过厨师,被分到炊事班,老楚很乐意,他觉得,凭自己的手艺,让兵们吃饱吃好,上战场跟鬼子拼命时,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也算是报仇。
                  ③等到了炊事班,老楚才明白,什么叫 ______ 。士兵们吃的,无非是稀饭馒头就咸菜,只有在大战前夕,部队才买几头猪,改善生活。兵们称之为--吃断头饭。
                  ④过去,猪杀了,兑上萝卜,放进大锅里一炖,完事儿。但老楚一来,就不同了,他使出看家本领,煎炒烹炸焖煮炖,变着花样做,当菜一样样端上桌,兵们的眼睛都直了。老楚做的菜,不仅好看,更好吃。兵们吃得狼吞虎咽,个个脑袋上腾起一片汗雾。兵们说,吃了老楚做的菜,脑袋掉了,也值!
                  ⑤兵们吃高兴了,就问:老楚,你最拿手的菜是啥?老楚说,东坡肉。兵们不解:东坡肉?是啥东西?老楚怔了-下,才记起这些兵们,大多是文盲,就没再提苏东坡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接着说,这道菜,也叫红烧肉,用五花肉炖制而成,做好后,色泽红亮,味醇汁浓……
                  ⑥士兵们咂咂嘴,听得直流口水,无限向往地说,啥时候做道东坡肉,让咱们也尝尝。老楚苦笑着说,难,这菜,费时费工不说,炊事班也没那些必不可少的作料哇。兵们就很失望。
                  ⑦武汉会战,36师奉命开到富金山,打阻击战。战况惨烈,八天之后,-万多人的36师,兵员已不足两千,主阵地丢失。
                  ⑧师长挑选了二百名士兵,组成敢死队准备发动突袭。攻击定在夜间,离天黑,还有大半天时间,师长知道,这些兵上去,九死一生,于是,他决定为敢死队改善生活。
                  ⑨师长找到老楚,说,敢死队的兵,要求吃顿东坡肉,抓紧做。老楚苦着脸,手一摊,说,师长,啥都没有,咋做?师长咬咬牙,说,就是找破天,也要找到材料!师长牵过自己的战马,交给老楚,命他带上几名骑兵,去七十里外的镇上,采购食材,速去速回。
              (10)但直到第二天上午,老楚才赶回来。好不容易办齐东西,却碰上了鬼子,那几名骑兵阵亡,老楚绕了很远的道,才赶回驻地。
              ⑪敢死队,早已在昨夜攻了上去。见到师长,老楚放声大哭,师长哇,我回来晚啦……师长说,不晚,待敢死队撤下来,就用东坡肉kàoláo ______ 他们。
              ⑫老楚赶紧回到炊事班,开做。
              ⑬将猪肉刮洗干净,切成一寸见方的块,在沸水里煮去血水,然后,在一口大锅里,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再将猪肉块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冰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盖,密封,旺火烧开,之后,用文火焖酥……
              ⑭几小时后,大功告成。当二百碗红润油亮的东坡肉摆上桌,老楚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人们这才发现,老楚身上,有枪伤。
              ⑮老楚让人将他扶到一块巨石旁,背倚石壁,坐下,睁大双眼,眺望富金山主峰阵地。那里,枪声正烈,硝烟弥漫。
              ⑯恍惚间,老楚看见敢死队员们,蜂拥而至,端起东坡肉,狼吞虎咽……
              ⑰老楚咧开嘴笑了。
              ⑱时至黄昏,敢死队的兵,却一个也没能下来。
              ⑲老楚已死去多时,笑意僵在脸上,而双眼,依然圆睁,紧盯着富金山的方向。
              ⑳残阳如血,映在那一碗碗东坡肉上,天地一片红光。
              (选自2016年第12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1)①在第⑪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kàoláo ______
              ②填入第③段横线上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______  
              A.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B.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C.屋漏偏逢连夜雨               D.饱汉不知饿汉饥
              (2)小说以“东坡肉”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楚和兵们闲聊拿手菜“东坡肉”-   ①-   ②-老楚弥留之际笑迎兵们吃东坡肉
              (3)对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开门见山,交代小说主人公老楚原先是掌勺大厨的身份。
              B.交代老楚从军前的经历,表现了老楚不简单的阅历身世。
              C.交代老楚毅然从军的原因,表现老楚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D.交代故事发生的必要背景,为小说情节展开作有效的铺垫。
              (4)第⑬段详细叙写了老楚做“东坡肉”的过程,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用意。
              (5)本文结尾虽短,却句句意蕴丰厚,请做具体分析。
            • 6.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唯有垂杨管别离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每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做老师和学生。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所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可是,【A】 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在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者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奔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他便经常答不上来。比如那两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到最后,小病号也愤 怒了:“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说是大哭,其实并 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后面,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户前,打开窗子。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唯有垂杨管别离!”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岳老师却并没有应答,她正在大哭--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作者:李修文。有删改)(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2)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本文以“唯有垂柳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少年的秘密
                  ①小时候冰糕三分钱一支,但一个夏天也吃不上几支,任凭串乡卖冰糕的吆喝声从村东传到村西,父母也貌似听不到。小孩子的汗水在脸上淌,用手抓出一道道泥印,跟在冰糕箱后面跑,直到卖冰糕的出了村,望不见了,才悻悻地走回家。有时肚子里的馋虫闹腾得厉害,也会把隐藏身体里的牛脾气放出来,热死了,热死了!边吵边把嘴巴撅起来,恨不得下地打滚,向父母示威。
                  ②热就去冲一下凉,或喝点儿绿豆汤。母亲怎不知儿的心思,不过是装糊涂罢了。
                  ③热,还是热!耳朵听到卖冰糕的吆喝声越来越近了,馋虫都快被热哭了,要不是怕母亲打,肯定一屁股坐地上搓脚,耍无赖。
                  ④正午太阳最毒,冰糕肯定卖得贵,等下午了,冰糕快化了,卖冰糕的就得便宜卖,到那时再给你买哈。听到母亲这句话,小孩的心总算放肚子里了,也不再喊热,把耳朵竖起,生怕卖冰糕的吆喝声出了村。
                  ⑤ 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一会儿便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就要来临。卖冰糕的扯着脖子高喊贱卖了,贱卖了,二分钱一支!小孩牵一下母亲衣角,母亲意会,忙说再等等,一会儿他肯定还得贱卖。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卖冰糕的就改了吆喝声,贱卖了,贱卖了,冰糕一分钱一支了!
                  ⑥小孩手里攥着一分钱,端着碗,飞奔着跑到冰糕箱前。雨天里的风很凉,小孩边吃冰糕边打哆嗦,可嘴角却带着笑,小孩的幸福就这样简单。
                  ⑦小孩长成了少年,懂得家庭的困苦和父母的不易,一分钱放在父母兜里也是沉甸甸的,父母每天在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舍得买一支冰糕吃。他悄悄跟着父母去地里拔草,卖冰糕的吆喝声传进了耳朵,他假装没听到,但母亲这会儿耳朵灵了,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去买冰糕。他飞奔着跑出了玉米地,跑到村头买了一支冰糕使劲攥在手里,不敢拿着冰糕棍,生怕冰糕化了掉到地上就毁了。
                  ⑧等他跑回自家玉米地,摊开手才发现冰糕已经化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他一拿也掉到了地上。母亲对他一顿臭骂你傻呀,买冰糕时也不看看,快化掉的冰糕你也买,冰糕攥在手里化得更快,你买完路上吃了就得了,还非得拿回来再吃,现在好了,一口也吃不着!母亲越说越气,甩手就给了他一巴掌。父亲走过来,又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再去买一支,他没有接钱,只是默默在地里拔草,眼泪比脸上的汗珠还多。
                  ⑨他其实是想把冰糕拿回来,和父母同吃一支冰糕的,没想到一路飞奔还是把冰糕攥化了。他心里的秘密,就这样被自己破坏掉了。那个夏天他没有再吃一支冰糕,天再热,他想起那支化掉的冰糕,心里就像冷风吹。
                  ⑩他明白母亲为何那样生气,不是心疼钱,而是心疼他没有吃到冰糕,而他一直没说出那个秘密,因为怕母亲知道实情后,会自责,会难过。
              ⑪那个夏天过后,少年长大了。
              (1)“少年”对“吃冰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依据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时间  “吃冰糕”的态度 内心情感 
              小时候  ① ______   吃得冰糕的兴奋、喜悦 
              ② ______   不愿再吃冰糕  ③ ______  
              (2)阅读全文,说说少年心里的秘密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一会儿便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就要来临。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回答。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 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晚就然 ______          飒作响 ______         万俱静 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所叙述的故事。
              (3)指出第二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4)从下文中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
              (5)“父亲”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谈谈你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 9.
              (四)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碗底香
              陈小庆
                  终于开饭了,他几乎是跑着奔向食堂的。
                  今天做的是他最喜欢的红烧牛肉面,他看到自己饭盆里竟有好几块牛肉,最关键的是有一块还特别大,居然比一只完整的核桃还要大。他似乎觉察到打饭的师傅当时应该是迟疑了一下,但手终于没有抖,还是将那大块肉给他妥妥地盛进了饭盆里。端着饭,走到外边,坐在一块空心砌块砖上,虽然饿极了,虽然是他最喜欢的牛肉面,他却慢条斯理地吃着,他享受着美味。不像那个首先急着把饭里的牛肉挑着吃了的二狗子。吃那么快会很快吃完,很快吃饱,很快失去享受的时间。尤其是那块最大的牛肉,他毫无疑问地会留到最后吃,等吃完所有的面条、碎肉,喝光所有的汤之后再去细细品味,仔细享受,在他,这样吃饭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他一边品味着牛肉面,一边想着自己儿子小虎马上就要娶媳妇了,那个姑娘已经同意嫁给小虎了,嫁到在城里没有房子的他们农村的家了!他得多干活多赚钱,风风光光把儿媳妇娶进家门。
                  此时,饭盆里的那块肉,几乎是支撑他力气的最有力的保障,也是他辛苦后的一份安慰。
                  从小他就有把好东西留到最后的习惯,过去家里穷,做面条时,炒个鸡蛋已属最好的午饭。那时他总是把面先吃光,再去吃炒鸡蛋,最后嘴里的炒鸡蛋味儿会留存一下午,让人觉得生活美好有意义。他还喜欢把最甜的放在最后,把最好的消息在心底憋好久,六年级时,他考了个年级第一,回家就一直没有吭声,最后竟然没有说,还是娘听邻居小孩说的。娘看着他笑,他也笑,仿佛那最好吃的还在碗里放着,还可以享受那份惊喜。娘告诉过他,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他一直不舍得把那些好东西提前吃掉用掉,甚至到该吃该用时仍然还要保留好久。
                  他喝了口牛肉面汤,滋味十足,望望那块牛肉,心里踏实极了。
                  十六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双回力鞋,穿惯了黄胶鞋的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劳动节和国庆节时穿过那么几天,大部分时间还是黄胶鞋,后来他发现鞋小了,自己在十八岁时再也穿不上那尚且八九成新的回力鞋了。那双鞋,至今在家里放着,像是收藏品。
                  他开始品饭盆里的碎牛肉,明天据说会发工资,包工头说两个月了,一定要在麦收之前把欠大家的去年的工钱发到手里,而他们很多人已经打算后天回乡割麦子了!
                  碎牛肉几乎没有口感,他望了望那大块牛肉,原谅了那些碎牛肉。筷子却不去动一下那大的,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根本不会在饭还多时去动那些镇碗之肉,也因为这个习惯,他存到了一些钱,儿子才能说到对象。
                  过去在乡下,他碗里的肉或者鸡蛋一直是别人眼中的诱惑。大树下吃饭,他总是会在碗里留有最好的,直到吃完饭才会吃掉那些最好的。三十年前,在乡下,碗里有肉或者有鸡蛋,会很有面子。他是那时养成了很慢很慢吃饭的习惯的,他享受着自己碗里有宝的感觉--生活就是这么有奔头!
                  很多工友都吃完了,在抽烟聊天,他却还有好几口面没有吃完,他一根一根面吃着,碎牛肉已没有了,但他心里有底儿:镇碗之宝还在,动都没动呢!他们都是端着铁盆盛饭的,都是一步到位,没有再去打饭的麻烦,那么大个铁盆,足可以吃很饱。
                  吃完最后一根面条,喝光最后一口汤,盆里只有那个大块头的牛肉了,那深酱色的肉,吸足了调料,那要一口吞下去,能嚼上两分钟才可以咽下去。
                  他停顿了一下,显得郑重地夹起那块肉,多年养成的习惯,尊重食物,更要慎重对待那些最好的,那些都是生活的精华,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他每次在享受最后一口美味时,都会停顿一下,调整好味觉、视觉,说高级一点应该还有灵魂,准备接受那种痛快舒爽--他夹起那块肉,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沉,也许是自己用的劲过大了吧,他调整了一下呼吸,把肉隆重地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那块让他期待了一顿饭,瞟了无数眼,支撑他幸福感的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姜!
              (1)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了一下呼吸,把肉送入口中,上下牙合在一起,然后他便流下了泪水……
              (3)小说结尾写那大块牛肉竟然是一块姜,其实这并不突然,作者在前文已有几处暗示,请找出并简要概括。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进城打工者生存的艰辛,也有人认为是倡导一种先苦后甜的生活观。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小说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 10.
              小欢喜
              (丁立梅)
                  ①喜欢这样一种状态:太阳很好地照着,我在走,行人在走,微笑,我们对面相见不相识。心里却萌生出浅浅的欢喜,就像相遇一棵树,相逢一朵花。
                  ②路边的热闹,一日一日不间断。上午八九点的时候,主妇们买菜回家了,她们蹲在家门口择菜,隔着一条巷道,与对面人家拉家常。阳光在巷道的水泥地上跳跃,小鱼一样的。我仿佛闻到饭菜的香,这样凡尘的幸福,不遥远。
                  ③也总要路过一个翠竹园。是街边劈开的一块地,里面栽了数杆竹,盖了两间小亭子,放了几张石凳石椅,便成了园。我很爱那些竹,它们的叶子,总是饱满地绿着,生机勃勃,冬也不败。某日晚上路过,我透过竹叶的缝隙,看到一个亮透了的月亮,像一枚晶莹的果子,挂在竹枝上。天空澄清。那样的画面,经久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想起时,总要笑上一笑。
                  ④还是这个小园子,不知从哪天起,它成了周围老人们的天下。老人们早也聚在那里,晚也聚在那里,吹拉弹唱,声音洪亮。他们在唱京剧。风吹,丝竹飘摇,衬了老人们的身影,鹤发童颜,我常常看得痴过去。京剧我不喜欢听,我吃不消它的拖拉和铿锵。但老人们的唱我却是喜欢的,我喜欢看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那是最好的生活态度。等我老了,我也要学他们,天天放声歌唱,我不唱京剧,我唱越剧。
                  ⑤路走久了,路边的一些陌生便成熟悉。譬如,拐角处那个卖报的女人,我下班的时候,会问她买一份报,看看当天的新闻。五月,她身旁的石榴树,全开了花,一盏盏小红灯笼似的,点缀在绿叶间,分外妖娆。我说,你瞧,这些花都是你的呀。她扭头看一眼,笑了。再遇见我,她会主动跟我打招呼,送上暖人的笑。有时我们也会聊几句,我甚至知道了,她有一个女儿,在读高中,成绩不错。
                  ⑥还有一家花店,开在离我单位不远的地方。花店的主人,居然是个男人,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男人原是一家机械厂的职工,机械厂倒闭后,男人失了业。因从小喜欢花草,他先是在碗里长花,阳台上长一排,有太阳花,有非洲菊,有三叶草。花开时节,他家的阳台上,成花海。左邻右舍看见,喜欢得不得了,都来问他讨要。男人后来干脆开了一家花店,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花盆,专门长花草。那些小花盆里长出的花草,都一副喜眉喜眼的样子,可爱得很。看他弯腰侍弄花草,总让人心里生出柔软来。我路过,有时会拐进去,问他买上一盆两盆花,偶尔也会买上几枝百合回家插。他每次都额外送我几枝满天星,说,花草可以让人安宁。真想不到这样的话,是他说出来的。一时惊异,继而低头笑,我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错的。我捧花在手,小小的欢喜,盈满怀。
                  ⑦也在路边捡过富贵竹。是新开张的一家店,门口祝福的花篮儿,摆了一圈。翌日,繁华散去,主人把那些花篮,随便弃在路边。我看见几枝富贵竹,夹杂在里头,焉头焉脑的,完全失了生机。我捡起它们,带回家,找一个玻璃瓶插进去。不过半天工夫,它们的枝叶,已吸足水分,全都精神抖擞起来。
                  ⑧再隔几日,那几枝富贵竹,竟冒出根须来。隔了一层玻璃看,那些根须,很像银色的小鱼。我把它们放在我的电脑旁,无论我什么时候看它们,它们都是绿盈盈的。这捡来的一捧绿,让我心里充满感动和快乐。
                  ⑨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都是这些小欢喜啊。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唱着歌,跳着舞。活着,也就成了一件特别让人不舍的事情。
              (1)文中写到哪些“小欢喜”?请用简洁语言分别概括这些小事件(写出4点即可)。
              (2)从下面两段中,展开想象,体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上午八九点的时候,主妇们买菜回家了,她们蹲在家门口菜,隔着一条巷道,与对面人家。阳光在巷道的水泥地上跳跃,小鱼一样的。
              ②我看见几枝富贵竹,夹杂在里头,的,完全失了生机。
              (3)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第④段“京剧我不喜欢听”与老人们喜欢唱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不喜欢京剧“的拖拉和铿锵”。
              B.第⑤段中盛放的石榴花点缀在绿叶间,为卖报女人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烘托了她暖人的笑和友好的性情,给人以欢喜和美好的感觉。
              C.第⑥段中作者“惊异”于男人说的“花草可以让人安宁”,“笑”的是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错以及捧花在手的欢喜。
              D.第⑦段中新开张的店主人把富贵竹弃在路边与“我”捡回家插养得绿意盈盈形成对比,突出强化了生活中处处有小欢喜,很好地彰显了主题。
              (4)最后一段话如何理解,又有什么作用?
              (5)跟随作者认识了卖报女人、花店男人,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择其一人,写几句话给她(他)以鼓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