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 结合文章说一说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4)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 2.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1) 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概括它的四个故事情节





              (2)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3)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乞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文章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4)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 3.

                                                                                                                   搭车记

              ①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②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③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④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⑤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⑥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⑦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这是一辆2.8排量的“奥迪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⑧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⑨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⑩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看我的母亲。”“你母亲一个人在家?”“是的。”“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⑾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⑿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⒀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⒁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⒂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⒃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⒄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他羞愧地低下了头。“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⒅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1) 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

               

              搭车经过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 ⑴           

              第二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回家时,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步行三公里到家。(结合加画线词语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黎鸣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⑥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⑦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⑧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

                ⑨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⑩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⑪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节选自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1) 第②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从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 结合第⑤⑩段中的具体内容,说说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4)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

              (5) 阅读选文第⑨段,“我”为什么要“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 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下雪那天    ①就在年初下雪的那几天,我早上乘公共汽车上班。如果你碰巧也乘它上下班,那就无须我解释什么了。况且又是雪天,真是挤啊!我努力挤到窗边,把书包从人缝中大力一拽,才发现背带已断,只好夹着包。车厢内愈来愈挤,后面的人挤得我紧贴着座位,上身不由自主地往前倾,一手扶着车窗上的扶手。车在雪地上缓缓而动,有人在后门已开始唇枪舌战。附近人群中有人在叹气,也有人在小声埋怨。
                  ②我也暗暗发慌--可能要迟到。我向车窗外望去,看到站没有,可车窗上都是人们呼出的呵气。雾蒙蒙的一片,我使劲向后靠了靠,想腾出手来抹一下窗子。但马上后面乘客一阵反攻,让我有些支撑不住了,就要破口大骂出来。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车窗上有一处已被擦亮,一根手指在上面灵巧地划动。一间小茅屋跃然窗上,然后又添上栅栏。
                  ③我扭脸看过去,见身旁一位中年妇女被挤得同我一样姿势。她两只手都紧紧握着车窗上面的扶手,右手却支出一根手指在窗上画着。这时有人在她身后挤了一下,想来很不舒服,她皱了一下眉,手指也一歪,把一根栅栏弯到一边去了。那手指又动了动,顺势把它点缀成一棵小草,再又一抹,一轮红日又现之于屋上。我看她那紧紧支撑身体的胳膊突然和我一样很是痛苦,又见她那脸上那平和的神色和看着那简朴的小画,满意的微笑的表情,心里真是羡慕。她也许是教师或者在机关工作或是售货员,一个普通女工。不论她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她都会是十分出色的,因为她是一个坚强且快乐的人。能在困苦的环境下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的!
                  ④车拐了一个弯,一缕阳光从车窗上的太阳中射进来,一束金色的光真是耀眼。我从那太阳里看到了前方的路,车到站了,我下了车。整了整七歪八扭的衣服,看着那小草小屋、木栅及太阳缓缓地走了,我呼出一口气,眼见一阵水气在脸前消逝,精神为之一爽,夹紧书包迈步向路口走去。
              (1)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第②段有两处描写“我”恶劣的心情,请从文中用挑出来。           
              (3)从下面备选答案中选项答题(每个人物两项)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
              ①本文对“我”主要做了什么描写?
              ②本文对那位妇女主要做了什么描写?
              (4)作者在第③段用5个字评价了这位妇女,这5个字是: ______ 。
              (5)第④段写“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变化,是因为“我”从那位妇女的表现中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哪句话概括了这个真理?请从文中找出写下来。
            • 6.
              阅读下面一篇德国作家库森别格尔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轻蔑的一瞥
                  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我是克尔齐警长。刚才有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我。”
                  “或许你弄错了吧,”警察局长要他考虑一下,“几乎每个碰上警察的人都感到心虚,不敢正视。这看起来就像是轻蔑。”
                  “不,”警长说,“不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打量我,从制服、帽一直到皮靴。”
                  “你为什么没有把他抓起来?”
                  “当时我愣住了。在我想到这是侮辱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
                  “你还认得出他来吗?”
                  “肯定,他蓄的是红胡子。”
                  “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相当难受。”
                  “坚持一下,我叫人来换班。”
                  警察局长打开了话筒。他派出一辆救护车到克尔齐那个区去,同时命令把所有蓄红胡子的公民抓起来。配备有无线电话器的巡警队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值勤。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但一听到事情的经过,他们就急忙驱车直奔市中心区。他们封锁了一条又一条街道,逐户搜查。他们跑进商店、饭馆、住宅,凡找到一个红胡子,就把他拖走。到处交通停顿。警报的鸣叫声使居民惊惶不安,谣言风传:这次搜捕的目标是一个大杀人犯。围捕刚开始了几小时,虏获可观:五十八个红胡子给带到警察总局来了。克尔齐警长,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在这批嫌疑犯面前省视而过,但他却没有指认出作案人。警察局长归因于克尔齐的健康状况,命令审讯拘留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总是会有收获的。”
                  对,审讯诚然会有收获,特别是在这个城市里,但不要以为受审的人受到了虐待;还不至于到如此粗暴的地步,所采用的方法是比较微妙的。长期以来,秘密警察不声不响地讯问了每个公民的亲属和仇人,从而建立了一套卡片,从这里面可以查到他特别憎恶什么:风钻的嘎嘎声,刺目的强光,石碳酸气味,北欧民歌,剥皮老鼠的样子,狗叫,等等。如果运用得彻底,这些办法大多可以奏效:它能从受审者嘴巴里逼出供词来,有真有假,视情况而定,而警察总是高兴的;这五十八个人现在所面临的就是这类办法。要搜捕的那个人早已回到了他的寓所;警察按他的门铃的时候,他没有听见,因为他正往浴盆里放水。洗澡水准备好了之后,他倒是听见门铃声了,但那是邮递员送来一份电报。消息是可喜的,有人给他在国外准备了一个好职位,--不过,条件是:他得立即启程。
                  “好,”这人说,“好,现在要做两件事:胡子要剃掉,因为我讨厌它了,要弄到一份护照,因为我没有。”
                  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重又穿好衣服。为了庆贺这个大喜日子,他选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系上。他打电话询问几点钟能指望搭上一架飞机。他离开寓所,跨过几条恢复了宁静的街道,走进一间理发店。这件事办完后,他到警察总局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在很短时间内领到一份护照。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这个人事实上是轻蔑地瞧过那个警察的,原因是克尔齐的样子极像他的表兄艾贡。对这个不中用而且欠着他钱的表兄,这人感到轻蔑,这种感情在他见到克尔齐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倾注于目光中了。所以,克尔齐的观察是正确的,他的报告是无可指摘的。事有凑巧,这人走进警察局的时候,又碰上那位使他想起他表兄艾贡的警察了。但这一次,为了不得罪对方,他把目光迅速移开了。而且,那可怜的人显然健康状况不佳,两个护理人员正陪着他走向一辆救护车。申请护照的事并不如这人想像的那么简单。他身边带有一些证明文件,也出示了电报,这都无济于事,他申请出国的计划,匆促得没有分寸,吓坏了经管护照的警官。
                  “一份护照是一份重要文件,”他解释说,“办这么一份证明文件是需要时间的。”
                  这人点点头。
                  “按规章制度可能是这样。但每种规章制度都有例外。”
                  “这种情况我决定不了,”警官说。
                 “只有警察局长才能决定。”
                 “那就交给他决定。”
                  警官把文件找到一块儿来,站起身来。
                  “您跟我来,”他说。
                  “我们抄近路--穿过办公室。”
                  他们穿过三四个房间,那里面坐的尽是蓄红胡子的人。
                  “真滑稽,”这人想。
                  “我原先不知道他们有这么多人。我现在不归他们那一伙了。”
                  像一些独裁者一样,警察局长也爱摆出社交场上老手的样子。他听取了报告就把那警官打发走了,然后请客人就座。但客人要勉强装出笑脸却不容易,因为这位警察局长的模样长得像他同样厌恶的堂弟阿突尔。但是,掌管微笑机能的肌肉却尽忠职守--这可是关系到护照的大事啊。
                  “小官儿们胆小,”警察局长说,“他们避免作任何决定。不在话下,您马上而且就在这儿可以领到护照。您到伊士坦布尔上任,是我们城市的荣誉。我祝贺您。”
                  他在护照上盖了个印,签上了名。他大大方方地把护照递给客人,好像那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什么小本儿。
                  “您系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领带,”他说。
                  “一幅市区图,是吗?”
                  “不错,”这人回答说,“是伊士坦布尔的市区图。”
                  “妙极了的主意。好吧,”警察局长站起身来,把手伸向那人,“我祝您一路平安。”
                  他把客人送到门口,向他亲切地挥手致意,然后走进审讯拘留犯的房间里。为了缩短自己受折磨的时间,那些可怜人已经承认一些违法行为,但就没有承认指控的那一条罪行。
                  “继续审讯!”警察局长命令道,然后去吃午饭。他回来时,见那里摆着一份报告。一个理发师报告:他上午按照一个顾客的意愿,给他剃掉了蓄着的红胡子。这人本身他描写不出,但他记得衣着上的一个显眼之处:一条印有市区图的领带。
                  “我这匹蠢驴!”警察局长叫了一声。他一步跳两级,奔下楼梯。院子里,他的车停着备用。
                  “到飞机场!”他朝着司机喊道,顺势一靠,坐在后排位子上。 司机施展出全身本事。他辗死了两只狗、两只鸽子和一只猫,擦坏了一辆电车,轧坏了一辆装着废纸的手推车,吓坏了成千上百的过路人。在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在外边老远的地方,只见飞往伊士坦布尔的飞机从跑道上分秒不差地起飞了。
              (1)据小说的情节。以“警察局长”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① ______
              发展 为前来办护照的真正的“罪犯”办理护照,并送他出去。
              高潮 ② ______
              (2)综合上下文,警察作威作福,荒唐霸道主要在哪些方面?
              (3)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4)小说以“轻蔑的一瞥”为题,有什么好处?
            • 7.
              还情孙道荣

                  ①一对老夫妻报警:他们收到了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裹里是整整1万元。
                  ②钱是假的?警察帮他们检验,100张百元钞票,张张都是真的。这是一个陷阱?包裹里夹着一张纸条:“本公司抽出10位幸运人士,这1万元是公司送你的幸运钱,别担心有诈,请放心。”警察分析,一般的诈骗案中,骗子都是找各种理由让当事人汇钱,哪有骗子直接送钱的?不像是骗局,也看不出有什么陷阱啊。
                  ③有人劝他们:“既然是真钱,又确实是寄给你们的,你们就收下。”可不弄清楚钱的来路,老两口哪敢要这个钱?为了这个来路不明的包裹,老两口愁得茶饭不思,老太太更是急得病倒了。
                  ④事情到了这一步,寄包裹的人终于现身了。她是老两口的一个忘年交,两家常有走动。问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给老两口寄钱,她说是为了还情。
                  ⑤原来,她孩子小的时候就在附近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孩子下午3点多就放学,而她和丈夫快6点才下班,这中间的近3个小时成了空白时段,孩子没人管。她让孩子在学校边上的车棚里等她,而老两口就在车棚边经营着一家小店。有一次,在车棚里等妈妈的孩子咳嗽得很厉害,老太太闻声心疼地将孩子喊进了自己的店里,给孩子倒了杯热水。天黑了,当她心急如焚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惊喜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⑥问清了孩子的情况,老两口对她说,今后,就让孩子放学后坐在他们的小店里等她吧。就这样,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坐到了小学毕业,一坐,就是6年。老两口还特地给孩子弄了张小桌椅,方便孩子做作业。有时候,她来接迟了,孩子已经跟老两口一起吃过了晚饭。
                  ⑦对老两口,她一直心存感激。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⑧中秋节到了,她买了一盒月饼,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两口,老两口喜滋滋地收下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盒月饼。她自然坚决不肯收,老两口脸都变了:要是不肯收,下次再也别来了。她只好收下。
                  ⑨快过年了,她托人从乡下买了一条家养的猪后腿作为年货送给老两口。老两口一见礼物,乐得合不拢嘴,好多年没吃过正宗的乡下家养猪肉了。可是,临走时老两口硬是送还她两条金华火腿,老两口说:“火腿太硬,我们吃不动了,你们帮帮忙。”她只好无奈地收下。
                  ⑩重阳节到了,她给老两口每人定做了一件唐装,老两口开心得不得了,这一次,老两口没回送她礼物。可是,第二年儿童节,老两口给孩子买了一个新书包,还有一套漂亮的服装。
                  ⑪她发现,每次送老两口礼物,老人一定加倍送还。她觉得自己欠老两口的越来越多,于是她想出了这个主意,偷偷地给老两口寄钱。
                  ⑫事情真相大白,老两口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老人将钱还给她,对她说:“经常带着孩子来看看我们,比什么礼物都好。”
                  ⑬她点点头,豁然明白:有些情,是不需要还的;有些情,是一辈子也还不完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第①至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她”为了“还情”具体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其中三件。(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
              (3)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天黑了,当她地赶到车棚接孩子时,地看见,孩子正坐在店里安静地做着作业呢。
              (4)你觉得文中的老两口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 8.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⑤段描写母亲一系列纳鞋底的动作,请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3)全文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记叙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4)根据文意,用一句话把结尾补充完整。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孟老倔
              孙毛伟
                  ①孟老倔是开馄饨店的,没人知道他的大名,也没人关注他的叫“春晖”的店名,可一说孟老倔和老倔馄饨店就无人问之了。
                  ②做生意都讲个和气生财,对客人起码要热情周到笑口常开。老倔不,老倔整天紧绷着张脸,没一丝笑容,问他话也爱理不理的,好像都是来找他麻烦的。时有客人提点小要求:“老板,少放点辣子。”老倔也不搭话,客人却以为意思已经传达到了,可馄饨端上来,辣子一点没少,客人生气:“怎么还放这么多辣子啊?”老倔应一声:“本来就是放这么多嘛。”“不是告诉你少放吗?没听见啊?”“听见了。”“听见了咋不少放啊?”“不能少放。”“为啥不能?什么态度啊你”“就这态度,你爱吃不吃!”
                  ③眼看要争吵起来,后面排队的也不劝解,只是“吃吃”地笑,有人咧咧嘴自言自语:“这个老倔头。”旁边的捅捅这位怕辣的客人:“他就这样,驴脾气。”这位似乎领悟到了什么,也息了声。
                  ④老倔馄饨店有“三不”:不赊账,不外卖,不调味。不调味就是顾客不得随意增减盐、辣子什么的调味品。他不给调、也不让自己调,别家饭店餐桌上都摆着小瓶油盐酱醋,让客人自己调昧,老倔店餐桌上啥也不放,你向他要,他说没有。
                  ⑤老倔的“三不”让人觉得不近情理,这不赊账好说,可不外卖不调味不是明摆着难为顾客,砸自己的生意吗?老倔自有他的道理。难得他会松下脸皮给顾客解释:“我的馄饨就是吃个味,你少放勺辣椒,他多放勺盐,那还有馄饨味吗?合你的口味你就来吃,不合你的口味,你去别家。”至于外卖他也有说辞:“外卖我不卖。馄饨拎到家一准凉了,凉了再热,糊糊塌塌的,还叫馄饨吗?“
                  ⑥就这法开店还有客人上门啊?你还别说,不是有没有客人,只怕你想吃还吃不上呢。
                  ⑦老倔的店不大,店门口像火车站售票口那样沿墙装了一排栏杆,是排队用的。像吃老倔的馄饨,一是要早去,而是要有耐心,不排上个把小时是轮不上的。当然在老倔店排队也不寂寞,看老倔煮馄饨是个很不错的消遣。
                  ⑧馄饨锅旁的案子上一字摆开三排二十四只花瓷大碗,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他再叫一声“起”,从翻滚着煮锅里捞出一笊篱煮熟的馄饨,挪到每只碗上用勺轻轻一敲笊篱,几只精灵似的馄饨就会跳起来直落碗中。从中随便取来一碗数数,一准十只馄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然后抓一把香菜,榨菜丝在那排碗上“唰”地挥毫再书一笔,绿的香菜黄的榨菜丝就花一样均匀地飘在每一只碗里了。
                   ⑨老倔的店小客多,天好的时候就在店门前摆上几张桌子做餐桌用,这下违反了城市管理的规定,城管的人警告老倔不准搞店外经营,老倔却没当回事。这下惹恼了城管,派人上门执法。
                 ⑩老倔冷眼看着店外的桌凳被拉走,既不争辩也不求情。转天馄饨店就闭门谢客了。
              ⑪老倔馄饨店三天没营业,老倔不急,老倔的老主顾们急了,几天没吃老倔馄饨就觉得哪儿有点不得劲儿,打听到原委,老主顾们就有人出面找城管的熟人把桌凳给要了回来,老倔才开了店门。
              ⑫有一天,老倔馄饨店附近的街巷发生了一拐抢劫案,有人提供线索,说好像见过嫌疑人在老倔店吃馄饨。警察来孟老倔店调查,老倔看了影响说:“不错,是黑子,总来吃馄饨。”他摸着下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问警察:“这几天没见他来,八成早就跑了吧?”警察哼了一声说:“跑?除非他长了翅膀。”老倔说:“要是没跑,出不了一个礼拜,这小子准还会来吃馄饨。”警察就笑,根本不相信,也就没布置蹲守,可是到了第六天,警察接到了老倔的电话:“你们快来,黑子正在店里。”
              ⑬黑子被抓后供人,作案后他找了一个藏身之地,一直没敢出来,警察问:“那怎么又出来了?”黑子不好意思地说:“还不是为了那口馄饨。”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孟老倔开店写了哪三件事?
              (2)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老倔伸手从高汤锅里舀出一大勺热汤,像书法家挥毫书写一样在一排碗上行云流水似的挥一下,每只碗里就均匀地盛上了多半碗汤水,且没有一滴抛洒碗外。
              (4)文中孟老倔的语言富有个性,请任选两处说说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5)《范进中举》中通过“老太太慌了”“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来写范进的疯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从选文再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 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把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⑪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
              报名考试→              →               →考试失败
              (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