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八尺有 ( )

              服衣冠 ( )

              我也 ( )

              ④王之甚矣 ( )

              (2)请就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2.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 3.

              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卒,同“猝”,卒然,即突然。②涂:通“途”,路途中。③革:更,另。④于是具染而已:于是,在这里;染,调味用的豆酱。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1)解释下面字词

              其一人 其:________ 子,肉也 子: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3)文中那句话是表明了作者态度,结合文章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 4.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寒食后雨,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浮:饮酒。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无与乐者              ②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落花积地寸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

              (3).甲乙两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 5.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陆游《入蜀记》】

              [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有着怎样的情感意味,请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 7.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袁黄公力行节俭,与缙坤相约:每会荤素五品,不许宰牲。然县门左右各有熟食店,具来已久,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已而渐少,期年之后,并无一家卖熟食者。盖向来买食,皆由讼者邀宴吏胥。今公随问随结,庭无滞狱,买者鲜少,则卖者折阅,故皆徙业耳。

              (节选自《感应篇》)

              【注释】①袁黄:号了凡,明朝万历年间曾做知县,有《了凡四训》传世。②缙坤: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③荤:指葱姜蒜等辛辣味的菜。④期年:一年。⑤胥(xū):小官吏。 ⑥狱:案件。⑦折阅:亏损。

              (4)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每荤素五品(会:聚会)

              B.来已久(具:具体,详细)

              C.买者少(鲜:少)

              D.故徙业耳(皆:都)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杀牲甚众,公亦不能禁也。

              (6)说说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

            • 8.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注释:①罝:泛指捕鸟兽的网。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暗含情感。请你说说“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中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 9.

              [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追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余闻也久。 B.仲永之通悟,受天也。
               C.忽啼求。 D.不能称前时闻。

              (2) 在第2段括号内补写出省略的内容。 

              (3)  翻译下列语句。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后文与“世隶耕”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