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②我愣住了。 

              ③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④“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⑤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1)  

              ⑦“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B  (2)  

              ⑨“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⑩“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的表达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②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

              (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2) 结合文章说一说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3)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4)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 3.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底,似乎就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的广场上漫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一个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乞讨。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啊。”

                  考虑甩不掉这个乞丐,妇女转身,怒呵道:“滚!这么点儿大的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了脚,满脸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人专门指使一帮小孩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也说不定这些大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规定的数量,回去还要受罚。不管怎么说,这些孩子还怪可怜的,小小年纪本应该在学堂里念书的。这个孩子和我自己的孩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些孩子的父母心也太狠了吧,无论如何也要送他上学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黑手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真的生活所迫,还是在欺骗,多尔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了小乞丐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了。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小乞丐十分高兴地离开了。

                  树上的鸣蝉不停地鸣叫,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早一些去候车室,就信步地走进了一家花店,他有几次都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您要点什么?”卖花小姐训练有素,礼貌又分寸。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个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那个小乞丐。小乞丐认真地端详着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不相信小乞丐会买花。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在上面再写‘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摸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就有多尔先生给他的。他数出了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字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了,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起了雨,路上没有人,只剩下各式的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的那个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先生看见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越来越快,多尔先生也感到胸膛中一次又一次地强烈冲击。他的眼睛模糊了。


              (1) 这篇小小说构思精巧,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概括它的四个故事情节





              (2)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3)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乞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结合文章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4) 题目“风雨中的菊花”有何含义?


            • 4.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5.

              阅读《雪落无声》,然后答题。

                                                                                                                      雪落无声

              ①那是临入伍前一个难忘的日子,天下着雪。午饭后,父亲套上那件早已泛白的军大衣,说要上街给我买件纪念品,不等我想出阻止的理由,他就出了门。

              ②已是入夜,街上华灯竞放,不少的铺子耐不住寒气的侵袭,匆匆打了烊,父亲仍不见回来。我透过雾濛濛的窗玻璃,木然地望着窗外父亲回家必经的那条路。

              ③雪花无声地飘落在路面,瞬间即被来往的车辆碾成一滩水渍,衬着迷离的灯光,延伸出一条狭长的诡谲的寂寥的纽带,除了路面尚在泛光,房顶、树干、地面都裹上了白皑皑的雪衣。(A)路上极少行人,一长溜法国梧桐的影子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像鬼魅一样晃来晃去

              ④父亲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我顾不上户外寒冷的肃杀,冲出门到街上借助满街霓虹搜寻父亲的身影。

              ⑤终于,父亲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他不停地走着,显得很匆忙,灯光把他原本瘦削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忽然父亲一个趔趄,摔倒在马路上,“爸——”我狂喊着奔向父亲,把他搀扶起来。

              “碎了,碎了,给你买的东西一定是碎了,都怪我不小心。”父亲絮絮地自责,在大衣兜里窸窸窣窣地掏摸着。他身上满是雪,简直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往上拱,拱得我喉头发涩鼻子发酸,忍不住扑过去抱住父亲的双肩:“爸,我不要,不要……,我只要你平安,好好地……”

              ⑦风卷起雪花,肆意地抽打着我和父亲。我牢牢地拽紧父亲,惟恐他会从眼前失去。许久许久,父亲脱下大衣披在我身上,从大衣兜里掏出四截断开的大理石条。父亲就着路灯光把碎成四块的石条拼成一对完整的镇纸,两行俊逸妍美的行草书赫然入目:海阔凭鱼跃       。我接过断裂的镇纸,紧紧地攥在胸前,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一丝温暖洋溢在我的脸上、心中。

              ⑧夜,缓缓地合上了帷幕,(B)那高高曲颈张望的路灯,微笑而宁馨地目送我和父亲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⑨雪,依旧纷纷扬扬地……

              ⑩冬夜的一段插曲和逝去的岁月,已经随着入伍前的那场大雪,消融在记忆的古井中了,结合而那两块大理石镇纸,藏匿着父亲炽热的爱心与亲情,永远地被粘合胶维系着,从裂缝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

              (注:镇纸,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

              (1) 

              30.将第⑦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后半部分补充完整。

              (2) 

              31.文中第②③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3) 

              32.文中第③⑧段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各是什么?

              (4) 

              3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5) 

              34.父亲特意选择这对“镇纸”作为送给“我”的纪念品,主要是为了:      

              (6) 

              35.第⑩段中划线的“从裂缝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6.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 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⑪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⑫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1) “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用原文回答)

              (2) 读选文简述: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3) 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为什么优美。

              (4) 概括第⑧段内容,并谈谈你的理解。

              (5) 为什么“我” 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永不枯萎的树?

            • 7.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叶小花开迟。沙埋根,风打枝,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首先,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皱纹,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套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 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文章第十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沙枣顽强的生命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两个面。
              (3)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4) 如何理解结尾“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含义?

            • 8.

              风车里的故事

                  ①一家人驱车至农家乐游玩,儿子远远看见立于大厅的风车,箭一般地冲过去围着它转来转去。一饱眼福之后,他伸出右手握住把手,兴奋地摇动风叶,还不停地招呼我们一起来玩。

                  ②都说云是风的故事,山是水的故事,而风车就是我的故事。风车对于儿子意味着好玩,而之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

                  ③木头制成的风车造型优美。顶上是一个方形的漏斗,车身有一根竹片与漏斗尾部相连,用来控制进量。抽屉形的出口呈四十五度角斜伸于外,米和稻谷等就从此处流出。风车口呈斗状,圆形的后半部中容纳着一片片风车叶,摇动近似“Z”字形的把手,风车就会飞快地转动。

                  ④小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伸手触碰风车时,大人就会一本正经地说:“小孩子不能转风车,会肚子疼的。”因此一般的小孩都不敢轻易转动风车。但总有一些淘气哥偏不信邪,会勇敢地去转动风车,而我则悄悄地躲在旁边观察。只见他们起劲地摇动把手,而且越摇越快,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但捂住肚子蹲在地上的情景却始终没有出现,让人少了幸灾乐祸的机会。

                  ⑤稍大一些,便有了和风车亲密接触的机会。每年农忙时节,从田里收割来的稻谷中有一些秕谷,还夹杂着稻草丝,这时就轮到风车粉墨登场了。

                  ⑥摇风车是父亲的专属。等到风车顶的漏斗装满稻谷,父亲就开始摇动把手转动风车,瞬间就有一股风从风车口冲出。他瞅准时机,轻轻将连着闸门的竹片下移一到两格。漏斗中的稻谷慢慢掉入风车肚,饱满的谷粒坚强地经受住风力的吹动,从抽屉形出口源源不断地流出掉入箩筐。那些秕谷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纷纷从风车口腾跃而出,划过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落于地面之上。而那些体量较轻的稻草丝则如皮影中的孙悟空,在空中闪转腾挪,翻越几个跟斗之后,才心有不甘地降落地面。

                  ⑦漏斗中的稻谷从中间往下漏,留下一个旋涡状的浅坑。当稻谷慢慢浅下去的时候,我马上用畚斗到谷堆盛取稻谷,抱到风车边。母亲则接过我手中的畚斗,双手擎起举到风车顶,一粒粒金子般的稻子就纷纷从畚斗跃入漏斗中。

                  ⑧当稻谷快要漫过箩筐面时,父亲就停下手招呼母亲一起将箩筐抬走。这时,我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小心翼翼地转动起风车,不过,转了几圈好像肚子也没有疼的迹象。这时父亲拿着空箩筐回来了,我马上停下来,他则伸出大手抚摩着我的脑袋,露出慈祥的笑容。

                  ⑨风车扇麦子的情景就更美妙了!大力转动风车,白色的麦壳仿佛一个个穿着白衣的精灵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纷纷从风车口飞跃而出,又如满天飞起的玉蝶,扭动婀娜的身姿,慢慢飘落地面。邻家的小妹妹看见了,拍着手大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是啊!远远望去,风车口处仿佛雪花飞舞,正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不一会儿,地面就银白一片,犹如进入银装素裹的世界。

                  ⑩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随着水稻产量大幅增长,人们不再为粮食而发愁,让风车少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一批批外出谋生的人,带上了曾经和风车一起劳作的勤劳品质,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风车。

                  ⑪风车虽已远离繁华,但我从不曾忘却和风车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伫立于高大的风车前,望着阳光下那一个拉长的光影,儿时伴随父母左右一起劳作的情景不断跃入脑海,浮于眼前。我想,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呢?

              (1) 作者说风车“于我则是无尽的情思”,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作者与风车的相关经历。

                  小时候,躲在一旁观察其他孩子摇风车→稍大一些,①________________→风车扇麦子的情形引来邻家妹妹拍手称赞→人们外出谋生,②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③段对风车构造的详细介绍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⑩段中“无论多么美妙的东西,都难抵挡时代变迁的消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彼 岸 茶 花 

              ① 三四岁时,父母由于工作忙碌,我便托付在外婆家,和比我大五岁的表姐一起生活。外婆家在农村,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盛开在粗糙的水泥沙石路旁。渺小朴素的野草却能开出一整株浓艳娇柔的花朵,在风中漫无目的地摇摆。

              ② 偶尔会与表姐从房子里溜出来,从不高的花株上,采下几朵花与还未成型的果子,玩过家家,这几乎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了。但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不允许出去,只能抓着小院的栏杆,看向对面的那条小河,与河岸上密密麻麻排得整整齐齐的茶树。那排可望而不可及的茶树,成了我们心中最向往的地方。

              ③有一天,我问外婆:“外婆,我们什么时候能到那边玩啊?”外婆只是笑,在阳光下烘烤着自己的皱纹:“会来的,那一天会来的,当春天山茶花开了,你们又大了一岁。对岸的茶花再这样开开谢谢十次后,你们就长大了,就可以过去了。”“不要嘛,太无聊了,我可等不起。”“不要急,孩子,急有什么用?慢慢地,慢慢地,那天会来的。”外婆表情不变,依旧眯着眼睛笑着。

              ④ 就这样,两个一高一矮的身影,还有一个略带佝偻的身影,在河岸边的石栏杆旁,听着溪水清亮的哗哗声,看着四周山峦围绕中,春天采茶女纤细的身姿穿梭在碧绿鲜嫩的茶树丛中,伴着茶花的清香;夏天茶树在阳光下略加油亮浓绿,被午后的阳光晒出一股干燥而温暖的茶香,带着蝉的喧嚣;秋天层林尽染,红叶与秋水凉彻四周的群山,唯茶树依旧碧绿,抗着秋的肃杀;冬天白雪茫茫,溪水彻骨冰凉,山峦早已与天同色,无尽寂寥苍茫,远看只有彼岸那一抹碧绿,与过早探出绽开的那一点嫣红。

                 ⑤ 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守望,待彼岸花开,执着于一个沉浸于茶树中的梦。

              ⑥ 茶花开开落落,我们也渐渐长大,离开那片小小的河滩,分散四方。曾经坚不可摧的向往,在时间的洗礼下,虽不至于腐朽,但也被压在了心底。只是偶尔看见那小河,会下意识地看向对岸,脑海中浮现两个小小的身影在河边小屋的石栏杆上,守望着对岸的花朵,是否又度过了一季轮回。

              ⑦ 后来,春假的时候,我再次回到外婆家,被嘱咐照顾邻家的小妹妹。小妹妹好高兴地拉着我,在春天繁花的河岸上跳跃、旋转,与乡间不知名却灿烂而浓艳的花朵一起欢笑,在伴着她追逐一只蝴蝶时,不知不觉便趟过了浅浅的小河。当蝴蝶在手中扑腾,洒出浅金色粉末的刹那,我抬起头,看见隔着小河,对岸灰白却带着斑驳时光痕迹的石栏杆,是那么熟悉,令人想念。是啊,我已经到了彼岸,童年时念念不忘的彼岸,看着那梦中的茶树,氤氲在春天的阳光中。

              ⑧ 会来的,一切都会来的,每份守望终会如约而来,就像那片茶花的海。静静地守望,静静地等待,只需执着与铭记,最差的结果,也不过大器晚成。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12月专刊,作者汪可昕,有删改)

              (1) 围绕“彼岸茶花”,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句。

              (1)外婆只是笑,在阳光下烘烤着自己的皱纹:“会来的,那一天会来的,当春天山茶花开了,你们又大了一岁。对岸的茶花再这样开开谢谢十次后,你们就长大了,就可以过去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是啊,我已经到了彼岸,童年时念念不忘的彼岸,看着那梦中的茶树,氤氲在春天的阳光中。(如何理解句中的“氤氲”?)

              (3) 第④段中为什么写茶树在四季中的情景?
              (4) 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彼岸茶花”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10.

              我们家的树

              我时常怀念我们家的那些树,那些连同我的童年消失在岁月长河里的树.

              那个我土生土长的小村子,流淌着一条潺潺的小河.通往镇上的马路傍着小河蜿yán下去,稻田便随着河流和马路的弯曲分布两边;房屋三三两两地聚集在稻田的左右,屋后是连绵的山.通往某座山的山脚,有一块略高的平地,我家便坐落在这块高地上.

              我家的泥砖瓦房背山而建,除去房子所占的面积,门前还有一大片平地,我家的那些树便围绕在周围.

              因为是山脚的一块高地,自然是有条小路盘旋上去.在这条小路开始的地方,长着一棵修长挺拔的李子树.果实成熟时,常常一阵暴雨过后,地上便是青的、红的、半红的李子滚落一地,躺在xù满雨水的草地上,小模样十分可爱.这些李子个头都不大,含在嘴里咬下去青脆可口,甜里面带着酸.长在高处向阳边的李子更加红润光滑,也更甜.只是后来,李子树被砍掉了,却在原来的位置旁新长出一棵来,依旧是挺拔修长的树干,依旧是小小的果子,仿佛一切都没变,又什么都变了.

              与李子树相隔不远的地方,是两株相依的芭蕉树,长得粗壮高大,树干是一层层脉状表皮包裹行成的,拿根小木棍便能戳个印子.芭蕉是可以入菜的,吃起来如莲藕一样会牵出丝来.巨大

              的芭蕉叶低垂下来,跳起来扯住,拽下能拿回家给妈妈包粑粑吃.我曾一度垂xián树顶的“香蕉”,费尽心机弄下来一把,却是剥不开皮完全不能吃完的.芭蕉树早已不在,我亦很多年没有吃过芭蕉.

              顺着路往上走,位于小路的中间地段,是一棵粗糙扭曲的石榴树,却能开出一树红如火的花朵,在六月燥热的天气尽现美丽.耀眼了夏天的石榴树到了结果的秋天却往往不及花朵的一半.若成熟时的天气够晴朗,就能摘到裂开了嘴的石榴,用手就能扳开.如今的石榴树只剩下一个落寞的树墩,那一片如火的景象再也看不见了.

              带给我最多欢乐的恐怕是那棵大枇杷树了.我家有三棵枇杷树,最雄壮威武的那棵在上平地的转角处,Y字型偏向小路的悬崖边呈散开状.枇杷花总是藏在大枇杷叶之间,像极了害羞的小

              姑娘.真正引入注目的自然是结出的枇杷果了.夏天的枇杷一团团结满了枝头,黄澄澄勾得人直流口水.此时的我便按捺不住开始摩拳擦掌上树摘枇杷了.别看我小胳膊小腿,不管怎样伸长手臂也无法怀抱住它的大树干,上树倒是挺利索.先垫起脚尖把小竹蒌扔到树叉中,再踢掉鞋子,抱住树干,两脚分别踩到树上的节疤,然后蹭蹭两下就爬上去了.拿上竹蒌顺着树干往上去,找个好位置,简直如lǔ平地般轻轻松松摘枇杷.还可以躲在树荫里,吃着新鲜枇杷,听悦耳的蝉鸣,听凉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这醉人的盛夏午后.偶尔再叫上村里的小伙伴,一边摘一边吃,还嘻嘻哈哈地聊着天.那时候的夏天有说不完玩不尽的新鲜事,永远不会无聊犯困.随着我一年又一年的长高,现如今的枇杷树已不是当年的威武强壮.它正徐徐老去,不再青葱茂密,结出的果子一年不如一年,也无法带给我当初的欢喜,我也再没上过树.

              后来的后来,我一天天地长大,我家也从高的平地上搬下来住进了新房子,从前的泥砖瓦房只剩下一堆黄泥土.爷爷不在了,那些带给我欢乐陪伴我成长的树也不在了,所有的所有都只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1) 根据文中的注音填写汉字.

              ①婉yán (  )

              ②xù (  )水

              ③xián(  )

              ④如lǚ(  )平地

              (2) 文中写了我家的哪些树?分别有什么特点?按照下列格式填空

              ①李子树________________

              ②芭蕉树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花红如火

              ④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下文中画线的句子,说一说它们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①如今的石榴树只剩下一个落寞的树墩,那一片如火的景象再也看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枇杷花总是藏在大批杷叶之间,像极了害羞的小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题“我家的树”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