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 解释下面加画线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     )

              (2)鸣之而不能其意(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非精洁则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____       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石底以出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3.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②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        ) (2) (       )(3)(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2)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3) 选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概括。

            • 4.

              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陈遗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③日出征。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值:正好遇到,恰逢。③即日:当天,当日。④敛:积攒。⑤馁:饥饿。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有人说语段(一)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做简要分析。


              (3)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提到了战争,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战争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 5.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住西湖        余:__________     (2)湖中人鸟声俱  绝:____________

              (3)余一小舟      拏:__________   (4)余饮三大白而别   强 :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景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年号,你能说说其中有何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1)可爱者甚  ___________

              (2)香远清 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理解。

              (4) 在经济飞速的今天,请你结合实际说说还需要“莲花”这种“君子”品质吗?

            • 7.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 解释选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日光下 ( )         
              (2)其岸势 犬牙差互( )
              (3)疾 ( )             
              (4)山行之极 也( )
              (2)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甲】:_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_

              (4) 两篇选文,在写景的同时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之情。

            • 8.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  之不能尽其材(         )  (2)才美不外 (      ) 
              (3)  之不以其道(          )  (4)鸣之而不能  其意(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 

              写出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

              (4)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 

              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9.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黄冈新建小竹楼记》)

              (1)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文。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2)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己贬谪后的生活,他们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10.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1)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文运用了 ______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______ 心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