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中国不亡,有我

              ①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②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③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④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⑤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他被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⑥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零八年,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⑦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他创设了南开大学。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⑧自他从事教育到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为了庆贺他七十岁之成就,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⑨张校长高大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些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1)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张伯苓校长主要的办学经历。(2分)

              ①                                        →美国回国后,创设南开大学→ ②                                           → 抗战期间,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2分)

              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
                                                                                                                                                                       
                                                                                                                                                                      

              (3)赏析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4)“他说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这部分文字照应了文中哪个句子?(用文中的原话回答)(2分)
                                                                                                                                                                         
                                                                                                                                                                         

              (5)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中国不亡,有我!”的内涵。(3分)
                                                                                                                                                                            
                                                                                                                                                                             


                 (二)                                                                          雨夜的灯光

              ⑴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⑵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⑶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⑷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⑸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⑹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⑻“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⑼“我送送你们吧!”

              ⑽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⑾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⑿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⒀“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⒁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⒂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⒃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分)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⑵段画线的句子。(2分)
                                                                                                                                                                                
                                                                                                                                                                                

              (3)选文第⑿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2分)
                                                                                                                                                                                
                                                                                                                                                                                 

              (4)说说文章为什么以 “雨夜的灯光”为标题。(3分)
                                                                                                                                                                                   
                                                                                                                                                                                   


               (三)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⑴沿阻绝 ___     _____          ⑵属引凄异 _     _______        ⑶飞其间____     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⑵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三峡》先写山,写山,突出__       __、__       __的特点;后写水,写水,突出了夏季水的____           _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季节风光绮丽的三峡。(3分)

              (4)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⑴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                                  ___,___                             _____。

              ⑵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____                         ____,_____                                   ___。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A]不过,当他想起凡是愚或不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B]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tuǒ当。[C]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竞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   ) (   )职 tuǒ(   )当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义项。根据语境,“自然”在选文中的意思是(   )。

              A.天然,非人为的   B.不勉强,不拘束   C.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D.当然

              (4)下面这句话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应把它还原到选文中的________处。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阅读经典,体悟真情,那些从容流淌的文字中,却常常涌动着令我们感动的爱的激流:阿长辛苦买来的粗拙的《山海经》中含的浓浓的关爱;父亲蹒跚的背影中流淌着的舐犊之情;老王在生命尽头用微薄的回kuì所牵动的一个善良文人的愧zuó ……无不让我们心怀感动。我认为:只有常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细小的爱与关怀,我们才能更好的品位生活!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含(   )     愧zuó(           )          回kuì(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的正确的写法是“          ”。

              (3)“蹒跚”在文中的意思是                                                       。

              (4)把划线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4)题。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这是在说立身之本。君子立身于德,小人立身于力。即使是君子拥有了力,那也要以德为归,以力弘德。西方近代社会,主要着眼于力。我国当代很大人片面地模仿,又变本加励,把德和力的关系颠倒了。他们崇尚“成功”,甚至从童年开始,就永远地弥漫着“输赢”的符咒,一直贯穿终身。他们所说的“成功”和“赢”也就是荀子所警惕的“力”。按照儒家哲学,这是一条背离君子之道的“缺德”路。不妨设想一下,多少年后,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拥挤着一个更比一个“成功”的“力士”,mò肩接zhǒng,①我们还敢继续住下去吗?我们真正企盼的,究竟是什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ò(   )肩接zhǒng(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以德为归”中“归”的意思是:      “以力弘德” “弘”的意思是                 

              (4)文中画线句②的句式是       。把第①句改为陈述句: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G20杭州峰会核心区域的钱江两岸,每当夜幕降临,(zhù)    足远眺,只见金色的国际会议中心熠熠生辉,银色的杭州大剧院静(mì    庄重,一幢幢高耸的写字楼立面不断变换着各种图案,一会儿是亭台轩榭的江南水乡美景,一会儿是保俶塔的剪影……一座座雄跨钱塘江两岸、造形各异的大桥,正成为沟通世界,连接你我的精神之桥。

              (1)给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   足远眺   静(mì)       轩(   )

              (2)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 ”。

              (3)“耸”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文中“高耸”的“耸”意思应为(    )。

              A.耸立   B.引起注意,使人吃惊    C.耸动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一座座雄跨钱塘江两岸、造形各异的大桥,正成为沟通世界,连接你我的精神之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我思想》(戴望舒)

              【材料2】

              贾政因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姐儿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

              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A  吗?”宝玉答道:“是。”贾政又往下看,是探春的,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贾政道:“好像  B  。”探春道:“是。”……

              ——节选《红楼梦》(曹雪芹)

              【材料3】

              ①窗外一轮明月,清凉澄澈,我卷帘,只需借着月光,就可以读书。桌案上,摆放着《宋词》、《红楼梦》,还要一册《南华经》。清风探过窗牖,撩开书页,我可以若有若无地看到几行字。

              ②月光下,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在野外偶遇风雨,所填的一首词。词牌也特别,为《定风波》。清风总是知人心意,他知这几日,我读苏子的词,喜欢他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才可以在风雨的逆境中,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才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旧满腔豪情、笑傲江湖。

              ③他不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心中辽阔的地方,可以屏除一切念想。枕石而眠,在梦里化为蝶,以思想做竿,在山间垂钓白云。庄子觉得万物不断地更迭,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他的淡泊超脱物外,和苏子出尘入尘的淡泊,在境界上有所不同。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庄子是游离世外,名利从来不能沾他的身。苏子还感慨过,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而战国楚霸王,登门请庄子任相,庄子依旧垂钓濮水,持竿不顾,他只要自由,不受任何俗事的拘束。

              ——节选《静守宋词的清韵》(白落梅)

              (1) 【材料1】中“我”被诗化为一个怎样的意象?哪两句诗最能体现其跨越万年的逐梦情怀?
              (2) 请细细品味【材料2】中的两则春灯雅谜,在A、B两处分别填入谜底。

              A            B          


              (3) 【材料3】中为何说“清风总是知人心意”?
              (4) 【材料1】中划线诗句恰能体现庄子的什么观点?请用【材料3】中第③段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5) 积累链接:“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就像《惠子相梁》中庄子将自己比作        ,“非                    ,非                 非               
            • 7.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必能 裨补阙漏   裨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行 均         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晓畅军事       晓畅:
              (4)老夫 发少年狂   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挽雕弓如满月   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诸葛亮提出的“汉室之隆”的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哪句话抒发了苏轼渴望报效朝廷的豪情壮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出师表》中提到“死节之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提到“遣冯唐”,分别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无言之美

                    ◆朱光潜

              ①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子贡说:“予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②这段赞美无言的话,应怎样去理解呢?

              ③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的,飘渺无踪的。言是混沌的,意是散碎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④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过去的事物不都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

              ⑤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都可以看见。譬如陶渊明的《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本来没有表现出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此外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说明了诗人的情感,而所说出来的多么简单,所含蓄的多么深远?

              ⑥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把月夜沙场状况写得多么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战地情况还有多少为杜工部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⑦流行语中有一句话:“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

              (1)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有怎样的心境呢?请你在第④段省略号处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孔子彼时心境的猜想。

              (2)古诗中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作者(出处)

              代表作

              思想感情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望月有感》

              倾诉离乱之苦。

              《诗经》

               

              曲折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积累链接:文末作者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一句俗语表达“只能用心去揣摩领悟体会,没法用话具体说出来”的意思,请写出这句俗语。(8个字)

            • 9.

              从下列三道题中任选一道完成。

              选作一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①嘉肴(yáo):好吃的食物。②旨:甘美。③至道:最好的道理。④是故:所以。⑤困:不同,理解不了。⑥自反:反省自己。⑦自强(qiǎng):自我勉励。⑧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自己也能增长学问)。(选自《学记》)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选作二

                下列诗歌中,与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王维的《竹里馆》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B.岑参的《逢入京使》和韩愈的《晚春》

              C.李白的《竹里馆》和韩愈的《晚春》            D.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韩愈的《晚春》

              选作三

              祥子呆呆的立在(茶馆)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者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调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祥子听着,看着,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得难受。——选自《骆驼祥子》

              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得难受”是因为:(     )

              A.自己破产了 。                B.老马小马的悲惨遭遇让祥子的希望破灭了。

              C.虎妞难产而死了。             D.祥子生了一场严重的病。

            • 10.

              阅读理解

              (一)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深刻含义的理解。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欣悦          俟                      

              (2)略无慕艳意        慕艳                 

              (3)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作者幼时“抄书”、“借书”和“成年后对同舍生的奢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④作者的求学经历中,一定有是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试选其中一个方面,谈谈你所获得的启示。

                                                                                           

                                                                                     

              (三)飞机“不喝油”也能飞

              王远

              “阳光动力2号”正在进行为期5个月的环球之旅。这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飞机自3月初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航以来,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这架“不喝油”的飞机完全由太阳能提供动力,零燃料消耗。它拥有72米宽的翼展,比波音747飞机多出了近4米,重量只有2.3吨,仅相当于一辆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重量。这架太阳能飞机的“动力之源”是机身上的1.7万多块太阳能电池,这也是“阳光动力2号”的最大亮点所在。这些太阳能电池直接平铺在巨大的机翼上,每一块电池板的厚度是135微米,仅相当于人类发丝的宽度,由其储存的电量可供“阳光动力2号”昼夜飞行,不需要一滴燃料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将其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却仅有300年历史。1974年,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太阳高升号”进行了一次短暂飞行,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此后40余年间,各种太阳能飞机不断出现,但始终没有同时满足使用太阳能动力做载人、昼夜、长距离的飞行,“阳光动力2号”的出现,可谓刷新了人类飞行史上的纪录。

              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阳光动力2号”的动力即来源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对太阳能电池而言,最重要的参数是光电转换效率。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通常需要采用并联与电池储存方式,才能达到增强续航里程和功率的效果。

              “阳光动力2号”环球之旅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商业价值。这架太阳能飞机从理念的萌发到由图纸变为现实历经12年时间。飞行总监雷德·克拉克认为,相比搭载乘客的普通飞机,它有着更艰巨的使命,那就是向世人传播“未来可以属于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信息和理念。放眼未来,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光之翼”的无限潜能,昭示着清洁能源的美好明天。

              (1)“阳光动力2号”飞机为什么会引起世界的关注?请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概括三点即可)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A、首次实现了用太阳能给飞机提供动力的梦想。

              B、光电转换是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之一

              C、目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大约在30%。

              D、这场长达3.5万公里的环球之旅恐怕还只是人类开辟未来探险的一小步

              (4) 从“阳光动力2号”的环球之旅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 

              (1)那天是周末,春日的黄昏有新榨橙汁的颜色与气息。母亲在下班时打来电话,声音里是小女孩般的欢欣雀跃:“明天单位组织春游,你下班时帮我到威风糕饼店买一袋椰蓉面包。”远远看到了那家店,我的心便一沉:店里竟是人山人海,排队的长龙一直蜿蜒到了店外。

              (2)随着长龙缓慢地移动,我频频看表,又不时踮起脚向前面张望。我站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春天独有的暖柔轻风绕满我周身,而在新出炉面包熏人欲醉的芳香里,却裹着我一触即发的火气。真不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妈都什么年纪了,还去春游?

              (3)前面的人为了排队次序爆出了激烈的争吵,便有人热心地站出来,统计每个人买的数量和品种,给大家排顺序。算下来我是第三炉的最后一个,多少有点盼头,我松了口气,换只脚接着站。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一声:“小姐。”我转过头去,是个不认识的中年妇人。她的笑容几乎是谦卑的:“小姐,我们打个商量好吗?你看,我只在你后面一个人,就得再等一炉。我这是给儿子买,他明天春游,我想,嗯……”她的神情里有说不出的请求,“请问你是给谁买?”

              (4)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5)真不明白,整个店怎么会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眼光同时投向我。售货小姐笑了:“哇,今天卖了好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6)我一惊,环顾四周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到青年少妇,每个人的大包小包,都显示着她们主妇和母亲的身份。“那你们呢?”

              (7)“当然是买给我们小皇帝的。”不知是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8)我身后那位妇女连声说:“对不起,我没想到,我真没想到。你妈明天春游……”她脸上忽然浮现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个人都温柔起来,“哪怕坐在草坪上晒晒太阳也好呀,到底是春天。大概,我也只有等到孩子长大到你这种年纪的时候,才有机会吧。”

              (9)原来是这样,不是母亲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

              (10)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芳香扑鼻,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你先买吧。”

              (11)我一愣,连忙谦让:“不用了,你等了那么久。”

              (12)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背后,略显苍老的脸上明显有着生活折磨的痕迹,声调却是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煦和决断:“但是你妈已经等了二十几年了。”

              (13)她前面的一位老太太微笑着让开了,更前面的一位也默默地让开去。我看见,她们就这样,安静地、从容地、一个接一个地,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条小径,一直通向柜台。我怔怔地对着她们每一个人看了过去,她们微笑地回看我,目光里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信心,更多的,是无限的温柔。

              (14)刹那间,我明白地知道,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们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通往柜台的路一下子变得很长很长,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亲的情怀里,就好像走过了长长的一生,从不谙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8)段划线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那位妇女怎样的心理? 

                                                                                         

                                                                                         

              (3)本文第(2)段和第(10)段都出现“芳香”一词,请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词语分别表现“我”怎样的心情。 

                                                                                         

                                                                                          

              (4)第(9)段中的“心愿”指什么?“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亲的女儿啊。”这句话如何理解? 

                                                                                          

                                                                                          

              (5)结尾划线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6)读完本文,你对母爱有进一步的理解吗?请你用一句名言表达一下对母爱的感悟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