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加下划线词。


              (1) 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3) 任选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4)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乎众矣。
              (1) 解释加横线的字词。(每空1分,共8分)


              ① 蕃:______    ②濯:________  ③染:________

              ④妖:________  ⑤益:__________⑥植:              

              ⑦鲜:_______________⑧宜:___________ .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______;“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__________。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每空1分,共3分)






              (3) 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面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 清___  

              (2)记之而去   乃____ 

              (3)皆若空游无所 依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 4.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以 为正者
              (2)贫贱不能
              (3)是亦不可以

              (4)所识穷乏者我与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万钟于我何加焉  B. 居而天下熄     求其能千里也

              C. 得志,与民由 今为宫室之美为   D. 一怒而诸侯惧     乡为身死不受

              (3) 翻译下面句子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景春和孟子对“什么是大丈夫”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区别。

              B.乙文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C.乙文前两句话讲述的事实及道理可用“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概括其内涵。

              D.甲乙两文都用正反对比手法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5) 读了甲乙两文,分别概括孟子所要表达的观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 解释下面加画线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     )

              (2)鸣之而不能其意(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非精洁则不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4) 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____       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1)石底以出

              (2)其岸势犬牙差互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 7.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②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节选自《郑板桥集》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        ) (2) (       )(3)(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


              (2)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


              (3) 选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概括。

            • 8.

              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⑵陈遗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③日出征。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值:正好遇到,恰逢。③即日:当天,当日。④敛:积攒。⑤馁:饥饿。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有人说语段(一)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做简要分析。


              (3)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提到了战争,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战争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

            • 9.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住西湖        余:__________     (2)湖中人鸟声俱  绝:____________

              (3)余一小舟      拏:__________   (4)余饮三大白而别   强 :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景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年号,你能说说其中有何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石底以出(            )
              ②心 之( )
              ③其岸势 犬牙 差互( )
              ④乃记之而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