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节选自《隆中对》

              【材料二】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做生意、做买卖。②穷困:使动用法。使(他)更加穷困。③不肖:不成材,没有才干。④公子纠:齐襄公之弟,齐桓公之兄。⑤死之:为此事自杀以殉主。

                【材料三】

              (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非敢亡,追亡者耳。”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节选自《汉书·韩信传》

              【注释】①上:即汉王刘邦。②国士:国家之英才。③郁郁:闷闷不乐。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三往(         )                   ②我者 (         )

              ③即亡 (         )                   ④长汉中(         )

              (2) 【材料一】中,课文《隆中对》选自《               》,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材料二】选自《史记》,其作者是               ,鲁迅先生称这部作品为:“史家之绝唱,               。” (3) 用两个逗号为【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吾 尝 三 战 三 走 鲍 叔 不 以 我 怯 知 我 有 老 母 也。

              (4) 翻译【材料三】中划线的句子。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5) 【材料二】叙述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后来,人们常用“               ”(成语),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6) 【材料一】中,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盛赞他是“               ”。【材料三】中,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更是力称他为“               ”。可见,徐、萧二人皆有识人之明。(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 (7) 【积累链接】这三则材料,既有朋友之谊,又有报国之志。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以                                  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
            • 2.

              故园之恋

              ◆宗风秋

              ①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候,回老家了。

              ②麦苗青青,杨柳依依,阳光灿烂,春和景明。远处,鹧鸪的和鸣此起彼伏;近处,叽叽喳喳的麻雀和喜鹊,上下翻飞。

              ③双双对对的蝴蝶来了,双双对对的山雀来了。小山雀们正谈恋爱呢,双双对对,从这个枝头,飞向那个枝头,恣意地鸣唱着,刻意地卖弄着,百啭千声,妙不可言。

              ④我们这老家,地处一个比较偏僻的角落,这儿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也听不到行人的嘈杂声。有的只是风声鸟声,还有风吹过树木的低吟声。

              ⑤提一个小马扎,随意地坐在春风里,坐在阳光下,和昔日的老邻居,说一说家常,说一说农事,心中总是充满浓浓的感慨和感恩。

              ⑥经冬的土地,已经风化得非常松软,偶尔有几朵蒲公英、几丛荠菜花,在春风里沉醉、在春风里摇摆。风儿吹过树枝,发出鸣琴一样的长音,再加上远的近的小鸟的和鸣,使得这支春之乐章,充满了起伏、充满了质感。你的神经,被那些小鸟的叫声,牵扯着、爱抚着;被暖暖的春风,亲吻着、缠绵着。不知不觉中,已经溶化在这浓浓的春天里了!

              ⑦空气似过滤了一样,充满了花的色彩、花的清香;蓝天如清洗了一般,明净又高远;树木灰色的枝条上,已经绽出青绿的嫩芽。小草钻出来了,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香椿紫红的芽儿,滋润又饱满。积聚了一个冬天的生机,在老家的土地上,随意地萌发着,任性地滋长着……

              ⑧阳光下,斑驳的树影、摇摆的小草、和打闹的小狗儿小猫儿,一齐挥洒着无尽宁静和从容。人少了欲望也少了,忽然觉得老家就是一处净土。这儿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车海人流,没有超市会所,没有饭店医院……

              ⑨这儿有的只是风声雨声,只是鸡鸣狗吠;这儿有的只是宁静、只是安详、只是自然、只是本色……

              ⑩说话说得累了,拿一把铲子,去挖野菜。路边上沟渠上,总有一些小荠菜还没有开花,          总有一些蒲公英还正鲜嫩,总有一些车前草还正肥壮…… 总之你稍稍走一圈回来,就已经有了很丰硕的收获。

              ⑪故乡抑或是老家,总是给了我们太多太多,而我们却一直觉得太少太少……所以才不顾一切地离开老家,到他乡去创业去发展。

              ⑫只是有多少人,虽然生活在(甲),心里梦里依恋的,却依然是生养了我们的(乙)呢?                                

              (1) 读完全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仿写:请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示例:麦苗青青 杨柳依依 仿写: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小草钻出来了,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

              (4) 读一读第⑧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 结合语境,请在第⑫中的(甲)(乙)处分别填上一个双音节词语。 (6) 【积累链接】本文作者写出了对故园的依恋之情,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也用“               ?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 3.

              看 树

              苏沧桑

              ①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②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③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④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⑤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⑥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1) 四季不同的树分别给作者带来哪些人生的启迪?

              时间

              地点

              树的种类

              人生启迪

              春天

              田野

              榕树

              (1)                     

              夏天

              山道

              苦楝树

              让作者学会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

              秋天

              乡村

              \

              让作者领悟到要不断地完善自我。

              冬天

              高原

              钻天杨

              (2)                       

              (2) 请阅读④段,根据上下文,续写一句。

              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他们眼里                                                           

              (3) 品味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含了这位乡村老师怎样的情怀? (4)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绿”的含义。

              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用原文回答) (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夜赏竹柏影,意趣无限。请写出相应的名句。

              庭下                                                                                        

            • 4.

              材料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选自《望岳》

              【材料二】巍巍岱宗,众山之颠。雄踞神州,上接九天。吞吐日月,呼吸云烟。阴阳变幻,气象万千。兴云化雨,泽被禹甸。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星换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风起水涌,处处新颜。暮春三月,杂花满山。十月深秋,层林红染。伊甸桃源,谁堪比肩。登高望岳,壮思绵绵。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选自季羡林《泰山颂》

              【材料三】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材料四】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作《望岳》三首)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造化神秀(    )   

              ②巍巍岱宗(      )

              ③决 入归鸟 (    )   
              阴阳变幻(       )
              (2) 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节奏。

              岱 宗 夫 如 何 ? 齐 鲁 青 未 了 。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4) 【材料二】中那一句是作者化用诗句“齐鲁青未了”创写而来? (5) 有人认为,【材料一】中“阴阳割昏晓”一句,“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6) 【材料二】中描写和议论相得益彰。结句“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有说明深刻含义? (7) 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杜甫青年时期经历,说说《望岳》一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 5.

              酸菜

                                                 ◆二毛                                    

              我看见初恋的冬菜心/被一遍粉红所风干/厨者正加细嫩之词微腌/然后加糖、蜜月、醋、热吻、芥、带卤入依偎之中/当盛大的宴席醉云饱雨/青脆的酸菜开始解酒解腻

                                                                                                                                                                                          —题记

              ①在他乡几十年,最能让人想起的便是家乡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最让人日夜思念的往往是那一坛一坛的腌菜。

              ②每到冬天来临之时,我的家乡大西南边远山区的菜市上,总能看见用几只木桶装着的酸菜,黄亮黄亮的,飘着清酸之香。

              ③家乡的酸菜是由青菜(芥菜的一种)腌制而成,腌制方法与北方熟渍酸菜的方法有些类似,但不撒盐;与川西平原的泡制法就大不相同了。川西平原的做法是将青菜洗净晾干之后,直接进入泡菜坛子长时间(多为周年以上)泡制而成。家乡酸菜则是将青菜洗净,入沸水锅里汆水捞出,放进大木桶或木盆里,然后去加工豆腐的地方提一桶滚烫的膏水(用石膏点出的豆腐水),加入木桶里,每天加一次。在冬季一般只需五至七天便可发酵成熟烹制上桌了。

              ④中国做酸菜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周文王和孔子都是酸菜的爱好者。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菘咸菹(zū)法”,就是用白菜渍成酸菜较早的文字记载。诗人龚自珍曾把贫贱之酸菜与江南高贵的杨梅和笋拿来媲美写过一首诗:“杭州梅舌酸复甜,有笋名曰虎爪尖。笔以苏州小橄榄,可敌北方冬菘腌。”其中“北方冬菘腌”就是北方的酸菜,说明酸菜的名气在清朝的时候就很大了。

              ⑤诗人袁枚的酸菜,是用浙江杭州、台州产的仿冬菜即卷心菜为原料做成的,其腌制发酵的方法与京冬菜、津冬菜、川冬菜基本相似,只是各自所加的调味料有所不同而已。清人童岳荐编撰《调鼎集》中收有一款酸菜:“冬菜心微腌,加糖、醋、芥末,带卤入坛中,微加酱油亦可。又用整白菜下滚水一焯,不可太熟取起,先用时收贮,有煮熟面汤,其味至酸,将焯菜装坛,面汤灌之,淹密为度,十日可用。若无面汤,以饭汤做酸亦可。又将白菜披开、切断,入滚水一焯,取起,即刻入坛,用焯菜之水灌下,随手将坛口封固,勿令泄气,次日可开用,菜既酸、脆,汁亦不浑。”显然,此款酸菜的做法发扬光大了袁老先生的做法,并且沿用至今。

              ⑥在家乡,酸菜有许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是“炝炒酸菜”,即把酸菜切成细末,然后用力挤干水汁,在净锅里炒干水分起锅待用。放少许菜油六成热时,放干辣椒节炸成偷油婆(地方语,蟑螂)背颜色,旋即放入酸菜快炒,出香味时,加盐、少许味精、葱起锅而成。那酸香、辣脆、爽口,舀一瓢盖在一大碗刚从甑子蒸出来的白米饭上,唏哩呼噜的猛扒几口,塞满口中咀嚼,快乐下咽,好吃得像卵形(地方语,好吃极了),纵使你有多少肥、多少腻和多少恨都统统给你一解而光。

              ⑦酸菜虽贫贱,但家乡的酸菜在当地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年夜饭上的最后一道一般都是解腻开胃的酸菜。还有在红白喜事的席面上,酸菜也为必上之菜。迄今为止,家乡农村的人家都还有在春节来临之前自己做酸菜的习惯,并常作为礼物相互登门赠送。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酸菜?

              (2) 

              第④中为了说明“中国做酸菜的历史”,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 

              题记与第⑤段中划横线的句子都写了酸菜的腌制方法,但语言风格却不相同,谈谈两者的区别。

              (4) 

              第④段中划线的“传说”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5) 

              赏析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6) 

              美食让人思乡,美酒更引发人的思乡之情,但战功未建的将士却不能归乡,《渔家傲·秋思》中“                          ”就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 6.

              读书琐忆

                                                 ◆琦君

              ①我自幼因先父与塾师管教至严,从启蒙开始,读书必正襟危坐,面前焚一炷香,眼观鼻,鼻观心,苦读苦背。桌面上放十粒生胡豆,读一遍,挪一粒豆子到另一边。读完十遍就捧着书到老师面前背。有的只读三五遍就琅琅地会背,有的念了十遍仍背得七颠八倒。老师生气,我越发心不在焉。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眼看着袅袅的香烟,心中发誓,此生绝不做读书人,何况长工阿荣伯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一个大男人,只认得几个白眼字(家乡话形容少而且不重要之意),他不也过着快快乐乐的生活吗?

              ②但后来眼看五叔婆不会记账,连存折上的数目字也不认得,一点辛辛苦苦的钱都被她侄子冒领去花光,只有哭的份儿。又看母亲颤抖的手给父亲写信,总埋怨辞不达意,十分辛苦。父亲的来信,潦潦草草,都请老师或我念给她听,母亲劝我一定要用功。我才发愤读书,要做个“才女”,替母亲争一口气。

              ③古书读来有的铿锵有味,有的拗口又严肃,字既认多了,就想看小说。小说是老师不许看的“闲书”,当然只能偷着看。偷看小说的滋味,不用说比读正经书好千万倍。我就把书橱中所有的小说,一部部偷出来,躲在远离正屋的谷仓后面去看。此处人迹罕至,又有阳光又有风。天气冷了,我发现厢房楼上走马廊的一角更隐蔽。阿荣伯为我用旧木板就墙角隔出一间小屋,屋内一桌一椅。小屋三面木板,一面临栏杆,坐在里面,可以放眼看蓝天白云,绿野平畴。晚上点上菜油灯,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母亲怕我眼睛受损,我说栏杆外碧绿稻田,比坐在书房里面对墙壁熏炉烟好多了。我没有变成四眼田鸡,就幸得有此绿色调剂。

              ④小书房被父亲发现,勒令阿荣伯拆除后,我却发现一个更隐蔽安全处所。那是花厅背面廊下长年摆着的一顶轿子。三面是绿呢遮盖,前面是可卷放的绿竹帘。我捧着书静静地坐在里面看,绝不会有人发现。万一听到脚步声,就把竹帘放下,格外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⑤我也常带左邻右舍的小游伴,轮流地两三人挤在轿子里,听我说书讲古。轿子原是父亲进城时坐的,后来有了小火轮,轿子就没用了,一直放在花厅走廊角落里,成了我们的世外桃源。游伴们想听我说大书,只要说一声:“我们进城去。”就是钻进轿子的暗号。

              ⑥在那顶轿子书房里,我还真看了不少小说呢。直到现在,我对于自己读书的地方,并不要求如何宽敞讲究,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也许是童年时代的心理影响吧。

              ……

              ⑦清代名士张心斋说:“少年读书,如(1)______。中年读书,如(2)______。老年读书,如(3)______。”把三种不同境界,比喻得非常有情趣。(1)______,充满了好奇心,迫切希望领略月下世界的整体景象。(2)______,则胸中自有尺度,与中天明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3)______,则由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无论是赞叹,是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了。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改)

              (1) 文章①②两段中作者的读书态度由“此生绝不做读书人”到“发愤读书”的转变,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 琦君擅长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请你品析第①段划线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肚子又饿,索性把生胡豆偷偷吃了,宁可跪在蒲团上受罚。

              (3) 第③至⑥段写到了作者幼年读书时的两个非常隐蔽的场所,请你找出来。 (4) 作者在第③段中写自己“看《西游记》入迷时忘了睡觉”的经历。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切身体会。 (5) 请你根据张心斋关于三种读书境界的理解,将下列三个四字词分别填在第⑦段的(1)(2)(3)处。(只填序号)

              A.庭中赏月       B.台上望月    C.隙中窥月

              (6)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中说“任是多么简陋狭窄的房子,一卷在手,我都能怡然自得”。刘禹锡曾在仕途中不顺,即使身居陋室,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以“_________,_________”明志。(请你写出这句话,8个字)
            • 7.

              母 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 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父亲说:“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 文章第②段开头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3) 根据文意,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写出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30字) (4) 通读全文,说说这些普通人身上有哪些宝贵品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子的的理解。 (5) 作者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给本文命名为“母亲”。现请你结合文章的主旨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6) 中国虽然饱经磨难,但我们中国人拥有最为可贵的品质,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直在为构建《大道之行也》中"天下为公,            ,             ."的理想的大同社会而努力.
            • 8.

              杰西·欧文斯事件

              ◆(澳)马克斯·苏萨克

              ①在莉赛尔的记忆里,她好像亲眼目睹了鲁迪小时候的那桩糗事。事实上,她已经成为他幻想的观众中的一员了。早就没人提这件事了,但显然鲁迪是念念不忘的,以至于当莉赛尔回想往事时,对那个全身涂成黑色的小男孩在草地上跑步的样子,简直历历在目。

              ②事情发生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杰西·欧文斯跑完了4×100米接力赛,赢得了他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四枚金牌。据说因为他是劣等的黑人,希特勒拒绝和他握手。这件事传遍了全世界。不过,即使是最喜欢种族歧视的德国人,也为他取得的成绩而惊奇不已,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他的胜利。但没人比男孩鲁迪更崇拜他了。鲁迪是斯丹纳家六个孩子中的一个。由于饥饿,他永远都像没吃饱似的。

              ③这天晚上,鲁迪悄悄地溜出来,跑到了厨房里。他从炉子里拿出些木炭,在手里捏碎。“我现在准备好了”,他暗自微笑。他用木炭仔细地涂抹着身体,把全身上下都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连头发上都抹了一遍。鲁迪看着窗户玻璃上自己的影子,激动地咧开嘴笑了。他穿上背心和短裤,蹬上脚踏板朝大街上骑去,准备去休伯特椭圆形运动场。他的裤子口袋里还装着几块用来“补妆”的木炭。

              ④那天晚上的月亮躲进了云层,周围的黑云把它遮得严严实实。

              ⑤鲁迪翻过栅栏,一溜小跑,到了百米跑道的起点。他兴致勃勃地做起了热身运动,那副模样真是笨拙。站在起跑点上,他等待着那个属于他的时刻的到来。

              ⑥此时,月亮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和重重黑云一起密切关注着他的动静。

              ⑦“欧文斯的状态看来很不错,”        A          ,“这可能是他最伟大的一次胜利……”他与想象中的其他运动员握手,祝他们好运,虽然他知道他们已经没有机会赢自己。想象中,发令员示意他们就位。休伯特椭圆形运动场的每一处角落里仿佛都挤满了观众。他们都在欢呼着一个人的名字,不断为他加油——那人当然是鲁迪,只不过他现在叫杰西·欧文斯。

              ⑧全场安静下来。

              ⑨他赤裸的双脚紧抓着地面,他能感觉到脚趾缝里全是泥土。应发令员的要求,他改成了蹲式起跑——发令枪在夜空中发出清脆的响声。前三分之一赛程里,比赛波澜无惊,但浑身涂成黑炭的欧文斯最后的冲刺时刻,马上就要到来。

              ⑩“欧文斯跑在最前面。”        B          ,庆祝他跑完空荡荡的直道,跑向那仿佛喧闹的人群。他们在为奥林匹克的辉煌胜利而欢呼。他甚至能感觉到自己冲向终点时,终点线在他胸前裂成了两段,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诞生了!

              ⑪ 在他赢得了胜利的跑道上,梦想变成了令人心酸的现实。欢呼的人群中,他爸爸就像个恶魔一样站在终点线上,或者至少是个穿着西装的恶魔。

              ⑫ “你在干嘛?”看到变成黑炭的儿子带着胜利的喜悦出现在他面前,他吼道,“你到底跑到这儿来干什么?”一阵微风吹过来,观众们一下子无影无踪了。

               ⑬ 鲁迪弯下腰,嘴里还在喘气,他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我是杰西·欧文斯”,他回答道,仿佛这是最自然的一件事。他的语气里甚至还有一种得意的暗示:我看上去怎么样?可是等他看到爸爸睡眼蒙眬的样子,这种洋洋自得的感觉就立刻消失了。

                                                                                                                                      ——选自小说《偷书贼》(有删改)


              (1) 虽是一个人的赛场,但跑步过程却波澜起伏,请将故事的情节补充完整。

               ⑴  ——做热身运动——   ⑵   ——起跑比赛——“欧文斯”冲刺

              (2) 下面两个句子是从第⑦段和第⑩段的横线处抽取出来的,请结合上下文,将它们还原到AB两处(只写序号)。

                ①鲁迪为自己尖叫起来  ②鲁迪为自己做着这样的现场解说  

              A:                      B:                

              (3) 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说说第⑧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 你认为爸爸支持鲁迪的梦想吗?从哪里看出来? (5) 读完全文,你认为鲁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 如果请你重新为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拟怎样的标题? (7) 男孩鲁迪为梦想而奔跑,渴望实现人生理想。辛弃疾也渴望建功立业赢取功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就表达了这样的雄心壮志。
            • 9.

              ◆林清玄

              ① 常去的一家刀削面馆,有一天,突然看到墙上用飞舞的书法写了四个字“削面之神”。

              ② 一看就是日本书法,问起店主,他笑得很腼腆:“有一个日本人来吃了我的刀削面,听说很感动,回去就写了四个字来送我,是个书法家,盛情难却,就把它挂起来了。”“这真是了不起的赞美,你当之无愧呀!”我说。“我哪有那么神呢?”“有呀!你揉面的时候,(      );你削面的时候,(      );你煮面的时候,(       );客人吃你的面时,(      )呀!”确实,我会喜欢去这家刀削面馆,除了面非常好吃外,更是在享受一碗好面端上来的过程。

              ③ 店主是一个高大的北方汉子,满脸络腮胡,身体精壮结实,脸上风霜满布。他坚持一切手工原味。当他开始和面、揉面、摔面,表情专注而充满了力量,令人感到擀好一团面像是创作艺术一样高超的工作。

              ④ 最精彩的当然是削面的过程,他左手托着一团大约十几斤重的面团,右手拿着一把大刀,挺直站在锅边,活脱脱是一个大刀王五。他站在大锅的一公尺外,非常轻松精准地削面,一根根的面条就像箭一样,平飞射出,射入锅里,因为是弧状射入,滚烫的锅竟不会激起任何水花。削面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面条仿佛从刀下滑出,没有用一点功夫,不射而射,已臻化境。

              ⑤ 灶台是用透明玻璃隔开的,每当他削面的时候,客人的眼睛就会不自觉地移开电视、移开报纸,停止说话,就像在剧院里看着精彩的演出。直到香喷喷的刀削面端上桌来,才回过神来。

              ⑥在这个人间,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从什么门进入,到了某种境界,自然会有那样的神色与气势,内行人一眼就完全明白了。特别是景气不佳的年代,漫步于街头,会看到许多餐馆还是门庭若市,许多小摊贩依然大排长龙。我们往边边上一站,就会看到成功的原因,那些不论是引车卖浆的小贩,或头戴白帽的大厨,不是有不凡的神色与气势,就是已达到某种化境。

              ⑦我们之所以彷徨,之所以无方,并非全是景气或者环境,而是我们尚未进入,我们内心的那颗明珠还没有擦亮而发出光芒。

              ⑧愈是躁动,我们愈需要静定,敛气凝神。愈是混乱,我们愈需要沉潜,神色自若。

              ⑨刀削面店的店主是颇幽默的人,只要店里的客人少了,他就会鼓励客人:“你自己动手煮一碗刀削面如何?”那面团沉重,一手托不起来。好不容易托起来了,发现刀板太宽,根本无从削起。所以,削一团面竟是三十年岁月的藏珍积厚,不是轻易的事。

              ⑩在我们的身边,不只有削面之神,也有葱油饼之神、胡椒饼之神、蚵仔煎之神、青草茶之神……我要一路的礼敬、一路的赞叹!

              (1) 结合语境,将下面四个词还原到第 ② 段空白处。(只填序号)(2分)

              A.神魂颠倒         B.神乎其技      C.神色自若      D.神气活现

              (2) 仔细阅读并体会第 ⑤ 段,你认为这一段删掉好不好?为什么?(2分) (3) 文段⑦中说“我们内心的那颗明珠还没有擦亮而发出光芒”,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内心的那颗明珠”指什么?(2分) (4) 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仿照文段⑧再续写一句。(2分) (5) 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文章结尾“我要一路的礼敬、一路的赞叹”中“礼敬”“赞叹”的是什么。(2分) (6) 【积累链接】学习任何技艺,都必须摒弃浮躁,忍受寂寞,抵制诱惑。削面如此,万般技艺皆是如此,正如黔娄之妻所言,只有具备“                          ”的心态,才能让技艺进入化境。(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