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二石兽沉焉   并: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____

              (3)一寺临河干   河干:______  (4)沙为坎穴   啮: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请说出他们各自的结论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4) 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 2.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礼运》)

              (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只划一处)

              ①其 中 往 来 种 作

              ②是 故 谋 闭 而 不 兴

              (2) 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不独其子(     )   (4)货其弃于地也(  )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 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 3.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光: ______ 闻: 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乙】文中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采用分等赏赐的办法激励群臣踊跃进谏,用【甲】文中的四字词语表达就是“ ______ ”;【甲】文用“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来预期察纳雅言的效果,【乙】文则用“ ______ ”来彰显纳谏的最终效果。
              (4)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热播之后,《中国成语大会》再次掀起人们学习汉字、成语的热潮。学习成语要追根溯源,请从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成语写在下边。
              【甲】文: ______ ,【乙】文: ______
              (5)诸葛亮和邹忌都善于劝谏,结合两文谈谈他们的劝说艺术对你人际交往的启示。
            •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长跪而 之 ______     ②寡人 矣 ______     ③亲尝教以 ______    ④许由无天下之 累 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夫专诸刺王僚也 今王既受先王
              B.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 时宿
              D.士必怒 无兵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
              ②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______
              (4)请分别概括唐雎和郑同的性格特点。 ______
              (5)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郑同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______ 。
            • 5.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pí):北周大将。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有客与罴 食: ______
              瓜皮落地 及: 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 ______
              (3)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6.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臣本,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节选)
              【乙】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释】①信:韩信。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帝王,这里指刘邦。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臣本 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 ______
              ③何信亡 ______  
              ④王之 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 ______
              ②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______
              (3)【甲】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向刘禅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 ______ 。
              (4)【甲】【乙】两段中,先帝刘备与萧何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______ 。
            • 7.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影布石上,不动。(《小石潭记》)          怡然: ______
              (2)庭下如积水。(《记承天寺夜游》)          空明: ______
              (3)兮若泰山!(《伯牙善鼓琴》)                峨峨: ______ 。
            • 8.
              解释加点字。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之,曰:“天下无马!”呜呼!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一猪,见邻叟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其肉。憬然省曰:“ 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注】①弭mǐ,耷拉。②曩nǎnɡ,从前。
              (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
              A.其里有人一猪 畜:养 B.见邻叟瞋目狂吼 辄:就
              C.欲买而其肉 啖:吃 D.憬然省曰 既而:很久
              (2)请将文章画线句子“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 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4)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