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⑤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 释】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 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倍:通“背”。背弃、违背。

            • 2.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④欹(qī)岩:倾斜的岩石

                                                                  ——袁宏道《观第五泄记》

            • 3.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4.

              【甲】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炉峰月(张岱)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有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注释]①炉峰:又名香炉峰,浙江会稽山最高峰,山势较为险峻。②俟:等待。③有道:这里指有常规。④渠:它。此处指虎。⑤嘄(jiào):通“叫”。⑥苍头:奴仆。⑦火燎:火炬。靿(yào)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

            • 5.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 6.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陈胜、吴广喜, 无与为乐者
              B.今亦死 暮而果大其财
              C.扶苏数谏故 域民不封疆之界
              D.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力拉崩倒之声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①等死,死国可乎?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的性格。
              (4)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嘨”句,东皋由此而来。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 ______
              与对酌 ______
              ③群有奴婢 ______
              于家 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绩爱其真
              A.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与(《醉翁亭记》)
              C.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   相  近  结  庐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②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5)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 8.
              解释课内文言加点字词
              逢暴雨  卒: ______         
              ②家人箧视之 发: ______
              ③罔不势象行  因: ______       
              ④清风来   徐: ______ 。
            • 9.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    ②曾不能魁父之丘   ③寒暑节,始一反焉
              (2)下列兔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年九十 存者偷生
              B.且置土石 始一反
              C.杂相许 吴广以为
              D.君之力 固国不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 10.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⑨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不亦乎                   说:________________

              (2)吾日三吾身                省:________________

              (3)温而知新                  故:________________

              (4)为人谋而不乎?            忠: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传/不习乎

              C.可以为/师矣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上文中选择一则(或一句),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5)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