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几千年来,有城即有围墙,宫有宫墙、园有园墙、校有校墙、庙有庙墙。百姓的农家院有篱笆墙,此“墙”一以贯之,终成了我们今天触目可见的建筑存在。中国人为何喜欢“围墙”?一是围墙带来一种界限分明感,比如,早些年间,“大院”一词颇为流行,而“大院子弟”更意味着—种身份的高贵。二是围墙带来的是安全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倾、封闭、含蓄,内敛的文化特征。但也会带来一种收缩自保的闭锁心态,缺乏开放的心态和面向广阔的视野,探索和进取精神也相对匮乏。围墙情结所造就的是自我封隔阂的支化心理和人际交往间彼此设防的心态。猴年春晚赵微的歌曲《六尺巷》让广大观众重温了清代张英父子礼让三尺筑墙的典故。也再一次让国人正视我们无时不在其间的“围墙情结”。歌中所唱“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确实是纾解邻里间围墙之困的好手段。但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从根本上解除"围墙情结”的负面效应,不可能是朝夕间的事,当我们不是以防卫意识,而是以共享精神来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时,围墙才可能真正排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消除围墙情结的负面效应。 

              材料二:2016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椎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街区制改革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发展模式。既是适应我国未来城市功能竞争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辐射效能的迫切需求。这种城市发展思路提高了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更多公共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增强了社区文化生活交流,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尤其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高效、更多功能的社会服务。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城市住宅推广街区制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请从哲学生活角度,为我国城市住宅街区制改革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2.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部署和建议,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材料一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就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需要企业家、市场、政府的共同作用,它们分别形成企业创新的内部动力、市场拉力和政府推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企业的持续创新(如图)。

              (l)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助推中小微企业持续创新。
              材料二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供给侧改革将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从而实现供需匹配。
              (2)结合材料二,运用必修教材知识,自选两个角度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建议并说明其依据。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企业要追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如果说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那么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
                 材料二 工匠精神核心是追求技术进步。《报告》强调,培育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2)联系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3)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请你拟两条公益广告词以弘扬工匠精神。
            • 4. 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2013年我国经济有关数据

              (1)解读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2014年,天津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领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引导企业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和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市政府所采取的推进创新发展措施的依据。
              材料三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常态”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3)运用《经济学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材料四  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
              如: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能过剩的行业举步维艰。传统、低端的岗位用人需求萎缩,而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行业和职业也不断涌现。这样一个新常态,你准备好了吗?
              (4)结合材料,根据辩证唯物论的有关方法论要求,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
            • 5.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材料二  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材料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覆盖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建设法治中国,每个公民都不能袖手旁观,公民不仅是法治中国前行的受益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一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材料二中这一“路线图”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 )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和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 6. 201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是全面推进“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对象在资源禀赋、产业技术和贸易结构上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很快会公布,“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国际视野和品牌意识,有“思路”才有“丝路”。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贯彻的唯物论思想。
              材料二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要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夯实我国同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2)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相关要求的文化生活依据。
            •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2013年11月,北京联合张家口正式提出申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望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冬奥会的契机,把人们吸引到冰雪运动中来,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重要目标,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品质。
                 北京、张家口本次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虽有稳固的支持率,但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顶级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整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申办冬奥会是顺势而为,体现了公众需要,也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将有力推动我国冬季项目的普及”……
              质疑者认为:“北京很缺水,又基本没雪,怎么办冬奥会”“河北地区的空气质量难以满足赛事要求”“冰雪项目在我国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大众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知识,说明我国申办冬奥会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回应部分民众对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质疑。
              (3)京张联合申办2022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理念,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肯定。请围绕任意两个理念,为申奥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建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材料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一是从艺术家创作主体来讲,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接地气,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二是要鼓励在人民群众中的创作,我们要看到在人民群众中间鲜活的创造力,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三是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不能只是以某些专家的标准为标准,要结合老百姓的反映。四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让人民共享,要真正愉悦老百姓、教育老百姓、引导老百姓,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2013 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从当前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的十大偏好文化产品分别是报纸杂志、游戏、文化器材、电视、设计、电影、图书、广播、艺术品收藏和娱乐活动。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关于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部部长蔡武提出了四项措施。请你分析它们所体现的实践观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重要意义。
              (3)针对材料二中我国人民当前文化消费的现状,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淬炼的“红色气质”,就是“红色政党”存在的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个气质能够保存多久,党的生命就能保持多久;这个气质能够薪火相传,人民的江山就能世代永固。

                 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杨靖宇、左权、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一个个共产党人组成宏大的英雄群像,展现着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红色的信念、红色的理想、红色的内心、红色的旗帜……

                 “红色气质”是革命战争时期忠诚不渝、慷慨赴死的战士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在近96年里不断成长壮大;是建设发展时期舍身忘我、一心为民的公仆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的领导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爱戴和拥护;是改革深化时期扎实苦干、无私奉献的先锋气质,正是这种气质,使党能够以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有人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有了‘红色气质’,忍忍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弘扬“红色气质”对社会的影响。

              (3)“红色气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扬。请就如何传承“红色气质”提出两条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