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马”、“ 辣么美”、“ 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 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扑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这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 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好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2)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 2. 当前,我国面临着下一代文化断层、文化遗产消失、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甚微的问题。戏说红色经典、炒作员面新闻、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现象,弱化了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2015年10月召开的全国小学语文(修订版)教学研讨会指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语文出版社对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了修订,即将出炉的全国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版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至六年级相关课文约占比30%,以解决传统文化进课堂“有本可依”的问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重要意义。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为全面深化改革“立柱架梁”。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终于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得以有力推进。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改革,释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在国际环境云谲波诡、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成功换档,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强。
              材料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强调,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立柱架梁”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文化自信引领教育改革。
              (3)请就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出两条理由。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曾几何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言的战士;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这些报告文学、通讯穿过时光的隙缝,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春节期间,互联网出现了很多“返乡记”,多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有感而写。有的是说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变好,有的慨叹农村颓废衰败;有人看到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家乡“空心化”的凄凉……这些报道中,有的以局部的真实代替整体的真实,有的以记忆揣测现在和未来,还有的并非返乡之作而是虚构。怎样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1)“文以贯道”,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让报道真实准确、分析客观。
              (3)假如你要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请你为自己把关,写出两条必须遵守的约定。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首次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保障。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二: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材料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 7. 材料  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
              (1)结合材料说明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体现的唯物史观。
              (2)结合材料分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
              (3)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
            • 8.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可以终身受益。
                 材料一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
              (1)结合材料一,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全民阅读。
                  材料二《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北宋欧阳修也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学》等经典早就告诉我们读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良好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达到这样三个目标:继承并重视文化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良好的阅读达到的三个目标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 9.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市为了推进儒学普及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儒学讲师”,深入推进“百姓儒学”工程。讲师们结合农村特点,突出“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和“勤、善、公、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传统文化中“仁、爱、诚、孝”的传统理念,突出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的现实主题,让传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通过课堂方式普及儒家思想只是整个工程的第一步,为了营造全民学儒学、全民用儒学、全民诵儒学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曲阜市还循序渐进地实施了“一村一座儒学书屋、一村一台儒学新剧、一家一箴儒学家训”等相关配套活动。如今,该地孝亲敬老风气渐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
              (1)结合材料,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关知识,分析曲阜市是怎样通过推进“百姓儒学”工程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
              (2)结合材料,说明曲阜市推进的“百姓儒学“工程是如何体现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10.
              (42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史海钩沉
              “中国梦”的历史追溯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但“中国梦”从未泯灭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到201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实现2l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请你从中华文化特征的角度论证“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8分)
              (2)今天的“中国梦”由亿万国人的梦想汇聚而成。请写出你的人生梦想,并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这一梦想。(13分)
              未来展望
              “中国梦”的世纪放飞
              进入2l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l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有人认为:“强国富民目标应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来实现。”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
              (4)结合材料,说明在实现“强国梦”、 “富民梦”的过程中怎样发挥共产党的作用?(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