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作者号召我们要“给阅读做好加减法”,请概括“加减法”的具体内容。
              (2)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 ______ 的方法,论证了 ______ 的观点。
              (3)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在商业博弈中,谎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 ______ 的观点;其次,从 ______ 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______ 。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80-100字)
            • 3.

              (二)唯有淡定才能强大无比

              ①生活在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社会,我们都有一个感觉:累。我们需要承受重重压力: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所以,时下有一句流行的话:累并痛苦着。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痛苦,感到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求,太多的愿望,太多的梦想,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要拥有,什么都不愿舍去。患得患失,贪得无厌,当然就很累,当然就痛苦。 
                 ②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在《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一书中告诉我们: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唯有淡定,我们才能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获得人生的幸福。 
                 ③什么是淡定?作者告诉我们,淡定就是对名利荣辱的淡然,就是对爱恨情仇的超脱,是对世态炎凉的看破。它能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淡定中滋养心灵,在智慧中升华人生。心怀淡定之心的人,必将是最坦然、最和平、最洒脱的人。 
                 ④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的宝贵品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莫言超然地说:“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的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这就是淡定,处世的智慧。 
                 ⑤怎样才能保持淡定,做有智慧的人呢?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面对宠辱得失,无论世间如何变化,无论人生经历怎样的风雨,内心总能风平浪静。有智慧的人,是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失,拥有的同时也会失去,必须学会放弃。有智慧的人,是自信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自己掌控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有智慧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会因打翻牛奶而影响好心情。有智慧的人,也是懂得宽容的人,既宽容自己,宽容失败,也宽容别人,宽容错误,深知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 
                 ⑥世间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而在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景况,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痛苦,必须始终记住:影响我们生活的不是处境,不是身份,而是我们的心境。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永远的畅快。“淡定”被誉为洗涤内心污秽,解除心灵束缚,自我救助,还原幸福的心灵修行宝典。 
                 ⑦总之,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豁达人生,一种成熟心态。唯有内心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让我们学会淡定吧,珍惜人生,享受快乐,追求幸福。 
            • 4.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5.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3)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4)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6)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 6.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吴晓波

                 ①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②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③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或,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误导了很多少年。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④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⑤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⑥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个领域,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这个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⑦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⑧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⑨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⑩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⑪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的诞生,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付出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 7.

              阅读《有所敬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的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②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③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 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④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放肆样。只要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事。他们的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这种人最终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

                      ⑤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另一种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六亲不认,背叛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其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不懂得财富的意义;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                     。我一直深信: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选自《甘肃日报》,有改动,周国平)

            • 8.

              文化遗产该不该进课堂

              ①前些天,中国的珠算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随后的一些讨论,却让事件的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珠算申遗成功,很多人提出了让珠算“重返小学课堂”的建议。不过,这一建议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②上个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那个时候很多国营商店的会计和出纳员,也都是使用珠算来记账、算账的。很多人至今仍然能够背出一些口诀来:六上一去五进一、七上二去五进一……但现在真给他个算盘,让他正儿八经地做做加减乘除,却不一定会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珠算作为一项教学内容被取消了。理由是,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从实用性的角度看,也不如计算器方便快捷了。

              ③而与珠算相近的另外一种“老祖宗的遗产”,却在今年年初“名正言顺”地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体系。3月份,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软笔和硬笔书法纳入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这项规定却没有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这让一些人非常费解。同样是“遗产”,为何有些能够借助教育系统得到传承和发扬,有些却不能呢?

              ④其实很多人还是没有把基础教育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给弄清楚。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应当是一种基于综合素养的教育,也就是说,应当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结构和人格均很健全的“正常人”,为以后的专业和职业训练打好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在语言、科学、美学、品德、体质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训练。超出综合素养训练的拔高式培训体系其实不应该留在中小学的课程教育里。因此,书法留下合乎常理,因为它同时承载语言和美学的一套绝佳的符号体系,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母语的感觉,也同时得到必要的审美训练。而珠算不同。从一开始,它就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出现,它在基础教育和社会应用领域的“式微”,不是文化政策失当带来的,而是科技进步产生的自然结果,因为珠算已经既不能算是必备技能,也不能归入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了。

              ⑤当然,也有人说,珠算本身虽已被社会实践淘汰,但其算法和体系,对于人来说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但这种“非常好的思维训练”又何止珠算一种?背圆周率也可以,参加奥数比赛也可以。以“拔高”为本质的珠算,若真的重返课堂,恐怕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会成为一种负担。

              ⑥让一种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的办法有很多,动辄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却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体现了很多人持有一种极为功利也极为草率的教育观。珠算没有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似乎也没什么人去为之发扬光大而振臂高呼;如今申遗成功,入了外国人“法眼”,不去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探讨如何为其发展营造更精致的环境,却只知生硬地往中小学里塞,将本来是成年人的职责轻描淡写地推卸到“下一代”身上,实在令人可畏。

              ⑦文化遗产不是铁板一块,教育却有自己的规律。有一些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有一些则注定需要成为被严格保护的“集体记忆”乃至“文化奢侈品”,在博物馆中完成一代代的传承。国家的文化管理与规划需要更加精致的思考和设计,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只会让“文化遗产”离其本质越来越远。

            • 9.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3分)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 10.

                谈自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0/40

            进入组卷